拜占庭帝国脱胎于罗马帝国,是原来的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的时候迁都而形成的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一场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场战役,世纪之战——1453年君士坦丁堡战役。
奥斯曼帝国年轻的统帅(奥斯曼帝国称为“苏丹”),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对阵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穆罕默德二世率海军陆军总共20万余人围攻君士坦丁堡,而这座历经一千多年风霜的古城由于种种问题,到如今只有7000人在守卫它,其中还有2000人是外国雇佣兵。
拜占庭后期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比起统一的奥斯曼人简直就是一盘散沙,被奥斯曼人各个击破。到最后只剩下守卫国都的5000部队。
10万余的陆军部队对阵7000人的拜占庭,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较量。
七千人对十万人,这仗还用打吗?事实上,这仗不仅打了,而且还打的好几个月。也真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了。
拜占庭能坚持如此长时间也是有原因的,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只有一面面对奥斯曼敌军,而且因为长时间受外族侵扰,所以从拜占庭的初代皇帝开始就开始加固这一面城墙,一直到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另一方面来说,为什么同样信仰基督教的西欧没有派兵救援呢?
其实拜占庭本来派人去西欧罗马教廷求救,但是在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的民众眼中,国家危亡很遥远。他们只能看到眼下的一亩三分地,认为东正教才是正宗信仰,天主教是异端邪说,东正教神职人员也不愿意丢掉手中权力。所以不愿意去理解皇帝的战略意图。
尽管皇帝是对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要去联合西欧,但老百姓不理解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靠自己?
为什么皇帝要带头向西欧妥协呢?
民众也因此反对向西欧求救,甚至在这一过程中还爆发过民变以及宫廷政变。所以领导层迟迟不能明确表态,也在不断地摇摆中丧失了西欧的信任。
迁移到现在的公司管理上,领导人和普通参与者接触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以做决策的出发点也不一样。高层和基层的想法就越容易出现分裂。所以基层和高层拥有一致的意见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很重要一点,正如孙武所说“上下同欲者,胜。”
随着外部攻势持续与内部人心离散。
尽管皇帝还是斗志不减,但是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团队协作。而君士坦丁堡之战,更是需要空前的团队协作能力。
1453年5月29日凌晨,穆罕默德二世发动总攻,大军长驱直入,但是由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拼死抵抗,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天亮。随着城防塔楼一座座被摧毁,守城士兵越来越少,君士坦丁十一世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他抛下了象征皇权的节杖,大喊一声:“城池已经失守,但我还活着。然后催着战马,冲入敌阵,消失在了乱军之中。后世传说,在城破的时候一名天使下凡,拯救了这名英勇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把这名末代皇帝变成了大理石,藏在了君士坦丁堡的下面。在如今的希腊,还有这样的说法,说当基督教再次征服这座城市的时候,他就会重返王位。
不过无论如何,随着君士坦丁堡被占领,拜占庭灭亡,延续千年的法统,罗马法统彻底终结。一个时代结束了,中世纪结束了。欧洲的民众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欧洲?
拜占庭蕴藏了大量的古典典籍。流亡到了欧洲的群众将古典文化传播到了欧洲。
代表自由思想的古典文化,和要求发展不被束缚的贸易的资本主义不谋而合,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论基础,也因此掀起了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