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青年教师展示课,按要求进行了两轮点评。第一轮点评了Z老师的课,我讲得中规中矩,因为对低段的语文教学并不太熟,所以没有能力做更深入的思考。第二轮点评了另外两堂群文阅读课,或许是近段时间泡在群文阅读的思考里,看了不少理论文章,《航天科技与生活》的课又接连上了两次,对于群文阅读感受会有所不同,加之时间也有些紧,我没有做过多梳理,仓促中便凭着内心的冲动说了一些话,过后心里总觉得有些没着没落,感觉说过的话并未完全表达内心所想,中午也睡不着,却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劲,一直有些耿耿于怀。直到晚上洗澡的时候,才意识到上午的表达过于率性,不够审慎。
只有写下来,借着书写,看能否整理思路,让真实的想法明晰一些。
上午我说到课堂要有魂,这个“魂”自然是指灵魂。课堂的灵魂是怎么回事?
我讲到课堂的四十分钟是一截师生共同走过的旅程,是一段师生共度的生活,课堂是应该有生命的。所以,课堂不是按照教案走程序,不是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为了获得某个预设的答案。课堂即生活,教学即经历,师生应是生命在场。
这是课堂拥有灵魂的前提。
只有把课堂当做师生生命活动场,才能赋予课堂以活力和灵魂。首要的,便是教师的灵魂在场。
我联想到周一去望城斑马湖小学送教,上的还是《航天科技与生活》,学生进教室落座后,看他们的状态,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要用六年级的孩子呀?可事已至此,我只有硬着头皮上。果不其然,开课后,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不断提醒自己:没关系,并努力让自己保持饱满的状态。中途放视频的时候,还出了点小问题,明明关掉的暴风影音竟然自动播放起来了,因为是一体机,不同于带键盘的电脑,使用时不太方便。但我很快让自己保持镇定。上课过程中,通过不断鼓励、肯定,带动学生一步步走向教学深处。最后一个环节,成功地激发了所有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课堂的气氛明显轻松活跃起来,好几个孩子的表现堪称惊艳。我再次发现,作为教师,某种程度,你的课就是你本身。
《航天科技与生活》一课并不完美,有些地方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我最自得的最后那个环节使这节课无论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程度的孩子都能上出不一样的精彩。当然,这个环节的设计凝聚了多人的智慧,而且离不开一些未知因素的作用,比如第三篇最为关键的文本就是通过“知乎”网偶然获得的,关于“知乎”问题选择的设计也是我在反复试教反复修改打磨过程中的灵光乍现……
这或许可以解释何谓教师的灵魂在场。只有用打磨一件艺术品的心态对待一堂课(很多时候是公开课),你自然会对你的作品充满感情,因为你的投入,因为你的付出,你自然会充满爱怜,自然会像爱惜孩子一样看待你的课堂,看待课堂上的学生。
这当然是理想境界。但不能因为是理想,就永远不去观望,不去尝试。至少,可以在朝向理想的过程中渐渐分有理想的质素与光辉。
正因为如此,我不太主张完全照搬别人的课例。无论是名家的还是一般的。因为,无论是谁,都不是你,更不能确定是否适合你的学生。哪怕一些课例和实录,看着很好,但为什么上起来就不是那个味道呢?当然可以部分模仿。但事实是,往往在部分模仿中不仅失却了自己,也学不来他人。所以,重要的还是要认清自己。
其次,要用你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
无论是什么课型,学生都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群文阅读课则因其空间的开放有着更高的要求。简言之,相比单篇阅读,群文阅读不注重知识的授受,而是经由阅读文本让学生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因此,群文阅读课上,学生不是随着老师的牵引获得某个具体的答案,或者得出某个固定的结论,而是经过“比、对、读、议”获得更加多元的见解,在彼此的交流讨论分享中达成某种共识。一句话,学生要在场,要真实地阅读、真正地思考、真诚地表达!
这样来看,群文阅读难上,也容易上。
难,是因为我们习惯带着学生走,习惯课堂要有一个明确而固定的答案,我们不敢放手,害怕老师一放手,课堂就乱了。如果我们把课堂当做表演场,当做老师水平的展示台,我们自然难以放手。因为那很不保险。如果我们一旦放开这层包袱,把课前的功夫下足,课堂上,尝试着一点点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乃至走到讲台之上,我们把自己隐到后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呢?
容易,是因为真的一旦这样做了,课堂上老师就可以解放了。还是以《航天科技与生活》一课为例,课堂上学生阅读看视频、思考的时间累计有近20分钟之久,再加上讨论、交流,真正留给老师讲述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这自然省去了很多老师背教案的麻烦。每一次观看蒋军晶老师上课,给我的感受是老师很洒脱很随意。这是我向往的境界。当然,这其实是表面。
事实上,谁都知道,背后的付出无法计算。备课还算是小。最主要的是,教师需要不间断的阅读,始终保持思考触角的敏锐。因为,群文阅读是教学生阅读的,老师不能做阅读的示范者,何谈能教学生呢?
这样讲来,我似乎把这个问题越讲越难了。但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每一次的尝试都能成功,但总要用一种恭肃严整的心对待每一次的课堂。
说来好笑,每上一次公开课,我都会像奔赴一场战争,不是和学生作战,而是和内心那个怯懦自卑的我作战。
因此,于我而言,公开课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而家常课呢,学生既是上课的对象,也是我的观众,更是我的合作者。郭初阳说,当老师的,哪节课不是公开课呢。
这样讲,似乎对今天上课的老师有些苛刻了,尤其是上群文阅读的两位老师。能够选择群文阅读,是需要勇气的,而勇气是最宝贵的,值得鼓励和呵护。我不擅长说鼓励的话。现在看来,三位青年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自身素质非常过硬,班级管理有序,学生语文素养扎实,是难得的好老师。很多时候,公开课能够说明什么呢?
还真不能说明什么。
所以,我以上所说,纯属废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