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偶尔意识到,
我们十分容易被囿于被人所定的标准中。
这个别人是指父母长辈、你的老师、社会及同窗同学们。
从小至大,他们会对你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
例如,“这孩子真好看。”“这孩子真聪明”“这位同学心地非常善良。”“他很有潜力。”……
又或者“他有点笨”“他资质平平。”
而一旦长大成人,我们仍然囿于这样的圈子里。
“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最初的恭维让他成为你的恋人。
“后来他,他去了哪里,发展怎么样?”高中同学聚会也谈论如斯。
在这些讨论中,“名利、金钱、美貌”仍旧是他人心头之爱。
甚至,一旦你成为了公众人物,小明星,你又将被众多言语评价覆盖。
这,脱离了生活的本质。
虽然有人可能会说,我们难免生活于此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不断在多种磨合中渐而形成道德。
且不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否是道德,道德本身,在我认为,也有自己定义及遵守的必要。
~~当然,我是那个已经被“他人的言语”洗脑了很久的人了。
这件事对不对,这句话合不合理。我以往经常缺乏自己的判断,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或者达到一些标准,我常常着急地得出结论,并且喜爱推翻别人。
“乐于表现自己”在这种语境下,并非好的。
回想一下,有时候我们咄咄逼人或者表达某些新接触的言论,不就是急于想要表现自己吗?
我从自己的实践中确实看到了这点,因为若不是急于想凸显自己,有些话大可不必急着说出。
而是循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丝一毫地深入下去,那里究竟是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我不知道,但绝对不会是为了达到“她不同,她的思想很有深度……”这样的评价而在他人认可这种无聊的圆圈里旋转。
他人眼里的你终究不是你,但奇怪,我们生活于社会中,难免会受到他人的牵制。
但即使顺着他人的眼光,也难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而最终,只会在变化的他人的标准里迷失自己。
只有确定自己的道德,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愈发坚定。因而在许许多多的事情中,我们可以听许多的声音,采取一些建议,但需要自己独立思索,并且做决定。而在做决定之前,我们一定有着暂时的考虑——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不是他们定的那种符合标准的人,而是我自己心之向往的角色。
而要逃离那个从小既定的怪圈,一是需要漫长的耐心,二则需要关注自己,关注当下。
~~
在我关闭了一段时间的pyq之后(既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发,又不关注别人)
我再去翻阅的时候,发现我并没有错过不得了的讯息,人们已经是发那些闭上眼都能猜到的内容。
而我则用这更多的时间,浪费在自己的生活中。
我相当喜欢回去练习瑜伽的时刻,花不多的时间做简单的饭菜,自己食用。和关心的人通话。学习,聚会。考虑怎么解决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也是身体上的问题把我拉回至生活本身。)
然而我更期待的道德是,我会对他人的生活及品质充满了包容。即使别人比我拥有更多更好的条件,即使我相当平庸(人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且拥有这种平庸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属性),我也尊敬并且包容他人。
因为,我即已是一个世界。
~~
回顾历来友谊,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同一类人交往。即将自己放地很低。没有骄傲,不会大肆寻求关注,但她肯定自己的价值,聆听别人的声音。这种人大概永远也不会高高在上,但她像那孩子般,始终保持着某种纯粹。这种纯粹或许就是简易的道德,而从不枷锁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