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最后一期《逻辑思维》视频节目里,提到了当代人学习的五个关键词——人格、概念、缝合、碎片、目标。对于后四个关键词,有些比较认同,有些比较新颖容易接受,但是第一个人格,心里略有些疑义。
罗振宇对学习中“人格”的解释,是读书不如直接与人交流。读书是旧的时代方法、工具不够,才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传播手段有限,资金财力有限,只能写书论著,才能传播交流。如今多媒体手段和社交网络十分发达,免费的音频、视频节目浩如烟海,再加上罗胖自己做的收费的得到APP,自媒体收费文章等内容,让你有无数和“牛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比之下,读书这种神交的层次实在是落伍极了。
这种论断实在有为自己的APP打广告的嫌疑。且不说得到APP里还是有大量的文字课程,即便是已发布的“牛人”教程甚至知名大学的网上公开课,已经到了可以代替读书的作用么?视频、音频或者是文字,本身各有其独特的交流效果,视频可以渲染感情,音频重在方便,文字则富有更深层次的延伸性,仅仅以视频或者当面交流的方式便宜流行,就把“人格”这个概念从传统读书学习的方式中剥离了,实在是过于莽撞,甚至都要怀疑这是否是罗胖本人的意愿,毕竟罗胖赖以成名的逻辑思维节目 ,即是以读书交流的形式立身发展的。
再深一层理解,写字的过程和说话的过程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即便是有演讲稿准备的讲话,更注重的仍然是临场发挥和口头语言的积累,说一些家长里短来龙去脉最为擅长,一旦牵扯到思想深层次的逻辑和论证,恐怕很难用脱口而出的嘴边话讲出。这个时候文字的特长就比较明显了。既可以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又可以抽丝剥茧,有条不紊细细道来。一千字解释个小道理,十万字阐述大论题,这可远不是视频节目或者口述所能达到的高度。
写字的过程和说话的过程都是思维通过载体的呈现,但前者经过的斟酌和修正显然会更丰富一些。随手写过的文字尚且如此,发表的作品、流传的名著,岂不是更深一层、更经典完整的表达?所以读书其实是一个捷径,流传的经典首先是帮你筛选掉了那些文采不够、逻辑不通、立意不正的作品,只剩下经过大家和大众一致认可的好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下,读书绝对是获得知识精华的窍门。
更何况,对于普通人来说,哪有那么多机会和能力、财力,去接触到真正的“大牛”。罗老师可以时不时和三两大牛好友交流读书心得和时事观点,普通人也就只能看被过滤过的综艺节目和洗脑演讲。但读书至少还有的选,还能学到方法和知识,还能努力跳出自己的阶层看一看世界。
以上也许只是对罗胖老师理论的歪解,但以“人格”这个词汇贬低读书的地位,着实不太恰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