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隔绝
从开始准备到落笔下第一段文字,已经过去三年。
带着几大包裹书、资料、笔记,路遥搬进铜川矿务局下辖的一座偏僻的矿区,在一间破旧的小屋中,开始苦行僧般的创作。
30年前的中国文坛众人对曝光的渴望,与当下并无二致。
相比之下,路遥更像个异类。
他决定远离喧闹,远离“难以超越之高峰”的赞誉、远离“江郎才尽”的猜想,虽然并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他始终认为:**“只有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
严格的时间规划
君子慎独。
孤军奋战的路遥在搬入煤矿的第6天,就建立起工作规律,掌握每天的工作量和进度。他在墙上画了一个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
每天工作的任务限制的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连半个小时都不敢耽搁。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绝不可以违犯。
曾经有个记者想要采访,侵入到他的小屋。路遥一再解释,但无济于事,最终失去理智和耐心,将那人赶了出去。尽管后悔自己的无理行为,但无法完成今天的工作任务,对他来说是更重要的伤害。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全身心投入
快乐与悲伤都来自创作。路遥的整个人似乎与《平凡的世界》融为一体。他时而化身为各种各样的角色,在稿纸上演绎人生;时而又静坐桌前,为书中人物未来走向而殚精竭虑。
写小说,尤其是这样的鸿篇巨著,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有鼓励与陪伴,就算是批评与指责也没有。
在这样的环境下,路遥为自己定下一个个阶段性目标。
首先是突破13万字,这是《人生》的篇幅,也是他目前为止写过的最长的篇幅。继而是完成二分之一。
完成目标并没有什么自我奖赏。但对于突破自我来说,还需要什么奖赏嘛!
无比紧张的工作和思考让身体变得虚弱,每次躺在床上,都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这时候,列夫·托尔斯泰的通信录,给了他最多的安慰。每晚读几页,就像和这位最敬仰的老人进行一次对话,不断在他的伟大思想中印证和理解自己的迷惑与体验。
只要没有倒下,就应该继续出发!
但求问心无愧
第一部终于在第四年底完成。
但出版却遇到了些问题。编辑们考虑到,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当下并非主流,况且全书总共有三部,后两部还只存在于作者的脑子里。出版这样的书籍风险很大。
所幸还是有一家出版社接受的《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当书问世的时候,反响平平,无论对读者还是对文学评论家,都没有激起太多的波澜。
路遥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书的全貌只在自己的脑中铺陈着,其他人无法领会情有可原。
反而,他此时是充满感恩的,一方面感恩《花城》杂志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两位编辑,帮助他的书得以问世,一方面向几位对此书发表中肯批评和鼓励的文学评论家表示感谢。
年关刚过,就又换了个偏僻的地方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第二部出版就相对顺利许多。此时路遥却因长期过度劳累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再三劝说要好好休养。
考虑到休养一年会对书中情节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思维的断层。路遥决定继续像个勇士一样出发!
到了第三部,书还没有写完,就已经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播放。
其他
真·博览群书
在大学时候,路遥不仅在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较为系统的阅读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著,而且通读了中国建国以来,全部的文学杂志。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绝对是来自长期大量的学习与训练。
写字说话谁都会,但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为作家或是演说家。
黑白颠倒的工作时间
路遥总是在午饭前一个小时醒来。
抽烟、洗脸、喝浓咖啡。这套并不完全健康的流程预示着“早晨”的开始。
午饭过后一直到晚饭前,是头也不抬的工作时间。
晚饭后一两个小时休息,主要是看新闻、报纸,或是接待访客。
夜晚继续工作,一直到凌晨,甚至拂晓。如果下午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目标,那么夜晚就是阅读及思考的时间。睡前读书,直到睡着后书从手中脱离。
对与吃饭这些事情,就更是马虎,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米饭配上咸菜,一切都为了节省时间。
尽管这种工作习惯可以有效避开世俗影响,给深度工作创造条件。但同时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繁重的创作劳动,给路遥的身体带来极大伤害。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发表以后的第三年,年仅42岁的路遥永远地离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