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 把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奉献给支教事业
当很多所谓的慈善家、企业家和公众人物们,在万众瞩目下开着他们的奔驰宝马,风光无限,大张旗鼓的去做公益事业的时候,却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他总执拗的蹬着他的三轮车,独自一个人奋斗在支援教育的长征路上。
这是一位瘦弱的老人,瘦弱到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他那慈祥的面庞上布满了岁月打磨的痕迹,那一条条饱经风霜的褶皱,彰显着他早已年过古稀的高龄。
老人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只得靠蹬三轮勉强养家糊口,解放以后,老人仍以蹬三轮为工作,并因爱岗敬业而当上了劳动模范。
饱尝人生冷暖的老人,深知没有文化给自己带来的艰难。渴望知识他,这辈子最尊重的就是有文化的人。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异常严格。虽然家庭不富裕,老人的四个孩子,仍然有三个都先后考上了大学,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老人终于熬到了退休的年纪,一辈子没有享过福的老人,本该就此回到家乡颐养天年,然而他却不愿向日渐衰老的身体屈服。他总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什么,还能改变点什么。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一个又一个没钱念书,吃不饱饭的穷孩子。每当看到他们,他总会想起儿时的自己,心里隐隐作痛。
终于,在老人七十四岁那年,他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重新蹬起了三轮车。他要赚钱支教,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竭尽所能的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从此,这位老人从平凡走向了伟大,开启了他感动中国的长达十四年的支教生涯。
曾经两次落选央视的《感动中国》评选,但直到他去世九年后的今天,他那永不磨灭的善举仍然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只为多赚一点钱,捐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只为了可怜的孩子们能吃饱穿暖,开开心心的读书成长。老人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这位高龄的老人比很多年轻人还要勤奋的拼搏着。
十四年间,老人风餐露宿,生活简朴近乎乞丐。甚至衣服鞋子都是在外面捡来的,一日三餐永远是馒头和白开水。凭借着每公里五角钱的微薄收入,老人付出了绕行地球赤道十八圈的难以想象的辛苦,硬是捐助了三百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据不完善统计,老人助学善款累计达三十五万元人民币!
他就是著名的支教模范白方礼,一位把生命最后的十几年时光奉献给支教事业的老人。他不是悲天悯人的宗教家;他也没有陈光标那样高调做慈善的打算;更没有马云和俞敏洪那样的资产,但他拥有一颗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的慈悲之心,他是那样的平凡而伟大。
二 完美的世界里,没有慈善家。
今天是2014年9月23日,我们的白爷爷~白方礼老人去世九周年的日子。
近段时间以来,我竭尽所能的在网上寻找关于白爷爷的各种新闻报道,采访视频,追忆他的各个电视栏目。原本只是听闻过他的故事,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推动我不断的探究下去。
在深入了解白方礼老人故事的过程中,又一位让我敬佩不已的人物走进了我的视线,他就是为了拍摄电影《白方礼》而倾家荡产的李佳伦导演。
李佳伦喜欢演戏,九十年代初,天津电视台为弘扬白方礼登三轮车助学的精神,曾经拍摄并播出了一部关于白方礼老人故事的电视剧,年富力强的李佳伦报名当上了这部戏中的演员,并因此结识了前来探班的白方礼本人。
然而此后的很多年,李佳伦和白爷爷之间没有过任何联系,李佳伦创业成功,过上了富足的日子,甚至有时候挥金如土。生活圈子的转换,使得他再也没有想起当年和他下棋喝酒的,那位被他亲切的称呼白大爷的老人。
直到有一天,李佳伦通过媒体再次听到了白方礼老人的名字,而这一次竟已经是老人去世的噩耗。李佳伦怎么也想不到,老人竟然一点一滴的靠自己年迈的身躯把支教的事业从七十四岁坚持到九十多岁直到去世,身后只留下一个金额为零的存折。李佳伦追悔莫及,想起自己挥金如土的生活,和白方礼老人一毛一毛的攒钱助学的精神,他觉得自己愧对老人,尝尝,自责如果自己能少一点挥霍,也去帮帮他的白大爷,老人家的生活不至困顿如此。
于是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很多人说,那个叫李佳伦的疯了!李佳伦疯了?不!他没有!只是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他开始在白方礼老人精神的感召下变得拥有了一颗勇敢的心!他自己投资拍起了电影《白方礼》,以至于千金散尽,负债累累。他此刻心中无私,只为了在荧幕上把白方礼老人的故事公布于世,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然而,在白爷爷的精神号召下,人生轨迹发生转折的又何止他李佳伦一个!
白方礼老人一生资助了三百多名贫困学生,累计资助善款超过三十五万元人民币!现在这些当年的学生们,正带着对白爷爷的深深回忆,在祖国各地报效国家,回馈社会。白爷爷的故事一定会在他们的努力下久久的流传下去。那些长大成人的孩子们,一定会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一个世界上最好最好的老爷爷,他叫白方礼。
我不希望每个人都成为慈善家,因为世界上有慈善家就意味着世界仍然没有变得完美,仍然有贫困有痛苦,甚至我希望有一天,全世界都没有慈善家,那样,说明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已经得到了幸福!
然而,我殷切的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好人,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吝啬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自己生活不易为借口,不要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退却。想想我们的白爷爷。老人家七十四岁才开始助学,登三轮车走过的道路等于绕行地球赤道十八圈,累计捐款三十五万。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谁敢和这位传奇老人相比?白爷爷一生没有过过一天富足的日子,所以别说你的生活不容易,别说你没能力帮助别人,每个人哪怕一块钱的资助,都是莫大的善行!
三 脑海里涌现出的几段对话
女儿:爸,今天真的要去么?
父亲:得去,孩子们等着呢。
穿好衣服,顶着瑟瑟寒风,他又出去了。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虽然他已经七十四岁。
儿子:老爷子,天这么热,休息休息吧!
父亲:那怎么行,我歇一天,就得有孩子上不起学。孩子们等着呢。
说完,老人有些吃力的穿好衣服,却依然昂首挺胸,自信满满地出发了。这一年,他八十岁了,却不像旁人那般安渡晚年。
邻居:白大爷,今儿个还去么?
白大爷:当然去啊,新开了支教公司,俺老白有钱哩。
白大爷满脸自豪,皱纹也遮不住那喜悦。
可他这个有钱人,衣服是捡来的,鞋子是捡来的,钱全花给了穷人的孩子。他是全世界最老的董事长,这一年,我们的白方礼老人,八十一岁高龄!
孙子:爷爷,您还去么?
爷爷:去啊。
可这一次,老人挣扎了几下,没有力气再起来,一场大病,让他几乎没力气走路,他去不了了,泪水流了下来。他已然为了孩子们,耗尽了心血。他心里默默念叨着,好好读书,报效国家,别辜负了我白爷爷最后的心愿啊!年过九十,仍然内心澎湃。
市民:白大爷,您走啦!
这次,没有人回答。93岁的白方礼老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
又是瑟瑟寒风的,这一次,他真的去了,数不清的人流涌动,人们沉默着,望着载着白方礼老人的灵车,缓缓的走过他生前最熟悉的道路,最后看了看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我是道家弟子,我愿秉持善念,为大家奉献一部白方礼传,能力有限,时间不多,聊表一片赤城,愿普天下众生安乐,国泰民安,愿白爷爷精神永留人间。
正文
《我们的白爷爷~白方礼传》
第一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一,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懒洋洋的阳光照耀安静的村庄。刚刚回到家乡的白方礼老人说,正仔细端详着他多年来没有回过的故乡。 真的很久没有回来过了,离开的时候自己还是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而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白方礼感慨万千,陷入了深深的怀恋。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又好像一切都变了。自己小时候结识的那群老友,而今多已经不在了,后生的孩子们一批一批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他都不认识,这个村子的血液在不断更替着。
忽然间,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打破了这难得的宁静。他们蹦蹦跳跳的做着游戏,甚是欢闹。白方礼感到了诧异,这些正当读书年纪的孩子们,为何不在学校读书呢,看他们这样子,倒像是每天都在外面玩耍,家里却也没人管没人过问。
于是白方礼走上前去,叫住其中一个正玩的起劲的孩子,问道:"娃娃,为嘛不去上学呢?逃学可是要挨打的!"
浓浓的天津口音掺杂着乡音,听到这位长相和蔼可亲,却又从来没有见过的老爷爷问他们话,孩子们很好奇的聚拢了过来。
"爹妈不让上,老师们也都早就走啦。"孩子们很认真的回答着,透着骨子里本性的纯善。
听到这话,老人家不禁皱起了眉头,有些淡淡的辛酸。他想到了小时候没钱读书整日浑浑噩噩讨生活的自己。白方礼深知,没有文化真的是太可怕了。
趁着老人暗自思索的空子,孩子们又跑开了,欢声笑语一如从前。
心里有些急迫的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白方礼来到不远处的田地里,拉住一个正忙着农活的老乡。殷切的问道:"大白天,娃娃们怎么都不上学?"
老乡苦笑道:"哪有那个钱啊,还是帮家里老老实实的干些农活吧。再说,学校的老师早都走啦。"
白方礼一时语噎,他原以为自己的遭遇不会在新社会家乡的孩子们身上重演,可时代变迁了,孩子们的处境竟然仍然是这样。比起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天津,老家终究还是穷困落后,自己对于老家的期望或许真的是太高了吧。
可不读书怎么能翻天覆地呢,就这样一直穷困下去么?不!绝不!白方礼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思想很先进。几十年大城市的生活,让他知道了国家的政策,知道了教育兴国的道理。他的几个孩子全都上过学,甚至培养出了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在日新月异的新中国,他自然无法忍受家乡的孩子读不起书的现状,他决心找村里的领导干部们说道说道。他不信村干部们不懂读书学文化的好处!回到家里稍作安顿,他便一路打听着,真的就找到了村干部,这位有些倔脾气的老爷子,兴师问罪去了。
按规矩,白方礼在村里辈份还是很高的,村里的干部都是他的晚辈。知道老爷子为了孩子们而来,村干部也很是感动,可仍然是无奈的给出了一个回答,是真的没钱。谁不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呢,可学费从哪里来,老师又怎么开工资,一个一个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真的是太穷了。
村干部带着老人来到了已然破旧不堪的学校,老爷子也傻眼了。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连窗户都没有,桌椅散落一地,空气中飞舞着灰尘,桌子上、地面上土积了厚厚的一层。显然已经是荒废多年的样子。
村干部给白方礼解释到,开始学校也是有老师的,可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最终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留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穷山沟。
原本满腔火药味的白方礼,也无话可说了,只能默默地转身回去。可他真的能放得下这桩心事么?老人眼中甚至泛起了泪花。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最见不得孩子们吃苦受罪的白方礼,郁郁寡欢的度过了那个白天。可到了晚上,已经74岁高龄的老人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的忧愁。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回想着这自己的一生经历,他更加心疼这帮上不起学的孩子了。
1913年农历五月十三,白方礼出生在河北沧县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白贾村。那一年,是辛亥革命的第二年,然而这场革命的血雨腥风的大革命,却没有给白方礼的老家带来任何的变革,人们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延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
尽管人们时常祈祷上苍,但包括白贾村在内的整个沧县甚至整个华北大地,丰收的年景却越来越少,很显然老天并没有半点怜悯苦难中的人们。
到了1944年,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使得白贾村几乎颗粒无收。虽然这里没有怎么受到外界连年战火的影响,但一场比战火硝烟更可怕的饥荒,却也让人们生陷入了对未来的绝望之中。
陆陆续续的,人们开始逃离这片组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其中也有白方礼,这一年,他三十一岁,年富力强的他自然不甘心就这样守着贫瘠的土地饿死。
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穷人是没有机会上学,这几乎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轨迹。他们只能靠着出卖劳动力,去换取微薄的收入,起早贪黑还要受富人们的剥削和欺负。 况且穷乡僻壤的白贾村也根本没有学堂,即便是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大都逃不过成为文盲的命运。村子里的第一所小学的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的事情了。
所幸,年轻的白方礼有着坚实的体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让他能够让有信心去外界闯荡。并且此时除了逃难到外地寻找出路,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应对。
于是他风雨兼程的逃难到了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天津,这便是他人生后几十年的开端,也确实给了他崭新的机遇。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