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编《思维学》第四部;思维与行为
2018-08-13新编《思维学》续七《认识论》

2018-08-13新编《思维学》续七《认识论》

作者: 思维学姚继勇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1:16 被阅读6次

    新编《思维学》续七;《认识论》

    原创      作者    姚继勇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主导主观。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最主要的区别。

    人的认识,只能认识客观不能认识主观意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了解到认识的这一特性,并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与庞涓的故事给予了科学的解答。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是思维目的。以思维研究意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显然是认识方面的一个悖论。悖论心理学研究出来的心理咨询,也只能对紧张情绪下的潜意识行为假设、假定和主观臆想。心理咨询成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工具。

    农耕文化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辩证认识方法产生的,能够对主观认识的特性了解;西方文化是假设、假定和假想的现实逻辑认识方式形成的的,逻辑认识不需要回忆和回想,无法了解主观认识的特性。所以西方就形成了,以意识研究意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悖论。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讲过;古文今用、需要去其糟粕;洋为中用、需要批判借鉴。这是对认识方面的最好的解读,古代僵化和迷信的思想不能继承。全面的继承认识会回到过去的认知中去,需要去其糟柏;西方教条和机械的理论不能全盘照搬。全盘的照搬认识会陷入混乱的认识中去,需要批判的借鉴。

    毛泽东谆谆教导的‘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来自于对农耕文化的自信。春秋战国后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已经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毛泽东没有机械的、教条和形而上学照搬马克思学说,而是依据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辩证认识,科学的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农耕社会的实践相结合,不但把中国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解放了出来,还打碎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枷锁,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彻底解放。毛泽东的认识方式,不仅是辩证而且是相对,从《沁园春-雪》的创作中就能意识到。

    逻辑的认识方式,是现实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逻辑认识只能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表象,无法认识马克思理论的精髓。像号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王明,就属于教条和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只有辩证和相对的认识方式,才能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马克思主义者,首先需要具有辩证和相对的认识,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初,就对黑格尔的逻辑驳斥为‘逻辑的泛神论’。黑格尔过度的强调‘逻辑和理念的完美,才有了’理念的神秘主义和理念的现实主义‘。才会把’‘矛盾理解为本质,把现实认为合理‘。马克思主义只对西方一些精英人士的‘世界观’产生了影响,没有影响到西方精英人士的‘生存观’。西方精英人士的生存观,依然是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认识。所以西方精英人士在对中国南海的仲裁上,依然采用了凭空假想和臆想。

    逻辑,是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是人类最初的认识方式;辩证,是过去、现实和未来的认识,是进化出记忆后的认识方法;相对,是过去、现在、未来与时空的认知办法。是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形成的认识模式。认识的不断进步,大脑进化的一个必然过程。

    逻辑思维,寿命较长的动物已经具有。像大猩猩捕杀猴子的时候,就会提前设下埋伏,事前推理出猴子逃跑的路线,这些就是大猩猩的记性逻辑思维。人类在智人时期,已经具备了记忆逻辑思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对前人逻辑思维的归纳和总结。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就成为了《心理学》研究意识活动规律的工具。

    《思维学》是归纳了前人对思维的论述,总结了科学对思维的研究梳理出来的一部思维方面的普及文章。由于时代不同,《逻辑学》提出的是现实的认识,《思维学》提倡的是相对认识。

    逻辑思维,是人类最初形成认识和思维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所以逻辑思维,十分容易产生;谬论逻辑、悖论逻辑和强盗逻辑。许多迷信的思想,也是逻辑思维形成的。

    目录

    第一章;认识与认知

           第一节;认识和认知与大脑

           第二节;人类形成的不同认识

           第三节;客观表象的认识

           第四节;客观本质的认知

           第五节;主观认识和认知

           第六节;人的主观意识

    第二章;唯物与唯心认识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第二节;辩证唯物认识的培养

           第三节;唯心主义的认识

            第四节;唯心主义与主观

    第三章;主观与客观

           第一节;客观存在的认识

           第二节;客观认识的验证

           第三节;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四节;客观行为的反映

           第五节;客观过去与历史

           第六节;主观唯心的认识

           第七节;主观悖论的认识

    第四章;科学的认识

           第一节;一分为二的辩证认识

           第二节;记忆逻辑的推理认识

           第三节;内因与外因的认识

           第四节;量变的质变的认识

           第五节;相对与普遍的认识

    第五章;人之初的认识

           第一节;新生命的特征与特性

           第二节;个性化认识与培养

           第三节;个性化认识与教育

           第四节;个性化认识与学习

           第五节;个性化认识的形成

    第六章;人的普遍认识

           第一节;现象与形象的认识

           第二节;逻辑认识

           第三节;辩证认识

           第四节;随众认识

           第五节;悖论和谬论认识

    第七章;习性的认识

           第一节;语言行为的认识

           第二节;表情行为的认识

           第三节;眼神行为的认识

           第四节;语言与表情和眼神

           第五节;读心术与心理学的认识

    第八章;影响认识的因素

           第一节;情绪对认识的影响

           第二节;欲望对认识的影响

           第三节;忽悠对认识的影响

           第四节;方法对认识的影响

           第五节;年龄对认识的影响

           第六节;知识对认识的影响

           第七节;舆论对认识的影响

            第八节;网络对认识的影响

    结束语;

    第一章;认识与认知

    认识的是表象,认知的是本源。认识依赖于认识和意识的纠缠,认知依靠于记忆和意识的纠缠。认识与认知是两个层次的认识,两个层次形成了认识和认知。认识和认知,可以分为纵向、横向和无限三种方式。

    第一节;认识和认知与大脑

    认识、是认识与意识的纠缠,大脑产生的是‘思’,认知、是记忆与意识的纠缠,大脑形成的是‘想’。想法、既具有认识也具有认知。

    一、认识与意识的纠缠

    认识与意识的纠缠,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象,不能认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像动物的大脑,因为没有进化出记忆,只有认识和意识的纠缠,没有记忆与意识的纠缠。所以动物大脑,只有表象的认识和思维,没有本质的认知和思考。

    例如;动物属于吞噬类生命,动物在生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识别自己需要的食物。识别食物的办法是对比和比较,对比和比较的认识不需要记忆,属于表象的认识和思维。

    认识和意识的纠缠,只能认识客观表象,无法认识客观本质。

    二、记忆与意识的纠缠

    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能够形成回忆下的纵向想象认识和思维,还可以产生回想中的横向联想认识和思维。回忆和回想的认识,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知现象,属于深度的认知和思考。

    例如;记忆逻辑的认识和思维,假设、假定和假想是螺旋式渐进的、是发展和可变的,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唯物辩证的认识和思考,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分为二与辩证统一的,多方位和多角度的,不是因果和机械的。

    记忆与意识的纠缠,是回忆时的无限想象的认识,回想时的无限联想的认知。

    三、客观的认识和认知

    认识一个客观表象容易,认知一件客观本质很难。认识一个人习性只能猜想和假想,因为习性来自于个性化思维;认知一个人真实想法很难,因为人的思维是无限和无穷尽的,是无规律可循的。

    例如;‘读心术’只能从习性上猜想和假想人的表象思维,因为习性是个性化思维的客观反映;‘心理咨询’只有从潜意识行为上假设和假想人的思维,因为潜意识行为是表象思维的客观反映。人的真实思维,即使是圣人和伟人也无法认识和认知。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只能针对客观存在不能对主观意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对认识的这一特性,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与庞涓的故事,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总之,人的大脑,已经进化出两个层次的认识和认知。人的主观意识,只能认识和认知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无法认识主观意识。即使是人的表象思维,‘读心术也得从个性化思维的客观习性上猜想和假想。心理学也只能从潜意识行为的客观反映上假设和假想。猜想和假想,都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节;人类形成的不同认识

    人的认识,从最初的表象记性逻辑认识,进化为记忆逻辑认识和记忆辩证认知。而记忆逻辑认识和记忆辩证认知,与大脑进化记忆时期形成的潜意识烙印,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东方人的认识方法

    东方人类是生存在广袤陆地上的,威胁东方人类生存的是洪水猛兽。东方人类在进化记忆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认识和预防洪水猛兽的伤害。

    例如;遇到洪水猛兽是可以躲避和避让的,所以东方人类遇到洪水猛兽的危机时刻,在紧张情绪的刺激下,会紧急的思考过去人们是怎么躲避的、现在应该如何避让和躲避、躲避和避让后怎么生存。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证认识方法。

    紧张情绪下的紧急认识,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证认知。紧张情绪下产生潜意识认识,经常产生会形成烙印,潜意识烙印会影响到后人的认识和思维。

    二、西方人的认识方式

    西方人类是生存在大海周边的,威胁西方人类生存的是飓风和海啸。西方人类在进化记忆的时期,时刻会想着飓风和海啸的降临。

    例如;飓风和海啸降临的时候,是无法躲避和避让的。在现实恐惧情绪的刺激下,只能紧急的假设、假定和假想,只能凭个人能力与飓风和海啸拼死一搏。

    恐惧情绪中的危机认识和认识,是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认识。恐惧情绪形成潜意识是生与死的认识,生与死的认识会打下潜意识烙印,潜意识烙印会影响到后人的认识和认知。

    三、东西方认识的差别

    东西方形成认识方面的潜意识烙印,会随着生命的基因遗传下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传承下来,继续影响着东西方人们的认识和认知。

    例如;东方文化来自于辩证的认识,产生的是具有辩证法的农耕文化。悠久的中医理论就是来自于辩证的农耕文化;西方文化是由中东文明和西方现实主义潜意识烙印形成的海洋文化。两种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认知。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学说,与西方的逻辑认识方法格格不入,西方精英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反而有着共同认识方法的农耕社会,不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农耕文化的滋润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总之,认识和认知的不同,会形成不一样的思维和思想。即使是认识和认知的不同,主观意识也只能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认识和认知,不能对主观意识认识和认知,这是人类认识的特性。

    第三节;客观表象的认识

    大脑都能对表象认识,没有表象认识就无法识别食物。人们的表象认识在生存中就可以形成,表象认识是经常发生的认识,属于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认识。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许多事情不需要本质的认知,只有表象的认识就能够生存下去。

    一、客观物质表象认识

    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和电闪雷鸣等,都属于物质的客观现象,也可以讲是物质的表象。这些物质的表象人们是可以认识的。

    例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和电闪雷鸣的客观现象,人们通过认识和意识的纠缠可以认识。但是对日出日落、月缺月圆和电闪雷鸣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是无法认知的。

    对客观物质本质和客观物质规律的认知,需要记忆和意识的纠缠才能认知。

    二、客观生命表象认识

    人类对客观生命的表象认识,在几千年前就已有了认识。并且成功的归纳和总结出了成熟的经验,形成了人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例如;地球上的植物是适者生存的认识,植物生长过程已经成为生长习性;地球上的动物也是适者生存的认识,动物的成长过程已经成为生存习性。人类通过对植物和动物习性的客观现象认识,归纳和总结出了种植业和养殖业。

    生命现象的本质认知,需要生命表现出习性和客观行为才能认知。没有思维的行为是无法认知的。

    三、生存时表象认识

    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会把发生的事情和认识到的信息,通过意识传递给大脑。大脑经过对客观事物的思维,会产生了对事物客观表象的认识。

    例如;看到抽烟的现象和打斗的事情,意识就会把抽烟的现象和打斗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通过思维会认识到抽烟的过程和打斗时的行为。

    抽烟的过程和打斗的行为,只是对表象的认识,没有抽烟和打斗缘由的认知。

    总之,人类的思维是生存的思维,虽然具有主观探索意识,但是生存是人们的首要思维。只有生存有了保障,才能形成其他方面的认知和探索思维。所以人们的表现认识要远远多余本质的认知。

    第四节;客观本质的认知

    客观本质的认知,只有进化出记忆的大脑才能形成。因为对客观本质的认知,需要二次认识,也就是记忆和意识纠缠的二次认识。辩证相对的唯物认识与记忆逻辑的推理,才能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

    一、物质本质的认知

    人类的认识和思维,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维频率的加快,是不断进化的。对客观物质本质的认知,是由迷茫到清晰、由缓慢到加快。

    例如;科学家发现物质的电子和光子不久,又发现了量子纠缠现象。电子和光子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量子纠缠的应用,会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

    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是在回忆量子客观现象的认识中认知的,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结果。

    二、生命的本质认识

    人类对生命的客观现象,早已有了认识。通过对植物生长习性和动物成长习性的认识,人类社会建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在生命科学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已经发展到基因测序和基因改造方面。

    例如;通过对棉花的基因改变,可以得到抗病毒和抗虫害的棉花,促进了棉花的丰收;通过对牛羊的基因序列的改造,可以得到成长快速和肉质鲜美的牛羊,加快了养殖业的发展。

    对基因序列的改造,是在回想植物和动物客观现象的基础上改造的,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结果。

    三、意识上的二次认识

    表象认识、是认识和意识的纠缠行为;二次认知、是记忆与意识的纠缠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表象认识多,某个情况下人们会产生二次认识。

    例如;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不给孕妇和老年人让座。人们认识到的是不让座的表象,人们还会依据记忆中的道德规范,认识到这些年轻人的人品和个性。对人品和个性的认识,属于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也是从年轻人不让座的客观行为上的再认知。

    二次认识,是带着记忆的认识。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属于深度思维范畴。

    总之,客观本质的认知,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行为,属于深度思维范畴,也是二次认识。二次认识有纵向、横向和无限的方式和方法。

    第五节;主观认识和认知

    人的认识和认知,一是认识和意识的纠缠,二是记忆和意识的纠缠。两种纠缠,都需要通过主观意识来完成。主观意识的纠缠有纵向、横向和无限等方式和方法。

    一、纵向认识和认知方式

    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意识会把得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后。大脑依据信息的情况,会产生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的想象认识。这种现象到想象的认识,是纵向的认识和认知方式。

    例如;人们遇到抽烟和打斗的客观现象,首先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不良行为。接着大脑依据道德的规范,想象的认知到;抽烟是不良嗜好产生的,打斗是不良个性形成的。这是通过现象向想象的认知,是纵向的认知方式。

    二、横向认识和认知方法

    人类在生存活动中,需要做许多事情。在做事情的时候,大脑会产生联想的认识。联想在做其他事情时候的方法和过程,与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能否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的认识。联想的认识方法,属于横向的认知方式。

    例如;人类认知到猎物可以用火来烤熟,大脑就会产生联想,其他食材能否用火来烤熟。在烤熟了其他食材后,大脑会继续联想;水能否用火烧热,烧开的水能否加工食材。一系列的联想,使大脑的认知越来越多,大脑的进化越来越快。

    三、想象与联想的认识

    想象与联想,是大脑最初的认知方式,也是大脑最初的思考方法。是大脑产生了记忆能力,形成了语言功能之后才能实现的。也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具有想象与联想,即使是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也没有想象和联想的认知,想象和联想的思考。

    想象和联想的认知,产生的是兴趣;想象和联想的思维,形成的是探索。这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有了兴趣的认知,有了探索的思维,人类开始大踏步的进化,最终主宰了世界,开始逐渐掌握生存环境。

    四、无限遐想的认识

    无限遐想的认识,是人类进化出的最重要的认识。无限遐想针对客观认识和认知,属于唯物的认识;无限想象针对客观主观认识,属于唯心的认识;无限遐想针对主观意识,属于悖论的认识。

    例如;人的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因为认识本身来自于主观意识,客观决定着主观认识。主观意识决定客观,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主观认识主观意识,是认识方面的悖论。

    总之,认识和认知都与大脑有关。认识,需要意识把认识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经过思维,才能产生想法;认知,是大脑对信息进行深度思维,才能形成思和想。认识的是表象,认知的是本源。所以讲认识和认知是有区别的。

    第六节;人的主观意识

    人的认识和认知,来自于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只能对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对认识上的这一特性,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有了了解。并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与庞涓的故事,给予了科学的解答。只有客观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客观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

    主观认识主观意识,相当于用自己的茅戳自己的盾,会形成认识上的悖论;主观主导客观存在,形成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一、悖论的形成

    悖论、是无解的矛盾。悖论、来自于主观认识对主观意识的认识。大脑思维对意识活动规律的认识,相当于拿自己的茅戳自己的盾。这是一个无解的矛盾,也是一个悖论。

    例如;’心理学‘就是拿思维来研究意识活动规律的一个悖论。人的思维是进化的不是静止的,人的思维是无限和无穷尽的,也是无规律可循的。

    广袤宇宙的形成,来自于人的无限遐想和想象,并被众人认可。再大的宇宙也容纳不下人的思维;时间概念来自于人的无限遐想和联想,并开始应用。再快捷的时间也说明不了思维的速度。

    二、唯心论的产生

    人的认识和认知,只能针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如果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不是客观认识而是主观猜想、假想和臆想,是先有了意识后有了客观,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例如;读心术是依赖于人们的习性,猜想和假想人们的思维;心理咨询依靠于人们紧张情绪产生的潜意识行为,来假设和假想人们的思维。所以读心术 和心理咨询都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习性属于个性化思维的客观反映,读心术对习性的认识需要猜想和假想;潜意识行为是紧张情绪引起的客观反映,心理咨询认识潜意识需要假设和假想

    总之,人们在认识方面,有唯物和唯心主义的认识。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和相对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静止、僵化和绝对的,是机械和形而上学的。

    小结;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已经能够进行两个层次的认识。即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表象认识,记忆与意识纠缠的本质认知。人的主观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事物不能认识主观意识。读心术从习性上猜想和假想人们的前途和命运,心理咨询从情绪引起的心里波动上假设和假想人们现实的思维和想法,依然是主观意识的猜想和假想,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章;唯物与唯心认识

    唯物与唯心已经是哲学的范畴,实际上哲学没有必要弄得那么神秘,神秘了就会束之高阁。毛泽东的哲学文章《矛盾论》和《实践论》就通俗易懂。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主导主观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之亦然;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心主义是主观意识的假想和臆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理论学说。

    第一节;唯物主义的认识

    唯物主义的认识,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和相对的,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是由广大劳动人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历史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而是在动荡中发展和前进。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是物质决定着意识,客观主导着主观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需要记忆与意识纠缠的二次认识。因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需要回忆和回想,只有辩证法的认识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例如;辩证法的认识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的认知。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需要辩证法的认识。

    现实逻辑认识,没有过去的认识,只有现实的逻辑推理,是无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认为历史是发展和变化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劳动人民,引起社会变化的是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每一次社会发生的大变革,都是统治阶层加大了对农民的盘剥,造成了农民没有土地可种,农民奋起反抗而形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可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社会的发展是由广大劳动承人民推动的。承认社会发展的一些特殊性。

    三、特殊性、绝对性和因果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特殊性、绝对性和因果关系等客观现象,但是特殊性、绝对性和因果关系与普遍性、规律性和相对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对客观的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律性等的认识是科学的认知,科学认识具有指导性。科学认识承认特殊性、绝对性和因果关系等客观现象,但是并不是认为与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律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对特殊性、绝对性和因果关系的客观现象,只是承认没有认可。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既需要认识和意识的纠缠,也需要记忆与意识的纠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需要二次思维才能产生。

    第二节;辩证唯物认识的培养

    辩证唯物的认识,是需要培养和教育的。因为辩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属于进化出记忆后的认识,不是人类前身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既有认识和意识的纠缠,也有记忆与意识的纠缠,所以辩证唯物认识需要培养和教育。

    唯物认识不仅需要幼儿时期的个性化认识的培养,还需要记忆觉醒后少儿时期的教育。

    一、幼儿时期的培养

    幼儿时期培养唯物认识,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化认识。良好的个性来自于幼儿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良好个性化认识的基础。

    例如;农耕文化提倡幼儿在三岁左右,要把幼儿的习惯培养好。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良好的生活行为,来自于良好的个性化认识。幼儿三岁后,多数幼儿已经具有简单的认识。可以教育幼儿哪些事情能够做和哪些事情不能做,让幼儿懂得伦理道德,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在培养幼儿的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古老厚重的农耕文化、在教育幼儿方面的辩证总结。

    二、记忆觉醒后的教育

    辩证唯物认识,需要对客观进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需要对客观进行一分为二和辩证统一的认知。辩证唯物认识,在记忆觉醒的时候仍然需要再教育。

    例如;古老悠久的中医理论,来自于辩证认识的农耕文化。学习中医理论,需要记住中医理论、记住中医药方和中药的药性等。才能给病人辩证的治病。

    辩证唯物认识,需要二次思维,也就是记忆与意识的纠缠。辩证唯物认识,记忆觉醒后仍然需要再教育。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为针对的是客观,所以是科学的认识。辩证唯物的认识,需要培养和教育。农耕文化对辩证唯物的认识,早已有了了解。农耕社会培养和教育出来的众多中医,就是农耕文化对辩证唯物认识的最好解释。

    第三节;唯心主义的认识

    唯心主义是意识决定物质,主观意识主导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主观意识可以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无限的遐想和臆想。唯心主义的提法有些不科学,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是一种唯意识论。

    一、意识对客观的臆想

    人的认识只能对客观认知和认知,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是真实和不能改变的。以主观意识来假想和臆想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假想和臆想出来的客观和存在,是虚拟出来的虚无。

    例如;自然界中的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是客观现象,在生存经验和教训没有形成知识的时候,人们只能主观的假想和臆想。农耕社会的人们就假想和臆想出了风婆婆和雷公公的虚无,西方社会的人们主观假想和臆想出了一个无所不能上帝的虚无。

    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现象的假想和臆想,假想和臆想出来的客观与存在,都是虚拟和虚假的虚无。是虚无主义的认识,唯意识论的认识。

    二、意识对主观的猜想

    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已经摆脱了适者生存法则的束缚,思维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维频率的加快在不断的进化。所以人的思维是无规律可循的。人的认识,只能对客观认知不能对主观认识。

    例如;人类社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成长习性认知的。人的表象思维,读心术只能从个性化思维的习性上猜想。心理学只能从紧张情绪形成的潜意识行为上假想。猜想和假想也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人的认识和思维具有两个层次,一是认识和意识纠缠,二是记忆和意识纠缠。认识和意识纠缠的属于表象思维,表象思维读心术可以从习性上猜想。心理学可以从紧张情绪引起的潜意识行为上假想。猜想和假想依然是主观意识的认识,仍然是维意识论。

    总之,唯心主义的认识,会把真实的客观、认识成为虚拟的客观;真实的存在,认识成为虚无的存在;唯心主义的认识,不是从客观行为上认识人的思维,而是主观假想和臆想人的思维。假想和臆想人的思维,会把无需有的思维和没有的想法,认成为真实的思维和想法。就像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南宋朝廷对岳飞就是加了一个无需有的罪名。

    第四节;唯心认识与主观

    大脑,都具有现实表象对比和比较的认识。寿命较长的动物,还具有假设、假定和假想的记性逻辑认识。人的认识,就是从现实表象与记性逻辑认识上进化来的。多数唯心主义的认识,来自于现实表象和记性逻辑的认识,也有一些来自于主观假想和臆想。

    唯心认识不需要培养和教育,原来人类进化之前的现实表象和记性逻辑,都可以形成唯心认识。

    一、主观表象的唯心认识

    现实表象的认识,只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表象,不会认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只有认识和意识的纠缠,没有记忆与意识的纠缠。不会具有二次的认知思考。

    例如;天方地圆说,是农耕社会人们对天地关系的最初认识。这是认识和意识纠缠得出的认识,是一次性的表象认识,也是主观唯心的认识。日出日落和月缺月,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农耕社会的人们,不但认识了日出日落和月缺月圆的现实表象,还总结出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农历计时方法。

    农历计时方法,是记忆和意识纠缠的结果,也是二次认知的结果,是客观规律的认知。

    二、记性逻辑唯心认识

    记性逻辑的假设、假定和假想,不是螺旋式渐进的。而是机械、僵化和形而上学的。第二次的假设和假定仍然在同一个位置上,无法产生渐进式的认识。

    例如;以机械、僵化和形而上学的逻辑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无法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能形成像王明一样的伪马克思主义者。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辩证唯物的认识论,是与逻辑的认识方式完全不一样的。

    记性逻辑不但经常出现唯心认识,还经常形成一些谬论和悖论、强权和霸权的认识。

    三、假想和臆想的唯心认识

    人的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最为重要的区别之一。人的认识来自于主观,主观是无法认识主观意识的。猜想和假想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例如;对于个性化思维形成的习性,读心术进行的是猜想和假想;紧张情绪产生的潜意识行为,心理学进行假设和假想。对习性和潜意识行为的猜想和假想,依然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世界上没有读心术也没有心理咨询,猜想和假想出来的不是客观实际,是无法让人们认可的。

    总之,现实和逻辑的认识,是人们最初形成的认识方式。记性逻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培养和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形成。所以现实主义和记性逻辑,很容易形成唯心主义的认识。

    小结;只有人类才能具有二次认识,只有人类才能进行认识方面的探讨。唯物与唯心的区别在于;人的认识、只能认识客观不能认识主观,客观决定主观。只有科学的认识方法才能认识客观,现实表象的认识和记性逻辑的认识,是人类最初形成的认识方法。现实表现和记性逻辑,只能认识客观表象不能认识主观意识。

    第三章;客观与主观

    生命的认识,来自于感觉和意识的纠缠;感觉和意识,来自于宇宙中的一些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地球上水、空气和温度外因的作用下,导致了这些有机物质发生了量变到质变。一些有机物质,质变出了吸收方式感觉和意识;一些有机物质,质变出了吞噬方法的感觉和意识。

    吸收方式的感觉和意识纠缠的初级生命,进化为地球上的植物;吞噬方法的感觉和意识纠缠的初级生命,进化为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动物的客观存在,形成了地球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生命感觉和意识纠缠,只能针对地球上两个客观;客观物质与生命现象。即使是人的大脑进化出了主观探索意识、也只能针对客观存在进行探索和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意识,是唯物相对的认识论;主观主导客观,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主观去认识主观意识,是认识方面的悖论。

    第一节;客观存在的认识

    认识和认知,只能针对地球上的两大客观存在{客观物质与生命现象}。认识决定客观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认识去认知主观意识,是认识方面的悖论。

    一、客观物质的认识

    客观存在是客观和真实的。不能讲没有感觉和感知到,客观就不存在了。没有感觉和感知到,客观物质就不存在的认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例如;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不能讲只看到了周边的环境,周围的世界而否定了地球的客观存在。门前的大树干枯死去了,在没有见到大树的情况下,不能讲大树曾经存在过门前的客观事实。这就是客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客观唯物相对的认识论,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主观虚无的认识。虽然客观唯物的认识,是客观实际和真实的反应,但是也需要实践检验和时间验证。

    二、生命现象的认识;

    地球上存在着四大生命现象;一是初级生命的菌类,二是低等生命的植物类,三是高等生命的动物类,四是进化出记忆的人类。菌类、植物和动物,是适者生存的生命。生存行为已经成为习性。可以从生存习性上认识生命现象。人类进化出记忆后,生存习性已经消失。

    例如;人类大脑进化出记忆后,逐渐摆脱了适者生存法则的束缚,生存习性随之变为生活习性。生活习性是个性化认识形成的,在情绪的影响下,生活习性表象出来的生命现象是性格、性情、情感和心情波动等。

    读心术是从生活习性表现出的性格和性情上,对人的前途和命运猜想和假想;心理学是从生活习性展现出的情感和心情波动上,对人们现实思维和想法假设和假想。读心术的猜想与心理学的假想,依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总之,客观物质与生命现象,都属于客观存在。唯物相对的认识论,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认知,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认知,需要实践的检验,还需要历史的验证。

    第二节;客观认识的验证

    认识只能针对客观,对客观的认识和认知,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历史{时间}的验证。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验证,不是科学的认识和认知。

    一、实践的检验

    对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认识,都需要实践的检验。无法进行实践检验的认识、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认知,要么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要么是认识方面的悖论。

    例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经过科学检验后,符合太阳系各大星体之间的牵引规律。万有引力就成为了科学认知。

    心理学是以主观意识来研究意识活动规律的,几百年来始终没有研究出让人信服的规律。心理学没有可验证的客观,心理学实际上是认识方面的一个悖论。

    二、历史的验证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许多对客观现象的认识,是主观主导下的臆想和猜想。不仅生存在东方的人类有,生存在西方的人类也有。

    例如;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是客观现象,在经验和教训没有形成科学知识时期,农耕社会的人们对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的客观现象,认为是雷公公和风婆婆造成的;西方人们对飓风和海啸的客观现象,归咎于无所不能的上帝造成的。

    雷公公、风婆婆和上帝,是可以验证的。经过科学的普及和历史的验证,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飓风和海啸是客观自然现象。

    总之,对客观存在的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验证。只有经过检验和验证的认识,才是科学的认知。对客观存在认识和认知,会产生客观事物的反映;对生存活动的认识和认知,会产生客观行为的反映;对过去的认识和认知,会产生客观历史的反映。

    第三节;客观存在的反映

    唯物相对的认识论,是客观物质在先,主观意识服从于客观的认识论。没有客观存在的反映,唯物相对是无法认识和认知的,也形不成认识和认知。所以讲;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唯物相对认识论基础上的。

    一、客观存在的反映;

    客观物质的反映,不论是承认不承认物质是否存在,客观事实摆在那里,搬不走也去不掉。即使是搬走了去掉了,也不能影响客观物质曾经存在过的客观事实。唯物相对的认识,不会否认物质现在存在的事实,也不会否认物质曾经存在的事实。这就是客观的物质反映。

    例如;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无论人类是否看到地球,但是地球的客观存在是真实和客观的。人类在愚昧时期,认为大地是方的,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科学认识,最终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地球圆的事实,即是地球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认识和认知的验证。

    地球的客观反映,反映的是地球的生存环境。生命适应了地球的生存环境,就能生存下来和繁衍下去。不能适应地球的生存环境,生命就会终止。这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认知,也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认知。

    二、客观现象的反映

    客观现象的认识和认知,是需要经过实践的反映,也要通过时间反抗证。这就是唯物相对的认识论。不经过实践反映的检验,不通过时间反馈的验证,一些客观现象的认识和认知,有些可能是虚拟和虚假的,也有可能是虚幻的。

    例如;刮风下雨和电闪雷鸣,人类在愚昧的时期,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就主观臆想出了龙王、电公公和风婆婆。经过时间反馈的验证和科学的检验,客观反映出龙王、电公公和风婆婆是虚拟和虚假的。刮风下雨和电闪雷鸣是自然现象。

    客观现象的反映和反馈,是科学、真实和客观的认识,是唯物相对的认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验证的客观现象,才能称谓科学的认知。

    总之,唯物相对认识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需要实践的检验,也需要时间的验证。

    第四节;客观行为的反映

    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行为、是生命现象的客观反映。动物和植物,是适者生存的生命。生命现象,是客观生存习性的反映;人类进化出记忆后,逐渐摆脱了适者生存法则的束缚,生存习性慢慢消失,进化为个性化认识的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与生存习性,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活习性,是人们生存中的个性化习惯性行为,由于生活习性是没有完成生命周期的行为,所以从生活习性上只能猜想和假想生命现象;生存习性,是动植物已经完成了生命周期的行为,认识可以了解动植物的生命现象。。

    一、植物习性的客观反映

    植物是周期性生命,是适者生存的生命。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周期,在生长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生长过程已经成为生存习性。认识可以从植物的生存习性上,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

    例如;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通过对植物生存习性的认识,了解了蔬菜、瓜果和稻谷等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人类建立起了种植业。

    二、动物习性的客观反映

    动物属于周期性生命,也是适者生存的生命。各种动物的生存周期,在生存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生存和成长过程已经形成习性。认识可以从习性上,了解动物是如何生存和成长的。

    例如;人类在生存的实践中,通过对一些动物生存和成长习性的认识,逐渐发现和了解了鸡鸭和牛羊的生存和成长习性,人类建立起了养殖业。

    三、人们习性的客观反映

    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已经逐渐摆脱了适者生存法则的束缚,生存习性变为生活习性。生活习性是由个性化认识主导的,每一个人的个性化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情绪影响下,生活习性表现出来的是;性格和性情,情感与心情波动。

    例如;在农耕社会中传承了几千年的读心术,依靠于语言交流的形式,察言观色人的人的性格和性情,依靠于因果关系猜想和假想人的前途和命运;在西方社会传承了几百年的心理学,依赖于人们紧张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假设和假想人们现实的思维和想法。这些猜想和假想,是主观意识的猜想和假想,是主观主导了客观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总之,行为是认识和思维的客观反映。人的思维,只能从客观行为上来认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了解了认识这一特性,以卧薪尝胆的成语给认识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以主观来认识主观意识,是无法认识的。心理学以意识来研究意识活动规律,是认识方面的悖论。

    第五节;客观过去与历史

    客观存在,不论是客观物质还是生命现象,都具有过去和历史的情景。客观存在的改变和变化,需要时间和过程,时间和过程久了就成为历史和过去。

    一、客观存在的变化

    世界万物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一种是不具有生命的物质。居有生命的可以变化,无生命的可以改变。所以讲地球上;没有不改变的物质,没有不变化的生命。

    例如;一些物质地球高温和高压下,形成了矿物和石油等,这些都是来自于没有生命的物质;许多有机物在适应了地球上水、空气和温度诞生了生命。生命要生存下来就需要适应生存环境,生命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变生命现象。

    认识客观物质,需要认识物质的过去;认识生命现象,需要了解生命的历史。客观历史与客观过去,都会给认识做出客观反馈。

    二、客观历史的反馈

    生命的社会形态久了,就成为了客观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社会客观形态消失了,客观历史上依然会留存着社会的形态。

    例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已经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能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消失了,人类社会就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反馈来的是;客观历史反馈的是;生存过程中的技能、经验和教训形成的文明和文化。

    社会的文化和文明,来自于历史的传承。人类考古行为,是对历史的验证。

    三、客观过去的反馈

    客观物质的存在,都是过去的存在,物质不灭定律说明了一切。客观物质变化需要一定时间,到了一定时间客观过去就会反馈,反馈的是能量的积累和物质的改变。

    例如;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是底壳积累的能量爆发的客观现象。地震的爆发,是物质改变的客观反馈;地球上形成狂风暴雨,是地球表面能量积累的释放的客观现象。狂风暴雨,是物质变化的客观反馈。

    客观物质的存在,在没有其他科学解释前,是物质不灭的永恒存在。

    总之,客观历史的反馈,是认识客观现实社会的历史反映;客观过去的反馈,是认识客观现实物质的过去反馈。客观存在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存在的现实,还要认识存在的过去和历史。只有认识过去存在的原因,才能知道现实存在的缘由。

    第六节;主观唯心的认识

    主观唯心的认识论,是由意识主导的认识和认知。是先有了主观意识后形成了虚无的客观,先有了主观认识后有了虚假存在。没有意识到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客观,没有认识到的存在是没有的存在。主观唯心的认识论是客观与主观颠倒的认识,是逻辑混乱的认知。

    一、主观主导客观的认识

    主观唯心的认识,是人类进化出记忆之前,记性现实与记性逻辑认识形成的。主观唯心的认识不需要回忆和回想,只需要认识和意识纠缠就可以了。主观认识不需要记忆和意识的缠,十分容易被大脑所接受。

    客观存在是真实和客观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认为没有感知到的客观是虚假的,没有感觉到的存在是虚无的。是主观意识主导着客观与存在。

    例如;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地球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只感觉和感知到周边的事物,周围的环境,没有意识到地球,但是地球的存在是客观和真实的。不会以主观认识没有认识到地球、地球就不存在;不会以主观意识没有想到地球、地球就会消失。

    意识主导的认识和认知,只注重主观意识,不在意客观存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之一。

    二、主观逻辑混乱的认识

    客观存在,不是先觉和先知到的,也不是假设和假想的,而是客观真实的。主观逻辑认识把大脑感知和认识的功能被抛在了后面,假设、假定和假想的功能跑在前面。认识和意识在先的假设、假定和假想的认识,是先知先觉的认识。

    例如;大脑是长在身体上的,身体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感觉和感知的认识系统,身体成长的变化、生理的改变和外来客观对身体的伤害,就不会产生对身体的认识和认知。即使再强大的假设和假定逻辑,也无法形成对身体变化的先知先觉。

    逻辑混乱认识,不是对需要认识的对象认知。而是对需要认识的对象猜测和假想。

    三、主观主导的主观认识

    ‘读心术’和‘心理咨询’,都有认识对象-----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实质上是情绪引发的心里波动,属于主观意识方面的波动。大脑的思维是无限和无穷尽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读心术’依靠于性格和性情,以因果关系来猜想和假想人的前途和命运;‘心理咨询’依赖于紧张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来假设和假想人的现实思维和想法。

    例如;读心术与心理咨询的猜想和假想,是对人们生活习性的猜想和假想。而生活习性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个性化思维形成的性格、性情、情感与心情波动等。猜想和假想依然来自于主观意识,仍然是主观唯心的认识论。

    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来自于辩证认识的农耕文化,对认识的这一特性早已有了了解,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对认识的特殊性给予了科学解释。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

    总之,主观唯心的认识方式,都是以主观意识来认识和认知的。科学已经证明了主观唯心是伪科学,但是主观唯心仍然以‘读心术’和‘心理咨询’认识方式,顽强的忽悠着人们的认识和认知。进入网络时代后,相对认识和认知方式的形成,像读心术与心理咨询这样的主观唯心的认识方式,终究会被网络革命的大潮所淹没。

    第七节;主观悖论的认识

    主观悖论、是主观认识不能认识主观意识,非要认识不可而形成的认识。人的思维是由个性化认识主导的,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化认识。人的思维是无限和无穷尽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人的个性化认识

    个性化认识,是幼儿记忆没有觉醒的时候,由习惯和任性融合在一起的认识。由于个性化认识是从小形成的,是很难有改变的,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认识和思维。

    例如;少年时期的叛逆行为,与家长和子女的交流没有必然的关系;少年的叛逆行为与幼儿时期形成的个性化认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心理学者在媒体上大肆的忽悠;子女的叛逆行为、是因为家长与子女交流的少。这个忽悠,是对农耕文化三岁看到七岁看老经典认知的否定,是主观认识的忽悠,是悖论的忽悠。

    二、人的主观认识

    人的主观认识是思无限的,说明人的思维是无穷尽的,人的认识和思维是无规律可循的。主观认识是无法认识人的思维和想法。

    例如;广袤的宇宙来自于人的无穷尽的认识,再大的宇宙容纳不下人的思维;时间概念是人的无限相对认识,再快捷的时间说明不了思维的速度。

    对主观认识的了解,莫过于辩证认识形成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时刻提醒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即使是夫妻之间、父子和母女之间,只能了解生活习性无法认识真实的想法。

    三、主观悖论认识

    谬论是错误的认识、悖论是无解的认识。以主观认识来认识主观意识,相当于拿自己的茅刺自己的盾,是认识方面无解的矛盾,也是认识领域的一个悖论。

    例如;心理学就是以逻辑的认识方式,来认识意识的活动规律。几百年来,心理学始终没有研究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心理活动规律,反而研究出了一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之所以是唯心论,因为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表现出来的是个性化认识方面的性情和情感,并不是人的思维和想法。心理学对情绪引起心情波动、是假设和假定来假想人的现实想法。假设和假定依然是主观意识的假想,仍然是以主观意识的唯心主义认识。

    总之,主观悖论的认识,虽然不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是错误的谬论认识,但是属于无解的矛盾认识。无解的矛盾认识,更容易忽悠人的认识。

    小结;

    人的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意识。主观主导客观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以主观意识来认识主观意识,是主观悖论的认识论。

    第四章;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认识方面的这一特性、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有了了解,并以卧薪尝胆的成语警示着人们;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

    认识对客观的猜想和臆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像雷公公与风婆婆等;认识对主观意识的猜想和假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像读心术与心理咨询等。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包含着一分为二和辩证统一、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相对认识和认知。

    第一节;一分为二的辩证认识

    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认识,是把客观事物放在一个可变化、可发展和有规律可循的位置上,把客观事物一分为二、辩证和换位的不断的认识和认知。

    一、一分为二的认识

    一分为二的认识,是把客观事物分解开来的认识。客观事物是可变的、可分解和发展的。物质的分解性,说明了一分为二认识的科学性。

    例如;客观物质可以分解为分子和原子,原子又可以分解为粒子和质子等。虽然物质具有分解性,但是物质又以统一的形式存在着。

    二、辩证统一的认识

    客观事物不仅能够一分为二的认识,而且许多客观物质,是以统一的形式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不一样的性质。

    例如;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碳原子,碳原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一样的结构存在,会形成不同的客观物质的特性。像二氧化碳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石墨、煤炭和钻石等,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

    三、换位的认识方法

    换位的认识方法,是把矛盾的双方进行交换的认识。通过矛盾的双方相互换位的认识,才能达到统一认识,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

    例如;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三尺巷’的故事,讲的就是换位认识;清朝宰相张英以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解决了自己家庭与邻里间的宅基地的矛盾。

    总之,一分为二和辩证统一的认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范畴,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从客观物质的分解性和统一性就可以验证,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二节;记忆逻辑的推理认识

    逻辑认识有记性与记忆之分。记性逻辑的推理是静止、僵化和机械的,像大猩猩捕猎猴子时的假设、假定和假想;记忆逻辑的推理是可变、变化和发展的。像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假设、假定和假想。

    记性逻辑的认识,十分容易出现谬论和悖论。记忆逻辑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

    一、记忆逻辑的推理

    记忆逻辑是把需要认识的客观,进行不断假设和假定的认识。重新的假设不会在原来的位置,重新的假定不会与原来的一样。

    例如;警察在确定犯罪分子的时候,会在犯罪分子的作案现场,寻找蛛丝马迹。依据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假设出犯罪分子。如果假设有出入,警察会回到犯罪现场,再寻找犯罪分子留下的痕迹,重新假定犯罪分子。

    二、循序渐进的推理

    记忆逻辑的假设和假定,不是重复的假设和假定。重新的假设和假定,是记住了原来的假设和假定的位置,是带有记忆的假设和假定。

    例如;科学家在培养良种的时候,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会记录在案,以防重复和连续。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无限的接近最好结果。

    三、记忆逻辑的认识

    记忆逻辑的认识,虽然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但是只能认识客观不能认识主观意识。这是认识方面的客观事实,也是认识领域的特性。

    例如;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是犯罪行为的结果。从犯罪行为的结果,可以假设和假定推理出真正的犯罪分子。主观意识的假设和假定与猜想和假想,只能形成谬论和悖论,无法认识真正的犯罪分子,只能是对犯罪分子的纵容。

    总之,记忆逻辑的推理认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记忆逻辑的认识,只能针对现实的客观不能认识现实的主观意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认识的特性。

    第三节;内因与外因的认识

    内因与外因认识方法,是人们在生存实践中发现的。人们在发豆芽的时候,需要适应温度、湿度和空气属于外因。温度过高,豆芽会疯长,没有空气豆子会发霉。有了适合的外因,如果豆子的内因出现了问题,仍然难以发出豆芽。

    一、内因的因素;

    客观事物的改变与客观现象的变化,即需要外因的引发和引导,也需要内因因素的配合。如果没有内因因素的配合,在强大外因的引发和引导,也不会导致客观事物的改变,也不会引起客观现象的变化。

    例如;人们在发豆芽的时候,会精选生长比较好的豆子。因为人们早已知道,生长不好和有问题的豆子,豆子的内因不会起作用。即使外因条件再好,也难以生出好的豆芽。

    二、外因的作用;

    外因对客观事物的改变和客观现象的变化,能够起到引发和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外因的引发和引导作用,再完美的内因,也不会导致客观事物的改变,引起客观现象的变化。

    例如;豆芽是在良好的外因所用下生长出来的;小鸡是在适宜的外因中孵化出来的。品质不好的豆子,没有受精的鸡蛋,不论外因再适宜再好,豆子和鸡蛋都难以改变和变化。

    三、内因与外因

    内因与外因之间,内因主导着外因,内因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即使外因再好、再适宜和再强大,如果内因的因素不配合,客观事物依然不会改变,客观现象仍然不会变化。

    例如;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台独意识形态是从小灌输进大脑的,是很难以改变的。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蔡英文的民调已经到了最低点,但是蔡英文仍然坚守台独意识,坚持文化台独和渐近台独。

    总之,内因与外因的认识方法,是人们在生存实践中发现的,是表象认识到本质认知。也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科学认识方法。

    第四节;量变到质变的认识

    量变到质变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刮风和下雨,是气流和云彩从集聚到释放的过程,也是量变到质变的客观现象。

    一、量变的过程;

    量变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量的积累过程。不论积累什么样的量,最终积累的都会是能量。因为只有能量,才能改变客观事物,才能促使客观现象变化。

    例如;下雪的时候,雪花虽然是飘落下来的,但是雪花是由不断积累的湿润空气,不停集聚的冷空气,在地球引力的牵引下飘落下来的。

    二、质变的现象

    质变是客观事物的改变和客观现象的变化。质变也是改变和变化后的客观的形容现象。如果客观事物没有发生改变,客观现象没有发生变化,就无法形容客观事物与客观现象发生了质变。

    例如;地震是能量积累和释放的客观现象。强烈地震过后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建筑物倒塌、人员死亡、停水、停电和停液化气等客观现象。这是质变后的现象,也是质变后的形容。

    三、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质变是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形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质变主导着量变,即使是量积累的再多和能量再大。没有质的反应也是不会发生质变现象。

    例如;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思想,主导了一些日本精英人士几百年。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网络时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许多认识来自于智能手机,人的一些想法需要智能手机帮助。人脑与电脑融合在一起的智能思维已经开始,而日本一些精英人士,依然死抱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思想不放,更不会改变。

    总之,量变到质变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像刮风下雨,就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量变到质变的认识方法,人们也经常运用;像生豆芽的过程,就属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五节;相对与普遍认识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也是普遍的。相对与普遍的客观才有推广的意义,才是科学的认识。绝对与特殊的客观仅有客观的意义,没有推广的意义。

    一、相对认识;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单一存在的客观。相对的讲;思维相对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存在,就没有思维存在的地方;地球相对的是太阳和宇宙,没有太阳和宇宙的存在,也就没有地球的客观存在。现实的客观如此,抽象的客观也一样。

    例如;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属于抽象的概念。时间相对的是过程,相对的是岁月;意识看不到也摸不着,意识相对的是思维,相对的是生命现象。

    二、普遍认识;

    普遍的客观,是可以总结出规律的客观。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客观,是普遍的客观。对普遍客观的认识。属于科学的认识范畴。

    例如;特殊的客观,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客观,属于绝对和单一性的客观。绝对和单一性的客观,没有规律可循,不属于科学的认识。

    三、绝对与特殊;

    绝对在某个历史阶段、某一时期和某一时空可以讲是绝对和唯一;特殊在某个时期、某一过程和某个层次可以有特殊和特别。绝对与特殊,不会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例如;绝对和单一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些西方精英人士对客观事物与客观现象的认识;特殊与特别的认识,是不具备普遍性没有规律性的认识。

    总之,人的认识和思维,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有差别,这个差别是东方人与西方人潜意识烙印差异造成的。东方社会辩证、相对和普遍认识的多,西方社会逻辑、绝对和特殊想法的多。

    小结;科学的认识方法需要培养和教育的,不进行培养和教育,认识后回到现实表现的认识和记性逻辑的认识上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科学的认识,科学的认识需要培养和教育。

    第五章;人之初的认识

    人之初的认识,是新生命的认识。新生命、是基因重新排序组合起来的。在重新排序的过程中,只保留了生命的特征和生命的特性。

    生命的特征表现在;形态和发声等方面。生命的特性反映在;记忆和分析能力等方面。因为新生命基因在重新排序组合的时候,认识过程和思维结果会过滤掉。所以人之初的认识,是需要重新培养和教育。

    第一节;生命的特征与特性

    新生命、是基因重新排序组合形成的。在基因重新排序的过程中,保留下了父系和母系生命的特征;像生命的形态和发音等。保存下了父系和母系生命的特性;像生命记忆和分析能力等。

    一、生命的特征

    新生命、是父系与母系基因重新排序组合起来的,新生命会保留下来一部分父系和母系生命的特征。这些特征因为是遗传的,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人们经常讲的天赋。

    例如;新生命的相貌、体型和肤色等,不是随着父系就是随着母系。新生命的发音和发声,不是父系遗传下来的就是接受了母系的遗传。

    生命的特征因为是遗传下来的,是父系与母系给的,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人们常讲的天赋。天赋只能在生命的特征上体现,不能在生命的特性上展现。

    二、生命的特性

    新生命在重新组合过程中,会保留下生命的记忆能力和认识能力等特性。而认识过程与思维结果,在新生命重新组合过程中会被过滤掉。

    例如;初生的生命只有吃喝拉撒睡的本能认识,没有如何生存的本性认识。新生命的生存认识,需要重新在生存的实践中培养和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说教,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不是从生存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属于唯心主义的经典忽悠。

    三、生命的遗传

    生命遗传的时候,血型可以随父也可以随母,还可以显现出父母共同的血型。基因排序组合的时候,父系的基因始终是显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父系基因可以传承悠久。

    例如;在人类传承的普查中,虽然已经过了近千年,在欧洲依然可以普查到成吉思汗的后人。这些足以说明父系基因传承的悠久性。

    人类对生命这一遗传现象早已有了了解,这也是子随父姓的原因所在吧。

    总之,人的认识,需要从新生命诞生的时候开始培养和教育。初生的生命记忆没有觉醒,只能以习惯性行为来加强记性。习惯性行为,最终会形成个性化认识。

    第二节;个性化认识与培养

    人的许多认识和认知,都与从小培养的个性有关。人在出生的时候,只有本能的认识,没有生存的认知。所以婴幼儿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好奇就是认识的开始。

    个性、是幼儿时期习惯和任性形成的。幼儿时期,记忆能力没有觉醒,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认知,只能以习惯性记下来。良好认识习惯的产生,是在‘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的警言提醒下,家长对子女引导和培养出来的;不良认识习惯的形成,是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误导下,家长放弃了对子女的培养,开始纵容和娇惯幼儿的任性行为。

    一、良好个性的培养;

    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的俗语,是辩证的认识和认知。讲的就是对子女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提醒家长,孩子的人生起跑线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幼儿时期不是吃屎的孩子,是习惯的培养时期;是认识世界和认知生存道理的时期。也是认识和思考模式-----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的认识和认知的培养。良好的认识和认知习惯,不是领着幼儿朗读一次书,不是带着孩子写一次字。而是不断的引导孩子读书和学习,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学习的习惯,才能激发出孩子学习的兴趣,才能形成良好的认识和认知个性。

    二、不良个性的娇惯

    幼儿的不良个性,是父母娇惯出来的。父母的娇惯,是对过度任性的娇惯,娇惯出来的是习惯性行为和个性化认识。

    例如;一切满足于幼儿,幼儿要天许半个;一切随从于幼儿,幼儿在家长身上撒尿也说好;一切服从于幼儿,幼儿上天去寻找梯子。这样的纵容和娇惯,只能培养出幼儿不良的个性。这种不良个性化认识中,会蕴涵着极端自我的认识。

    三、混乱的个性培养

    现在的幼儿培养,是混乱的个性化培养。一个是受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儒家’经典;‘人之初性本善’的影响。一个是受西方文化传承下来的‘心理学’理论的忽悠。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让家长放弃对孩子的培养。初生的孩子,从小是善良不需要家长的培养。‘心理学’的统计概率,一会儿讲;幼儿时期是开发智商的重要时期。开发智商的幼儿书籍铺天盖地;一会儿又讲;孩子的起跑线在教育培训上,为了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家长不惜彻夜排队;一会儿讲;家长要对孩子需要亲情培养,家长也弄不清是宠惯孩子还是娇宠孩子。西方培养幼儿是现实的,不要求家长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家长对幼儿习惯的培养陷入了混乱。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幼儿时期记忆没有觉醒,人的智商是父母遗传下来的,无法开发;孩子的人生起跑线,在于家长对个性的培养方面;亲情培养,应该在幼儿记忆觉醒后。所以讲;全面的继承传承认识方法是不行的;全盘的照搬西方的认识理论是错误的。

    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是以辩证和发展的视野对幼儿个性化认识的评价,也说明了博大精深农耕文化,对幼儿个性培养重要性的认可。个性化的认识形成后,是很难以改变的。因为个性是习惯和任性融合一起的认识,既有习惯性又有遗传的任性。

    例如;幼儿记忆能力觉醒的时候,会把幼儿时期发生的事情慢慢的忘记,只留下大脑空白时期刻下的印痕和保存下习惯和任性养成的个性化认识,也就是个性化的认识模式-----个性。

    总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与个性分不开的,不同的个性即使是同一个事情,同一件事物,每个人认识是不一样的。人的认识,关键在于幼儿时期个性的培养方面。良好的个性化认识,既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有尊老爱幼的习惯。而不是心理学提倡的,所谓的开发智商和亲情方面。

    第三节;个性化认识与教育

    对客观表象的认识,需要认识和意识的纠缠;对客观本质的认知,需要记忆和意识的纠缠。在幼儿记忆觉醒的期间,对幼儿认识方面不仅需要习惯性培养,还需要教育幼儿哪些事情能做和哪些事情不能做,矫正过度任性的行为。幼儿记忆觉醒期间,已经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道理,明白一些浅显的是非。

    一、能做事情的教育

    幼儿记忆觉醒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段过程中,幼儿还要做许多事情。在幼儿做事的时候,需要家长时刻提醒,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例如;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是分享的认识行为,可以教育幼儿做;放学时与老师和小朋友再见,是良好礼仪上的认识行为,应该教育幼儿经常做。 

    二、不能做事情提醒

    幼儿记忆觉醒期间,因为之前没有对幼儿教育过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所以幼儿会做出一些不能做的事情来。

    例如;幼儿在玩耍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会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是不良的认识行为。不良的认识行为,需要家长制止和教育。

    三、过度任性的矫正

    在幼儿记忆觉醒期间,幼儿已经具备了上下、大小和高低等对比的认识,具有了好坏、香臭和冷热等表象的认识。可以对幼儿进行过度任性行为方面的教育。

    例如;打老骂少和以强凌弱,是让人最为厌恶的行为。发现幼儿出现这些行为,不论幼儿怎么哭闹,也要坚决的制止;不论幼儿多么任性,也要坚决矫正。不制止和矫正幼儿过度任性行为,就成为了幼儿的个性化认识。

    总之,人的最初认识,既需要培养也需要教育。培养是由家长承担的,教育是由家长和老师共同负责的。良好的认识,来自于良好的家教。良好的个性化认识,来自于良好的家长和老师的教育。

    第四节;个性化认识与学习

    记忆觉醒后,可以教育少儿辩证的认识。因为辩证的认识,需要回想过去、认识现实和遐想未来。只有记忆觉醒后才能学习辩证认识。

    一、记忆觉醒时期

    幼儿记忆觉醒时期,幼儿时期经历和发生过的事情会慢慢忘记。留存下来的只有个性化认识和大脑中打下的烙印。即使是圣人和伟人,也不会记住幼儿时期发生过和经历的事情。

    例如;回忆录都是成功人士的回忆。成功人士的回忆,不会回忆到幼儿时期的事情。回忆快乐的事情,多数是快乐少儿时期的事情;回想烦恼的事情,多数是烦恼少年时期的事情。

    一些心理学者鼓吹开发幼儿智力,加强幼儿亲情培养等,都是幼儿教育悖论的忽悠。幼儿时期记忆没有觉醒,关键是培养幼儿的个性。良好个性化认识的培养,即培养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出了幼儿尊老爱幼的习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教育经验,是博大精深农耕文化培养和教育幼儿实践和经验的结晶。

    二、记忆觉醒后的学习

    记忆觉醒后,就像学习中医辩证理论一样,可以学习辩证认识方法了。中医理论、来自于农耕文化中的辩证认识,学习中医理论需要记忆觉醒后,学习辩证认识也需要记忆觉醒后。

    例如;记忆的表现形式是回忆和回想,能够回想往事说明记忆已经觉醒。辩证认识需要回忆和回想过去、需要现实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记忆、还需要未来的遐想认识。辩证认识只有记忆觉醒后才能学习。

    掌握了辩证唯物认识,就是了解了科学的认识。科学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有助于成人后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有助于人际交往和交流。

    总之,良好的个性化的识,需要具备辩证的认识。而辩证的认识,只有在记忆觉醒后才能学习。因为辩证的认识,是过去、现实和未来的认识。所以需要回忆过去、记住现实和遐想未来的认识。

    第五节;人之初认识的形成

    人的初期认识也是个性化的认识,个性化的认识有好坏之分和良莠之别。良好的个性化认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的,容易形成辩证唯物的认识;不良的个性化认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的。不良个性化认识中,蕴含着极端自我的任性。极端自我的任性很容易形成主观主义的唯心论。

    一、良好的个性化认识

    良好的个性化认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的。良好的个性化认识,符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标准,能够十分容易融入社会。

    例如;良好的个性化认识,没有极端自我的认识,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惯等。能够做好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化认识,符合社会上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良好的个性化认识,十分容易融入社会。

    良好的个性化认识,很容易形成辩证认识。如果要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需要再培养和教育。

    二、不良的个性化认识

    不良的个性化认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过度任性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许多不良的个性化认识中,蕴含着极端自我的任性。极端自我的任性是无法形成辩证认识的。

    例如;极端自我任性,是以我为中心的认识,不具备人际交往的认识,形不成人际交往能力,更不会产生人格魅力。不良的个性化认识,是很难以融入社会的。

    不良个性化认识,因为认识中具有极端自我的认识,极度自我的任性。所以很容易形成主观主义的唯心论。

    总之,良好的个性化认识,能够形成辩证认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不良的个性化认识,因为认识中具有极端任性,无法形成辩证认识,很容易形成主观主义的唯心论。

    小结;

    人之初的认识,关键在个性化认识的培养。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的幼儿培养实践,时刻提醒农耕社会的人们,要重视幼儿个性的培养。在幼儿记忆没有觉醒的情况下,西方社会对幼儿的培养,也是习惯性和过度任性矫正的培养。而不是‘心理学’提出的所谓智商开发和亲情培养。

    幼儿的培养和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时期形成的个性化认识,是很难以改变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农耕文化早已形成了对幼儿培养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一些心理学者鼓吹开发幼儿智力和亲情的培养和教育,在幼儿记忆没有觉醒时期,完全是悖论的忽悠。

    第六章;人的普遍认识

    人的认识具有两个层次的认识。一是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认识,二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人的认识普遍与从小形成的个性有关,许多情况下是个性化的认识。

    人类的大脑,已经摆脱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约束,思维的进化,已经不再受生存环境决定,而是由知识的积累和思维频率来决定。认识能力,取决于社会实践和知识积累;认知强弱,来自于生存的阅历和后天的学习。

    第一节;现象与形象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从高等生命动物的认识进化来的。寿命较长的动物,都具有现象与形象的认识。因为现象与形象的认识,属于生存的认识。

    现象和形象的认识,属于表象的认识。现象的认识,是想象和对比的纵向认识;形象的认识,是联想和比较的横向认识。

    一、现象的认识

    现象的认识,有纵向的想象和对比认知。认识只能针对客观,大脑遇到客观现象的时候,会产生纵向的想象和对比认识。也就是从小到大和由远及近的纵向认识。

    例如;食草类动物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是对低等生命的客观现象纵向的对比认识。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不能食用。能够食用的植物,即使是生长起来也能认识。

    动物躲避火的认识,不是记忆产生的,是生存习性形成的。人类躲避电闪雷鸣,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

    二、形象的认知

    形象的认识,是横向的比较认识。动物对形象认识,是记性形成的生存习性认识。一些寿命较长的动物,都具备这种认识。

    例如;食肉类动物在寻找猎物的时候,是对众多猎物客观形象、横向比较的认知。通过对猎物客观形象的比较,从而认识出衰老和弱小的猎物。

    现象与形象的认识,属于生存的认识。凡是进化出大脑的生命,都具有现象的认识;寿命较长的生命,都具备形象的认识。现象和形象的认识,是大脑最初和最基本的认识。

    三、表象认识

    人的认识是两个层次的认识。认识和意识的纠缠,只能认识客观表象;记忆与意识的纠缠,即能认识客观表象也能认知客观本质。

    例如;回忆和回想形成联想认识,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虽然联想认识属于发现和发明的认识,发现和发明的联想认识,依然是客观表象的认识。

    表象认识,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有许多;像逻辑的假设和假定、因果关系等。假定和假设与因果关系,虽然不是科学的认识,也是人们经常运用的认识。

    总之,现象的认识,是认识和记忆纠缠的认识,凡是进化出大脑的生命都具备;形象的认识,记性较长和进化出记忆的生命,都可以具备。

    第二节;逻辑认识

    逻辑是假设、假定和假想认识。寿命较长的动物都具有。像乌鸦获取食物的时候,会不断的假设和假定获取的办法;大猩猩捕猎猴子的时候,会事先假设出猴子的逃跑路线。动物的逻辑认识,属于没有记忆只有记性的逻辑认识。

    人类来自于杂食类高等生命,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记性逻辑随着进化为记忆逻辑。逻辑认识也就有了记性逻辑和记忆逻辑之分。

    一、记性逻辑认识

    记性逻辑的认识,虽然是假设和假定的认识。但是假设和假定是静止和僵化的,螺旋式渐进的是机械的,所以记性逻辑只能认识客观表象。即使是对客观表象的认识,也经常会出现谬论和悖论。

    例如;2016年西方控制的国际临时法庭,聘请一些西方精英人士对中国南海的仲裁,就是只有记性没有记忆的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认识。没有回想南海的过去,没有记住南海现状的变化,只凭主观的假想和臆想,形成了一个谬论百出的仲裁。

    二、记忆逻辑认识

    记忆逻辑认识,是大脑进化出记忆后的认识,是记忆与意识纠缠的认识。记忆逻辑认识,对现实客观的认识,可以认识客观的本源和本质。

    例如;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产生了疑问形成了兴趣,不断的假设、假定和假想。重新的假设和假定,不会与原来的一样。牛顿采用记忆逻辑认识方法,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

    记忆逻辑的认识,假设和假定是变化和变动的,重新的假设和假定不会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是螺旋式渐进的认识。记忆逻辑可以认识客观本源和本质。

    三、逻辑认识的应用

    逻辑认识经常被用在犯罪刑侦学方面,为了侦破刑事案件,刑侦人员会假设出一个个犯罪嫌疑人。而假设和假定的犯罪分子不是固定和不变的。

    例如;假设和假定的犯罪分子不成立的时候,刑侦人员会返回犯罪现场,重新寻找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蛛丝马迹,重新假设和假定犯罪分子。重新设定与原来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变化与可变的记忆逻辑认识,而不是静止和僵化的记性逻辑认识。

    总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记性逻辑认识的时候多,也是普遍的认识。因为记性逻辑的认识,是人类没有进化出记忆之前就已经具有的认识。特别是年轻人,知道逻辑的多了解辩证法的少。因为辩证的认识,需要记忆觉醒后才能具备。

    第三节;辩证认识

    辩证认识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辩证认识来自于东方人类,面对洪水猛兽紧张情绪引起的;过去是怎么避让的、现在应该怎么躲避与躲避后的结果。紧张情绪引起的紧急辩证认识,会打下认识方面潜意识烙。潜意识的认识烙印会随着生命遗传下来,随着文化传承下来。

    辩证认识,有两种认方法;一种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认识,一种是因果关系的认识。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因果关系的认识,是必然的认识。

    一、辩证认识

    东方人类的潜意识烙印,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方法形成的。农耕社会产生的文化,来自于辩证的认识方法。

    例如;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理论,属于辩证医治病人的理论。辩证的中医理论,就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中医理论,也验证了农耕文化属于辩证文化。

    农耕文化包含着一分为二的哲学认识,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认识。

    二、一分为二的认识

    一分为二的认识,是哲学的认识;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中,不仅蕴含着哲学的认识,也蕴含着科学的认知。

    例如;农耕文化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说,就属于一分为二的辩证认识方法。天为阳、地为阴,统一起来是世界。人的想法,即使是夫妻和父子之间也无法认识。认识方面的这一认特性,农耕社会的人们早已有了了解,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庞涓的故事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是思维目的。

    一分为二辩证法的认识,比起西方社会的认识不知早出了多少年。

    三、因果关系的认识

    因果关系的认识,属于辩证方面的必然的认识。因果关系的认识,经常被农耕社会的读心术用来作为算命的工具。

    例如;读心术的算命,是从交流时语言、表情和肢体上行为上,察言观色人们的性情、脾气和个性,以因果关系来猜想和假想,人们的前途和命运。

    因果关系的认识是猜想和假想,许多情况下是主观臆想。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的是因果关系的认识方法,很少应用辩证唯物的认识方法。现在一些精英人士只知道逻辑认识方式,不了解唯物辩证法。

    第四节;随众认识

    人类的群居行为造就了随众意识,人们的随众意识形成了随众认识。随众认识不是自己的认识,是跟随外人的认识。人类历史中,随众认识最为突出的是宗教,也就是随教。现实社会中随众认识凸显出来的是忽悠与鼓吹,忽悠与鼓吹者画出一个天大的馅饼和炫丽的未来,让人们认为是真实和可信的。

    一、迷信的随众认识

    迷信的随众认识,是宣传迷信者给未来规划出了一个路径,只有遵循规划的路径去做事情,即使现实没有美好生活,未来会得到幸福的生活。

    例如;东方宗教的生死轮回说,就属于现世好好做人,死后会轮回到好人家;西方宗教的天堂地狱说,也是现世好好做人,死后会上天堂。

    经过宗教人士的传教,未来的说教虽然不是自己的认识,仍然有许多追随着传教者。这些迷信者,就属于随众认识。

    二、忽悠的随众认识

    在认识领域存在着忽悠的认识,忽悠的认识分为经典和现实。经典的认识忽悠,因为被认为是经典,所以传承了很久;现实的认识忽悠,因为是精英推销的,更加能够忽悠人的认识。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属于经典的认识方面的忽悠。人之初只有吃喝拉撒睡的本能认识,本性认识是由个性化认识形成的;心理咨询,属于精英推销现实认识领域的忽悠。心理咨询,即使是对紧张情绪引起的潜意识行为,也只能假设和假想。

    经典与现实认识领域的忽悠,因为一个是经典的说教,一个是精英人士的推销,所以就形成了随众的认识。推销心理咨询的精英,许多没有受过农耕文化的教育。

    三、鼓吹的随众认识

    鼓吹者的忽悠,会把利益画成一个天大的馅饼,把未来描绘成绚丽多彩。让一些具有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人,产生迷恋的认识。

    例如;传销组织者的忽悠,是把一个未知的利益,鼓吹成为一个天大的馅饼,让一些具有贪念的人,随着组织者的想法而认识;邪教组织者的忽悠,是把一个未知的社会,描绘成为绚丽多彩。让一些具有不劳而获的人,随着邪教组织者的思想而思维。

    鼓吹者的忽悠,只能忽悠认识方面有缺陷的人。像不劳而获和有贪念的人等。

    总之,随众认识是一种大众化的认识,也是人们的普遍认识方式。随众认识方式危害最大的是认识方面的被忽悠。人之初性本善是经典认识的忽悠,会让人忽视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精英人士推销的心理咨询,会让人们形成唯心主义的认识方式。

    第五节;谬论和悖论认识

    逻辑谬论,是错误的认识;逻辑悖论,是无解的认识。悖论和谬论是主观对客观纠结和纠缠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和见到这样的认识。

    一、逻辑谬论认识

    逻辑谬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现象纠缠的认识,是一种只有记性没有过去的逻辑假设和假定的认识。是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认识行为。

    例如;老人跌倒扶起老人的人,会受到老人子女的逻辑质问;你不碰到老人你为什么扶起,你没有碰伤为什么送到医院等一系列逻辑询问。在一系列逻辑质问中,不去认识老人跌倒的原因,只是质问老人跌倒的结果。

    逻辑谬论的认识,是一种只有记性没有记忆的谬论认识。社会上的啃老现象,都是逻辑谬论认识形成的。既然生我就得养我的逻辑谬论,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的谬论认识。

    二、逻辑悖论认识

    逻辑悖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纠结的认识。对某一客观来讲是无解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经常被人拿来说三道四。

    例如;鸡生蛋蛋生鸡,是一个客观现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对这一客观现象来讲是无解的认识,也是一个纠结的认识。纠结的认识,容易形成是悖论认识。

    悖论认识还有一些;像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俗语,老和尚的故事一直讲不完;大象驮着地球的寓言,大象驮的地球一个接着一个驮下去。

    总之,逻辑谬论与悖论,都是主观意识对客观表象认识的时候,纠缠和纠结不清的认识。属于只有记性没有记忆的认识。

    小结;人的普遍认识,是围绕着个性化认识展开的,随着个性化认识而认识的。同一个客观和同样的存在,由于个性化的认识不同会形成不一样的认识。为了对客观与存在形成科学的认识,就只有进行培养和教育。

    第七章;习性的认识

    习性、是生命的习惯性行为,也是生命现象的客观反映。动植物属于适者生存的生命,动物的习性是生存周期,动物的习性反映的是动物的生命现象;植物的习性是生长周期,植物的习性反映的是植物生命现象。

    人的大脑进化出记忆后,逐渐摆脱了适者生存法则的束缚,习性变为生活习性而不是生存周期的习性。人的生活习性反映出来的是个性化认识,个性化认识表现出来的是情绪引起性情、性格、情感和心情波动等。人的生活习性经常以语言、表情和眼神等行为表现出来。

    第一节;语言行为的认识

    在人们所有意识行为中,交流时的语言行为是最难以捉摸和认识的。俗语中讲;说的不如唱的、唱的不如做的。就是对语言行为难以认识的最好解释。

    一、难以捉摸的语言行为

    家庭的交流,多数是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些语言的交流,因为双方的脾气、性情和个性以及生活习性比较了解,所以一般的语言交流都能够认识。甚至于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需要做的事情。这是因为日久见习性形成的。但是某些情况下的语言,是无法认识的。

    例如;因为某个事情,夫妻之间出现了隔阂,即使双方进行交流,也无法从语言上认识双方的真实想法;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子女成人后想隐瞒的事情,父母再进行交流也无法从语言上认识。

    语言行为是最难以认识的行为,也是难以捉摸的行为。捉摸来捉摸去,只能是猜想和假想,

    二、面对面时的语言交流

    人类最初的交流,多数是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对语言行为的认识相对来讲容易认识。因为可以从交流者的表情和眼神行为上,来辅助对语言的认识。

    例如;面对面的交流,撒谎者在紧张情绪的刺激性会产生潜意识行为,不敢面对询问者、眼神犹疑不定;欺骗者虽然面不改色心不跳,但是也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在面对阅历丰厚人的面前,也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

    对潜意识行为的认识,如果进行假设和假想,就陷入了主观主义的认识论。

    三、无线交流的语言行为

    无线电话交流,虽然也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因为不是面对面,缺少了从表情和眼神方面的辅助认识,只能从语言逻辑和语言语气上认识对方的意识。

    例如;手机上的交流,属于无线交流。无线交流无法认识表情和眼神行为,只能从语言逻辑上和语言语气上,来判断对方想做什么。

    从语言逻辑和语言语气上认识交流对方的想法,只能主观的猜想和假想。猜想和假想出来的想法,不一定是真实的。

    总之,语言行为,是许多表象认识后的客观反映,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些语言仅仅是随口一说。所以语言行为只能认识人的脾气、性格、性情和个性等,不能认识人的想法。

    第二节;表情行为的认识

    喜怒哀乐时的时候,多数会以表情行为展现出来。表情,是带着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行为。人逢喜事精神爽的俗语,说明了认识形成的表情行为与情绪、精神和心情波动的关系。

    一、表情行为与情绪

    表情、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绪、是随着大脑的的形成产生的。认识与情绪共处于一个大脑中,情绪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思维。

    例如;农耕文化传承的戏说中,牛皋抓住了金兀术,是件高兴的事情。高兴的事情会产生喜悦的情绪,喜悦的情绪会在表情上表现出来。牛皋极度兴奋的情绪,形成了笑死的戏说。

    情绪影响着认识和思维,还会影响着人的精神与生存。

    二、表情行为与精神

    一件事情成功了和一个任务完成了,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件事情失败了和未完成任务的时候,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形成萎靡不振的精神。

    例如;失败的时候,失败的阴影会弥漫在脑海中,产生的情绪是消极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表现出来的是,僵化和阴沉的表情行为。

    表情行为经常与心情联系在一起,与心情同时表现出来。

    三、表情行为与心情

    良好的情绪会产生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心情会在表情上表现出来;不良的情绪会形成不良的心情,不良的心情也会表现出来。

    例如;农耕文化中戏说‘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金兀术被牛皋抓住后,在极度愤怒情绪下,心情糟糕透了。金兀术在糟糕透的心情下,被活活的气死了。

    糟糕的心情,是认识和意识纠缠时纠结,在情绪的影响下始终无法把纠结解开。严重时会形成忧郁症。

    总之,表情行与情绪、精神和心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表情行为上认识一个人的情绪强弱和心情波动的情况。但是无法认识人的思维和想法。

    第三节;眼神行为的认识

    人的七情六欲受情绪的影响,七情六欲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情感多数是以眼神的行为展现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实际上眼睛是情感的窗户。农耕文化传承久远的诗歌,无不来自于诗人的情感;传承下来优美悦耳的音乐,是从作曲者的情感中流淌出来的。许多人的情感,是以眼神的行为留漏出来的。只有极少数能够控制情绪的人,眼神的行为表现少一些。

    一、愤怒时的眼神行为

    愤怒,是认为不能做的事情做了、不应该办的事情办了引起的情绪。愤怒情绪往往会以情感的方式留漏出来。主要表现在表情和眼神上方面。一些能够控制情绪的人,即使表情上压制下来,眼神上依然会表现出来。

    例如;当子女损坏了自己十分珍爱喜欢的物品,愤怒的情绪会立即产生,面对知道错了的孩子,面部表情会控制下来,眼神还会愤怒的瞪孩子几眼。

    二、激动时的眼神行为

    激动、是认为一件事情不能做到而做到了、一个任务不能完成而完成了引起的喜极情绪。激动的心情在情绪影响下难以平静,会以情感的方法表现出来。

    例如;在喜极而泣情绪的刺激下,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情感表现出来的是;眼睛开始睁大、眼神形成放光式注目,发亮一样的关注。

    三、忧伤时的眼神行为

    忧伤、是不能做的事情做了、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的情况下引起的懊恼情绪。懊恼情绪引起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会以情感的形式在眼神上表现出来。

    例如;人们在忧伤的时候,不仅心情不好、精神上萎靡不振和表情上无精打采。眼神上灰蒙蒙一片,没有一丝光亮。

    总之,眼神行为是与情绪、心情和情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眼神的行为上,可以认识一个人的心情和情感的波动,无法认识人的思维。

    第四节;语言与表情和眼神

    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是生活过程中的行为。生活过程中的行为,是随着认识的变化随时改变的。在人的大脑具备了记忆与意识纠缠的二次认识后,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也具备了二次认识的行为。像隐瞒和欺骗、表现和表演等行为,就属于二次认识行为。

    一、隐瞒与欺骗

    隐瞒什么怎么隐瞒,需要记忆与意识二次纠缠认识;欺骗什么人怎么欺骗,也需要记忆与意识纠缠的二次认识。多数隐瞒与欺骗,需要依赖于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来达到目的。

    例如;少儿做了家长不让做的事情,会想到隐瞒。少儿的大脑是青涩的,撒谎的语言经不起逻辑的推敲。撒谎时在家长追问下会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情绪会引起表情和眼神的变化。在家长不断的询问下,会把真相说出来。到了少年时期,隐瞒的事情就很难以追问出来了。

    欺骗属于事先编辑好的行为,欺骗离不开语言、表情和眼神等行为。只有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人,才有可能识破骗局。

    二、表现与表演

    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是二次认识的行为;表演什么和怎么表演,属于重新认识的行为。无论表现还是表演,都离不开语言、表情和眼神等行为。

    例如;清朝和珅之所以得乾隆到的重视,就是因为和珅在乾隆面前表现良好。摸透了乾隆的脾气和性格,一起随从于乾隆,一切顺着乾隆。赫鲁晓夫之所以被斯大林重用,也是因为赫鲁晓夫表现良好。

    表演行为是把编辑好的剧本重新再认识,经过重新认识理解了编剧的想法,才能表演出完美无缺的表演出剧本的艺术思想。表演离不开语言、表情和眼神等行为。

    总之,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因为是生活过程中的行为,是随着认识改变而变化的行为,并且可以作为隐瞒和欺骗、表现和表演等二次认识的工具。所以从语言、表情和眼神行为上,是无法认识思维和想法的。就像吴王夫差无法认识越王勾践的复仇‘心理’,庞涓无法认知老同学孙膑逃跑的想法一样。

    第五节;读心术与心理学的认识

    读心术、通过了解人的脾气、性格和个性等生活习性,依赖于因果关系来猜想和假想人的前途和命运;心理学、通过认识情绪引起人的心情波动,依靠于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假设和假想人的现实思维和想法。

    一、读心术的认识

    读心术首先要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人们的生活习性,依据因果关系来猜想和假想人们的前途和命运。因为读心术是顺从于人们的生活习性,对人们前途和命运的猜想和假想,所以很容易迷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一位哲人曾经讲过;读心术是一个土算命。

    例如;算命先生对算命者,通过交流了解对方的脾气、性格和个性等生活习性。通过询问了解对方的婚姻、家庭和职业等生活状况,以达到了解算命的目的。然后依据因果关系,顺着算命者的生活习性来猜想和假想对方的前途和命运。

    读心术在农耕社会存在了几千年。几千年来读心术始终没有主导农耕社会的认识领域,是因为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对认识不能认识人的想法这一特性,具有深刻的了解。并以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时刻提醒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

    二、心理学的认识

    心理学首先需要了解情绪引起的情感变化和心情波动,通过对情绪引起的情感变化和心情波动,依据逻辑推理方式、假设和假想人们的现实思维和想法。心理学的假设和假想是情绪引起的情感和心情波动,假设和假想依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理学的认识是洋算命。

    例如;一些心理学博士,经常在媒体上大肆的臆讲;少年的叛逆是家长与子女交流少造成的。这种主观意识的论断,是对博大精深农耕文化,子不孝父之过和三岁看到七岁看老实践经验的否定。少年叛逆与家长与子女交流没有必然的关系,少年的叛逆与幼儿时期形成的个性化思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之所以能够进入农耕社会,是一些精英忘记了卧薪尝胆的成语的警示。在获得巨大利益的情况下,极力推销唯心认识的心理学,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年轻人求职的敲门砖。

    总之,读心术是以因果关系,顺从于人们的生活习性、猜想和假想人的前途和命运;心理学是以情绪引起的情感变化与心情波动,假设和假想人们的现实思维和想法。读心术与心理学的猜想和假想,依然是主观意识的认识,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小结;

    人的习性,是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从人的习性上,只能认识人的生活现象。像脾气、性格和个性等,而不是人的思维和想法;从人们的情感和心情波动上,只能认识情绪对思维的影响,而不是人的真正思维。在行为没有结束、对行为的目的只能猜想和假想。只有行为结束成为结果,才是思维的目的,才能认知思维。

    第八章;影响认识的因素

    人之初的个性化认识形成后,人们基本上围绕着个性化的认识方式来认识客观。在认识客观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第一节;情绪对认识的影响

    情绪、是随着大脑的形成而产生的,时刻伴随着大脑,影响着大脑的认识和认知,也影响着大脑的思维和思考。

    喜怒哀乐,是由低落的情绪和亢奋的情绪引起的。低落的情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是消极的;亢奋的情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是振奋的。所以情绪影响着大脑的认识和认知。

    一、低落情绪下的认识

    低落的情绪,多发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见到不高兴的事物和失败的时候。低落的情绪产生后,会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影响大脑对失败事情的认识和认知。

    例如;在做一件势在必得事情的时候,偶然失败了,低落的情绪会产生出来,失败的阴影会弥漫在脑海中。消极情绪的认识会产生,对失败的原因不再寻求,很难以再振奋起来,很难以再产生理智的认识和认知。

    二、亢奋情绪下的认识

    亢奋的情绪,多发生在遇到愉快的事情、见到高兴的事物和成功的时候。亢奋情绪产生后,会影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也影响对成功事情的看法。

    例如;在做一件不知能否成功事情的时候,如果突然成功了,亢奋的情绪会产生,有时候会忘乎所以。在亢奋情绪的引导下,对成功事情的认识更加激进,更愿意冒险。不再有理智的认识和认知,会产生博一把的认识想法。

    三、固执情绪下的认识

    固执情绪不是低落情绪,也不是亢奋情绪。低落情绪和亢奋情绪在外人的鼓励和劝导下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是可以消失的。而固执情绪是执着的,是很难以消除的。即使是在外力的干预下也很难以消失。

    例如;传销组织者是煽起情绪的高手,传销组织者以获取巨大财富为诱饵,忽悠了传销者的认识,迷惑了传销者的认知。为了巨大的财富,传销者的情绪开始亢奋起来,固执地认为组织者的说教是可行的。亲人的劝说无效,政府的打击也解决不了问题。

    总之,认识和认知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对认识和认知的影响是不能小觑的。吓死人了、笑死人了和气死人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吓死人了、笑死人了和气死人了,不是‘心理活动’造成的,是情绪剧烈波动形成的。

    第二节;欲望对认识的影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讲的是欲望,说明的是认识与欲望的关系。生存和繁衍,是人的最大欲望,也是人类前进动力的源泉。人类没有了生存和繁衍的欲望,大脑就不需要进化了,认识和认知就会停止不前。

    一、认识与生存的欲望

    人类所有的认识和认知,都是为了生存。没有生存的动力,认识和认知是僵化的,不能存在的。所以;生存欲望才是认识和认知的根源。只有认识了生存环境和认知了生存方法,人类才能生存下来和繁衍下去。

    例如;人的生存,需要对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和巨浪海啸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的生存,需要对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认知才能生存,形成人们的生存观;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形成认识是不一样。由于认识方式的不同,产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一样的。

    生存的欲望,凡是生命都具有。不过人类的生存欲望已经发展到了不仅仅是生存,而是要生存的更好。所以人类具有了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两种生存欲望。

    二、认识与生理的欲望;

    凡是生命都有繁衍的欲望,特别是雄性的生命。雄性生命的基因可以传承的很久,像人类父系的基因,几百代过去了,仍然能够显现出来,而母系的基因却无法查询出来。人类对遗传的认知,最初是害怕近亲繁衍,直到科学发展到现在,人类才真正认知了遗传的秘密。这也是子随父姓的原因吧。雄性为了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会采用各种手段。

    例如;在动物世界里,雄性为了能够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讨好雌性的有、强迫雌性的有、为争夺雌性大打出手的有、还有为此付出生命的。只要能够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雄性动物会各展其能。动物并没有基因遗传的认识,只有发情时情绪的冲动。如果动物了解了遗传的知识,也就不会近亲繁衍了。

    人类的繁衍与动物的繁育是截然不同的。人类不仅仅是繁衍的欲望,还有精神享受的欲望和发泄的欲望以及情感的使然。现在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只为享受的‘丁克’家庭。享受欲望的强化,进取的欲望就会弱化,认识和认知将会受到影响,探索的思维和创新的思考就会减少。大脑进化的终极时代慢慢的就会到来。

    总之,人的认识和认知,是生存的欲望引起的。如果没有了生存欲望,生命就会结束,就不会再有其他欲望。

    第三节;忽悠对认识的影响

    认识和认知,需要接受到信息的时候才能进行。作者曾经在《思维学》中讲到;忽悠是大脑认识和思维。忽悠有许多方式,有现实的、经典的和相互的等。人的一生,许多时候是在忽悠和被忽悠中渡过的。

    一、现实的忽悠;

    现实的忽悠太多了。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忽悠广告铺天盖地;对孩子大脑益智的忽悠遍布媒体。特别是进入到了网络时代,一个短信和一条微信,没有相对的认识和认知就可能被忽悠,最严重的忽悠是被洗脑。

    例如;像传销组织。组织者把发财的梦想忽悠给了传销者,传销者的大脑被组织者给清洗了,认识和认知被组织者误导了,想法已经成为组织者的想法,没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认知,发财的梦想信以为真。岂不知,被洗脑后的传销者已经把自己的钱放进了组织者的口袋里。

    二、经典的忽悠;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经典说教。在《物种起源》诞生之后,一些专家学者就应该知道,初生儿在胎儿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存在’的认识。‘存在’的认识是竞争的思维,没有竞争是不能存在下来的。孟子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没有了解幼儿时期孟母对自己的培养,如果了解了,再多‘悟’一些时间,孟子就不会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例如;孟母为了培养孟子,曾经三次搬家。孟母的三次搬家,恰恰说明了;人之初并不是什么都不知的,已经有了‘存在’的认识,竞争的思维。通过培养和教育,开始向生存的认知发展。所以孟母为了培养和教育孟子才三次搬家。

    三、迷信的忽悠

    宗教迷信,多数依赖于忽悠,并且忽悠的多是未来。迷信思想、让人认识的是忽悠者的未来,让人相信忽悠者的未来。

    例如;佛教忽悠的是;生死轮回说。基督教忽悠的是;天堂地狱说。一些邪教忽悠的是;世界末日说。这些忽悠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属于忽悠者的迷信认识忽悠给信仰者。

    总之,忽悠不仅仅是认识和认知的大敌,也是人生的大敌。忽悠有重度的、轻度的和相互知道的;重度的忽悠,像邪教思想、极端主义和传销组织,是洗脑的忽悠;轻度忽悠,像广告宣传、经典说教和短信微信,是欺骗的忽悠;相互知道的忽悠,像谈判的和交易的时候,各自为利益之间的相互忽悠,最后达到相互认可的忽悠。人的一生许多时间,是在忽悠和被忽悠中度过的。

    第四节;方法对认识的影响

    大脑的二次认识,是需要认识方式和方法的,而认识方式和方法,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具有。因为人的大脑进化出了记忆,所以认识方式和方法,会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大脑的认识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把认识对象放在假设、假定和假想的位置上来认识,即逻辑认识;一种是把认识对象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位置中来认识,即辩证思考;还有一种是把认识对象放在多方位和多维度的时空中,无限相对的认识。这三种认识模式,都与主观意识无关。

    一、逻辑的认识方式

    遇到到需要认识的客观,意识会把客观信息传递给大脑,由大脑把需要认识的客观信息放在假设和假定的位置上,进行现实与未来的认识和推理,从而达到对客观信息的认知。

    例如;西方社会的认识方式,多数是假设和假定的逻辑认识。因为西方人类的潜意识烙印是假设、假定和假想形成的,文化传承的也是逻辑认识方式。逻辑认识分为记性逻辑和记忆逻辑,记性逻辑容易形成谬论和悖论,记忆逻辑能够形成科学认知。

    例如;西方一些精英人士对中国南海的仲裁,是只有记性没有记忆的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认识,最终形成了谬论仲裁。万有引力是牛顿带有记忆的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认知,最终形成了科学认识。

    认识方式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会形成不一样的认识。

    二、辩证的认识方法

    辩证的认识方法,是把需要认识的客观信息,意识把客观信息传递给大脑后,大脑采取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方法进行认识。从而达到认知客观信息的目的。

    例如;一个矛盾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的认识,人们会得出解决矛盾办法,而这一决办法需要过通过统一思想才能做到。

    三、相对认识和认知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能够独立存在的客观。相对的认识和认知,是参照物的认识和认知。参照物必须是客观的,经过检验和验证的。

    例如;网络时代的认识和认知,就需要相对的认识和认知。因为网络传递的信息都是虚拟的,虚拟的信息需要参照物来认识和认知。参照物是个人的经历和阅历、朋友上网的经验和教训、现代媒体的提示和警示和智能手机网上的验证等。

    总之,认识方式和方法,也会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同的认识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客观,也会得出不一样的认知。在中国南海问题上,辩证唯物的认识方法,会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科学结论;记性逻辑的认识方式,只能得出谬论百出的悖论。

    第五节;年龄对认识的影响

    人在出生之后,以好奇开始了认识世界,最后形成了大脑的世界观;以兴趣开始认知生存,最后产生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科学普及之后,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世界观的差异不断的缩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别在不断的扩大。这些都与成长时的认识和认知有关。

    一、婴幼儿时期的认识

    初生的生命,是基因重新排序组合起来的。在基因排序的时候,只排序出了生命的特征;像长象、声音和身高等。基因重新组合的时候,只组合出了意识的特性;像性格、记忆和f分析能力等。思维过程和意识的结果不会排序组合下来。

    婴幼儿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好奇就是初生的大脑认识和认知的开始。虽然婴幼儿时期大脑的记忆没有觉醒,但是依赖于习惯行为、依靠于空白大脑的烙印,还是能够把好奇的事物感兴趣的事情留存下来。

    例如;教育婴儿认识父母,需要一次次的、一遍遍的让婴儿喊爸爸妈妈,习惯成自然才能让幼儿认识父母。培养幼儿喜欢学习,需要不断的与幼儿一起看书、一起学习,才能培养出幼儿的喜欢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认识和认知个性。

    婴幼儿的认识和认知,依赖于习惯和矫正后的任性。习惯成自然,任性是遗传下来的性格因子。习惯和任性融合一起的认知方式,是很难以改变的。就像日本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从小培养和教育的,一生都是难以改变的。幼儿时期的认识和认知,形成的是个性化认识。

    二、成长时期的认识

    幼儿到了六岁左右的时候,记忆能力开始觉醒,幼儿时期发生的事情和做过的事情,会随着记忆的觉醒而慢慢的忘记。保留下来的是习惯性和矫正后的任性、融合一起的个性化认识。在幼儿的脑海中,还会保存下打下的烙印。多数青少年的认识,会随着社会的认识而认识。

    例如;90年代初,流行歌曲盛行的时候,在青少年中,造就了一大批歌迷;21世纪初,智能手机的发明,在青年中形成了一批‘低头族’。这些认识和认知的变化,影响着大脑的思维和想法,也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已经开始对家庭和事业的认识和认知;有些青少年想成人后组建一个夫唱妇随和妇唱夫随的家庭;有些青少年想长大后当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不过这些认识和认知是想象出来的,也初步展现了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成人后的认识

    成人以后,开始以个性化的认识和成长时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认识和认知社会。认识和认知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流行什么,就会认识和认知什么。思维和想法就会随着认识和认知变化而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影响。

    例如;成年人的认识,已经少了许多青少年时期冲动认识,多了一些控制情绪的理智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讲究现实,不再好高骛远。

    青少年时期的明星梦和名人梦等,到了成年后会慢慢的改变青少年时期不切实际的想法,会理智的认识和思考人生。。

    总之,认识和认知,是与成长有关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认识和认知的能力越来越强。成长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人后的世界观已经形成,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认知的改变而改变。

    第六节;知识对认识的影响

    知识,是通过认识和认知得来的,是通过学习和践行掌握的。认识和认知的知识越多,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越丰厚;阅历越丰富,人生的经验和教训越多。越容易认识和认知未知的事物,越能够进行探索的认识和认知。

    一、学习的知识;

    许多认识和认知,多数是从书本上学习的,特别是自然方面的知识,自然方面的知识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形不成教条主义的认识和认知。而对生存方法的认识和认知的学习,往往形成教条主义的认识和认知。

    例如;纸上谈兵,就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认识和认知。纸上谈兵的成语;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叫赵括的年轻人,从小喜欢看兵书,与外人辩论的时候,别人往往辩论不过他,很是骄傲。后来在秦国入侵的时候,赵王派他做大将,结果一败涂地。

    教条主义害死人,只是对生存方法的认识和认知,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和认知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为自然方面的知识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二、践行的知识

    践行掌握的认识和认知的知识,往往是靠阅历。阅历越丰富,经验和教训就越多;经验和教训多了,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认识和认知的能力越强大。而掌握的知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往往会产生经验主义的认识和认知。

    例如;在做许多相同的工作,相同事情的时候,经常会采用一些相同的办法,相同的方法。不会再采取其他的办法和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经验主义的认识和认知。不会再有改进的认知,不会再有探索的认知。

    经验主义害死人,讲的就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认识和认知。

    三、学习知识与践行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知识在践行中得到检验,得到认知。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真伪。这种学习方法,不会再犯教条主义的认识和认知错误,不会再走经验主义的认识和认知的老路。

    例如;牛顿是科学的巨人,爱因斯坦学习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经过思维和思考后,认知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缺陷。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学说。相对论经过科学界的验证,证明是科学的。爱因斯坦也成为了世界的科学巨匠。

    总之,认识和认知,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与社会的践行有关。知识掌握的多了,社会实践的多了,认识和认知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七节;舆论对认识的影响

    大脑的思和想,是随时可以改变的。一些名人和学者,利用大众媒体宣传人生观和价值观,众人的思和想会受到名人和学者宣传的影响。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发生改变。

    一、大众舆论的影响

    现在的舆论,主要依赖网络和媒体。过去的舆论主要依靠于书籍和宣传。在社会舆论的导向下,大众的认识会发生改变。

    例如;清朝乾隆时期,乾隆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焚烧了大量反清复明的书籍。乾隆的焚烧书籍的做法,就是从认识和思考上解决反清复明的想法,从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形态上解决问题。

    二、专家学者的作用;

    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一些学者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论趋之若鹜。借助于大众媒体发表多少年来研究的认识和思考的理论,认识的方式和思考的方法。

    例如;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了改变西汉百姓的认识和思考,维护封建统治,提出了废黜百家,独树儒家的想法。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推崇的唯一理论。一些经典的学说被废除了,一些科学的萌芽被淹没了。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

    三、名人明星的效应;

    现今社会,一些名人和明星也会随着社会舆论的导向,借助于网络和媒体进行现身的说教。名人和明星的现身说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谋取更多的利益。

    例如;在报纸和电视上,经常能读到和见到一些出了名的心理咨询师,当场对一个人进行评头论足;某某人心理上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常胜将军粟裕大将,为了打败张灵普,还把张灵普的个性、经历和性格研究了一遍,才做到对张灵普习性的认识。朝鲜 战争,毛泽东为了打败麦克阿瑟,亲自对麦克阿瑟的脾气、性格和阅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才了解了麦克阿瑟性情。心理咨询师凭借着一分钟、三句话就可以评头论足,这与算命先生没有任何何区别。

    总之,舆论会影响大众的认识,影响到认知的时候、会改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学者和名人,学者和名人的说教会被迅速放大,形成示范效应,直接影响一些人的认识。

    第八节;网络对认识的影响

    网络革命,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认知。原来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认识和认知正在受到检验,相对和自觉的认识和认知,在信息大爆发和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正在逐渐形成。

    人类的疑问和兴趣、求知和探索,是主动和自觉意识产生的。所以、人类的认识和认知,是由主动意识主导的,自己认识形成的。被动和自主的认识和认知,会产生许多疑问和疑惑。

    一、被动和自主的认识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认识和认知,是主动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兴起,信息进入了编辑时期。人们许多认识和认知,成为了被动。被动的对编辑出来的信息进行认识和认知。人类的大脑是由主动意识主导的,被动的认识和认知,往往会使大脑产生许多疑问和疑惑。疑问和疑惑多了,人们对编辑出来的信息会慢慢的减少。

    例如;美国的报纸和电视媒体,都是掌握在精英人士手中。为了精英人士的利益,往往会编辑出来一些虚假的信息。用虚假的信息,让美国人们被动的接受,来误导美国人们的认识和思考。像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就是依赖于虚假的信息。久而久之,美国人民不再相信编辑出来的信息,编辑出来的信息,是让人们被动的认识和思考。

    二、主动认识和认知的恢复;

    网络革命,带来的是信息大爆发、知识大爆炸。人们的认识和认知,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可以主动对接收到的信息,相对的认识和认知。一个智能手机,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的认识不了解的信息;一个智能手机,可以让人们无时无刻的解决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智能手机,既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个虚拟的大脑。

    例如;英国的脱欧和美国的大选,都是受到了社交网络的影响,也可以讲,是主动认识和认知的结果。人们的认识和认知,是受主动意识主导的。被动的认识和认知,只能产生人们的疑问和疑惑。主动的认识和认知,才是人们意识想得到的。

    总之,网络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思考。网络革命,把人类的认识和思考,推向了智能思维的时代。网络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比文艺复兴,更加革命;比工业革命,更加伟大。是人类由现代人向文明人进化的一次革命。

    小结;大脑的认识和认知是从小开始的,成长时期教育的,成人之后社会引导的,是智者引领的。

    结束语;

    本篇认识论,是遵循‘古文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对古代认识方式,西方认识理论归纳和整理出来的。是一篇通俗的、不是神秘的‘认识论’。是相对的、不是唯心的‘认识论’。

    实际上,西方文化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论,一种是‘心理学’唯心主义逻辑假想的认识论。即使是研究‘心理学’的精英,也不会认可‘心理学’属于唯物论。

    唯物主义的客观存在,是大脑思考出来的,唯物主义认识方式;是历史、现在和未来,事物是相对的和可变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是客观存在和内因与外因、量变到质变和一分为二。毛泽东依据中国的现实,科学的借鉴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8-13新编《思维学》续七《认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vy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