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03002/7b4a8d69298073a6.jpg)
夏日的白昼显得格外漫长,六点下班之后太阳依然炙烤着大地,没有显示出任何衰微的迹象,吃过晚饭后,我像往常一样又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准备继续写材料。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能静下心来开始工作,今天的天气显得格外闷热,今天的心情格外烦躁。
就在我无所事事地浏览着网页的时候,急促的手机铃声将我从胡思乱想中拉了回来,我以为是家里打电话,拿过来一看,却是县组织部的同事,心想现在打电话,一定是工作上有什么急事,接过电话之后却不是。对面第一句话是: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听到这之后我仿佛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大概猜到了八九分,但还是不敢相信的自己的猜测,希望有其他的事情发生,最后希望还是破灭了,那个让我不敢相信的事实还是毫无防备地闯入我的耳朵来,刘主任因病去世了,我的脑袋“嗡”了一下。我说,知道了,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平静一些,可内心却是如翻江倒海一般的难受,虽然早知道老刘身体不好,可去年还是好好的。
放下电话之后,悲伤的情绪顿时将我完全吞噬,我想找人说一下这个事,或许能缓解一下,走到隔壁的研究室,屋里几个人在商量材料,我只好又退了出来。再次坐在电脑前,老刘的音容相貌又浮现在脑海里,之前相处的一些琐碎事反而变得更加清晰,还是弓着背,还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还是发现你走在后边,赶紧侧到一边让你先走,像在脑海中放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初次见到老刘应该是我刚到部里报到的时候,那年的夏天像今年一样热。我一个从背着行李从固始老家来到息县,中午十二点多到的,刚好单位都下班了,我在息县一个人都不认识,也舍不得花钱,就傻傻的在县委门口的坐了三个小时,被太阳快晒成了人干,带的一堆行李拿不动,也没地方放,连午饭都没吃,来时豪情万丈的心情的顿时低落到了极点。等到下午上班的时候,就是到部里报到,那时县委楼在装修,部里领导和同志们都在一间大办公室办公,当时老刘正在办公桌上整理票据,也站起来跟我打招呼,这算是第一次见到老刘。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客气、随和、平易近人,还有那种老年人特有的慈祥,让我一下子感觉到了温暖,心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五脏六腑都感觉舒展了。
我是从学校直接到的机关,而且是县委这样的大机关,而且是组织部门这样特殊的机关,怎么做事?怎么说话?怎么与人相处?这些都无法从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和十几年的求学经历中汲取经验,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个机关工作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机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家族中成就最高的是作为小学教师的小爷,已经是家人眼中了不起的吃皇粮的人了,他告诫我的是:在机关工作一定要少说话,我虽然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这是我所知道唯一的秘诀了,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严格按照他说的做的。
但是工作中总会有不懂的地方,尤其是我这种缺乏家庭早期教育的人,不懂的地方就更多,不懂就要问,问谁呢?主管的领导不一定就在身边,问其他的领导怕别人不高兴,嫌你笨,也怕触及了什么不得了的潜规则,得罪了人还不知道,这就是当时困扰我最大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老刘,因为老刘什么都知道,而且会很耐心、很细致的告诉你怎么做,即便你问再幼稚的问题,他也不会觉得你幼稚,你问他再多次,他也丝毫没有厌烦的意思。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让我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少了很多的顾虑。
老刘在部里是管账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部里为什么不找个年轻点的管账,老刘年纪那么大,身体又不好,干什么事情都很慢,会不会把账算错。后来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么的可笑和多余,老刘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是超过常人的,即便是年纪大了,还能记住全县200多位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他经手的账目更是不可能有任何疏漏。对单位的钱更是一分也不敢乱花,报账的时候总是算得很清,听人说,老刘到餐馆结账的时候,要拿着菜单一个菜一个菜地查,被人称作“刘仔细”。
到后来的时候,老刘的身体比以前又差了些,每次需要到银行转账的时候都需要有人陪着,帮他填单子,他总是喜欢找我跟他一块去,每次总是很客气地对我说:请我帮个忙,我也很喜欢跟他一块去,因为跟他在一块很轻松,很自在,就像是在陪自己的一个长辈。县委到农行的距离对我们平常人来讲很短,也就三四百米,但对老刘而言绝对不是一段短距离的路程,就是这么短短的一截,老刘走过去至少也要半个小时,每次我劝老刘,我们坐个三轮车过去吧,老刘总是说,我能走得动,我慢慢走,你先过去吧。我自然不愿先走,我很害怕他被路上的行人或者车辆撞到,他那时身体已经很单薄了,我也很喜欢和他一块走,因为轻松、自在,就像是和自己的一个长辈在一起一样。就这样,每隔几个星期,在斜阳余晖的掩映下,息县的街道上就会出现一老一少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走着,亲切的交谈着,然而这样的情景将不会再出现了。
部里每次到市里送材料都会报来回的车费,车费都是自己写,花多少写多少,要是赶上了饭点,还能补贴10元的餐费,写完之后找老刘报,我以前在信阳上学,对信阳比较熟悉,到市里之后大多乘公交,不用打的,加上我一般早上走得早,中午能在吃饭之前赶回去,所以我每次到市里送东西,回去报的钱都比较少,每次老刘都关切地问:报得够不够?该花的钱就要花。时至今日,叮嘱的话语还时常在耳边萦绕。
随着在部里工作时间增加,也了解更多老刘的事:比如老刘在部里一直干了20多年;老刘年轻的时候在部队是情报人员,就是搞谍报工作的,直到老年还能破译摩尔斯码,等等。
天地运行,日月更替,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古人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斯人已逝,老刘固然谈不上重于泰山,但他对工作执着认真、对人和善友好的精神将永生不灭、万古长存,这种精神也将教会我更好地去做人做事,激励我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或许这也是不朽的一种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