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几乎没写书评的2016年要怎么总结读书

几乎没写书评的2016年要怎么总结读书

作者: 闲云野小鹤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21:42 被阅读26次

我是时不时会想起毕淑敏那篇《我的五样》的那类人,走走路小跑几步就需要认真确认下,对于当下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

形而上的那些暂且不论,我至今最割舍不下的东西,还是书。

或者一个能充电的kindle也不错。

2016年对我来说真是忙碌的一年。虽然看似忙不过当年学着两个专业,一坨考试当前,还在彩排晚会的日子,不过谈着恋爱,奔波在工作岗位上,动不动就横穿上海,回了家还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需要兼顾和平衡的事务实在远胜当初。

于是看到厕所地面粘着头发的时候,那滋味常是迷之带(suan)感(shuang)。

一个副作用是——今年博客更新速度几乎较去年减了一半。

掐指一算又到年末了,读书总结成了惯例,无论如何不能懒,翻开去年的总结,却觉得很是悲伤,去年几乎每个季度、甚至一些月份都会单做读书总结,到年末的时候,把这些文章翻出来拼拼凑凑,年末总结就出来了,爽快。

而今年到现在,我一共就写过两篇长书评,一篇是《来自新世界》,那是1月份的事,彼时我还以为自己能像去年一样每个月、至少每个季度做个总结,后来发现自己图样图森破;另一篇是《疾痛的故事》,我甚至觉得这篇妥妥就是个凑数的读后感,还是极其空泛的那种。

其实全部加起来,今年写过的X评也就4篇,除了那两本书,也就只有《火花》《宝岛一村》把我逼到了不码字会憋死的地步。

呃,要不或许NBA总决赛观后感也能算一篇?

望天哭。

反正自己选择写总结,哭着跪着也要写完……

上盘点:

10 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

每次盘点10本书,排名靠后的书多半都是些并非完美的“私家喜好”。

比如我曾在《有顶天家族》和《老苏州》两本书中徘徊很久,前者是某同名神漫的原作轻小说,文笔轻盈得不可思议,整本书都绚烂欢脱得如同过节,看似写的什么家族恩怨父仇子恨,结果都像是盂盆兰节的生死之战一般,稍加处理,转瞬就成为空中烟火,丝毫不显沉重,比伊坂幸太郎轻盈转身后的慵懒更添几分精彩灿烂,喜欢得不行。

但同样是愉悦的阅读体验,读陆文夫的书,就多几分绵长悠扬。

过去我喜欢看汪曾祺写吃,清爽甘冽,如饮碧螺春;阿蒙写吃,同样的清新里常透出淡淡的nostalgia,还会在不经意间抖出一些博物科普;陆文夫不一样,我常觉得,若汪曾祺的文字是爽肤水,那陆文夫的文字就更像乳液,虽然易推展,但终究多几分粘稠,看他的书,更像远远看到一个长袍长者走在图书馆的书架间,随手摘下一本,就对历史长河娓娓道来。

陆文夫不是苏州人,却一生钟爱苏州,于是世人甚爱叫他“陆苏州”;他写吃,更多的不是写nostalgia,而是对历史文化儒雅端庄地信手拈来;他字里行间不掉书袋,但吃与品仿佛就是透进他骨子里的精神,食物和文化在他的笔尖回旋穿梭,让人享受不已。

享受到,如果他还活着,我很乐意搬个板凳坐在他面前听他絮絮叨叨。

9 贵志佑介《来自新世界》

我从不喜欢科幻题材。

虽然也看过不少,但我总觉得,科幻故事总无法逃脱人类的“自大”。

《来自新世界》是个例外。

过往我常看欧美科幻,或是能入欧美人眼的大刘的科幻,他们的故事往往科技昌明,若有帮派设定(未必是正反派那么对立),通常也是地球一派祥和,战场几乎都延伸到了其他星球或星系。

然而反观《来自新世界》的设定,同样是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人类竟因为发现了一种supernatural的能力——咒力——而放弃了所有的科技,生活方式仿佛回到了农耕时代;而且人们的生活范围也变成了日本的一个城市,莫说是其他星系,就是跟他们说起东京的故事,他们都将信将疑。

对《来自新世界》的偏爱,正是出于对这个衰退的设定——高中生物书告诉我们,生物的进化需要的是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没有了随机突变,或是人工将其扼杀之后,这个物种就无法进步,所以当我们固执地选出最聪明、最健康的孩子,删除那些“残次品”,人类其实就离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发展路线越偏越远。

再加上,这个故事里充满了对人种筛选的暗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共处关系,这些沉重的主题被浓缩在一部小说里,偏巧小说以短句、对话居多,笔力极轻,相当好读;初看时既有《风之谷》《幽灵公主》里的悠长背景,又有《寒蝉鸣泣之时》的阴冷气场,再时不时配上德沃夏克的《From the new world》,氛围简直迷人得不行。

8 高尔泰《寻找家园》

我对《寻找家园》的喜爱,大抵与我喜欢《宝岛一村》很是相似。

他们回首各自折腾又破碎的年代,却始终保持着平和宽容的姿态,有观察记录而几无评判,有唏嘘感慨却鲜带苛责,有失落的生活但看不见愤怒与怨怼。

区别只在于,《宝岛一村》的故事是艺术加工后的“纪实”,而《寻找家园》里的故事,都是活生生赤裸裸的残忍;《宝岛一村》的主角多是“粗人”,而《寻找家园》的作者高尔泰是个作家、美学家,1957年前后,他的一篇《论美》强调美是人的主观感受,遭遇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甚至大批判。

村上春树以前说,艺术家大多多愁善感、情绪多变(大意),因此高尔泰对时代的敏感和痛苦一定远胜于《宝岛一村》里的那几家人。

可他的姿态还是端正,叙述也很是平静,读他的过往回忆,就像在读别人的故事,有共鸣却几乎没有情绪波动,只是觉得充实,甚至安心。

值得一读再读。

7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一个好故事》

去年年底,阿图那本《最好的告别》火热出炉,我在它刚上市的时候就入了手,不久就眼睁睁看着它一路窜上各家畅销榜单。

那时候公司还在浦东逼仄的小房间里,不同人的工作区挤成一团,一个妹子得知我入手了那本书,便问我借。

还书的时候已是过了好几个月,公司换到了敞亮的写字楼里,我和她的座位隔了好几排,那天,她边道歉边给了我一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如何讲一个好故事》,说是觉得我会喜欢,有来有往;我说我看完还你,她说好。

结果没过两天她就再也没出现在办公室。

原来是离职前的礼物。

我不知道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有没有掺和对她的感激和遗憾,只是当我看到书中一群技能纯熟、情怀满分的新闻人在分享自己经验的时候,还是被久违地燃了一把热泪,一如当年看《新闻编辑室》,看完满脑子都是《堂吉诃德》。

这本书文章与文章之间是平行的,一口气读完不好消化,也没有必要,但架构基本完整,从选题、采访、不同类型写作特性,到如何升华稿件、显出特质、不输伦理,从基础到高阶,兼而有之,很多章节都能给我这个刚入行的家伙一些启示。

用一个词形容,就是inspiring。

看完之后,书上密密麻麻都是笔记。

“我想用好奇心与开放平衡的视角审视世界,观察记录这个世界里的每一寸人与物。”看完书写下了这句话,现在回想起来,心态依旧没变。

同类推荐下今年读完的《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摘几句自己写的豆瓣书评:“必备导读”谈不上,但对野蛮生长的小记者是有指导借鉴意义的,依然是案例+随笔后记,一些采访、写作的坎坷经历建议算得上相当精华,实用性很强,希望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多多尝试。做新闻这件事说到底,虔诚、好奇心与执着都是不能少的。

6 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译文纪实算得上是我近两年最喜欢的丛书之一,某次天涯跟我说这套系列亚马逊打折,50块钱一套kindle版,我眉头都没皱一下就火速下了单。

所以《血疫》刚要出版的时候,我就关注到了它的存在,出版没多久,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讲的是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在宿主还活着的时候就能杀死大量组织……肝脏膨胀变黄,开始液化,最后崩裂,裂口贯穿整个肝脏……凝血和死细胞堵塞肾脏……脾脏变成一整个棒球大小的坚硬血凝块……血液会充满肠子……对男人来说,睾丸会肿胀……精液会充满埃博拉病毒,乳头会流血……对女人来说,阴唇会变成青紫色,向外突出……胎儿会自然流产,通常被病毒感染,生下来就眼球通红,鼻孔流血……”

尽管对埃博拉的症状向来有所耳闻,照片,因为写过稿子的缘故,也见过一些,但作为一部纪实作品,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还是被作者(及译者)强大的叙述笔力吓得坐在地铁里背脊发凉,就像当年玩《病毒公司》看到全世界一点点被红色吞噬一样。

有句话或许说得对,病毒是大自然对人类启动的免疫。书写得还是早了些,没记下来近两年的事,不过作者对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描写已经足够刻骨铭心,末尾那句“病毒只是暂时躲进了森林里,还会卷土重来”(大意)怎么看都像末世警钟。

5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

作为一个闲时会把民族志大论文当床头书的家伙,我大概无论如何也嫌恶不起《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

同样是睡前翻开,看《我的凉山兄弟》要比看凯博文或是国内著名的民族志《浮生取义》轻松太多,短而有节奏的段落,螺旋式地深入探讨,对钝痛点提及却几乎“浅尝辄止”的姿态,让我更多时候觉得这本书出自一个记者之手,而非人类学家:它多的是记录,少的是反复分析(鬼知道当年看《浮生取义》反复出现“道德资本”“权力游戏”这俩词,看到最后有多想吐),好读的是故事,晦涩的……几乎没有。

其实倒也没猜错,作者刘绍华的确是记者出身,那段经历给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还有把大部头写得深入浅出的文字能力。

整本书不厚,300页出头,对我来说,大凉山、艾滋青年都是新鲜事物,看这本书多多少少充斥着些许“科普”的意味。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凉山的孩子们因为艾滋极为常见,原先并不以得了这种病为耻,直到外来文化进去了,反复告诉他们“得了艾滋应当正视,不必羞耻”,他们才惊觉“哦,原来得了艾滋是件可耻的事!”

从此当地的艾滋青年陷入了歧视的目光里。

这种“外来入侵”的极度反例直接扩充了我思考“外来文化”这件事的维度。

“由于国家与国际组织忽略了实际上人们所力行的地方道德,结果不仅造成了更多的社会痛苦,也导致社会介入的失败。本书是一耀眼成就。”凯博文对这个部分的故事和剖析也是评价颇高吧。

4 齐邦媛《巨流河》

直说吧,《巨流河》在我眼里只有前半本是成功的。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不是一个人所写,开篇的战火纷飞、背井离乡,在颠沛流离中抓住微弱的艺术之光,保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用宏大历史背景衬出一个“知识女子”渺小的自我坚持;到了后半本,却都成了老太太流水账式的絮絮叨叨。(听说政治事件描述槽点很多,反正我也不是很懂历史政治,so……)

但我还是喜欢。

书里有女性作者特有的充沛情感,不似《寻找家园》的冷淡,“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图一朵曼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读女人家回忆过往,总能遇见这样的句子,充斥着繁复的比喻和形容词,可早几年喜欢章诒和写《往事并不如烟》,如今看来,用力过猛;今年又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只是写一家三口的小情小爱小羁绊,痛感不足,文笔还很一般。

唯独在齐邦媛的书里,这些小小的情感却都有历史洪流的衬托,更显得弥足珍贵。

“我出生在多难的年代,终身在漂流中度过,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中的故乡。”寥寥数笔,足见一生。

3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这世上有两个人,准确地说,是已不在世的有两个人,总让我对他们的作品又爱又恨,爱的是随手翻开打开,就能全身心浸入其中,不可自拔,恨的是人已不在,作品看一部少一部。

这俩人,一个叫今敏,一个叫王小波。

对我来说,他们,甚至我还喜欢着的若干仍然在世、仍在产出的影人书人音乐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能把沉重的东西用轻巧的姿态表达出来。读王小波的书,常能看出他明明充满了痛苦的思考,明明有能够激荡晴空的文字驾驭力,可偏偏喜欢由小及大娓娓道来,到点还“抖个机灵”(褒义),做些似笑非笑的类比。

“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于是读完他的书,我常常心情是轻松的,大脑却累到不行。

当然也是享受。

读这本书的时候,大脑始终在奔腾着思考,根本停不下来,读完时自然想过为其撰一篇书评,就如同看《火花》和《宝岛一村》一样,看罢想法多到满溢——“挫气”的是,这本书的最后,是李银河的悼念,她说王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寥寥数语,把我想说的都说了去,几乎让我写无可写。

“你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这是王小波曾经写给李银河的信,不知道他又是否能感受到,有多少读者想对他说一样的话呢?

2 克莱尔等《笔记大自然》

我是真想不起上一次把教材读到津津有味是哪一年的事了。

但今年买了两本“教材”,一本是人类学教材,教人《如何做田野笔记》,另一本就是这本,关乎博物学,教人如何做“自然笔记”,都收获得盆满钵满爱不释手。

博物书之于我,都是翻开就无法放下的,尤其像《笔记大自然》这类爽气地拿别人的自然笔记糊我一脸的类型,几乎不用看其中内容,只要翻开,只要翻开,只要翻开,就已经有5颗星星预定。

更何况,这本书的内容也无可挑剔,作为一本教科书,它教人如何观察自然,这种“观察”无需你走入一片大森林,家门口的园子,甚至马路边的杂草、来城市里定期迁徙的鸟,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而且,想做自然笔记的“手残”(如我)也大可不必担忧自己画不好画,书里对怎样把握描摹事物都有一五一十的详细讲解。

其实看完这本书,我或许一辈子也不会老老实实带着相机和画笔去公园里拍鸟画花,但对我来说,读博物书,本身就是一次优美的旅行,书中那种观察、记录、感知生命的理念对我的生活也永远受用——博物书从不“鸡汤”别人“跟着我一起做,你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那个属于自然的平行世界,是真的开阔、平静和美好。

1 林海音《城南旧事》

依然是一本回忆录。

可林海音这本回忆录与垂垂老矣的高尔泰和齐邦媛所写出的都大有不同,这是一本对童年的回忆,不忆那些战火纷飞,不忆那些动乱反抗,只单单地陈述自己小时候家附近的那些小故事,充满了一个孩子对大人世界清澈的不解,又夹杂一丝淡淡哀愁。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透亮的一本书。

也是最符合“美”的一本书。

过往我喜欢儿童文学,常高呼“《草房子》在我心中是永远的”,曹文轩创造的那个叫桑桑的大男孩,和他所在的小地方的人和事,美丽又温柔;可现在想来,当初能这样勇敢的“高呼”,还是因为读书少,就算把《草房子》看上一百遍,我也找不出其中的谁能比英子更清亮,男孩子的心思里,有迷茫,也始终缺失了一点小小的寂寞哀伤。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色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带上大人认定的“疯子”,带上草丛里的怪人,带上儿女全无的宋妈,带上病逝的爸爸……

“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剩余书目回顾(时间由近及远排序)=====

也很喜欢,但小有瑕疵的

《The Fault in Our Star》

看过电影,觉得故事一般但台词挺美,决心读原作,抱着美国小言的期待,却依然被几段书信、交流、誓词感动得不要不要……隔着语言比较能忽略部分贫乏剧情,总体感觉真是温暖。You are my little infinity

《山居鸟日记》

老派经典自然笔记,可爱美好到连刷两遍

《余生皆假期》

看得出很伊坂,而且充斥着一个成熟伊坂对文字驾轻就熟之后的“游戏感”,整本书都在懒洋洋地讲着故事,小小悬疑,大大治愈,还是很轻盈很好看!交朋友比生孩子海南!接下来的人生都是暑假!没有作业的暑假!

《心晴指引: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大众本》

采访老教授送的书……在某个比较焦虑的阶段翻开的,算是恰到好处的时机,嘛,作为一个长期怀疑自己焦虑障碍的girl,这书真是看得无比顺畅……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一个呗困在错误时代的老炮儿的固执与温情。故事不复杂,但讲真,欧美小说翻译过来的版本读着都很怪,虽能理解,却很难体会北欧的寂寞扑面,有点遗憾,电影比原作正点很多

《他们说,我是幸运的》

作者本人是搞文字的,书不算薄,内容细碎,流水,但不可思议地好读。她未必是个纯粹的好女孩,但一定是个勇敢坚强的女孩,这俩俗气的形容词最衬她,顶住舆论顶住不解甚至顶住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自己发声,也做朋友的支柱,未必多伟大,但很了不起

《精神科的故事》1&2

2比1好看,地铁通勤读物,白领日常解压头号种子小说

《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也是译文纪实系列的一本,很有名,但读得很痛苦。作为一个新闻人写的纪实书,加入了很多重复、繁杂的理科知识,感觉科学调查得过于细碎……从结构到叙述,整体严谨得不行,但读得真累

《种子的故事》

清新又优雅的笔触,故事里是不是穿插“强行科普”,我就喜欢这么一本正经地讲科学道理!

《极简宇宙史》

内容很深奥,文字很清浅,但叙述方法让人想起《苏菲的世界》的同时,也总觉得……太口语了……信息密度偏低,读得有点小怨念。以及,量子部分无论你说得多么简单,我都觉得是玄幻故事~

《你今天真好看》

简单清新又充满小情趣小生活的绘本,值得放在书架上没事拿下来翻翻

《有如走路的速度》

最喜欢的导演(是枝裕和),果然有着我喜欢的三观和文风。艺术只是记录的载体,不是为了表达和评判;人文关怀是面向世界上所有人的,不是因为他是战争犯我们声讨揶揄他至死就是正义

《无国界医生手记》

我其实对富人们钱够了就开始合计着帮助穷人走上一样发展轨迹这种事一直持保留态度(参考《我的凉山兄弟》)……包括无国界医生这样的救援组织……但看得出来,那对他们是一种自我实现,甚至是信仰,那么,至少值得他们去做吧,真实就很震撼人心

《寻路中国》

简直就是部长篇大特稿,纽约客出身的记者,节奏驾驭力真赞,内容再琐碎,也极好读……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作者本身有着浓浓的西方价值观,但在书里极力保持着观察记录的姿态,细致入微却不加评判,可以当新闻人范本来读,就是内容着实吸引力so so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淡淡的伤感却不曾遗憾,我仿佛透过那些画与字,看到了最简单却又最难能可贵的爱与生活,细水长流的陪伴,才叫爱情

《癌症楼》

非常扎实厚重的群像演绎,病人、医生、护士,加上历史背景的特殊打磨,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虽然一开始还是纠结在死长死长的俄罗斯人名里,但人名以外的部分都意外好读,只是结尾太阳光,坦白说是个遗憾

《人类简史》

因为之前看了不少同领域的书,知识上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是梳理得超赞,推理揣测的观点基本也有理有据,so,基本就是看到有人在梳理我的想法……蛮方便的……

《我的造梦之路》

作为今敏脑残粉,看完此书真的是一本满足!最惊喜的是作品犀利的今敏竟然是个中二的高能吐槽帝,但感触最深的还是贯穿全书的他对绘画的热爱。为画而生,也因此过劳,尽管英年早逝,却是何等充实和精彩的一生

不太喜欢,但看看也不错的

《解忧杂货店》:前半本很伊坂幸太郎,后半本瞬间回到东野圭吾原型,不喜欢这种把故事拼命讲厉害讲圆的感觉

《我们仨》:感情真挚,过分清浅

《活了100万次的猫》:猫生就是个冷笑话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很卡佛,就是不太对我的路子,有点当年看卡尔维诺的感觉

《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和程序员先生无限循环书中对话无压力

《姑苏食话》:内容充实,文化感十足,但是更适合当资料,读着累

《心术》:切到部分国情,可惜贫得厉害,看时挺爽,看完就忘

《安德的游戏》:不对路子的那类科幻

《逼近的瘟疫》:信息量太大,适合当资料

《疾痛的故事》:适合当资料,外加适合当人类学民族志写作范本

《死亡如此多情》:真诚,适合当写稿素材库,但是主题和写作手法都太根正苗红了

《城门开》:蛮有爱的北岛,但除了有爱好像想不到其他感觉

《无缘社会》:纪录片式的书,内容很不错,有思考启迪也好读,就是更适合当纪录片,出书可(quan)惜(qian)了

《狐狸卜》:卤猫会画画但不会讲故事

不看也罢的

《未来医疗:智能时代的个体医疗革命》

《医疗革命》

《中国式青春》

《给理想一点时间》

《最好的女子》

《死神的精确度》

《黑暗的左手》

《自私的基因》

53本,写了2个晚上

原以为今年没怎么写过书评,年终会写不出来

屁嘞,明明就是憋了一年,写得更欢

能看完这篇话唠年终总结的,都在此谢过

明年一起加油

(原文写于2016.12.21.)

相关文章

  • 几乎没写书评的2016年要怎么总结读书

    我是时不时会想起毕淑敏那篇《我的五样》的那类人,走走路小跑几步就需要认真确认下,对于当下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 形...

  • 芊芊30分钟教你写书评

    近期看到很多人都在读书,写书评,但是对于书评到底怎么写却存在很多疑问,读书有输入必然要有输出,那么书评到底怎么写呢...

  • 210123&日记-999开营第8天

    今天没写荐书稿,也没写书评大纲。读书营的学习处于停滞状态,唯一进步的一点是在微信读书上,又看了3,4本书,但总是贪...

  • 换跑道的人

    这两天异常忙碌,昨天刻意没写而是留给改旧文,四月快过半了,三月的读书总结还没写完。 也想试试平台奖励的复活卡是怎么...

  • 只需七步,写出赚钱的爆款书评

    书评,是看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写书评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内容,还可以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若书评写的...

  • 《岛上书店》-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没写过书评,也不认为自己有写书评的能力,毕竟都没有多看过几本书,看不出书的好坏。不过也正是自己读书的目的,体味书中...

  • 读书方法总结

    读书方法总结 读书法总结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阅读和读书方法的书,每本书里都有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部分,此书评是对各书中...

  • 不到最后一秒,不应该主动放弃

    随着5篇读书笔记任务的顺利完成,还有一项大工程等着我的。那就是书评。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来没写过书评的人来说,难...

  • 7/18-7/31周总结,8/1-8/7周目标

    上周一忙着写书评,没写周总结和周目标。两周一总结也蛮好,不太频繁也不会落下。 1. 身体 1)锻炼:慢走快走结合,...

  • 数万学员亲测有效的方法论

    由于经常出售自己写书评得来的书籍,不少粉丝问我:你是怎么读书的? 以下是我一直以来的读书观,仅供各位参考。 一,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几乎没写书评的2016年要怎么总结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hj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