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
惠民之法,莫善于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宋陈止斋曰:“《周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盖年下则出,恐贵谷伤民也;年上则敛,恐贱谷伤农也。”由此而言,三代之时,有常平之政,而无常平之名。《周官》所言,即常平之法也。
〔试注〕
1、常平:常平法。《新唐书·刘晏传》:“晏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
常平法是唐刘晏为打击豪强、维护社会安定而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安史之乱”后,唐经济破坏严重,而商贾乱中打劫,操纵市场,侵渔平民。刘晏针对这一现象,于各地设置知院官,并且“皆募驶足,置驿相望”,(驶足: 健于行走之人) 全面了解掌握各地物产丰歉和物价高低等信息,及时转达给朝廷。朝廷理财官吏根据各地物价高低采取相应对策。
2、胥归无益:胥,文言副词。皆;都。尔之教矣,民~效矣。
3、陈止斋: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陈傅良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他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傅良治学严谨,上溯三代、秦汉,一事一物,必致其极。陈傅良著有《止斋文集》 、《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建院篇》、《历代兵制》、《毛诗解诂》、《八面锋》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4、年之上下:农业收成好差。
5、出敛法:卖出收储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