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思维学》第四部;思维与行为
前言;
潜意识是保护存在意识,也是自我保护意识。人的行为,是受生与死潜意识的影响。主动感觉的意识行为,被动感知的意识行为,都会受到生与死潜意识的影响。
有所思必有所行。不是眼神行为就是表情行为,不是表情行为就是语言行为,不是语言行为就是肢体行为,不是现在行为就是以后行为。不过这些行为是在不同的意识下形成的。
大脑思维存在着主动感觉的意识、被动感知的意识和刺激出来的潜意识。主动感觉的意识,多数是为了释疑、求知和探索;被动感知的意识,是感觉和感知什么,大脑认识和意识会纠缠什么;刺激出来的意识,是自我保护的潜意识。
人的思维,只有行为可以检验,只有行为的结果才能认知。农耕社会的‘读心术’,是通过因果关系来猜想大脑的思维;西方社会的‘心理咨询’,是通过刺激潜意识引起情绪波动来假想大脑的思维。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读心术’之所以没有在能够社会中盛行,就是因为辩证思维产生的农耕文化,传承下来了卧薪尝胆成语和孙膑与庞涓故事,时刻警示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要行为结果才是人的真正思维。
第一章;潜意识与行为
潜意识是保护存在的意识,也可以讲是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潜意识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所以潜意识行为是生命的基本行为,也是必须行为。潜意识行为有许多,潜意识只有不断和突然刺激下才会产生行为。
第一节;恐惧时的潜意识行为
恐惧的时候,会爆发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在强烈情绪刺的激下,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会激发起来,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
一、躲避行为;
人们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遇到猛兽,都会感到恐惧。在恐惧情绪的刺激下,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会马上做出反映。反映出来的行为有些时候是过激的。
例如;在大海上游泳的时候,遇到鲨鱼会极度恐惧,这种恐惧是生与死的恐惧。极度恐会引发剧烈惧情绪波动,剧烈情绪刺激出来潜意识会立即做出反映;不顾一切的立刻游走和躲避。游不走也躲避不了,就会与鲨鱼生死拼搏。
二、拼搏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大型的食肉类动物都会感到害怕和紧张,在害怕和紧张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会时刻准备拼搏。
例如;如果一个小区中有人养一个大型食肉类动物,即使是宠物人们遇见的时候,潜意识也会让人时刻做出拼搏的准备。
三、晕倒行为;
突然受到惊吓,感觉和意识完全没有准备,恐惧情绪迅疾充满了大脑,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像跳出来一样。只有感知的恐惧,没有了意识的传递,这才形成了大脑空白。
例如;突然惊吓,恐惧情绪迅速充满大脑,感觉和意识无法纠缠,思维陷入停止状态,大脑成为一片空白,人也产生了晕倒行为。
总之,恐惧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是生与死的潜意识。生与死的潜意识,是难以忘却的潜意识,难以忘却的潜意识烙印,会影响其他意识。
第二节;紧张时的潜意识行为
紧张的情况有许多。初次在人多面前讲话会紧张、恋爱时初次见面会紧张、激动的时候会紧张、说谎者遇见提问的时候会紧张。紧张情绪会刺激出来潜意识行为。
一、紧张情绪的语言行为;
第一次在人多的地方讲话,是即紧张又害怕。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行为是说话不流畅,有些时候还会头冒虚汗,忘记了所讲的话。
二、紧张情绪的眼神行为;
撒谎是临时性的谎言,欺骗是逻辑性的谎言。撒谎是为了隐瞒,欺骗是为了利益。说谎者遇到提问的时候,紧张的情绪会不断的刺激潜意识,千万不能让提问者识破。提问越接近真实,说谎者越紧张。紧张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行为是;话语增多眼神犹疑。
三、紧张情绪的表情行为;
犯罪分子遇见警察的时候,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在紧张和害怕情绪不停的刺激下,潜意识会不断的反映;躲避还是逃跑。逃跑怕引起警察的注意,不跑的话怕被警察发现。这个时候犯罪分子的面部表情是尴尬的,眼神是犹豫不决的。
四、紧张情绪的肌肉行为;
肌肉紧绷行为,不仅紧张情绪会形成,恐惧和害怕情绪也能产生;肌肉紧绷行为,是潜意识经常展现的潜意识行为。
五、紧张情绪的肢体行为;
紧张情绪虽然不是恐惧情绪,但是紧张情绪时间久了也会演化为害怕和恐惧。带着情绪的行为是难以控制的,所以经常会遇见紧张情绪引发的肢体行为。
总之,紧张情绪能够刺激出来潜意识行为,兴奋情绪也能够刺激出来潜意识行为;极度紧张情绪能够引起身体不适应,极度兴奋情绪依然能够引发身体不适应。所以情绪是需要控制的。
第三节;潜意识的习惯行为
潜意识习惯行为,是某个客观不断和不停刺激下,引起的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行为。这种潜意识行为,不仅人类具有动物也具备。
一、动物的潜意识习惯行为;
生命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生命,是难以存在下来的。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成为习惯后,也就成为潜意识的习惯行为。
例如;牛马感觉到蚊虫叮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甩动尾巴驱赶蚊虫,牛马甩动尾巴的习惯行为,是牛马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潜意识的习惯行为。牛马甩动尾巴的习惯行为,是蚊虫不断和不停刺激牛马的潜意识形成的。
食草类动物在进食的时候,会不停的带头四处张望,这个习惯性动作,是食草类动物自我保护潜意识的习惯行为。
二、人类潜意识习惯行为;
人类的习惯行为,多数是养成的行为。像吸烟、酗酒和赌博等。这些不属于潜意识习惯行为。潜意识习惯行为是自我保护行为。人类在生存践行中,潜意识习惯行为越来越少。
例如;夏天的时候,即使蚊子没有叮咬到人的皮肤,听到蚊子的嗡嗡声就会伸手拍打。人们拍打蚊子的习惯行为,就是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行为。
人类之所以自我保护潜意识的习惯行为越来越少,是因为人类已经是地球的主宰。能够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已经不多。所以潜意识习惯行为越来越少,而其他习惯行为越来越多。
总之,潜意识习惯行为,是来不及思维的意识行为,是自我保护行为。这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行为,动物的大脑具备人类大脑也具有。
第四节;潜意识行为的识别
潜意识没有行为的时候,即使是圣人和圣贤也无法识别意识的想法。潜意识刺激出行为后,正常的成年人都可以识别。因为成年人已经具备了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思维;具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证思考。
一、少儿撒谎行为的识别;
少儿撒谎多数是为了隐瞒而不是欺骗。少儿的大脑记忆刚刚觉醒,没有知识的储存,更没有情绪的控制能力。所以少儿撒谎之后恨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识破。
例如;少儿在外做了家长和老师不让做的事,少儿会编出一个谎话以防家长和老师的问话。当家长和老师问起衣服上的泥土和身体上的伤痕时,在家长和老师不断的提问下,紧张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会立刻做出反映。眼睛不敢与家长和老师对视,手脚无处乱放。少儿的撒谎行为很快被家长和老师识别出来。
家长和老师之所以能够识别少儿的撒谎行为,是因为少儿大脑没有知识储存,思维比较简单也无法控制情绪,所以家长和老师很容易识别出少儿的撒谎行为。
二、成人谎言行为的识别
成人的谎言,如果是逻辑性的欺骗,是很难以识别的;如果是临时性的隐瞒,通过潜意识行为还是能够识别的,但是识别需要阅历丰富的人和掌握情绪与心情关系的人才能做到。
例如;警察中审案高手,都是掌握了情绪引起心情波动的警察。因为临时性撒谎的隐瞒行为,在警察不停的提问下,紧张的情绪会刺激出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圆不了谎言,所以谎言会不攻自破。当然了犯罪分子沉默的情况下,再有能力的审案警察也无能为力。
意志坚强和习惯于撒谎的人,很少恐惧和紧张情绪,无法刺激出潜意识行为,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圣人也无法认识大脑的思维。其实许多学者和伟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不然的话测谎仪早已被应用在刑侦学上了。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想法 ,这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识。博大精深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成语和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识别潜意识行为,需要不断的提问和警示,不断刺激被提问者的潜意识行为。所以潜意识的识别,依然依赖于行为。行为是认识思维的唯一方式。其他方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第五节;潜意识与情绪
意识是思维的执行者,情绪是思维的参与者。人们在生存活动中,情绪时刻伴随着大脑,影响着大脑的认识和思维。思维后的行为,许多情况下情绪会参与进去。
潜意识行为,除了潜意识习惯行为外,恐惧和紧张刺激出来的潜意识行为,情绪都会参与行为之中。
一、恐惧情绪;
恐惧情绪,只有生与死的情况下才会爆发的情绪。生死攸关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潜意识的反映带着恐惧情绪。
例如;恐惧情绪下的自我保护行为,是生死攸关的激情反抗行为,是你死我活的抗争行为,是无所畏惧和不怕牺牲的行为。
恐惧情绪参与的潜意识行为,许多是无可奈何的行为。因为恐惧的事情,是任何人也不愿意遇到的,遇见了也只能无可奈何。
二、紧张情绪;
紧张情绪,只有在害怕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个害怕不是生死攸关的害怕,是紧张情绪引起的害怕,人们不愿遇到反而经常遇见。
例如;在众人面前第一次讲话,越是不愿紧张情绪参与进来,潜意识的紧张情绪越是要参与进去。导致了讲话时的头冒虚汗,语言不流畅和语速加快。
紧张情绪参与的潜意识行为,许多情况下是预先知道的,也会尽量的预防。但是到了实践发生的时候,依然阻止不了情绪参与潜意识的行为。
三、情绪疏导;
情绪是可以疏导的,也就是‘心理学’讲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只是听病人的介绍,而情绪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某些情绪产生的原因不能讲也不愿讲。病人很少把真实原因讲出来,这就形成了’心理疏导‘很难以切合实际。其实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提出了情绪疏导的办法,只是没有使用‘心理疏导’的词汇。
例如;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俗语;听人劝吃饱饭。讲的就是对情绪的疏导。听人劝吃饱饭即切合实际又有针对性,比西方提出的‘心理疏导’不知早出了多少年。所以洋为中用不能全面照搬,要批判的借鉴。
总之,情绪参与潜意识行为,是思维的客观现象。即使是潜意识的习惯行为,时间久了也会引起大脑的情绪。所以大脑的思维中还有情绪行为。
小结;
潜意识行为,是‘读心术’和‘心理咨询’经常使用的行为。‘读心术’通过交流刺激对方的潜意识,以因果关系猜想大脑的想法;‘心理咨询’通过提问刺激对方的潜意识,以假设、假定和假想推理大脑的思维。‘读心术’的猜想和‘心理咨询’的假想,都是唯心主义发认识论。人的真实想法,即使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和母女之间也无法认知,这已经是人们的常识。
第二章;情绪与行为
意识是思维的执行者,情绪是思维的影响者。许多思维会受到情绪影响,思维后的意识行为,情绪也会参与进取成为情绪行为。
第一节;危险时的情绪行为
任何生命遇到危险时候,情绪都会迅速产生充斥大脑,大脑一片空白。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会迅疾做出反映,意识暂停信息的传递,采取拼命的行为来应对危险。
一、危险时的情绪;
人们一生可能遇不到一次危险,可能遇到多次危险。不论是一次还是多次,爆发出来的情绪是一样的。危急情绪会迅速充斥大脑,意识停止信息传递造成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像跳出来一样产生剧烈波动。‘心理活动’是前人的思维的误解。
例如;行走的时候,遇到有人牵着一个大型食肉类宠物,这个时候感到的是威胁而不是危险,紧张情绪会产生。当大型食肉类宠物摆脱缰绳扑过来的时候,危险情绪会迅速充斥大脑,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会迅疾做出反映。
危险情绪与威胁情绪不同,危险情绪会迅速充斥大脑,让认识和意识无法纠缠,大脑一片空白。有些时候会因此惊吓死。
二、危险时的行为;
极度恐惧情绪刺激出来的潜意识行为,是博命的行为。因为恐惧情绪已经充斥了大脑,大脑无法再进行认识和思维。
例如;恐惧情绪充斥大脑之后大脑一片空白。一片空白的大脑已经停止了思维,只能随着潜意识做出反抗行为。
受到威胁的时候产生的是紧张情绪,紧张情绪思维还能继续,还会想着如何躲避与躲避到什么地方。恐惧情绪是充满了大脑,认识和意识无法纠缠也就无法思维。
总之,情绪,不仅仅是参与潜意识行为,还参与许多情绪行为。凡是受到情绪影响的思维,情绪都会参与到行为中。
第二节;生存时的情绪行为
人们生存过程中,饥饿难忍的时候会产生情绪,头疼脑热的时候会引起情绪。总之情绪时刻伴随着大脑,影响着大脑的思维和思考。
一、饥饿难忍的情绪行为;
饥饿感觉是被动的,被动的感觉意识会主动的寻找食物。饥饿难忍的时候,所有的行为会带着情绪。带着情绪的行为是难以控制的。
例如;有些人早上不吃饭,就慌慌忙忙去工作。工作到中午的时候会感到饥饿,临下班之前,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情绪会影响工作。
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正常思维和行为,但是情绪依然可以影响,情绪仍然会参与行为之中。
二、头疼脑热的情绪行为;
人们感知到的头疼脑热是感觉身体的不适应,不适应的感觉也会引起情绪。情绪虽然是身体不适应引起的,但是情绪依然来自于大脑。
例如;身体不适应的时候会产生烦躁和焦虑的情绪,烦躁和焦虑情绪会引起易怒和冲动。所以病人需要静养和安抚。
人的一生头疼脑热和感冒发烧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经常发生的事情也会产生情绪。烦躁和焦虑的情绪依然会参与病人的行为之中。
总之,情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大脑的思维和思考。俗语‘话不投机半句多’,讲的就是对情绪的解释。可以看出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早已对清晰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三节;交流时的情绪行为
人们交流的时候也会产生情绪,话不投机半句多就说明了这一客观现象。虽然现在一些年轻人受现实主义影响,已经不把谈婚论嫁作为生育需求,但是在谈情说爱的时候,话不投机会产生烦恼的情绪,矛盾出现会产生懊恼情绪。
一、话不投机的情绪
男女之间的恋爱行为,是建立在说话投和想法一致基础上的。话不投机说明想法不相同,想法不同就会引起争论,争论久了会产生烦恼情绪。
例如;一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如果话不投机就不会在谈下去,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语言交流就不愿再见,不愿再见的时候会产生烦恼情绪。
烦恼情绪久了会怨恨,不是怨恨自己就是怨恨对方。怨恨来怨恨去,时间长了会产生带着情绪的伤害行为。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他人。
二、矛盾出现的情绪
恋爱时期的青年,最容易产生情绪是情感方面,情感产生的情绪莫过于失恋。在失恋的情况下会产生懊恼情绪,懊恼时间长了和形成焦躁情绪。
例如;有些年轻人失恋之后,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出门不愿见外人。懊恼和焦躁的情绪会继续发酵,直到懊恼和焦躁情绪发生变化。
焦躁和懊恼情绪的会发酵出来怨恨和残忍的想法,怨恨和残忍的想法一旦形成就会付诸于行动。这个行动不是针对自己就是针对他人。
总之,年轻人控制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交流时容易产生情绪,谈恋爱时更容易产生情感。情绪的行为是难以控制的,年轻人往往会做出一些让社会和家长无法承受的行为。
第四节;生存时的情绪行为
人的生存是需要工作也就是劳动,没有工作是无法生存的。人的一生是生存思维多、其他思维相对较少,所以生存时产生的情绪会多一些。
一、找工作时的情绪行为
没有工作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找不到工作会产生急躁的情绪,找到不顺心的工作会产生烦恼的情绪,亲朋好友工作好于自己的工作会产生羡慕情绪。总之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会产生许多情绪,情绪会影响寻找工作的心情和行为。
二、工作时的情绪行为
参加工作后,情绪仍然伴随着大脑思维。领导不待见会产生低落情绪,领导安排工作不合理会产生抱怨情绪,受到领导表扬会产生兴奋情绪,受到同事褒贬会形成反感情绪。工作时产生的情绪会影响工作时的行为。
三、找对象时的情绪行为
工作有了也算事业有成了,需要寻找对象了。寻找对象即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又要思考对方的条件。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烦躁和焦虑的情绪。某些时候生理上的情绪会参与进来,不再苦心的寻找对象。在情绪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会草率的随意选择一个对象。
四、家庭中的情绪行为
新的家庭组成后,会发生新矛盾产生新情绪。最容易发生矛盾的莫过于婆媳之间,最难做人的是新郎官。既有当好负起责任的丈夫,又有做好孝顺的儿子。矛盾化解的好、会形成良好的情绪行为,家庭是和谐的;矛盾化解不好会出现不良的情绪行为,家庭是打闹的。
总之,生存时的情绪行为,是常见的行为。因为人的一生主要的思维是生存,所以许多情绪来自于生存思维。
第五节;生理上的情绪行为
生理上的情绪行为不是身体不适应的行为,也不是生存时的情绪行为,而是生长发育时产生的情绪行为。人们在生长和成长过程中,最易产生情绪的是少年和老年时期,少年是生命第二特征形成时期。在第二特征形成时期,不论男女都会产生生理上的情绪。
一、男性少年的情绪行为
男性少年的第二特征是喉结凸显、声音变粗和阴茎变大等。因为生理发育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少年极易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例如;男性少年第二特征出现的时候,少年的大脑没有适应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未免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少年的冲动行为。
二、女性少年的情绪行为
女性少年的第二特征是乳房变大、臀部变宽和例假来临等。因为生理变化的原因,女性少年很容易形成焦躁和烦恼的情绪。
例如;女性少年第二特征显现的时候,特别是月经的第一次降临的时候,女性少年不知所措,会形成即害怕又烦恼的情绪。每月例假的来临都会产烦恼情绪,烦恼情绪都会影响少女的行为。
三、生理情绪行为与年龄
生理情绪有两个高发期。一是少年时期,二是老年时期。老年情绪不是因为身体有病不适应生存,而是生理上的衰老引起的情绪。
例如;退休后少了一些繁忙多了一些寂寞情绪。随着年龄的增加,子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老人孤独的情绪会产生。
总之,生理上的情绪行为,许多情况下被其他情绪行为掩盖起来了,所以不被人们认知。其实许多犯罪和叛异行为、是多种情绪引起的。少年的叛异行为,不能完全归咎家长与子女交流的少。
第六节;情绪与性格
人的性格幼儿时期已经过矫正,但仅仅矫正了幼儿性格中的过度任性。其他像暴躁、冲动和易怒等没有矫正。
情绪与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所以在选择航天员、潜水员和飞行员的时候,性格与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暴躁与冷静;
暴躁性格容易产生情绪,俗语讲‘暴躁脾气一点就着’,讲的是情绪而不是脾气;冷静的性格不容易产生情绪,而是冷静的处理矛盾和问题。冷静是生存践行中磨练出来的。
暴躁性格,只有在艰难的生存活动中慢慢的磨练,在不断的生活挫折中慢慢的淬炼。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出冷静的性格。
二、冲动与果敢;
冲动性格容易产生情绪。年轻人冲动的行为多冷静的行为少, 因为年轻人没有经过艰难生活的磨练,没有经历过生存中挫折的淬炼,所以冲动的行为多。
冲动性格,需要经受挫折的淬炼。在一次次的挫折淬炼的过程中,冲动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时候不能冲动,什么情况下需要果敢。
三、易怒与稳健;
易怒性格容易产生情绪。经常易怒的人,悔悟的少感悟的少;稳健性格不容易产生情绪,稳健性格的人,经常一日三省。
易怒性格,只有经常感悟和一日三省,就会把易怒的性格,逐渐养成稳健的性格,情绪也不会时常产生。
总之,情绪与性格,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性格可以矫正和培养,而情绪是随着性格的改变而变化。一个冷静、果敢和稳健性格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产生的情绪弱小,不影响正常的认识和思维。所以冷静、果敢和稳健性格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航天员、潜水员和飞行员。
小结;
其实,农耕文化对情绪的控制早有论述。像‘自天子一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就是修身养性,是对情绪控制的一种论述。‘一日三省吾身’,不仅仅是情绪的控制,还是情绪与性格关系的论述。易怒性格的人‘一日三省吾身’情绪就不易产生。
第三章;性格与行为
过度任性的幼崽,灵长类动物会呵斥;过度任性的幼儿,家长应该给予矫正。过度任性矫正后,幼儿才能在成长中,磨练暴躁性格;在生存的挫折中,淬炼冲动性格;在一日三省中,抚平易怒性格。
第一节;暴躁性格与行为
性格虽然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但是内向型与外向型都具有任性、暴躁、冲动和易怒。虽然任性经过了矫正,暴躁、冲动和易怒性格,依然会影响思维和行为。
一、 暴躁思维;
暴躁多数来自于话不投机。话不投机的时候,理智的人会岔开话题,把话题引向别处。而性格暴躁的人,会纠缠话不投机的话题不放。
例如;纠缠着话不投机不放 ,属于暴躁思维。交流再继续下去,对方情绪没有产生,纠缠人的情绪开始爆发。
二、暴躁情绪;
暴躁性格产生的情绪,是爆发出来的,很难以控制。情绪会随着所思所想采取一些暴力行为。不是动嘴就是动手。
例如;人们经常遇到路上行人和饭店吃饭的人,因为一句话和一件事纠缠不休。暴躁性格的人,情绪马上会爆发起来。
三、暴躁行为;
暴躁思维与暴躁情绪都产生了,离暴躁的行为也就不远了。暴躁的行为是有害的行为,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例如;因为一句话和一件事引起的吵闹和打闹,伤害了对方个人需要负责,对社会造成了损坏,个人需要承担。是损人害己的行为。
总之,暴躁行为,是暴躁性格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性格的棱角太锐,没有理智的思维而造成的。
第二节;冲动性格与行为
冲动的人,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冲动行为年轻人多成年人少,因为成年人多多少少经历过磨难和挫折,成功人士多数是在磨难和挫折中成长起来的。
一、冲动思维;
冲动思维多数是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和思考,只为现实中的一件事情和一个问题,是不计后果的思维。
例如;2014年发生在香港占中事件,就是一些外国势力策划的反中阴谋。一些年轻人在现实主义思维主导下,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和思考,冲动的跟随阴谋分子一起去占中,阴谋分子跑了,只留下了年轻人的苦涩和懊恼。
二、冲动情绪;
冲动思维是不计后果的现实思维,冲动情绪产生后,更加坚定了冲动思维,在冲动情绪的引领下,冲动行为马上出现。
例如;年轻人之间朋友遇到问题,当朋友把问题摆出来之后,不问问题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的认为;朋友的事情就要管、朋友的问题就得问,冲动的情绪迅速产生。
三、冲动行为;
冲动思维形成后,在冲动情绪的刺激下,会立马采取行动。这种行为是不问是非、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例如;一些年轻人为了朋友,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是非对错、不计后果的随着朋友打抱不平。自己认为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实际上这种冲动行为,即害己也害人。
总之,俗语讲‘冲动是魔鬼’不是没有道理的。人们在尽量控制情绪,控制了情绪才能抑制冲动。这就需要家长在幼儿时期加强任性的矫正。
看到一个3-4岁的幼儿要求走遍全国,父亲满足了幼儿的要求,媒体还一再赞扬,幼儿要一个太阳呢??媒体是鼓励家长娇惯幼儿,满足幼儿一切任性的要求。
第三节;易怒性格与行为
易怒性格是受急躁情绪左右的。现在最容易出现易怒的事情,莫过于堵车了。堵车的时候易怒性格在急躁情绪的左右下,会乱按喇叭乱砸方向盘。
一、易怒思维;
易怒思维来自于急躁情绪,越是急躁说明情绪越大。急躁情绪越多越大,易怒思维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混乱的思维,越容易闹出事情来。
例如;车堵一分钟,易怒性格的人还能镇定。十分钟之后,易怒的思维开始显现。二十分钟后,易怒思维开始有所行为。
二、易怒情绪;
易怒性格产生的是急躁情绪,长时间的急躁情绪会发酵为烦躁情绪。烦躁情绪久了会发酵为恼怒情绪。恼怒情绪发酵出来之后会闹事。
例如;路怒是描述情绪的名词。路怒来自于急躁情绪,急躁情绪时间一长,就会发酵为烦躁情绪。烦躁情绪一久,烦躁情绪会转化为恼怒,恼怒是情况下会闹事。
三、易怒行为;
易怒行为经常发生。因为一句话和一件事都会产生易怒行为。易怒行为是易怒性格的人没有一日三省的意识。所以才会经常发生易怒行为。
例如;存在易怒性格的人,堵车时候会产生恼怒;开车的时候会形成路怒。没有堵车和没有开车的情况下,也会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引发易怒行为。
总之,存在易怒性格的人,如果从小任性经过矫正,可以通过一日三省的方法,逐渐的改善易怒性格,形成稳健性格的人。
第四节;磨练性格与行为
经过磨练的性格是冷静、果敢和稳健。磨练过的性格虽然也会产生情绪,但是弱小的情绪不足于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
一、冷静性格;
冷静性格,是经历过磨难、挫折和艰辛,形成了坚韧不拔意志的人。具有冷静性格的人,危机的时候不紧张,遇到大事不慌张。冷静性格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控制情绪。
暴躁性格产生情绪是无法掌控,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不断挫折的淬炼,可以逐渐的控制情绪,慢慢的养成冷静性格。
二、果敢性格;
果断行为不是盲目行事,盲目行事带有冲动意识。果断行为是在理智思维和思考下做出的果断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行为。
果敢性格,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形成的。每一次挫折,会接受一次教训,减少一丝冲动,增加一点自信。经受挫折多了,果敢的性格也就养成了。
三、稳健性格;
稳健性格是感悟和悔悟出来的。农耕文化对性格与情绪的关系早有论述;‘一日三省’不但解释了易怒性格与情绪关系,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易怒性格对人的身心只有害处没有益处,为了控制易怒性格产生情绪,古老的农耕文化提出了‘一日三省’的办法。比西方性格与情绪的研究不知早出了多少年。
总之,磨练出来的性格,比没有经过磨练的性格,情绪产生的少影响思维的少。性格经过磨练和淬炼之后,情绪也会随着性格的改变而变化。
第五节;性格与个性
个性,是对幼儿时期过度任性行为矫正和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出来的。个性,是幼儿的任性行为和生活习惯行为的融合,个性也就成为了任性和习惯性融合为一起的思维模式。
一、幼儿任性思维;
幼儿出生后,只有本能的吃喝拉撒睡的意识,没有生存的思维。 两岁的幼儿开始任性了,这是家长都了解的事情。造成幼儿任性的现象,家长应该能够理解。
例如;两岁之前幼儿的要求少要求也不高。家长都能办到。经过一年多的不断要求,养成了幼儿‘要求’习惯。幼儿到了两岁之后,不断的要求显现出了幼儿的任性思维。
二、幼儿的任性行为;
幼儿产生了任性思维之后就会有任性的行为,虽然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和不一样的‘要做’什么,但是幼儿的任性行为是一样的。
例如;幼儿要去游乐场,因为工作的原因,家长一时无法满足幼儿的要求,幼儿会大哭大闹;幼儿要爬高上树,家长担心幼儿的安全不让做,幼儿也会大哭大闹。
三、幼儿过度任性;
幼儿时期,幼儿没有好坏、是非和善恶之分,有些时候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
例如;有些幼儿听到别的幼儿出国旅游,幼儿不会考虑家长的工作,不会思考家庭的经济条件,只是一味的要求家长带着去旅游;有些幼儿在家长满足不了自己要求的时候会打骂家长和亲人。这些都是过度的任性。
过度的任性需要矫正,不给幼儿矫正过度的任性行为,是对幼儿的娇惯,是对幼儿的不负责任。过了幼儿时期,再想矫正幼儿的过度任性,即使是圣人也难以矫正。
总之,个性只是对性格中过度任性进行了矫正,矫正是不断的否决幼儿过度要求和要做。而性格中的其他现象,个性没有参与矫正。
小结;
性格行为多数与情绪有关,因为性格与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性格与情绪的认识,博大精深农耕文化早已有了解释;日久见人心。夫妻、父子和母女之间的真实想法不知道,但是性格、个性和人品是相当了解的。心理测试不会强于农耕文化的传承吧。
第四章;个性与行为
许多行为都来自于个性,个性是从小养成的,是由任性行为和习惯行为融合在一起的思维。任性与习惯行为养成思维模式之后,就成为了人的个性化思维。
第一节;个性与习惯
个性、是任性行为与习惯行为融为一体的思维。也就是讲;个性即个人的思维,思维即个人的个性。个性思维中即含有个人任性一面也含有个人习惯一面。任性一面是从性格中的过度任性矫正过来的;习惯一面是从小习惯养成的。
一、习惯行为的培养;
幼儿出生后,生存思维是随着家长在成长环境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幼儿会模仿,家长的一举一动幼儿会效仿;周围的环境和幼儿园的教育会影响着幼儿的个性。
例如;儒家创始人之一孟子,其母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生存环境影响孟子的成长,这个影响是意识方面不是身体上的。
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引导的有娇惯的。引导幼儿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幼儿良好的个性----好的思维模式;娇惯幼儿的家长只能娇惯出幼儿不良的个性-----坏的思维方式。
二、习惯行为的教育;
幼儿三岁之前是培养,三岁之后是教育。三岁之前培养的是幼儿良好的习惯行为,三岁之后教育的是哪些是良好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因为三岁后的幼儿已经具有表象的认识。像大小、高低和好坏等浅显的道理。
例如;三岁左右的幼儿爬高的时候,家长一讲幼儿能够知道危险;三岁的幼儿骂人的时候,家长一说幼儿能够知道错了。所以幼儿三岁以后,是以教育为主。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对幼儿的教育,不仅要有现实的教育,更需要理想的培养。如果只有现实主义的教育,没有远大理想和梦想的培养,成长时的追求是现实的,成人之后的欲望是现实的。幼儿长大会成为一个没有理想和梦想追求的啃老族。
总之,个性不是性格,是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公众人物应该记住,不要把已经二十多岁成为孩子父亲的人,再称谓大孩子。
第二节;习惯形成的行为
习惯行为,是带有惯性的行为,惯性的行为是很难以改变的。习惯行为来自于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形成后,就成为了人的个性,也就是思维模式。
幼儿的习惯,来自于两个自我的要;一个是我要什么,一个是我要做什么。虽然都是语言行为,也是经过思维后的行为。
一、幼儿我要什么的习惯;
幼儿两岁之前的我要什么,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要什么虽然多但是要求不高也不大,家长都会满足幼儿的要求。在不断满足幼儿我要什么的情况下,幼儿的习惯性思维逐渐形成。
例如;两岁之前的幼儿,能够提出要求的不过三件事情;一是吃饭的时候要求家长帮助,二是拉屎尿尿的时候要求家长帮忙,三是让家长帮助拿玩具。这些事情家长能够做也愿意做。时间久了幼儿形成了我什么的习惯性思维。
幼儿的生存思维是空白的,一年多的生存要求之后,幼儿唯一的生存思维就是我要什么。我要什么就逐渐的形成了习惯性思维。
二、幼儿我要做什么的习惯;
幼儿满世界跑的时候,就开始我要做什么了。幼儿两岁之前,要做的事情不多也不危险,家长不会过多的干涉幼儿要做的事情。时间久了,幼儿就形成了我要做什么的习惯性思维。
例如;两岁之前的幼儿,喜欢做和能够做的也就是两件事;一是做游戏,二是玩玩具。对幼儿做游戏和玩玩具,家长不会阻止也不会反对。时间长了,幼儿我要做什么就形成习惯性思维。
幼儿的大脑相对来讲是空白的,生存思维是简单的,我要什么和我要做什么的生存思维,是只求结果的现实思维,不会考虑家长方面的承受能力。
总之,幼儿习惯行为,是幼儿初期在践行中养成的,是家长养育幼儿时产生的。幼儿习惯行为形成之后,是很难以改变的,最终会成为习惯性思维------个性。幼儿良好的习惯行为,是家长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幼儿不良的习惯行为,是家长娇惯和娇宠出来的。
第三节;良好的习惯 行为
幼儿良好习惯行为,是家长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培养出来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培养出来幼儿好的习惯行为,还有良好的习惯性思维------个性。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习惯,需要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道德习惯、礼貌习惯和读书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在幼儿在三岁左右培养成。
1、卫生习惯的培养;卫生习惯,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习惯。一个香臭不分、好坏不明、不讲卫生习惯的幼儿,其他良好习惯是难以培养出来的。
2、礼貌习惯的培养;良好礼貌习惯,是尊老爱幼和接人待物的习惯,是人生主要的生存习惯。良好礼貌习惯,也是幼儿成人之后处世哲学的预演。
3、道德习惯的培养;幼儿还不能认识抽象道德教育,但是可以从幼儿的行为上培养。那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4、读书习惯的培养;学习是求知,求知是大脑的主观意愿。读书是求知的一种方式,知识存在着好坏和良莠之分,在幼儿还不能区分知识好坏和良莠的时候,全靠家长来培养和引导。
二、良好的教育;
幼儿教育,在幼儿三岁后可以开始。幼儿的良好教育,包括了现实的生存教育和未来的精神培养。只有现实生存教育,没有精神的培养,幼儿以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1、现实生活的教育;需要让幼儿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够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发生的,那些行为发生之后的后果。经过教育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注意社会道德和规范。
2、未来理想的培养;幼儿时期,虽然还没有好坏、是非和善恶区分的能力,但是在老师的尊尊教导下,幼儿会产生远大理想和梦想。
总之,幼儿的大脑相对是空白的,许多思维是习惯培养出来的。培养出幼儿良好习惯,就是培养出了幼儿良好的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就成为了人生的思维模式-----个性,个性将影响人的一生。
第四节;不良习惯的行为
不良习惯行为,是家长娇惯和放纵出来的,不良习惯的形成在家长而不在老师。再好的老师,再高明的教育家,也难以教育好不良习惯的幼儿。孩子的一生,掌握在家长手中;孩子的起跑线,不在培训机构手里而是家长。
一、不良习惯的娇惯;
不良习惯,是家长一切都满足幼儿的要求养成的。幼儿习惯的任性家长会满足,幼儿过度的任性家长也会满足。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不良习惯。
1、不讲卫生行为;讲卫生是幼儿最基础的习惯行为。如果幼儿任性的不刷牙洗脸,家长顺从的话,幼儿的不良习惯由此开始。
2、不讲礼貌行为;尊老爱幼、再见和谢谢等礼貌语言行为,是家长十分关注的事情。如果家长不注意幼儿礼貌方面的引导,时间久了幼儿养成了打骂父母的坏习惯。
二、不良习惯的放纵;
幼儿形成了不良习惯,家长应该立即纠正。纠正早了还能挽救幼儿,纠正晚了即使是请教育专家也难以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行为。
1、幼儿要求的放纵;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会考虑家长的状况,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不靠谱。放纵的家长即使幼儿‘要天’,家长办不到也会许半个。
2、幼儿要做的放纵;中央电视台2015年3月,阿丘主持的《生活早参考》栏目中,就讲述了一个‘育儿师大战熊孩子’的事情。六岁的孙赫辰从小就开始向父母身上撒尿,乐得家长哈哈大笑。幼儿向家长身上撒尿行为,就是家长放纵出来的。
总之,幼儿不良习惯,是家长娇惯和放纵出来的。家长放纵出来的不仅仅是幼儿的不良习惯行为,还是幼儿的习惯性思维----个性。
第五节;习惯行为与个性
习惯行为来自于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形成了很难以改变。习惯性思维就成为了一种思维模式----个性。个性化思维不仅仅是习惯,还蕴含着任性。
一、良好习惯行为与个性;
良好习惯行为形成的个性化思维,幼儿在成长时的行为多数是理智的。因为幼儿的个性,来自于良好习惯行为,是良好习惯行为形成的。
例如;良好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培养的;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行为不能有,哪些事情做了不好,是老师教育的。
家长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育,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思维----个性,会伴随着幼儿的大脑,影响幼儿的认识和思维。
二、不良习惯行为与个性;
不良习惯行为、是娇惯出来个性化思维的表现,幼儿成长时的行为,三岁之前是模仿出来的,三岁之后是是教育出来的。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的个性。
例如;三岁左右的幼儿,形成老骂少的不良习惯行为后,幼儿很难以再接受品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幼儿的大脑中已经没有这些意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总结出来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很有道理。
不良习惯形成的个性,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大脑中没有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行为不能出现和那些事情做了为有问题的意识。
总之,习惯有好坏之分,个性有善恶之别。良好的习惯行为形成的是善良的个性,不良的习惯行为产生的是可恶的个性。
第五章;大脑思维时的行为
思维、是感觉和意识的纠缠。感觉和意识纠缠需要一个过程,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大脑思维时的行为。人的思维是认识和意识的纠缠,也就是讲,人在交流时脑海中会纠缠出交流话题的影像、学习时脑海中会纠缠出所学知识的景象、处理信息时脑海里会产生信息的印象。脑海中这些客观反映,都属于思维行为的范畴。
第一节;交流时的思维行为
人类最初的知识积累,一是从实践中获得,二是从交流中获取。交流已经成为人的大脑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网络时代,交流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可以无时无刻。交流面对面的少了,通过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多了。交流可以分为生活交流、问题交流、探索和暗示交流等。
一、生活交流;
生活交流是人们最多的交流,虽然不是问题和探索方面的交流,但是交流多了,仍然可以学到生存方面的许多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交流什么认识和意识会纠缠什么。交流子女的时候,大脑中会出现子女的形象,子女形象的出现就是思维的行为。
例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农耕文化对幼儿教育积累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也时家长经常交流的话题。交流的时候,家长大脑中会出现各自子女的形象,而这种影像就是大脑意识行为。
二、问题交流;
问题的交流是相互学习的交流,是增加知识的交流。因为只有在探索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学到知识。在交流的时候,问题和矛盾的现象会展现在脑海中。
例如;一个项目能否可行需要进行论证,论证就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论证的时候需要交流,交流的时候论证的对象会不断在大脑中反映,不断反映就是思维行为的过程。 通过问题和矛盾的交流,大脑不但增加了知识,还有助于大脑的进化。
三、暗示交流;
暗示有视觉的暗示和听觉的暗示,但都需要语言来协助。催眠需要被催眠者者绝对的放松、相信和依赖,才能暗示成功。
1、视觉和听觉的暗示;视觉和听觉的暗示需要语言和一些行为来协助,像恐吓和引诱方面。恐吓的时候,暗示者只让被恐吓者看到血腥场面和听到惨叫声音就可以达到目的;引诱的时候,暗示者只需要做一些引诱动作,就能够把信息传递给让被暗示者。像年轻人恋爱时,经常会把爱慕以含蓄的语言暗示给异性。
2、催眠暗示;在催眠的过程中,只有催眠者的意识能力要强于被催眠者的意识能力,才能做到把被催眠者催眠。催眠者在暗示的时候,被催眠者需要完全的放松、相信和信赖催眠者,三者缺一不可。催眠者的暗示行为和被催眠者的放松、相信和依赖过程就是思维的行为,也是大脑行为。
总之,交流时的思维行为还有许多,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交流形式已经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进入了第三方网络媒体介入的交流,所以交流时的思维行为也随着增多。
第二节;学习时的思维行为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习,而是整个网络时代的学习。学习可以在现代媒体上,可以在网络媒体上等;学习可以看,也可以听。学习时的思维行为,是单方面的行为。
一、阅读时的思维行为;
阅读什么样的文章,认识和意识会纠缠文章中什么样的情节描述,脑海中会浮现出描述的故事情节。大脑中浮现的故事情节,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行为。
例如;阅读到感人肺腑和令人落泪的故事情节,情绪会产生波动;阅读到血腥暴力和欺凌弱小的故事情节,也会情绪波动。这些情绪的产生,是伴随着思维行为而产生的。 阅读时的思维行为,认识和意识是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纠缠,情绪是随着故事的情节而产生,思维的行为是起伏不定的。
二、观看时的思维行为;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人们观看的现象多了起来,特别是智能手机网上的视频,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影响着思维的行为。
例如;智能手机网上看到正能量的视频,情绪会振奋起来;智能手机网上看到欺凌现象和坑害百姓的视频,愤怒的情绪会产生。这些情绪,都是来自于思维的行为。 观看时的思维行为,与观看的内容密切相关。大脑认识和意识纠缠随着观看内容而变化,情绪随着观看内容的变化而波动。
总之,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但是生存的实践认识,也是生存的践行的学习。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大脑的认识和思维、已经由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认识,进入到了相对认识和发散性思维,大脑开始以几何级速率进化。
第三节;处理信息的思维行为
大脑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是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行为。思维行为,不仅有身体外的信息,还有身体内的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认识和意识纠缠,需要大脑行为来处理。
一、身体外的信息;
人的一生,都是忙于生存活动的竞争中。竞争的信息多数来自于社会,也就是讲来自于体外。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多数是随机应变的,只有影响到生存的信息,认识和意识纠缠的时候,会十分谨慎和迅速。
例如;在工作和事业的选择上,所选的工作信息后在脑海中反映出来。而这个反映属于思维行为。遇到危险的时候,潜意识会立即做出反映,紧张情绪会迅速产生。潜意识的客观反映和情绪的迅速产生,就是大脑思维行为。
二、身体内的信息;
人的一生,认识和意识纠缠的多数是体外的感觉信息,而体内的适应信息,认识和意识只有在身体不适应的时候才会感知。
例如;头痛脑热的时候,认识和意识才会纠缠到身体的适应情况;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大脑的情绪会产生。情绪的产生,是伴随着思维行为形成的。
人的一生,虽然对体内信息思维的少,体外信息思维的多,这是与信息的来源有关的。在身体适应的情况下,认识和意识不会产生纠缠,只有到了身体不适应的时候,感知和意识才会有纠缠,意识才会有反映,思维才会有行为。
总之,到了网络时代,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信息由数量级的增长向着几何级的增长演变。认识和意识的纠缠开始增多,大脑处理信息的速率开始加快,思维行为开始加速。人脑与电脑融为一体的智能思维,促进了思维进化速度。
第四节;客观思维行为
客观形成的思维行为,是认识和意识对宇宙物质和地球生命现象进行的纠缠时的行为。对物质和生命纠缠之后的客观,会存在大脑的记忆之中,用来进行回忆、回想和联想。所以客观思维行为,包括了回想、回想和联想。
一、客观回想; 回想的事情,都是遇到过和经历过的客观。没有遇到过和经历过的客观是无法产生回想的,所以回忆和回想是客观思维行为。
例如;人们在回忆少儿的时候,脑海中充满着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甜蜜的回想;回忆少年时期的时候,大脑中会展现出少年成长时无尽的烦恼。脑海中的甜蜜和大脑中的烦恼是对客观回忆的反映,也是客观思维行为。
二、客观联想; 联想是由记忆中的客观产生的,没有记忆中的客观是无法产生联想,联想是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来自于客观的联想。
例如;人类最初的时候,认识到火能够烧烤猎物,人们会联想到火能否对其他食物的加热;尖硬和锐利的物体可以切割,人们会联想到把坚硬和锐利的物体做成刀具。这些客观的联想,属于客观思维行为。
三、智能机器的客观思维; 人脑与电脑融合为一体的智能思维,因为智能机器没有主观意识,属于客观思维。智能思维就某个领域方面,已经远远超过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脑。
例如;阿尔法智能围棋手,不仅能客观记住棋谱,还能依据编辑的程序选择下棋步骤;不仅能够选择如何布局,还能依据客观下棋行为进行纠错。阿尔法的下棋行为,是客观思维行为。
总之,客观思维行为,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虽然智能思维能够形成记忆和学习,但也仅仅是记住了编辑的程序,学习对方的行为。智能思维没有主观意识,还无法自主的进行无限遐想。
第五节;主观意识行为
主观思维是意识的无限遐想,是人类大脑经历了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主观意识可以无限遐想和无穷尽的想象,讲主观意识行为浩瀚无际也不为过。
一、主观意识行为的无限性; 主观意识的思维是无限的,也是无穷尽的。探索时候是无限和无穷尽的,臆想时候也是无限和无穷尽的。所以主观思维行为是浩瀚无边的。
例如;宇宙的形成,是人的大脑无限遐想的结果,再浩瀚无际的宇宙容纳不下人的思维;迅疾的时间,是人的思维确定的,迅疾的瞬间,说明不了思维的速度。所以人的思维是无限和无穷尽的,是无规律可循的。这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们的共识。
二、主观意识行为的探索性;
主观意识是可以无限遐想,也可以无穷尽的想象。无限想象思维是探索的思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的如此之快,就是因为人类进化出了无限遐想和无穷尽的想象意识。
例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的客观现象,经过无限想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通过光线射入眼睛的客观事实,经过无限的想象,发现了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
三、主观意识与智能思维;
智能思维虽然没有意识参与,只能进行客观认识和思维,但是对客观认识和思维,智能机器在单独的领域会远远超过人的客观思维。
例如;工业革命是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智能革命是把人类从危险的劳动中解救出来,人类现在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汽车驾驶是危险的工作,只要把汽车行驶时候的感知范围扩大,感知的细节增加和感知反映速率加快,智能驾驶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虽然智能驾驶没有意识的判断,但是智能驾驶的客观思维会远远胜于意识的客观思维。阿尔法狗就是一个例证。
仿真科学已经开始与智能融合,如果仿真科学能够模拟出意识,智能思维将会脱离客观思维,进入意识思维,这是人类应该担心的事情,也是霍金临终时的警示。
总之,主观意识只有人类具有,只有人类才能主观思维。智能思维虽然在单独领域能够超越人类客观思维,由于没有主观意识的参与,仍然无法与人类的意识思维相比。
小结; 思维行为,实际上就是认识和意识纠缠的过程,也是大脑行为。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对思维领域早已有许多认知;像卧薪尝胆的成语,是时刻警示人们只有行为结果,才是思维的目的;一日三省吾身,是教育人们如何控制性格与情绪;望梅止渴的成语,是对暗示意识最好的解释。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革命引领的思维领域的变革,开始造就相对认识和发散性思维。相对认识和发散性思维,促进大脑不再迷信经典,不再崇拜权威。西方主导的世界的格局将发生巨变,农耕文化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思想被世界认同,一带一路的和谐理论被世界认可,西方危机意识下的现实主义思想,开始哀叹后西方时代的到来。
第六章;网络与行为
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人们许多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也改变了人们许多生存方面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与虚拟的网络息息相关。
第一节;上网行为
原来人们获得信息了解社会,需要打开电视和收音机就可以收到信息和了解社会。这些这些信息是编辑出来的,自己的想法是无法在电视和广播上说说的。虚拟网络诞生后,给人们提供了获得信息和交流想法和看法的平台,上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经常行为。
一、上网浏览行为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须,人们随时随地和无时无刻的在智能手机网上浏览各类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例如;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无时无刻不在提示人们,来信息了快上网。人们想知天下事,会随时随地的主动上网,寻觅需要的信息。上网行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二、上网交易行为
网上购买商品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常态,有些年轻人还成了网购达人。网上购物行为,是虚拟网络诞生后才形成的,属于网上交易行为。
例如;年轻人工作午餐,多数是上网购买的快买;年轻人许多消费品,也是来自于网购;一些家庭的水果和蔬菜,也开始上网采购。上网交易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上的主要行为。
三、上网成瘾行为
青年人工作繁忙时间紧,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青年人上网阅读文章和寻觅信息的首选。。即使在家里开着电视,也不忘智能手机网上寻觅信息和阅读文章,上网已经成瘾。
例如;一些青年人上网后,在信息、网游和虚幻小说的吸引下,在家抱着智能手机不放、行走拿着智能手机不丢。上网已经成瘾,成为了低头一族。
总之,现实生活,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已经成为人们必带的生活工具。智能手机时刻提醒人们;电话来了和信息来了,让人们及时上网查看电话和浏览信息。
第二节;网上交易行为
自从智能手机发明之后,网上订餐、网上消费和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网上交易行为,说明人们的思维随着网络发生了改变。
一、网上订餐行为
网上订餐已经成为年轻人工作时候,解决午餐问题的最多选择。工作午餐需要快买,有些时候一个人在家也会叫快买。
例如;近几年来,快买电商发展的十分迅猛。不久现实生活中随时可以上网叫快买,在行驶的高铁上也可以提前预定快买。通过虚拟网络,人们的认识和思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二、网上消费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和消费品,已经习惯于在网上采购。虚拟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为巨大的消费市场,原来的商场已经很少有人光顾。
例如;近几年来,网上购物消费金额都是以两位数增长。两位数的增长说明电商的诚信和信誉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三、网上购物
大型电器虽然不是消费品,仍然有一些网络达人喜欢在网上购买。购买大型电器的时候,一般会确定好品牌、型号和规格。
例如;购买冰箱,会事先确定冰箱的品牌、型号和规格,然后在上网查询和比较,选择价格合适和性价比合理的冰箱。
总之,网上交易行为、是虚拟网络带来认识和思维变化产生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发生在虚拟的网络上,但也是人们的所思所想。
第三节;网上欺骗行为
网上欺骗最常用的方法;一是网上集资,二是网上传销。网上集资和传销,往往都是犯罪分子虚拟了一个天大的馅饼,引诱相对认识的人上当受骗。
一、网上集资
网上集资,是最难以识别的行为。因为许多非法集资的公司,都是以正规的面貌出现。只是在画馅饼的时候,把利益画的十分巨大以吸引人的注意。
例如;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这个由邓斌一手把持经营的公司,和会计姚静漪一起,从1989年到1994年7月,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非法集资达32亿元,遍及全国12个省、市的368个单位和31个个人,涉案人员达200多人,其集资之巨,涉案人员之多,造成危害之重,均为建国以来所罕见。
网上集资的识别,需要参照于回报率、参考于亲朋好友的投资经历和媒体的警示。
二、网上传销
网上传销已经与现实传销大不一样。网上传销速度快和涉及面广,而且往往是打着投资和技术的幌子,让人防不胜防。
例如;2005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李某华相继在中国香港、中国大陆注册成立了斐梵国际(亚太)有限公司、斐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自然人独资或由李某华实际控制的公司。李某华通过上述公司,招募、组织人员通过网络店铺,以销售美体内衣、健康食品、护肤品、日用品的名义从事传销活动。
总之,网上集资和网上传销都属于网上欺骗行为。在网上上当受骗的人,多数是希望天上掉馅饼的贪婪人,发财欲望强烈的人。
第四节;网络诈骗行为
网络诈骗,多数是以智能手机网来作案的。智能手机网上的信息,是经过网络虚拟后形成的,需要参照物的相对认识和发散性思维才能认知。
网络诈骗与网络欺骗是不一样的。网络欺骗针对的是贪欲的所有人;网络诈骗,针对的是没有适应虚拟网络时代的老年人。
一、诈骗行为
网络诈骗,都是诈骗分子事先编造好一个故事,以逻辑语言和紧盯的方式,让上当受骗者没有参照物的相对认识和发散性思维的时间。
例如;网络诈骗的时候,多数让受害者不要放下手机,不要对亲朋好友讲和更不能报警。诈骗分子之所以这样要求,就是因为害怕受害者放下手机后会去验证、害怕受害者参照于亲朋好友的网上经历、害怕受害者听到警察的警示。
二、诈骗范围
网络诈骗的范围虽然大,但是诈骗的人群相对集中,多数是一些家庭主妇和老年人。这是因为家庭主妇和老年人的认识和思维,没有适应虚拟的网络,仍然以原来的认识和思维。
例如;在虚拟的网络上,受到诈骗分子诈骗的多数是一些家庭主妇和老年人。在家庭主妇和老年人向诈骗分子汇钱的时候,即使是亲人和银行工作人员劝说也不行,直到警察的解释才能相信。
总之,网络诈骗已经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威胁网络安全,伤害人民利益。打击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在网络上的重要工作。
第五节;网上交流行为
网上交流交流,已经发展出来许多形式。可以网上语音、可以网上视频、可以网上微信和微博等。虚拟网络演化出了一系列的交流行为。这些交流行为,与过去交流最大的区别是通过了第三方-----虚拟网络的参与。
一、语音交流行为
在虚拟的智能手机网上交流,之所以不能称谓语言交流而叫做语音交流,就是因为交流的声音是经过第三方的网络模仿和虚拟,模仿和虚拟后的声音是难辨真假的,必须以参照物的相对认识才能识别,以发散性思维才能认知。
例如;亲朋好友在智能手机网上的来电,有可能是模仿的。不经过参照物的相对认识就可能上当受骗;网络诈骗分子智能手机网上来电,许多都是虚拟的,虚拟的交流才能诈骗到财物。
二、视频交流行为
视频交流是虚拟网络诞生后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需要虚拟的网络。视频交流的时候,交流的语音分不出真假,交流的对象辨不出真伪。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视频交流的新生事物。
例如;视频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人们遇到奇事异事会通过智能手机网,发给亲朋好友共享。与亲朋好友共享奇事异事就是视频交流行为。
三、微信和微博
微信和微博的文字交流,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的,离开了网络是无法发微信和微博。所以微信和微博也需要第三方虚拟网络的介入。
例如;微信只能在智能手机网上书写,才能与亲朋好友交流;想法和看法只能在网上发布微博,才能与网民交流。微信和微博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经常行为。
总之,虚拟网络形成后,人们的交流形式越来越多;交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思维的频率,越来越快;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厚;大脑进化,由慢行进入到快跑。人们的认识和思维,随着网络的深化和社会的智能化,变化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第六节;网民的行为
虚拟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虚拟世界,经常上网的人已经成为网民。网络世界是建立在诚信和信用思想上的,网民网上行为虽然是虚拟的,也需要适应网络社会诚信和信用环境。适应不了诚信和信用就无法在网络世界上生存。
一、网民的诚信行为
网上欺骗和诈骗不属于网民行为,而是犯罪分子利用了网络的虚拟性。网民行为的行为需要讲诚信,只有讲诚信的网民才能在网络上生存。
例如;网民在网上交流的时候需要讲诚信,在网上交友的时候需要讲诚信,在网上购物的时候也需要讲诚信。不讲诚信的网民是不能持久的,再上网的时候需要该换名字。
二、电商的信用行为
在虚拟网络上做生意,守信用是第一位的。不守信用的电商在网上是无法做生意的,也是无法生存的。让水客做虚假的信用,只能起到一时作用。
例如;不守信用的电商,只能在虚拟的网络上做一阵子电商,不能长久在网上生存。要想继续在网上做电商,就需要改换门庭。
三、网民的文明行为
讲诚信守信用是文明思想,网民讲诚信和守信用的行为是文明行为。网民在网上的文明行为,会有利于网络的运行,有利于网民共享网络资源。
例如;讲诚信和守信用的行为多了,撒谎和欺骗的行为就会少。虚拟网络上撒谎和欺骗的行为少了,虚拟网络才能更好的运行。
总之,虚拟的网络世界,不仅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还在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网民在网上的习惯,会带到现实社会上,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思想。
小结;
虚拟网络诞生后,引起人们思维上的变化越来越多,人们行为的改变也随着增多。像融合思维形成的智能发明和智能创造行为等。这些思维和行为的改变,都是来自于虚拟的网络。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行为。
第七章;人之初的行为
初生婴儿只有两个行为;一个是躯体,一个是发声;两个行为来自于婴儿的感知能力与意识能力。虽然两个行为和两个能力来自于父母基因遗传,但是遗传的是基因重新排序组合的新生命,婴儿的思维与行为需要从新开始。
第一节;模仿行为
婴幼儿没有生存思维之前,除了本能肢体和发声行为之外,其余的行为都是模仿出来的。幼儿的模仿行为,首先是家长和亲人身上,其次是老师教育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一、对家长行为的模仿;
婴幼儿的认识,是从家长开始的;幼儿的思维,是由模仿产生的。没有家长的一言一行,幼儿无法认识;没有家长的一举一动,幼儿无法模仿。
婴幼儿的模仿行为,是学习如何生存,训练大脑思维。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认识和思维。所以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提法,一点不为过。
二、对亲人行为的模仿;
有些婴幼儿,跟着家长的时间不如跟着爷爷奶妈和姥爷姥姥的时间长。亲人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幼儿也会跟着模仿。
婴幼儿模仿行为,是不论亲疏远近的,只要是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事物幼儿都会模仿。婴幼儿对亲人的模仿,是因为亲人经常接触幼儿。
三、老师教育与环境影响;
老师是对幼儿的教育,是对幼儿过度任性的教育。哪些事情可以做,那些行为不能有。老师不仅要教育幼儿现实思维,还需要培养幼儿的远大理想和梦想。只有对幼儿的全面教育,才能教育幼儿长大后成为一个国家有用的人。
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在于家长对幼儿的管教。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边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处于游乐市场周边的,尽量让幼儿少出门和少接触。
总之,幼儿的认识和思维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行为是幼儿学习生存思维的开始。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是从实践中学到的,婴幼儿的模仿行为也是生存的践行。
第二节;语言行为
婴幼儿的语言是家长教育出来的,是从教婴儿喊爸爸妈妈开始的。虽然婴儿时期不知道爸妈的意思,但是爸妈的语句已经学会。
一、婴儿语句的教育
婴儿时期,家长会对婴儿语句培养和教育。看到固定桌椅床,会告知婴儿;看到跑动的鸡鸭狗,会讲给婴儿;听到噪音,会教育婴儿。婴儿记性虽然不长,仍然能够记住这些语句。
例如;十个月大的婴儿,见到父母已经能够叫出爸爸妈妈;见到鸡鸭狗,已经能够喊出鸡鸭狗的名字。婴儿的语言开始形成。
婴儿经过家长十个月的养育,婴儿已经具有人的直立和语言特征。
二、幼儿语言的培养
掌握了语句的婴儿,如何把语句组合为语言,需要家长的培养和引导。婴儿时期,婴儿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家长。所以幼儿最初的语言是我要什么、我要做什么。
例如;幼儿饥饿的时候,会叫家长要东西吃;幼儿拉屎撒尿,会喊家长来帮助;幼儿爬高上底,会让静止来帮忙。这些要、喊和让,都是幼儿语言形成的时期。
幼儿最初的语言是我要什么、我要做什么,自我意识产生的。周岁的幼儿家长会满足要求,因为幼儿还小要求不大。
总之,人之初的语言行为,来自于家长的教育和培养。语句是客观不会变,语言是现象可以变。语言随着客观现象的变化而改变。童言无忌说明幼儿的语言是教育和培养出来的,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语言,不会随着客观现象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节;好奇行为;
好奇行为是人之初最多的行为。好奇是多数高等生命初期都具有的思维,所以初期行为多数是好奇产生的。人之初的好奇,是对周边客观现象的好奇;像对物体的好奇、对动作的好奇、对声音的好奇等。
一、对物体的好奇行为;
婴幼儿时期对一些物体具有好奇行为;像移动的玩具,色彩艳丽的玩具,婴幼儿都喜欢玩耍。婴幼儿时期对固定的物体好奇的想法少一些,对移动的、艳丽多彩的物体好奇思维会多一些,这就是婴幼儿的好奇行为。
人之初的好奇思维和想法是短暂的,了解之后好奇的想法很快就会消失。 初生的生命都有好奇思维,包括一些高等生命的小狗小猫等。人的好奇想法有些会转化为兴趣,而高等生命的好奇却不会转化。
二、对动作的好奇行为;
婴幼儿时期对一些动作都会感到好奇;当家长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时候,幼儿会感到好奇,就会要求和家长一起做。当家长看书写字的时候,幼儿也会感到好奇,有些幼儿也会模仿着做。
幼儿要求做和模仿着做的行为,就是好奇行为。 多数婴幼儿都喜欢一些小动物,那是因为小动物能够做出许多有趣的动作。像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婴幼儿的最爱。
三、对声音的好奇行为;
声音对婴幼儿来讲最为敏感、最为好奇,因为在胎儿的时候就有所感觉。婴幼儿不但对发声感到好奇,对声音的变化也感到好奇。
1、对发声的好奇;婴儿在听到小猫小狗和小鸡的叫声后,会让家长抱着满世界的寻找;在听到鞭炮劈了啪啦声音后,会吓得躲到家长怀里;幼儿在拿到发声的玩具后、会不停的拍打和吹响。婴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对声音的好奇行为。
婴幼儿对声音的好奇行为,是在胎儿的时候就产生的,所以出生之后,对声音更加敏感、更加感到好奇,特别是对声音的变化。
2、对声音变化的好奇;幼儿的时候,已经能够分辨出哪是小鸡的叫声、哪是小猫的叫声,这是幼儿在好奇中学习到的。幼儿在玩耍音乐玩具的时候,会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这也是幼儿对音乐的变化感到好奇的行为表现。
对声音变化的好奇,只有到了幼儿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因为幼儿时期已经能够识别出声音的变化。
总之,人之初的时候好奇事情太多,好奇行为也不少。即使是母鸡下个蛋,幼儿也会感到好奇。这也验证了婴幼儿时期,好奇是婴幼儿的主要思维。
第四节;婴儿的情绪行为;
婴儿在孕育的时候,胎儿就已经有了思维,在胎儿形成大脑的时候情绪随之产生。情绪在胎儿的时候,就会产生反应,并影响着大脑的思维。
一、胎儿的情绪反应;
胎儿虽然与外界隔离,但是在胎儿形成大脑之后情绪也会随着产生,而且会有情绪反应,特别是对声音方面的反应更加明显。
1、胎儿对噪音的反应行为;强烈的噪音会使胎儿烦躁,产生焦虑的情绪。焦虑的情绪会使胎儿焦躁不安,会在母亲的子宫中有所动作。母亲感觉到胎儿异动的时候,会迅速的远离噪音的地方。
胎儿的异动行为,就是胎儿焦虑情绪中产生的。 噪音是一种污染,不仅对成人幼儿能够产生危害,对胎儿也会产生影响。胎儿听到噪音以后也会产生反应。
2、胎儿对优美音乐的反应行为;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胎教,家长在给胎儿播放优美动听音乐的时候,胎儿会有喜悦的情绪。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胎儿会手舞足蹈。舒缓优美的音乐,胎儿会安静下来。
胎儿的这些行为,是情绪引起的。因为喜怒哀乐都是情绪行为。 优美动听的音乐,对成人来讲是一种享受,对与外界隔离的胎儿来说也是一种享乐。胎儿长期生活在相对安静的子宫中,在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也会产生喜悦的行为。
二、婴幼儿的情绪行为;
婴幼儿的情绪是与性格有关的。人的性格是遗传的,一般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和自闭型。自闭症属于病态,因为涉及到基因遗传,所以治疗是很困难的。
1、外向型婴儿的情绪表现行为;外向型婴儿在饥饿的时候会大声的哭闹,家长晚去一会儿,婴儿虽然停止了哭闹,仍然会委屈的抽泣几声。婴儿最后的几声抽泣,就是委屈情绪的表现行为。
外向型性格的婴儿情绪表现相对来讲比较明显,也容易产生。在婴儿的时候,一点满足不了就会产生情绪行为。
2、内向型幼儿的情绪表现行为;内向型婴儿多数会到幼儿时期才会表现出来。如果内向型幼儿向家长提出要求,家长没有及时办到,内向型幼儿的情绪反应会很大,即使家长满足了要求,内向型幼儿仍然会继续哭闹,有时还会拒绝。这就是幼儿的情绪行为。
人的性格,在周岁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内向型性格到了幼儿的时候,才会有所表现。内向型性格的幼儿,情绪不容易产生,产生后也不容易消除。
3、自闭型幼儿的情绪行为;自闭型的幼儿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当家长要求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的时候,自闭型的幼儿会产生情绪。
自闭型性格幼儿的思维是自我的思维,只有在要求他做什么的时候,才会有情绪的产生。自闭型性格的幼儿与自私的个性是有区别的。自闭是不喜欢,自私是不愿意。
自闭症性格的幼儿是病态的,是需要治疗的。不治疗是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的。自闭症的幼儿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是引导而不是强迫。
总之,情绪是在大脑形成的时候产生的,看不到也摸不着,始终伴随着大脑、影响着大脑的思维,这就是情绪行为。胎儿和婴幼儿的情绪行为,也验证了情绪是随着大脑的形成而产生的事实。
第五节;幼儿的任性行为
人之初的任性行为,是在幼儿两岁之后开始的,是幼儿的习惯养成的,由情绪引发的。多数是因为我要什么、我要做什么的时候产生的。
一、要求的任性行为;
两岁之前的幼儿,家长一般情况下都会满足幼儿的要求,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要求不高、奢求不多。经过一年多的满足,有些幼儿会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后,一些幼儿要求会更高、奢求会更多,家长满足不了,幼儿的任性开始产生。
1、我要什么的任性行为; 家长带着幼儿去玩耍的时候,看到别的幼儿在玩智能玩具, 性格外向的幼儿会去抢,性格内向的幼儿会向家长要。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满足,幼儿的情绪会波动,开始任性起来,又哭又闹,直到家长满足要求为止。这就是我要什么的任性。
我要什么的任性是家长在幼儿两岁之前经常满足幼儿要求时养成的习惯,到了两岁的时候,有些情况下不能满足幼儿的要求,幼儿就开始任性了。
2、我要做什么的任性行为; 三、四岁的幼儿在爬高上低的时候,家长害怕幼儿遇到危险,会竭力的制止幼儿的这种行为,有些幼儿会不听劝告,继续我行我素,向上攀爬。这就是幼儿我要做什么的任性,家长干预就会哭闹。 我要做什么的任性是家长经常顺着幼儿养成的习惯,到了两岁多的时候,习惯成为了任性。
家长不再顺着幼儿,幼儿的情绪会波动,会任性起来。 幼儿的任性,只是对家长的任性,因为习惯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像爬高上低,家长的一千句规劝,不如外人一句大喝,外人一句大喝幼儿会马上会乖乖爬下来。
二、幼儿非理性任性行为;
幼儿初期的任性是短暂的,是可以纠正的。幼儿的理性任性是可以满足的,非理性任性是应该考虑的,有些任性应该坚决制止。
1、幼儿的非理性任性行为; 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会相互攀比。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幼儿就会让家长去买,家长不去买,幼儿会任性起来,又哭又闹,这就是幼儿的非理性任性。
非理性的要求,虽然是幼儿自己提出来的,但是多数是在攀比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候的家长应该考虑是否应该满足幼儿的要求。如果多数小朋友都有的衣服,家长可以考虑是否满足幼儿的要求。如果只有几个小朋友才有的衣服,家长可以把幼儿的兴趣引到其他地方。幼儿初期的任性总是短暂的,是可以纠正的。
2、坏习惯的任性; 中央电视台2015年3月,阿丘主持的《生活早参考》栏目中,就讲述了一个‘育儿师大战熊孩子’的事情。六岁的孙赫辰从小就开始向父母身上撒尿,乐得家长哈哈大笑。到了六岁的时候,想不让孙赫辰向父母身上撒尿,孙赫辰开始任性了。这种任性是应该坚决制止的,是不能够容忍的。
小时候只能对家长任性,不敢对外人任性。孙赫辰只敢向家长身上撒尿,不敢对外人身上撒尿。长大后的任性,记忆没有觉醒还能矫正。七岁之后难以改变了。
总之,幼儿时期的任性,只是针对家长的,对外人是不能做也不敢做的。幼儿的任性,多数是为了养成的习惯能够继续下去,如果继续下去,那就成为了个性。人之初的任性行为还有许多,哪些能够容忍,哪些不能够容忍,这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第六节;幼儿谎言行为
人之初的谎言,许多是模仿出来的,是幼稚的、引人发笑的。幼儿在说谎的时候不知道是谎言,多数家长也不认为幼儿在说谎,因为幼儿的谎言太直观了。
一、直白的谎言行为;
家长与幼儿一起玩做饭游戏的时候,经常会用一些其它物品来代替蔬菜瓜果等食材。幼儿知道这些蔬菜瓜果是假的,是替代品。游戏做完后,幼儿也会拿一些假的物品来替代真的物品,没有的东西当做有的东西。
1、假物品当做真物品; 幼儿有时候会哪一些类似香蕉和苹果的物体送给家长说;‘吃吧,这是香蕉、这是苹果’。幼儿之间在做游戏的时候,有些幼儿会把一个小棍当做打针的工具,给其他小朋友治病;‘来我给你打一针,病就好了’。这就是幼儿时期把假物当真物的行为。
假物当真物,这在幼儿时期是经常发生的。幼儿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会拿一些幼儿也知道是假的物品当做真的物品递给家长和小朋友。
2、抓空气当实物; 有些幼儿会抓一把空气递给家长说;‘吃吧,这是好吃的----’。这时候会引得家长会哈哈大笑,家长不认为幼儿在说谎,而是认为幼儿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抓空气当实物是幼儿时期常见的现象。幼儿知道手中没有东西,家长有时候也知道幼儿手中没有东西,但是也会欣然接受。
谎言是隐瞒,幼儿时期的假物当真物、空气当实物并没有隐瞒什么,只是假的当做了真的,没有的当做了有的。所以幼儿的谎言是直白的,引人发笑的。
二、引人注意的谎言行为;
幼儿到了三岁以后,才能逐渐离开家长。在幼儿小的时候,是很难以离开家长的,家长离开幼儿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幼儿就会到处寻找和呼唤。家长忙于其他事情的时候,幼儿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说一些遇到危险和急着尿尿的谎言。
1、遇到危险的谎言; 幼儿独自玩耍了一段时间,发现家长不在身边,原来摔倒能够自己爬起来的他,也不再自己爬起来了,会大声的喊叫;‘摔倒了、摔倒了-----’。家长以为幼儿摔得不轻,会迅速的跑过去。赶到一看,幼儿只是趴在地上,弄得家长一脸的无奈。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就已经知道了遇到危险的时候,家长会焦急,会很快的出现在自己身边。当家长离开幼儿一段时间后,幼儿会以危险的谎言引起家长的注意,让家长迅速的来到身边。
2、尿尿的谎言行为; 幼儿聚精会神的画完画的时候,发现家长不在身边,为了尽快的让家长赶过来,有些幼儿会大声的高喊;‘尿尿了、尿尿了-----’。家长听到后会马上赶过来,帮助幼儿尿尿。幼儿吭哧了半天,硬是挤出来一点尿,这让家长哭笑不得。
幼儿小的时候,拉屎撒尿都需要家长的帮忙,幼儿也知道尿尿的时候家长会来帮忙,所以有的时候,幼儿为了让家长来到自己身边,会以尿尿的谎言引起家长的注意。
总之,人之初的谎言是幼稚的、可笑的,没有隐瞒、一看就知道的。谎言多数是直白的、有些是为引起家长注意的,这也验证了人之初的大脑发育还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
第七节;幼儿攀比行为
攀比行为,来自于了解和对比。不了解的事情无法攀比,没有对比的事物也无法攀比。攀比,是在亲朋好友之间产生的,也就是熟人之间形成的。人之初的攀比行为,多数发生在幼儿之间。幼儿两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攀比的思维和思考。
一、了解情况下的攀比行为;
幼儿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会有一些交流,在交流的时候,一些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在两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描绘出事情的缘由;一些语言能力弱的幼儿,在三岁多一点的时候,也能够描绘出事情的缘由。在交流中,幼儿了解一些事情,知道一些事物。在了解一些事情和事物后,有些幼儿就会产生攀比的想法。
1、了解之后的攀比行为; 当一个幼儿,家长带着他去逛过动物园、游乐场的时候,有些幼儿会向其他小朋友炫耀;夸一夸动物园中的老虎和狮子,赞一赞游乐场中的高空飞行。没有去过的幼儿就会产生攀比的想法,让家长也带着去。这是幼儿了解之后产生的攀比行为。
幼儿对不了解的事情不会产生攀比。当幼儿了解一个事情,幼儿又没有经历过,幼儿就会好奇,就会产生攀比的想法。
2、知道后的攀比行为; 当家长领着幼儿去吃过肯德基、意大利面的时候,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时候,会不经意的流漏出来。没有吃过肯德基和意大利面的幼儿会想着尝试一下,要求家长带着去吃。这是幼儿知道之后的攀比行为。
幼儿对事物不知道的情况下不会产生攀比,当幼儿知道事物之后,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幼儿会产生去尝试一下的想法。
二、对比之后的攀比行为;
幼儿去幼儿园的时候,家长都会把幼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带着好看的饰物,拿着时髦的玩具。这实际上是家长对美的看法来打扮幼儿的。到了幼儿之间,成为了幼儿的相互对比,幼儿在对比中产生了攀比的想法。
1、穿衣打扮的攀比; 女幼儿之间,会对帽子、裙子等穿戴感兴趣多一些。如果认为帽子、裙子漂亮的,幼儿会让家长去买。男幼儿会对靴子、服装感兴趣,如果认为靴子、服装很潇洒的时候,幼儿也会让家长去购买。这就是幼儿在穿衣打扮方面的攀比行为。
穿衣打扮是家长对美的看法。会把女幼儿打扮的花枝招展,把男幼儿打扮的英俊潇洒。到了幼儿中间,幼儿会产生对穿衣打扮相互的对比,在对比中产生攀比,成为幼儿对美的观点。
2、玩具上的攀比;幼儿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玩具不如别的小朋友的好看,就会要求家长购买;发现自己的玩具不如别的小朋友智能,如果家里有更加智能的玩具,会跑到家里拿出来比一下,如果没有,幼儿也会让家长购买。这就是幼儿对比之后的攀比行为。
幼儿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对各自的玩具也要有所对比。对比谁得玩具好看、谁得玩具智能。在对比中也会产生攀比。
总之,幼儿的攀比行为是透明的、公开的。随着幼儿记忆的觉醒,攀比行为会慢慢的走向隐性的、不公开的。因为记忆觉醒的时候,攀比更多的来自于嫉妒。
小结;人之初的行为,特别是三岁之前的幼儿行为,都是模仿出来的。三岁到记忆觉醒之前的行为,有些行为已经是幼儿联想出来的,但是依然不属于幼儿的自主意识的行为。幼儿的自主意识,只有记忆觉醒后才能产生。
第六章;成长期的行为
成长期的行为,是记忆觉醒以后的行为,也就是自主意识的行为。成长期的行为,是个性主导的行为,行为开始有好坏之分。
第一节;兴趣和嗜好行为
兴趣,只有高级生命才会产生,兴趣是由好奇引起的。初生的高等生命好奇之后,不会产生兴趣。只有高级生命,好奇思维之后,在家长的培养和引导下,才会产生兴趣。
子女的良好兴趣,是家长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尽力要培养的。子女的不良嗜好,是家长不愿意见到,也是不能够容忍的。但是子女的不良嗜好,恰恰是家长有意无意之中培养的。
一、少年的兴趣行为;
好奇,并不能都成为子女的兴趣。少年之所以能够产生兴趣,就是因为家长在子女幼儿时期的培养和引导。所以兴趣只有经过培养和引导才会表现出来,才能产生兴趣行为。
1、兴趣的培养;有些幼儿喜欢看书、有些幼儿喜欢唱歌、有些幼儿喜欢跳舞等,这些都是幼儿的兴趣的行为,是需要家长引导和培养的。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特别是一些良好的兴趣,像学习兴趣、音乐兴趣等。只有产生了兴趣,子女才会努力的去践行去表现。
2、兴趣与天赋;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幼儿,多数有音乐的天赋。比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幼儿,在音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兴趣很容易形成。所以具有天赋的兴趣行为会多一些。
幼儿的兴趣,很多情况下是与天赋有关系的。像音乐世家会产生音乐兴趣的子女,书香世家会产生学习兴趣的子女,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引导产生的兴趣,不过这些都是相对的。许多书香门第世家出身的,也有很多不孝子女。
二、青少年嗜好行为;
嗜好,有良的嗜好和不良的嗜好,嗜好不需要培养也不需要教育,是由习惯形成的。幼儿小的时候,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子女的嗜好。家长的潜移默化会培养子女的嗜好。所以讲,产生兴趣的子女少,形成奢好的子女多。
1、少年当家嗜好; 幼儿时期,经常见到幼儿向家长要这个、要那个;指使家长干这个、做那个。这些都是幼儿当家行为,也是一种奢好行为。是表现欲和控制欲,由基因遗传下来的,如果这些遗传下来的因子被激活,幼儿成长起来后就会有从小当家的嗜好,就会产生从小当家的行为。
幼儿的时候,家长一切听从于幼儿,一切顺从于幼儿,时间久了幼儿养成了习惯思维。子女的表现欲和控制欲的因子会被激活,幼儿要当家长的家,会向家长发号施令了。当然了这也仅仅是当家长的家,外人的家是不敢当的,外人是不会听从一个小屁孩发号的施令。幼儿发号施令的行为,就是人之初当家嗜好的表现行为。
2、青少年的懒惰嗜好; 五六岁的幼儿,吃饭挑三拣四,洗脸刷牙依赖于家长,家长也无可奈何。这些就是幼儿的懒惰行为,也是奢好形成的。自私欲和懒惰欲是基因遗传下来的,如果自私和懒惰的因子被激活的话,幼儿会形成依赖和懒惰的嗜好。
幼儿小的时候,一切随从于幼儿,一起满足于幼儿,什么事情都不让幼儿做。久而久之幼儿自私和懒惰的因子会被激活,幼儿会养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依赖和懒惰习惯,说明幼儿依赖和懒惰的思考增多。当然了子女的依赖和懒惰,这也只有在家长面前表现。依赖外人是不现实的,在外人面前偷懒是不可能的。青少年的依赖和懒惰行为,是家长从小娇惯幼儿养成的奢好行为。
总之,青少年产生的兴趣,是需要家长从小尽力培养的。青少年好吃懒做的嗜好,是家长娇惯出来的;青少年吸烟奢好是社会影响的。
第二节;行为与认知
行为是思维的客观反映,行为与认知有很大的关联。记忆觉醒之前的认知,都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培养和教育的,记忆觉醒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认知的时候虽然与个性有关系,但是产生的行为,是自己思维后的行为。认知的不同,行为会有差异。年龄不同,行为也会有差别。
一、行为在认知上差异;
认知实质上就是学习。记忆觉醒之后,留存下来的是大脑烙印和习惯性思维------个性。记忆觉醒的时候,恰恰是学习的开始。学习分为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两种。
1、学习上的认知;少儿在上学期间,老师会经常组织一下书法、绘画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些少儿做的很好,有些少儿做的不好。做的好的少儿因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做的不好的因为少儿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到了少年的时候,有些不会做的作业会请教别的少年,因为别的少年学会了掌握住了。学习就是认知行为。
学习知识,在成长时期,多数是在书本、电视和网络上学到得。获取知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知识掌握多了,认知范围就大了,行为也会增加。同龄之间,知识的掌握的多寡,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来。
2、实践方面认知;少年时期,有些学校会经常组织一些航模和机器人比赛,有些少年在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许多少年取不到好成绩。取得好成绩的少年是在玩航模和机器人游戏的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少年,很少经历过航模和机器人的实践活动。
许多认知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少儿时期的实践知识,多数是在玩耍和做游戏中得到的;实践的机会越多、实践的次数越多,知识越丰富,行为越实在,才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
以上讲的是在同龄人的情况下,行为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学到和掌握的知识越多,认知的事情越多,行为会越多越理智。
二、行为在年龄上的差别;
认知是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认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只有记忆开始衰退的时候,也就是到了老年的时候,认知的增加才开始减少。少儿绝不会和成人的思考一样,所以少年不会有成人的行为,如果少儿做出了成人的事情,那就成为俗语中的‘老人精’了。
1、少儿的语言行为;当少儿见到一个长得很好看,打扮的又漂亮的小朋友时,少儿会夸赞到;‘好漂亮啊’。这是少儿由衷的赞美,虽然赞美中有一些羡慕,但也是少儿真实的想法,没有一点虚假在里面。这是少儿的语言行为。
少儿的语言是天真的、真实的,这是少儿真实的想法,没有半点的虚假在里面。所以才有了‘童言无忌’的俗语。
2、成人的语言行为;当少儿和家长一起遇到熟人的时候,有的熟人会夸奖少儿;‘孩子越来越漂亮了’。熟人的夸奖,不知是夸奖少儿长的越来越好看还是打扮的越来越漂亮。家长听完后会产生喜悦的情绪,心里感到很舒坦。
成人的语言是多疑的、需要判断的,讲出来的语言不一定是成人的真实想法。即使是平常见面的一句话,真实的想法也不知道有多少。
以上就的是少儿和成人人的语言行为。由此可以看出,认知与年龄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成长期。因为认知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这也影响到成长期的行为。
总之,行为与认知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考,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同龄之间会有差异,年龄之间会有差别。
第三节;成长期的隐瞒行为
在成长期,大脑的思维和思考尚不成熟,难免会做出一些不明智的事情和不良行为,而有一些不明智的事情和不良行为是需要隐瞒的。有些是向家长隐瞒、有些是向老师隐瞒,有些是向所有的人隐瞒,有些是需要隐瞒一生。
隐瞒,虽然是谎言行为,但是这些谎言针对的是自己过错的行为。有的是为了自己利益,有些是为他人利益。隐瞒的时候,少儿是只有思维没有思考的,少年编造出来的谎言是经不起家长和老师推敲的。
一、过错行为的隐瞒;
过错行为,大多发生在少儿少年的初期。在少儿和少年时期,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老师和家长已经提出了许多规范和要求。像打架斗殴、网络游戏等,是不允许少儿和少年做的事情。
1、打架斗殴的隐瞒行为;少儿之间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一句话和一件事打斗起来。打斗完后,双方会弄得一脸伤痕满身泥土。少儿知道打架斗殴家长是不允许的,在回家的路上开始编制谎言,如何把打架斗殴的事情隐瞒起来。这就是对打架斗殴的隐瞒行为。
打架斗殴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少儿的事情。打闹玩耍是少儿时期经常做的事情,在打闹玩耍的时候,免不了出现打斗现象,打斗完后少儿就想到如何隐瞒了。因为家长和老师是不允许打斗事情的发生。
2、网络游戏的隐瞒;少年在走出网吧的时候,因为早已过了回家的时间,少年不得不寻找回家晚的原因,开始编造一些谎言来隐瞒家长。少年在家上网的时候,也会提前编造出来一些措辞,等到家长发现在上网的时候,好给予应答。这就是对网络游戏的隐瞒行为。
网络游戏是一种玩过一次就能上瘾的精神行为。玩网络游戏,多数家长是不愿意让少年玩耍的,少年也知道家长和老师反对玩网络游戏。有些好奇的少年会到网吧去玩一下,不玩不要紧,一玩就离不开网络游戏了,不得不开始向家长隐瞒。
少儿和少年有了过错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如何隐瞒。对有过错行为的不提醒和教育,是对成长期孩子的怂容,提醒教育多了,孩子会产生隐瞒的行为。所以教育孩子有了过错不隐瞒,是很难以把握的。
二、利益行为的隐瞒;
利益隐瞒,多发生在少年和青年时候。在这个时期,少年和青年已经知道了利益的取舍。个人的利益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取,小团体的利益什么时候必须得放弃。少年和青年已经能够思考得失问题,并且会有许多打算,必要的时候会采取隐瞒行为。
1、个人利益下的隐瞒行为;当少年和青年偶然得到思念已久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一件物品时候,又没有人发现,这个时候的少年和青年就会把物品隐藏起来。在老师帮助‘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寻找物品的时候,少年和青年会隐瞒下去。这种隐瞒不是为了那一件物品,而是为了自尊和今后的做人。
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会发生许多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有些是现实的利益又有长远的利益,少年和青年不免会纠结起来。在没有和很少有人知道的情况下,少年和青年会产生隐瞒的行为。
2、团体利益的隐瞒;出走是少年时期常见的叛异行为。当几个少年商量好一起出走的时候,少年会把出走的打算很好的隐瞒起来。即使是比较仔细的家长也很难以发现出来。少年的集体出走,并不是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是今后的打算。
少年时期是叛异的时期,经常会产生叛异的行为。有些是个人的叛异,有些是几个好朋友和闺蜜一起的叛异。几个少年在叛异的时候,会共同的采取隐瞒行为,隐瞒家长和老师。
为了利益的隐瞒,是成长期经常发生的事情。成长期虽然有了利益取舍的思考,但是思考中带有一些冲动和情绪在里面。
总之,成长期的隐瞒是谎言行为。隐瞒的是过错行为,有些是为了利益的隐瞒。许多谎言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利益的隐瞒是经不起检验的。这也验证了成长期的思维和思考是青涩和不成熟的。
第四节;成长期的欲望行为
在成长期,各种欲望会显现出来。在生理上,有成长的欲望、异性的欲望;在占有上,有物质的欲望、财富的欲望;在控制上,有领导的欲望、权力的欲望等。 这些欲望并不是学习来的,是遗传下来的。生理上的欲望是为了生命的延和续遗传的;占有的欲望是为了生命的生存和成长;控制欲望是为了生存的更好等。这些欲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一、生理上的欲望行为;
青少年遇到漂亮的异性都会多看几眼,异性之间开始了相互引逗。这些行为,是生理上欲望思维和想法产生的,也是欲望行为。
1、多看几眼的行为;漂亮的少男少女总会引起人们多回头看几眼。老人和幼儿回头看的少,青少年和年轻人回头看的多,看完后不免还要评论一番,多看几眼的行为就是异性吸引的行为,也是欲望的行为。
长得高大英俊,这是男少儿的梦想;长得高挑漂亮,这是女少儿的梦想。这才有了少年不断的追求英俊漂亮,不断的整容打扮的行为。
2、异性的引逗行为;青少年时候,如果一方对另外一方异性感到好感,会展开引逗行为。男性青少年会在喜欢的女性面前表现自己的英俊潇洒;女性青少年会在爱慕的男性前面打扮的花枝招展,有时候还会有眼神的行为。这些都是青少年之间异性的引逗行为。
异性之间的引逗行为是成长期的必然行为。青少年男女的遗精和刺激快感行为,是青少年男女梦幻到了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才会产生的遗精和刺激快感行为。异性的引逗行为,是一方异性对另一方异性,有了好感后的想法才产生的行为。如果两情所愿,就会发展到恋人的行为。
3、对异性渴求行为;青少年男女,会经常出现自我遗精行为和自我的寻求快感行为,这些都是对异性的渴求行为,也是理性的渴求行为。
对异性的渴求行为,已经发展到生理欲望最高端的行为,这是成长期最难以控制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某些青少年身上,已经超越了亲情。所以青少年在恋爱期间,往往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叛异行为。
二、其他的欲望行为;
在成长后期,不但有生理上的欲望行为,还会产生占有的欲望和控制的欲望。财富的欲望是家长的事情,那不是青少年所能形成的。
1、占有欲望行为;青少年在上学和交流的时候,经常会丢失一些价值不大,又有一些新潮和流行的物品。不用问,这些物品被其他同学和朋友占有了。这些小偷小摸的行为,就是青少年时期的占有行为。
新潮和流行的物品,是青少年的最爱。也是一个炫耀财富和炫耀家庭的物品。喜欢的青少年公开索要,对方肯定不会给,自己又特别喜欢,没有办法只能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的拿走。青少年不认为是偷窃行为,只是认为自己喜欢。
2、控制欲望行为;在少儿少年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少年男女在一起,在一起的少男少女中,会有一个领头的,然后再一级一级的控制下去,这些都是成长时期的控制行为。
控制欲是基因遗传下来的,人们都想控制别人而不想受别人控制。少儿少年时期的控制,是身体强壮控制身体弱小的;到了青少年时期,是思维能力强的控思维能力弱的;发展到成人时期,就成为情商高的控制智力强的。
成长期的欲望,只有生理方面、控制方面和占有方面的欲望,虽然没有财富的欲望却有财富的想法。财富的欲望,只有到了成人的时候才会形成欲望。
第五节;成长期的嫉妒行为
成长期的嫉妒行为和成人的嫉妒行为是不一样的,成长期嫉妒之后一般都会忘记。成长期的嫉妒多是在某些事情上。像学习方面、家庭方面和朋友交往等方面,当然了也有为异性竞争的嫉妒。
成长期的嫉妒行为多发生在同学和朋有之间,越是相近的同学、越是要好的朋友越是容易产生嫉妒。少儿少年的嫉妒会表现出来,青年的嫉妒会隐蔽起来。
一、学习方面的嫉妒行为;
成长期在学习方面的嫉妒行为有许多。少儿时期考试的时候,同学之间发现有作弊的同学,会报告老师;少年的时候发现作弊的同学,会汇报给老师;到了青年的时候发现作弊的事情,会记在脑中,会产生不服气的想法。这就是成长期在学习方面的嫉妒行为。
嫉妒行为来自于不服气的想法,少儿的时候公开讲,少年的时候隐蔽汇报,到了青年的时候,会记在大脑中。嫉妒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隐蔽。
二、家庭方面的嫉妒行为;
少儿在看到其他同学有智能的学习用具,会像家长要,在家长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对有智能学习用具的同学产生嫉妒;少年的时候在看到有的同学穿着名牌的靴子,少年不再会向家长要了,但是会挖苦对方几句;青年的时候,看到同学拿着时髦的手机,会产生嫉妒的想法不再表现出来。这就是成长期在家庭方面的嫉妒行为。
少儿少年在学校期间会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攀比。相互攀比会产生许多嫉妒的事情,这些嫉妒的事情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的隐藏起来。
三、气质方面的嫉妒行为;
在少儿时候,一些学习好的不愿意给学习差的同学讲习题,会引起少儿的恼怒,直接开口讲;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会几道题吗。在少年的时候,一些学习好的不愿意和学习差的同学一起玩耍,学习差的同学会背地的讲;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学习好点吗。到了青年的时候,看到气质高的同学,受到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喜欢,一些气质差的同学会产生嫉妒的思维,这些嫉妒的想法会深埋在大脑的深处,不知什么时候爆发出来。
四、异性方面的嫉妒行为
在学校里和社会上,经常会发生青少年为了异性大打出手的事情,这是因为对方夺走了自己的意中人。说起来是因情发生的斗殴,实质上有怨恨和嫉妒的情绪在里面。
为了异性的嫉妒,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事情,也是一种自恋和自我多情的事情,自我认为要比对方强许多,还敢争夺自己的意中人。
总之,成长期的嫉妒行为还有许多,多数是过去就过去了,很少会再爆发。只有一些个性极端的青少年,如果影响到了他的发展,才会在一定的时候爆发。
第六节;成长期的怨恨行为
成长期的怨恨多来之于相近的人;像同学、老师和家长等。不相近的人,是不会产生怨恨的,所以也就没有怨恨的行为。
一、同学之间的怨恨行为;
同学之间的怨恨,多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少儿时期,好朋友背叛了,会出现少儿之间的相互打骂行为;少年时期,被好朋友欺骗了,会产生找好朋友算账的行为;青少年的时候,被同学忽悠了,有些会找其算账,有些会怨恨在大脑中。这些都是怨恨思维和思考中的行为。
虽然有些青少年没有从肢体和语言行为上表现出来,但是表情和眼神会流露出来。会产生对忽悠者的厌恶表情和眼神行为。
二、对老师的怨恨行为;
少儿少年和青少年时期,总会对某个老师产生怨恨;少儿时期,自己认为考试成绩不错,而老师认为没有考好,少儿会产生怨恨,免不了和老师争辩几句;少年时期,少年发现某个老师不待见自己,认为某个老师偏向,会产生怨恨,背后少不了会唠叨几句;青年时候,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喜欢上了老师自,不喜欢自己,也会产生怨恨。这个时候的怨恨,有些会马上表现出来,有些会深藏在大脑深处。这些都是对某个老师的怨恨行为。
少儿少年和青年的怨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隐蔽。这是因为大脑的思维和思考在慢慢的变为成熟。
三、对家长的怨恨行为;
对家长的怨恨,不是出在不理解和不待见的事情上,而是出现在子女的个性上。对一些个性怪异的子女,即使家长有一万个好,一个不好也会让子女怨恨一辈子。
1、攀比下的怨恨;个性特立的青少年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许多攀比现象,在攀比中,看到一些朋有身穿名牌、开着豪华轿车,会产生怨恨,怨恨的不是自己而是家长,怨恨家长的无能和没有本事。这些行为会在语言和表情上表现出来。
2、逻辑诡辩的怨恨;一些青年长期在家啃老,家长干预的时候也会引起怨恨。逻辑诡辩的认为,父母即生之则养之。既然不能养活我,为什么当初还要生我。如果父母还要干预,逻辑诡辩强的青年会把父母告上法庭。这些怨恨有些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3、投资中的怨恨;个性怪异的年轻人,在结婚后,还会让家长投资买房买车,全忘了青年时候给他投资的做生意上的事情。一个不满意也会引起个性怪异年轻人的怨恨。这些怨恨忘记了过去只讲现时,完全是一种逻辑的思考模式。这个行为会在矛盾发生的时候表现出来。
总之,少儿少年和青年时期,还要许多对家长的怨恨思维和思考。像谁当家的事情,年轻人和青年人都想当家,即使帝王家也是如此,老皇帝不退位也会引发子女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只能在有机会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来。
第七节;成长期的焦虑行为
焦虑行为是伴随着生理的变化产生的,青少年时期会产生,更年期也会发生。不过青少年时期大脑思维和思考还在成长期,焦虑的行为就会多一些。焦虑行为一般分为生活上的焦虑和成长时的焦虑。
一、生活上的焦虑行为;
青少年的生活是从家里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里。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学习和玩耍,所以焦虑也只有在学习和玩耍上产生。
1、学习上的焦虑行为;有些青少年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就是成绩上不去。看着不怎么用功的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的好,不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这种刻苦学习的行为,就是学习上的焦虑促成的。
青少年在学习上的焦虑,多数是攀比下产生的。攀比最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攀比成功了,焦虑的情绪会少一些,如果不成功焦虑的情绪会大一些。
2、做事时的焦虑行为;青少年时期,如果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航模,经过多方努力仍然做不好,不免回产生焦虑的情绪,有时候青少年会把没有做好的航模砸坏。砸坏航模的行为,就是情绪下的焦虑行为。
做事上的焦虑,虽然没有攀比发生,不能把事情做好、做的漂亮也能产生焦虑行为。这不是青少年愿意的,而是受生理情绪左右的。
二、成长时的焦虑行为;
看到其他同学成长的很快,而自己迟迟不高长,会产生焦虑的情绪。青少年时期的发育,关系到一生,男女青少年都十分关注自己的成长。
1、男性青少年的焦虑情绪;男性青少年焦虑的是自己什么时候能够长,是否长得高大英俊。能够获得更多异性的青睐。这是男性青少年在成长时的焦虑想法。
男性青少年的焦虑想法,会有一些焦虑行为;像脸上起的青春痘会自己诊治,也开始注意自己身材的高矮,阴茎的大小。男性青少年的这些行为就是焦虑行为。
2、女性青少年的焦虑行为;女性青少年的焦虑是自己什么时候发育,是否发育成为苗条漂亮的少女,能吸引更多的异性。这是女性青少年发育时的焦虑想法。
女性青少年的焦虑想法,也会有一些焦虑的行为;像面部起的青春痘会抓紧的诊治,开始注意自己的身材是否苗条,乳房的大小是否适度。
总之,成长期的焦虑行为,多发生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时期。少儿时期没有,生长发育期一过,焦虑的行为就会减少许多,除了遇到很烦恼的事情才会产生焦虑的行为。
第八节;成长期的烦恼的行为;
人的一生,烦恼的事情多顺利的事情少,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的原因,烦恼事情会更加的多,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平添出许多烦恼。青少年的烦恼随意性很大,没有特定的范围和事情,生理情绪一起来就会莫名其妙的烦恼起来。
一、在学校的烦恼行为;
青少年时期,在学校的时间长在家的时间短,有些烦恼的事情很多是发生在学校。有些是同学之间,有些是和老师之间,也有一些学习方面的。
1、同学之间烦恼的事情;到了青少年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同学。某个时候经常一起玩耍的同学不来找自己玩耍了,青少年会产生烦恼。
青少年这一时期产生的烦恼,很少再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不来找自己玩耍了,往往会认为是同学背叛了自己,在这种烦恼的情绪下,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
2、与老师之间烦恼的事情;在学校,青少年发现老师不待见自己,待见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不免会产生烦恼,会在要好的同学面前发一些牢骚。
对老师的不满不能当面给老师讲,只能在要好的同学跟前讲。这种发牢骚的行为,就是烦恼情绪下的语言行为。
二、在家庭中的烦恼行为;
青少年在家庭中,更容易使小性子,一些在外不能反感的事情在家就可以,一些不敢在外发的小脾气在家可以。所以在家的烦恼会更多,更容易产生。
1、对家长唠叨的烦恼;家长为督促青少年的学习,有些家长会在子女面前不停的唠叨,子女听的厌烦了也会产生烦恼,这时候的烦恼会使出小性子来,顶撞家长几句。
青少年由于家长的唠叨顶撞家长的行为,就是烦恼产生的行为。这种顶撞行为,在外不敢用也不能用,只有在家长跟前才敢用。
2、对家长干涉的烦恼;青少年时期,如果青少年和一些好朋友约会去做一些事情,家长处于关爱,会干涉或者叮嘱几句,这也会引起一些青少年的烦恼,会耍起一些小脾气来,开始阻止家长的干涉和叮嘱。
青少年阻止家长干涉和叮嘱的行为,就是烦恼产生的行为。这种阻止行为,在外不能用也不敢用,只有在家长面前才能用。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烦恼,是大事小事都烦恼,生理变化大的时候有事无事也烦恼。烦恼虽然是生长发育时期情绪引起的,与焦虑还是有区别的。焦虑是针对某些事情,而烦恼是生理情绪直接引发的。
第九节;成长期的冲动行为;
成长期的冲动是经常发生的行为,冲动与幼儿时候形成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少儿少年和青年,在一些不待见、不理解和不认可的时候容易发生冲动行为,在感情上更加容易爆发冲动行为。
一、不待见的冲动行为;
一些自我个性突出的少儿,父母要给他再要一个弟弟妹妹的时候,会自私的认为父母不待见他了,不喜欢她了。会闹起情绪,开始逃学、自残、甚至于自杀。弄得家长不得不放弃再生第二胎。
少儿的冲动多是个性的冲动,这种逃学和自残的行为,就是自我个性主导下的行为,也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知道后也悔之已晚。
二、不理解的冲动行为;
少年的时候,家长为督促子女学习,会经常的唠叨,有的时候看到少年玩游戏也不去学习,家长会打骂少年。少年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有些少年会结伴出走。少年的出走行为就是不理解家长良苦用心的行为。
少年的冲动行为,是与少年这一时期的情绪分不开的。少年时期正是生理和发育变化最大的时期,稍微受点刺激,就会产生冲动的行为。
三、不认可的冲动行为;
青年的时候,也是情感容易冲动的时候。如果青年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个异性朋有,许多家长会不认可。男青年家长反对的少,女青年家长反对的多。这时候青年男女会冲动起来,家长越是反对,越要与网友交往。
青年的冲动行为,多是叛异的行为。越是家长不让做的事情,越是一些大人不认可的事情越是要做。当然了也有许多青年人在情感上会做出许多荒唐的事情。
四、感情上的冲动行为;
青年时期恋爱,年轻时候结婚,这是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恋爱时候的冲动,是带着生理上的强烈需求、是无人能阻止得了的。在情绪的作用下,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失恋了的一方可能做出自残自杀的行为,也可能出现伤害另一方的事情。家长不认同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私奔、也可能出现双双殉情的行为。
青年人和年轻人在感情上的冲动行为是最难以把握的,因为这种行为带有生理引起的情绪在里面,而这种情绪下的行为是很难以阻止的。
总之,成长期的冲动行为会多一些,这与人的思维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关,到了大脑成熟的年龄,冲动行为就会少下来。
第十节;成长期的欺骗行为
欺骗行为,始终贯穿着成长期的少儿少年和青年。少儿时期的欺骗、隐瞒的事情多;少年的时候欺骗,隐藏的事情多;青年时的欺骗,成为了真正的欺骗行为。棋谱行为,多数与幼儿时期形成的个性有关。良好的个性欺骗行为少,不良的个性欺骗行为多。
一、欺骗行为与个性的关系;
欺骗是隐瞒行为的升级版,隐瞒是为了让人不知道的行为,欺骗是为了让人相信的行为。再诚实的少年、青年和年轻时也有欺骗行为,不过是欺骗行为的多少罢了。
1、善意的欺骗行为;到了青年时期,家长会对子女的婚姻状况十分关心,经常会逼着子女找男女朋有。被逼急的情况下,青年男女会采取欺骗的行为来应付家长。这种行为虽然不是恶意的,也算是一种欺骗行为。
善意的欺骗不会恶意的为了谋取他人的财富,而是为了自我保护。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欺骗庞涓一样,只是为了活命。
2、恶意的欺骗行为;有些年轻人,为了取得异性的好感会粉饰自己、夸大家庭。自己是什么学历,家庭有什么背景,从而获得财色双收。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恶意的欺骗行为。
恶意的欺骗行为是为了谋取他人的财富,在她人身上谋利益,只能欺骗一些涉世不久,阅历很少的青年人。
以上两种欺骗行为,都与从小形成的个性有关。诚实的孩子欺骗行为少,说谎的孩子欺骗的行为多,有时候会发展为骗子。
二、欺骗行为与成长的关系;
少儿的欺骗,隐瞒的含义多,是经不起推敲的;少年的欺骗,是死不认账的;青年人的欺骗,是让人相信的。这也说明大脑的思维和思考是随着年龄在进步。
1、少儿的欺骗行为;涂改考试成绩和老师的评语,这是有些少年经常做的事情。做这些事情之前,少年并没有想到会被家长识破,也不会想到被识破的对策,只是想到暂时的隐瞒,所以这些行为是经不起推敲的欺骗行为。
少年的这一欺骗行为,家长只能加以训斥,再督促子女好好学习。
2、少年的欺骗行为;少年时候,放学回家晚了,即使家长在子女身上发现了上网吧和去歌厅的证据,一些已经到了青年时的子女死也不认账,一口咬定没有去。有些时候还会举出一些证据。
青年的这一欺骗行为,家长不会去验证,也不会再去追究。
3、年轻时的欺骗行为;年轻时的欺骗行为,已经与成人的欺骗行为一样,带有忽悠性质,让人不得不信。差别的是年轻时的欺骗,多数是为了谋取财和色。而成年时的欺骗行为不仅仅是财和色,还包括大脑的思维和想法。
年轻时的欺骗行为,家长多数是相信的,连许多外人都相信,哪有不信自己子女的。
总之,成长期的欺骗行为是与个性有关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熟的。欺骗行为有善意的和恶意的,但愿善意的多一些恶意的少一些。
第十一节;成长期被忽悠的行为
被忽悠的事情,在青少年时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成长期的阅历少和经验不足,大脑思维和思考还不成熟,被忽悠是很正常的事情。成长期的被忽悠,一个是财和色的被忽悠,一个是思维和想法的被忽悠。
一、财和色被忽悠的行为;
被忽悠的对象,多数是一些现实思维和急于求成、思维和思考较为简单、知识掌握比较少的青少年。而忽悠者多是一些思维和思考相对复杂的、有了经验和教训的。
1、财富被忽悠行为;传销组织里,多数是一些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的学历都比较低,偶尔有一个高学历的,也是混大学的。而忽悠者多数是干过传销的,有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甚至连躲避政府打击的经验都积累了许多。
参加传销组织的行为,就是财富被忽悠的行为。最后把自己口袋里的钱装进了忽悠者的腰包里,还要为忽悠者数钱。
2、姿色被忽悠的行为;网络媒体报到,2015年4月湖南长沙县一个叫袁某某的男性,忽悠了十七个女性当恋人。这十七个女性甘当恋人的行为,就是财和色被忽悠的行为。
不能说袁某某太能忽悠了,也不能讲十七个女性太轻信人了,只能讲这十七个女性现实主义思维太急于求成了。
二、想法被忽悠的行为;
思维和想法被忽悠,是对人生的忽悠。忽悠有两种;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忽悠,是一些抱着不可告人目的忽悠者、去忽悠青少年和年轻人。因为目的讲清了,就忽悠不起来年轻人了;二是经典的忽悠,是一些信仰者继续的忽悠。信仰者认为是经典,经典是不能质疑的,所以就有了经典的忽悠。
1、现实的被忽悠行为;2016年2月9日,香港旺角发生的暴力袭警事件,参加的多数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大脑被忽悠之后,思维和想法已经改变,所以做出了袭警的行为。这是对人生改变的行为,也是年轻人的冲动行为。
忽悠者不会把真是的想法告诉被忽悠的人,只是利用被忽悠的人、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实现他们的狼子野心。
2、经典的被忽悠行为;‘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句经典,在信仰者的传播下传承了几千年。许多家长也认为初生的婴儿性本善,这是家长从小被忽悠的认知行为。‘心理咨询’是西方社会以假设、假定和假想的方法,对大脑思维的推理。因为是西方传来的,年轻人就开始迷信。
其实家长认真的思考一下,幼儿放在羊群中长大就是羊性,放在狼群中长大就是狼性;人的真实思维,只有行为结束了才能知道。多数人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谁也没有能力驳斥‘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谁也无法批驳‘心理咨询’的荒谬。因为精英和学者掌控了舆论和媒体,驳斥和批驳者会在一片嘲笑声中被淹没,这就是现实。
总之,被忽悠的行为,在成长期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这是因为青少年的思维和思考还不成熟,成熟之后被忽悠的行为就少了。
第十二节;成长期的叛异行为
成长期的叛异行为主要是针对的家庭。一些学者假设和假想的认为,家长与成长期子女沟通的少,其实关键在幼儿时期的培养和教育。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总结出来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幼儿教育经验,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个性化思维,会影响人的一生。
一、叛异与交流;
成功人士和社会精英,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并没有过多的与子女交流。还有许多是从小离开父母去外自己打拼出来的。所以一些学者的假设、假定和假想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属于主观臆想,没有考虑子女的个性化思维。
例如;从小形成特立个性,存在着极端自我思维的,叛异的行为会多一些;从小形成良好个性的,叛异的行为会少一些。叛异行为还与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家长知识渊博的,子女的叛异行为会少一些。家长不受子女尊重的,叛异行为就会多一些。
子女的叛异行为,与家长的交流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些‘学者’没有必要经常在媒体上是无忌惮的褒贬和指责家长。子女的叛异,家长本身就够难过了,还要再受学者的无端指责。这些学者的主观臆想,完全推翻了农耕文化对幼儿‘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育经验的总结。其实造成子女叛异,与这些学者推行的现实主义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二、个性与叛异行为;
个性的叛异行为是不问家庭好坏、不问家长贵贱,只要具有特立的个性的幼儿,在成长期的时候,满足不了他的强烈的需求,叛异起来天王老子也不怕。
1、家庭出身不错的叛异行为; 2013年2月,北京海淀区发生的以李某某为首的轮奸案,就是一起典型的成长期少年的叛异行为,也与李某某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案犯李某某的家庭条件不错,家长很有艺术天赋,从小家长娇惯出来的习惯,促使了李某某的叛异个性。习惯的形成是一切满足于李某某,一切顺从于李某某,使李某某形成了骄横跋扈的个性,才造成了轮奸的叛异行为,这也是对家庭和家长的叛异。
2、家庭出身一般的叛异行为;兰州追星女杨某某,从十六岁开始追星,在父母的宠爱下,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父亲在香港跳海身亡。
追星女杨某某的家庭一般,溺爱杨某某的父母卖了房子又卖肾,在外租房子住,还是支持杨某某的追星,直到家破人亡。这就是家长从小一切听从于杨某某,一切随从于杨某某,使杨某某形成了从小当父母家的个性,才造成了杨某某的叛异行为。
三、家庭与叛异行为;
知书达理的家庭、家教传承的家庭叛异的行为会少一些,这只是相对来讲,有些知书达理的家庭也有叛异行为。家教传承的家庭,像皇帝家庭如果出现了叛异行为,那就要发生大事了,不是殺父就是灭兄。
1、知书达理家庭的叛异行为;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可以讲是知书达理的家庭,但是仍然出现了家庭叛异的行为。从小就叛异的儿子季承,到了1995年开始与父亲决裂,互不来往,直到季羡林大师去世。
知书达理家庭的叛异行为,多数是没有共同的想法,也就没有了共同的语言;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也就无法交流,慢慢的就会产生叛异的行为,季承就是如此。
2、皇帝家庭的叛异行为;唐朝的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最为典型的皇室家庭的叛异行为。二十七岁的李世民不但杀了兄杀弟,还圈禁了老皇帝。
皇帝家庭的叛异行为一发生,事情就大发了,不是殺父就是灭兄,为了权力会拼的你死我活,这就是皇帝家庭的叛异行为。
对于青少年和年轻时的叛异行为,一些专家学者不论青红皂白,全部归罪于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不够,有些电视专门播放这样的节目。现在的青少年一有叛异行为,就开始于西方现实主义入侵后形成的。青少年只有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辩证思考。出了事情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直知道埋怨家长,嫌家长平时与自己沟通不够。这实际上是对青少年叛异行为的一种怂容,哪是在教育青少年。
总之,原来幼儿受到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模式教育,青少年叛异的少;幼儿教育受到西方现实主义入侵之后,幼儿受到的是现实主义教育,成长为青少年的时候,没有理想和梦想,所以青少年的叛异行为就多了起来。
第十三节;成长期的逻辑行为
逻辑、是一种思考模式。逻辑思维有记性逻辑和记忆逻辑之分。记性逻辑,只能对表象认识;记忆逻辑,可以对本质认知。
逻辑是不断的假设、假定和假想,以旋转式和不断前进的方法思维,不讲究过去只讲现实的思维和思考。记忆逻辑、经常被用于客观现象的探索方面;记性逻辑、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现象进行主观的假设和假想,经常会出现谬论和悖论。
逻辑思维方法是西方潜意识烙印形成的,随着西方文化传承了下来。东方文化传承下来的是辩证思维模式,辩证思维模式也是潜意识烙印产生的。辩证思维模式即讲过去、也讲现实和未来的思维方法。
一、记忆逻辑思考行为;
现在‘创客’行为就是记忆逻辑思维的行为,虽然许多‘创客’没有创业成功,但是他们的思维行为仍然是记忆逻辑思维和思考行为。这种不断假设、假定和假想与螺旋式渐进的思维,重新的假设和假定不是重复,而是新的起点。
记忆逻辑思考的人不多,记性逻辑诡辩的人不少。记忆逻辑需要渊博知识的积累,借助于渊博知识不断的假设、假定和假想。像爱因斯坦和牛顿,都是依靠于渊博的知识探索出科学的规律。
二、记性逻辑诡辩行为;
记性逻辑诡辩行为,一种是具体的行为,一种是想法的行为。具体的行为常有发生,想法的行为少有出现。
1、具体的逻辑诡辩行为;老年人摔倒了没有人敢扶起来,谁扶起来,老人的子女会逻辑起来;不是你碰到的你为什么扶起来,不是你碰伤的你为什么送到医院。
这就是具体的逻辑诡辩行为,这种逻辑诡辩行为没有老人跌倒时的回想,只是现实现象的假设、假定和假想。也是西方现实主义入侵后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
2、想法的逻辑诡辩行为;子女啃老还要寻找出各种理由,悖论的理由让人难以想象;既然能生我就要能养我,不能养我为什么生我。逻辑诡辩起来是一套一套的。
这种逻辑诡辩没有过去的思考,只有现实的思维;没有换位的思考,只有自我的思维。逻辑诡辩起来会让家长心寒。
逻辑诡辩思考模式的青少年,多数是对逻辑思考一知半解的,只知道逻辑不知道逻辑还有记性和记忆之分。岂不知,寿命较长的动物都具有记性逻辑思维方法。
现在一些青少年书读的不多,知识掌握的不多,却自认为很聪明,讲起逻辑来一套一套的。问起辩证法来一窍不通。一代伟人曾经孜孜不倦的教诲青年人;要学一点辩证法。这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 现在青少年的行为,多数是现实主义主导下的记性逻辑行为。在网络媒体的引导下,形成了只讲现实的逻辑,没有了辩证思维的理想和梦想。
第十四节;成长期的恋爱行为
恋爱行为,恋爱早的少年时期就会发生;恋爱晚的,年轻时也会产生。即使是同性恋也是恋爱行为,不过同性恋追求的是个人享乐,而不是人类的繁衍。
恋爱行为有一见钟情的、有门当户对的、有追求家庭的和崇拜人格的。但是不论什么恋爱行为,都是有缘由的。一代伟人曾经讲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是一见钟情也是有缘由的。
一、一见钟情的恋爱行为;
一见钟情,是双方认为和自己梦中情人相似,如果没有想象中的梦中情人,也就不会有一见钟情的行为,这就是一见钟情的缘由。交谈几句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会产生相见恨晚的想法。当然了也有一方可能说的并不是自己真是的想法,只是为了取悦于对方。
恋爱时期的语言也是行为的一种,语言行为是很难以判断出真假的,所以恋爱的次数多,成为夫妻的时候少。一见钟情因为相互不了解对方的人格和个性,各人会把优势显现出来,把缺点隐藏起来,所以一见钟情的行为,谈情说爱和山盟海誓的语言行为多,考虑未来的少。这就是一见钟情的恋爱行为。
二、门当户对的恋爱行为;
门当户对的恋爱行为,多数是相互认知和相互了解的时候、才有的恋爱行为,有些还是青梅竹马。因为双方相互了解对方的个性和人品,所以少了许多的山誓海盟和唧唧我我的语言行为,这就是门当户对的恋爱行为。
门当户对并不是财富上的门当户对,也不是官场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社会上大家都认可的门当户对。
三、追求家庭的恋爱行为;
现在的许多男女青年的恋爱行为,是追求财富和权贵家庭的恋爱。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观念,始终影响着女青年的恋爱行为,女青年现在不愁嫁不出去,因为至少有三千万男青年还找不到对象,怕的是嫁不到金龟婿。
造成这种恋爱行为的;是一些年轻人讲究西方现实的逻辑思维的增多,东方传统辩证想法的减少,这与网络媒体的宣传和精英明星的造势是分不开的。各种媒体报道的是现实现象,宣扬的是逻辑思考,传统的辩证法已经成为了历史。年轻人动不动就要逻辑逻辑,在恋爱的事情上也会产生逻辑思维和思考,所以才会产生讲究现实的恋爱行为。
四、崇拜人格的恋爱行为;
崇拜是一种信仰,这种恋爱行为与年龄无关、与地位无关、也与财富无关,有关的只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和知识水平,这是一种独特的恋爱行为。这种恋爱不是爱慕行为,而是一种倾慕行为,是被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所倾倒了的恋爱行为。
这种恋爱行为不需要现实表白,也不需要山誓海盟,有的只是倾慕和爱戴。像鲁迅和许广平,马克思和燕妮等,都是这样的恋爱行为。
总之,恋爱行为是成长期的一个重要行为,许多行为都是围绕着恋爱行为才发生的行为;像许多冲动行为、怨恨行为等。
恋爱行为过后,成长期的行为也告结束了,到了大脑成熟期的行为。
小结;
理性思维,不是人类专有思维,寿命较长的动物也具备。像外敌入侵狮子领地的时候,狮子会首先咆哮,咆哮的行为是不战屈敌的行为,属于理性思维。成长期的行为,理智行为少理性行为多,这是因为生存中没有经历磨练和没有经受过挫折,无法控制情绪。恋爱行为过后,成长期的行为也告结束了,开始进入社会生存中的磨练。
第七章;感悟后的思维与行为
思维需要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劳动行为。初级生命菌类的思维、是感觉和意识的纠缠行为;低等生命植物的思维,是感知和意识的纠缠行为;高等生命动物的思维,是认识和意识的纠缠行为;人类的思维,既有认识和意识的纠缠,也有记忆与意识的纠缠。人的思维具有两度思维,即有表现思维也有真实想法,即可以认识客表象,也可以认识客观的本质。
感悟后的思维,认识和意识纠缠逐渐减少,记忆与意识纠缠逐渐增多。感悟、是把生存过程中的经历、归纳成为经验;把生存中的挫折、总结成为教训的思维。
第一节;而立之年的感悟
农耕文化中的而立之年,是很有哲学道理的。人到三十岁左右,通过对人生的感悟,年轻时的情绪开始减弱,年轻时的冲动开始减少,控制情绪的理智思维开始形成。
一、经验和教训的整理
人到三十岁左右,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存实践中的挫折遇到了一些。人们开始感悟,在感悟中归纳和总结生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归纳和总结生存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再遇到相同的问题,会谨慎和理智的解决;再遇到相同的矛盾,会辩证和换位的思考。大脑中的情绪,开始弱化下来。
二、情绪行为的减少
冲动行为,是情绪左右下形成的。三十岁左右,经过对人生的感悟,年轻时的易怒情绪会减弱,冲动行为随着情绪的弱化开始减少。
年轻时期的思维,很容易被成年人忽悠。2014年的香港的占中事件,参与的多数是青少年,这些青少年被黄之锋、罗冠聪和周永康三个港独人士忽悠后,形成了带着情绪的冲动行为。
三、理智思维的形成
三十而立,讲的是认识和思维发生的变化。认识和意识纠缠现象开始减少,记忆与意识纠缠现象逐渐增多。控制情绪的理智思维开始形成。
像2014年的香港占中事件中,除了黄之锋、罗冠聪和周永康三个成年港独人士外,几乎没有成年人的参与。这也说明大脑成熟后的思维,许多情况下是理智的思维。
总之,思维的成熟也与从小形成的个性有关。良好个性会产生良好的生存思维,不良的个性会形成不良的生存思维。
第二节;不良的生存行为
生存是大脑认识和思维的第一行为,没有了生存其他都无从谈起。成长期的时候,在情绪的促使下有些时候会不顾忌生命,到了大脑成熟的时候,一些不顾忌生命的冲动行为会大为减少,为了生存理智的思维反而会多出许多。
生存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与从小形成个性和成长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小个性特立的,成长期的时候坏习惯没有改掉的,到了大脑成熟的时候,为了生存仍然会做出与个性相关的事情。像欺骗、盗窃和抢劫的事情,并且以此作为生存的行为。
一、欺骗的生存行为;
欺骗的生存方式有许多种,有获取同情的、有博得爱心的等,这些办法都与从小形成好吃懒做的个性有关。有些是一时的欺骗行为,有的是以此为生的欺骗行为。
1、一时的欺骗行为;一些急于发财的人,即使已经到了大脑成熟的阶段,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编造谎言讲自己的亲人遇到了大难,需要好心人的救助。一些爱心人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给予帮助。
这就是一时的欺骗行为,这种欺骗行为只能欺骗一时不能欺骗一世,很快就会暴露出来,所以这是一时的欺骗行为。
2、职业乞丐的行为;职业乞丐是公开的欺骗,职业乞丐的行骗,是以人们的同情作为行骗的基础,以自己的人格作为代价,把乞讨作为唯一的生存方式。
职业乞丐是一生的欺骗行为,职业乞丐不怕被揭穿,即使被揭穿了仍然会有一些人愿意被欺骗,虽然有些人还不如职业乞丐生活的好,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爱心也愿付出一些。
二、盗窃和抢劫的生存行为;
小偷小摸不会去想抢劫的事情,偷窃和抢劫会经常联系在一起。小偷小摸是与从小形成的好吃懒做个性有关,并且是以此为生的,偷窃和抢劫只是为了暂时的生存行为,也有为了一夜爆富想法在作怪。
1、偷窃和抢劫的行为;人们在一时无法生存的时候,有些人就会想到偷窃和抢劫。在偷窃的时候遇到主人的反抗,就会演变为抢劫。当然了也有些是为了一夜爆富的大型抢劫事情,这种大型抢劫的犯罪行为是需要精心策划的。
偷窃和抢劫多数是为了暂时的生存,偷窃不成的时候就会变为抢劫。大型的抢劫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的更好。
2、小偷小摸的行为;小偷小摸行为与从小形成好吃懒做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在成长期的时候没有把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去掉,就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到了大脑成熟之后,小偷小摸就成为了生存的手段。
以小偷小摸的行为生存的人不多,以职业乞丐生存的人不少。这两种生存行为,都是好吃懒做的个性形成的,个性是很难以改变的,所以小偷小摸的行为和职业乞丐的行为是很难以改变的。
总之,为了生存,在大脑成熟之后会想出许多的办法,这许多的办法就会产生很多的行为。当然有好的行为也有坏的做法。
第三节;感悟后的家庭行为
人的一生不外乎成家立业,做的事情也就是为父母养老送终和子女男婚女嫁。做完这些事情,人生的两大任务也算完成了。成长期是不需要考虑家庭的事情,成家以后就需要考虑家庭的事情了。有所思就会有所行,所以会产生许多家庭的行为。
成家后需要思考家庭的事情很多,主要是养育子女和父母的相处方面。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包括对家庭上所有的思维和行为。
一、养育子女方面的行为;
养育子女方面的事情太多,主要有子女的培养和学校的选择,最后是子女的男婚女嫁。这才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大任务。
1、培养子女的行为;培养子女的方式有许多种,家长多数是以自己的人生轨迹来培养子女的。有严格管教的办法、有谆谆教导的方式和循循引导的方法。这些办法和方法,就是家长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行为。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子女成人后要比自己强。家长的愿望是好的,往往是不尽人意。
2、选择学校的行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许多学者对孩子教育的忽悠说法。其实孩子的起跑线就在家长手中,在于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一所重点学校,马云还是事业有成了。被一些学者忽悠的家长,开始在子女的培训上和择校上大费周折,哪怕是求爷爷告奶奶。
为了能上好学校,求爷爷告奶奶的办法就是选择学校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有了一些攀比的想法在里面,别人的孩子能上的学校,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
二、父母相处的行为;
成家之后的大脑,主要思维和思考已经转移到小家庭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要么是慢慢的疏远,要么是越来越近。
1、和父母越来越近的行为;越来越近的行为多数是一些啃老族,啃老族多数是一些富裕的家庭,子女不能独立生存的时候只能在家啃老。
为了能够啃老,有些子女会在表面上与父母相处的越来越好,真实的想法也可能是要当家庭的家,因为啃老是要看父母脸色的。
2、和父母慢慢疏远的行为;慢慢疏远的行为多数是一些能够自主生存的子女,能够自主生存的家庭需要打拼,打拼起来就没有时间与父母来往,时间久了慢慢的和父母疏远了。
和父母疏远的行为是普遍的,因为成家后大脑的思维和思考,开始以自己的家庭为主,即使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俗语讲;人越活越远,就是讲亲情会越来越远。
总之,大脑成熟之后对家庭的思维和思考,开始由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行为也会随着思维和思考的转变而转换。
第四节;大脑成熟时的创业行为
创业行为也可以称谓事业行为,创业是每一个人都想做的事情,大脑成熟之后的创业更加理智,不回像年轻时一样冲动。但是在理智的思维和思考下仍然有许多创业失败的,反而创业成功的却不多。
创客、是一种创业行为,也是一种研发行为。是把一个人的想法,由众多人来完成的一种创业和研发行为。
一、创业失败的行为;
失败的创业行为;失败的创业,多数是在创业的可行性的研究上出了问题。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考虑的有利因素多,不利因素少;主观的因素多,客观的因素少。所以才造成了创业的失败。而整个创业过程,就是失败的行为过程。
可行性研究是以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思考模式来考虑创业的。西方的逻辑思考模式讲究的是个人的能力,个人的能动性,考虑有利的因素多,不利的因素少。所以创业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行性报告,弄得创业者的想法受到干扰,不再思考其他的因素,才出现了创业失败的行为。
二、创业成功的行为;
成功的创业行为;成功的创业,多数是在不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引导下取得成功的。不可行性的研究,分析的不利因素多,有利的因素少;主观的因素少,客观的因素多。所以创业才有可能成功。
不可行性研究是以过去、现在和未来辩证思考模式来考虑创业的。东方的辩证思考模式是辩证统一的、前瞻后虑的和换位的思考模式。研究出来的不可行性报告,分析出来的不利因素会使创业者提前做好准备,这就使创业成功的几率大增。
三、创客的创业行为;
创客的创业行为;创客一个奇思妙想提出来后,众人会产生许多细分的想法,这些细分的想法会形成许多细分的行为,最终完成创客的奇思妙想,这是创客创业的第一步,让奇思妙想形成产品走向市场,并被市场认可,这才算是创业成功。
创客的创业,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团体行为。就像爱迪生时期的发明工厂一样,一个人的设想,几个发明家一起来发明。创客的想法实现不了的时候,也不能算创业成功;创客的想法完成了,不能形成新的产品,或者不被市场认可,也不算创业成功。所以创客的人多,真正创业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
总之,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年轻的时候都想试一试,大脑成熟之后还想试一试,到了四十五岁以后,想试一试的想法就不多了。
第五节;大脑成熟期的探索行为
探索、是人类进步的必须,也是兴趣的使然。人类之所以区别于高等生命,就是因为人类进化出了疑问和兴趣,疑问和兴趣产生了求知和探索意识。
探索行为,一种是有目的的求知,一种是兴趣的使然。像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是有目的的行为;像相对论的发现,完全是兴趣的使然。创客也是探索行为,是有目的的探索,由众人完成了创客的奇思妙想。
一、有目的的探索行为;
有目的的探索行为,是人们主动的认识客观存在。对宇宙的探讨、对生命的研究和对物质的分析就是一种主动和有目的行为。因为这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最先接触的三大困惑;天、地和生命。从对天体的运行中,人类了解了时空的概念;从对生命的研究上,人类知道了生命的起源;从对物质的分析中,人类发现了物质的纠缠现象。人类这些探索、研究和分析的行为就是有目的的研发行为。
有目的的研发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研发。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会有许多的困惑和不了解,这时候人类会组织一些科研人员进行探索,这些探讨的行为就是有目的的研发行为。
二、有兴趣的探索行为;
兴趣的探索是个人的行为;像万有引力的发现和相对论的提出,这些都属于兴趣的研发行为。万有引力是一个苹果掉在地上,引起了牛顿的兴趣;为什么苹果不向别的方向掉,只向地上掉?从而引发了牛顿的思维和思考。经过不断的认知和思考,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最后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是一束光线射入爱因斯坦的眼中,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开始思考着如何跟着光线去旅行。从而提出了相对论。
兴趣的探索想法会形成兴趣行为,也是大脑的行为,即思维和思考的行为。人类社会就是在主动认识和有目的的探索中,在兴趣的使然下不断前进的。
三、创客的探索行为;
创客的行为,是某个人的奇思妙想提出来后,会引来无数个人来帮助解决妙想中各种问题,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客的行为,也是大脑思维和思考的行为,实质上是智力的行为。智力、是大脑势能形成的力,属于生物上的力。智力、一部分是遗传的,一部分是后天学习的。
创客的创造行为,只有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形成,只有在引导下才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产生奇思妙想的,不一定是有强大思考能力的人,而解决问题恰恰需要有强大思维和思考能力的人。
总之,大脑成熟之前,创客的奇思妙想多一些,成熟之后理智的想法多一些。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发展前进的。
第六节;大脑成熟的欺骗行为
大脑成熟时的欺骗与年轻时是不一样的,许多是经过慎密的思维和思考,并且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特别是在生存受到威胁,利益受到巨大损害的时候,即使是装疯卖傻也会把欺骗行为继续下去。
大脑成熟时的欺骗行为,多数是为了自我保护,为了自我保护会把欺骗的方案设想的很周密,必要的时候该装疯的装疯、该卖傻的卖傻。司法鉴定就需要过去和现实的辩证思考,而不是现实的假设和假想。
一、生存受到威胁时的欺骗行为;
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的欺骗行为;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在知道自己的同学与好友庞涓要杀害他的时候,自己没有一点办法只能装疯卖傻。孙膑的装疯卖傻行为引起了庞涓的怀疑,为了保险起见,庞涓派人剜去了孙膑的两个漆盖,孙膑仍然装疯卖傻。庞涓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在生存受到威胁时候,可以不择手段的进行欺骗。
大脑成熟之后,理智的想法告诉人们,只有生存下去才能做其他事情,没有了生存其他事情都是空谈。所以才有了为了生存,欺骗上不折手段的行为。
现在一些高智商犯罪,犯罪以后往往会采用装疯卖傻的行为来逃避打击,有精神病史的还可以说得过去。一些没有精神病史的犯罪分子,装疯卖傻的时候,即使是精神病专家也很难以判断。
二、重大利益受到损害时候的欺骗行为;
重大利益受到损害的欺骗行为;像卧薪尝胆的故事,讲的就是最大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欺骗行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和吴国之战越国战败。越国老臣范蠡力劝越王勾践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范蠡的策划下,勾践假投降真备战。而吴王夫差却被勾践的低三下四、唯唯诺诺的假象所欺骗。在奸臣的怂恿下,夫差没有和大臣商量就释放了勾践。这就是损失了国家利益情况下勾践的欺骗行为。
成熟后的大脑,在巨大利益遭受损害的时候,哪怕是欺骗来的。为了保护利益会不择手段的采取各种欺骗行为,哪怕是低三下四和磕头作揖,甚至是装憨卖呆。就像2016年3月9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报导的南京柯某某以孩子有病的名义募集了600多万元,第一次向媒体公布是50多万元,第二次公布是200多万元,最后核实是600多万元。给台湾某个医院汇去30万美元,给美国某个医院汇去50万美元。而其妻子面对记者的镜头,还哭泣的讲;孩子是第一位的,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现在一些老赖不服从法院判决,开始装憨卖呆,这种装憨卖呆的行为就是为了骗得利益的欺骗行为。直到法院采取了措施的时候他们才会还债。
大脑成熟之后还有一些欺骗行为,与年轻时的顽强不一样,是经过周密策划的欺骗行为。进入网络时代后,发展为网络诈骗行为。
总之,大脑成熟之后控制情绪的理智思维增多了,在为了生存和巨大利益面前,会不择手段的采取欺骗行为。
第七节;大脑成熟后的诈骗行为
年轻时期多数是欺骗行为,因为很容易被识破。到了大脑成熟之后多数是诈骗了,因为诈骗编织的谎言,就是一些阅历丰富的人往往也会上当受骗。
诈骗的行为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花样也会增多。在网络时代,电信诈骗成为了主流。电信诈骗往往采取亲情的办法、恐吓的方式和以假当真方法来诈骗,这也打破了过去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认知方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认知,让网络诈骗行为给击得粉碎。
一、利用亲情方法的诈骗行为;
亲情诈骗,是最容易使老年人上当受骗行为。这种诈骗行为,是经过诈骗者精心策划的、慎重思考的。经常是先忽悠老年人,然后再采取诈骗行为。
1、利用各种健康培训的方式进行的诈骗行为;这是常见的对老年人诈骗行为,先是给老年人一点甜头,等到老年人聚集多了的时候,在采取卖假保健品的诈骗。
策划这些诈骗行为的多数是大脑成熟后的成年人,这些成年人对老年人的思维和想法研究的比较透彻,诈骗网编织的很容易让老年人钻转进去,参加的年轻人只是打个外围。
2、利用网络进行的诈骗行为;利用手机和网络冒充亲朋好友的诈骗行为更是屡见不鲜。经常会有人接到‘我是谁’的电话,在接电话的时候,打电话的人会被冒充亲朋好友来忽悠,接电话的会把自己的钱汇到冒充亲朋好友的骗子手中。还要一些人在网络聊天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被冒充亲朋好友的骗子盯上,听到的是亲朋好友的声音,看到的是亲朋好友的视频,钱汇过去后,才知道上当受骗。
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不仅针对老年人,即使是警惕性高,思考已经很理性的成年人也防不胜防。因为这种网络诈骗,已经颠覆了人们过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认知方式。
二、利用恐吓方式的诈骗行为;
恐吓方式的诈骗,即使是经受过大风大浪的人,第一次遇到也会受到惊吓。更不用讲没有见识过大风大浪的人,遇到恐吓后有些人会上当受骗。
1、利用亲朋好友受伤出事的诈骗行为;许多人会经常接到亲朋好友受伤住院的电话,再与亲朋好友联系,怎么也联系不上,与骗子留下医院的电话联系,医院也证实有人急需动手术,这不得不使人相信,于是开始向医院汇钱,汇完钱后才知道上当受骗。
利用亲朋好友出事的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人们的亲情和同情,在情急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理智的行为。
2、利用被骗者恐惧情绪的诈骗行为;诈骗者往往会以被骗者牵扯进了走私贩毒的违法事情上来恐吓被骗者,诈骗者已经编织好了一张大网,任你被骗者怎么求证也是如此,在恐惧的情绪下,只能按骗子指使的办法去做。情绪稳定下来后才知道上当受骗。
利用被骗者恐惧情绪的诈骗,只要被骗者上钩,是很难以改变的,即使是警察出面也不行,只有在亲人的劝说下才可能行得通。
总之,大脑成熟之后,欺骗行为已经上升到诈骗行为。诈骗的大网编织的更加完善、更加完美,使得人防不胜防。
第八节;大脑成熟时的忽悠行为
忽悠与欺骗和诈骗是不一样的,忽悠是改变人们想法的行为。有些是为财富忽悠,有些是为不可告人的目的忽悠。不论是为财富还是为其他,都是让被忽悠者付出一定代价,而忽悠者获取最大利益的行为。
前面已经讲过了传销组织为了财富的忽悠行为,这里只讲一下对大脑行为的忽悠,也就是对思维和想法的忽悠。
一、极端主义的忽悠行为;
极端主义往往是一些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私欲,会产生忽悠人的想法,忽悠不起来成年人,就会忽悠年轻人。
1,、分裂分子的忽悠行为;现在世界上分裂主义十分猖獗,像台独分子李登辉,藏独分子达赖喇嘛和一些港独分子等,都是个人私欲膨胀到了极点,还要打着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大肆的忽悠一些年轻人来充当他们的马前卒。而年轻人的思维和想法在忽悠中会被改变,改变后有的会相信一生,有的会相信一时。
分裂分子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目的就是搞乱社会秩序,在乱中获取最大利益。如果分裂分子把目的讲明白了,也就无法忽悠人了。
2、极端组织的忽悠行为;极端组织的忽悠会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愿景,让一些人相信通过努力会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实现这个美好愿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些被忽悠者开始以自杀爆炸行为来实现忽悠者描绘的美好愿景。
其实被忽悠者并不知道,这一美好愿景实现的话,也只是忽悠者的,而不是他们这些被忽悠者的,即当炮灰的。
二、邪教思想的忽悠行为;
邪教思想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毒瘤,邪教主要是通过恐吓加迷信的方式,来忽悠人的大脑,使加入邪教组织的人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思考。
1、恐吓加迷信的忽悠行为;这些邪教组织为了能够控制信徒,会编造出许多世界末日的说法,并以虚假的事例来迷惑信徒,使得信徒不得不信服于他们,更不敢脱离了他们。从而达到他们控制信徒的目的。
加入这种邪教组织的,多数是一些大脑行为欠缺的人,也有一些大脑行为正常的人,这些大脑行为正常的人,由于某个原因,往往成为这种邪教组织的帮凶。
2、崇拜加迷信的忽悠行为;这些邪教的组织者,往往会弄一些魔术的手法来忽悠信徒,讲这是自己的特异功能。再一些托的帮助下,许多不明真相的信徒也会相信,有些还会深信不疑,即使有人揭穿还会讲揭穿的人无知。
加入这种邪教组织的人,多数是知识掌握不多的人,还有一些高学历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被特异功能给忽悠的,最后只会落得人财两空。
总之,对大脑的忽悠行为,忽悠者多数是在四十岁左右才能够产生的行为,而这种忽悠人的行为已经形成,是很难以改变的。
第九节;大脑成熟时的算命行为
算命、少儿时候家长会领着去算命,青少年和青年的时候很少有人去算命,只有到了成年人的时候才会有算命的想法。算命的行为多是情绪引起的,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算命有两种;一种是‘读心术’的土算命,一种是‘心理咨询’的洋算命。这两种算命想法多数人都有,就是名人和明星没有。名人产生了情绪的时候,会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明星情绪低落的时候,会到寺庙中倾听诵经声。
一、‘心理咨询’的洋算命;
喜欢‘心理咨询’的多是一些有知识的年轻人,年轻人从小受到的是现实主义的教育,已经习惯了逻辑形成的‘心理咨询’,在遇到不顺利的事、烦恼的事,情绪一低落就会寻找心理咨询师。这种寻找‘心理咨询’的行为就是洋算命的行为。
‘心理咨询’对大脑的想法,是以潜意识引起的心情波动来假设、假定和假想大脑的思维。虽然‘心理咨询’依据的是潜意识紧张行为,对于经常撒谎的人而言,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人的思维是无规律可循的,也是无法研究的。带着情绪的大脑行为,心理咨询更是无法推理出来的,只能给于情绪的疏导和安抚,所以讲心理疏导实际上是情绪疏导师。
大脑的真实想法,就是神仙和圣人也无法预测到,就是夫妻之间也无法猜测到,何况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所以许多名人在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会选择到大自然中去,让大自然的宁静来抚平情绪的波动,让大自然和煦轻风吹跑一些烦恼的情绪。
二、‘读心术’的土算命;
算命先生可以讲是最常见的‘读心术’人,而一些‘读心术’人不承认算命先生是‘读心术’人。实质上他们还是一样的,都想读出人的现实想法,算出人的未来前途和命运,也就是大脑现在的想法和大脑以后的思维和行为。
喜欢土算命的多是一些成年人,成年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烦恼的事会找算命的算一算。算一算命运如何,前途怎么样。实际上命运和前途是自己大脑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自己思维和思考的结果,算命的是算不出来的,‘读心术’也读不出来大脑行为的。
‘读心术’虽然传承已久,但是仍然是无法读出人的真实想法,如果能够读出人的真实想法,庞涓早把孙膑给杀了。庞涓和孙膑是一个老师,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可以讲是光屁股长大的,个性、脾气和性格都相互了解,就那样庞涓也没有读出孙膑逃跑的想法。卧薪尝胆中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在吴国生活了三年,如果真能读出勾践背叛的想法,吴王夫差也就不会放走勾践了,宁可把越王勾践关死。
‘读心术’之没有在农耕社会中盛行,就是因为卧薪尝胆的成语与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时刻警示人们,只有行为结果才能认知思维。
现在精英和明星感觉情绪出现了问题,会到大自然中去安抚,会去静听颂音。情绪只能疏导,‘心理咨询’实际上是情绪的安抚,情绪安抚一个阅历丰富的人都可以做到。
总之,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唯心主义提法少了,唯心主义的‘心理咨询’和‘读心术’依然存在;大脑中唯物辩证思维和思考少了,大脑的思维只能由唯心主义来填补,又不能让大脑空白,大脑空白就成为了白痴。
小结;大脑成熟期,是探索、发明和创造最多时期。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都是在30岁左右。人生的成功与否也是在30岁左右。30岁是理性思维的结束,理智思考的开始。
第五章;老年时期的情绪行为
大脑开始衰退的时候,说明老年时期的到来,即使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老年时的大脑衰老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节;老年人的情绪行为
人在忙的时候有焦虑和烦躁情绪,人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有寂寞和孤独的情绪。老年时期的情绪是无事可做的情绪,即孤独和寂寞产生的。有了情绪就会有情绪行为。
一、寂寞的情绪行为;
多数老年人在完成了人生中子女的男婚女嫁、父母的养老送终两大事情之后,基本上要做的事情不多了,这时候会感到寂寞。坐在那里回想是寂寞行为,看蚂蚁上树也是寂寞行为。老年人的寂寞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1、坐在那里回想的寂寞行为;一些老年人会长时间的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看起来老人是在晒太阳,实际上老人是在回想。回想年轻时候最出彩的事情,回想的过程会有一些感叹,这就是老年人的寂寞行为。
老年人的寂寞行为是老年人无事可做产生的,到了老年时期,即使想做一些事情,因为体能的关系,子女们也不放心了。
2、看蚂蚁上树的寂寞行为;有些老人会长时间的看着蚂蚁上树,有时候还会用草棒挑逗一下。这也是老年人的寂寞行为。
有些老年人的体能,甚至连孩子都不如了,只能做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挑弄一下蚂蚁上树,专心做一件事情,也能够缓解一下寂寞的情绪。
二、孤独的情绪行为;
到了老年的时候,因为无事可做也就少有人来往了,有些子女因为工作忙,也很少来家看看了,老年人感到了孤独,会产生孤独的情绪。
1、老如顽童的行为;老如顽童的行为,就是为了引起子女的关注。这在一些比较和谐的大家庭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平时对老年人照顾的不错,偶尔关注的少了,老年人会做出顽童的事情来。
老如顽童的行为,就是孤独情绪的表现行为。老年人的思维中知道这是顽童的行为,为了引起子女的关注也会表现出来。
2、老年人的任性行为;老年人的任性,是见到亲近人的时候才会产生的,在不熟悉人的面前,多数老年人是不会任性的。这也是老年人孤独情绪的表现行为。
平常老年人的任性与上位者老年人的任性是不一样的。平常老年人的任性是在亲近人跟前的任性,上位老人的任性是随意的任性。
总之,到了大脑开始衰退的时候,老年情绪会随之而来。现在一些专家学者十分关注老年情绪,但是应该了解老年情绪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老年人的纠结行为
老年人的纠结主要是在生与死方面,即怕死又不怕死。怕死的时候什么保健品都会买,不怕死的情况下什么冲动的事情都敢做。
一、怕死的纠结
老年人怕死是老年情绪引起的,老年人买保健品是孤独情绪引发的。人的生老病死是客观现象,在销售保健品人员的忽悠下,在孤独情绪的左右下,老年人忘记了经验和教训。
例如;人的生存需要做事情,即使是交流也是做事情。没有人交流老年人的大脑不会休息下来。不是回忆过去、就是思维现实和思考死后的事情。越思越虑越怕死。
孤单怕死的想法产生后,在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忽悠下,老年人走出家门,走进了销售人员精心设下的销售会场,老年人不顾子女的提醒也要购买所谓的保健品。
二、不怕死的冲动
有些老年人在孤独的情绪下会引起冲动行为,即使有些时候老年人不占理,在老年情绪的主导下也会发生冲动行为。
例如;老年人与年轻人发生了争执,不论谁是谁非和谁对谁错,哪怕是年轻人不再计较,有些老年人依然会不依不饶,继续纠缠。
老年人不依不饶的行为,是老年人的冲动行为,也是老年人不惧生与死的行为。老年人的这些行为,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引起的。所以子女应该多回家看看。
总之,老年人的纠结行为,虽然是由生与死的纠结上引起的,但是有些是自主意识行为、有些是被动意识行为和自愿意识行为。
第三节;老年人的孤独行为
老年人的孤独行为;一是老年人的喃喃自语,二是老年人的沉思不语,三是老年人在看蚂蚁上树等。老年人的孤独是老年情绪产生的。
一、老人的喃喃自语
老人的喃喃自语行为,许多情况下是思念和牵挂,思念的是亲人牵挂的是子女。虽然许多亲人已经过世子女不在身边,老人还是不由自主的思念和牵挂。
例如;孙子孙女问道爷爷奶奶刚才喃喃自语什么,老人才会回过神来讲;想到你父母不知忙什么。有时老人也可能回想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好友。
二、老人的深思不语;
老人深思不语的时候,说明老人陷入了深沉回忆行为中。有些是近期的回忆,有些是不知尘封了多少年的回忆。
例如;尘封已久的回忆,往往是一些打下了深刻烙印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些是快乐的有些是沉痛的。快乐的事情多是少儿时期的故事,沉痛的事情多是成人时期发生的变故。
老人开始沉思回忆的时候,是老人潜意识的感悟。老人已经感知到自己生命开始加快衰退了,不久就会离开亲人和好友。
三、老人看蚂蚁上树
老人看蚂蚁上树已经不会成为现实,但是老人做事的走神会经常发生。老人做事时的走神是孤独情绪引起的老年行为。
例如;老人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走神的行为。当子女问起电视中演的是什么节目时,老人往往会一脸茫然。
总之,老年人的孤独行为,是研究老年情绪的最好办法。在社会进入到老年时期的现在,不能假设、假定和假想的逻辑来推理,而应该从老年人的行为上研究。
第四节;老年的善言善行
老年善言善行,多数是老年人到了耄耋时候的行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耄耋老人不仅有善言善行,也爱管闲事。
一、耄耋老人的善言;
耄耋老人特别喜欢孩子,即使孩子听不懂耄耋老人的唠叨,老人也喜欢讲,而且讲的都是善言。耄耋老人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会善言相劝。
例如;遇见打老骂少的不文明的行为,年轻人管得少成年人管得也不多。但是十个耄耋老人会有九个去善言相劝。
耄耋老人的善言,是耄耋老人认为自己还能做一些事情,还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也是耄耋老人存在感的展示。
二、耄耋老人的善行;
耄耋老人随着年龄的衰老,逐渐习惯了老年情绪,已经没有了六七十岁的冲动,没有了六七十岁的易怒。进入了情绪相对稳定期。
例如;耄耋老人做事的时候,虽然行为不便,耄耋老人会根据经验和教训谨慎善行。耄耋老人的谨慎善行的行为,是耄耋老人不愿留下遗憾。
耄耋老人的善言善行,是耄耋老人随着身体的不断衰老形成的,耄耋老人不愿留下人生的遗憾产生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也是耄耋老人的想法吧。
总之,老年人的善言善行,是老年人身体衰老形成的。是老年人为了不留下遗憾,为了留下人生好的名声的行为。
小结;老年人的行为,是老年情绪支配下的行为。老年人的思维,只能从老年人的行为上判断,不能任凭假设、假定和假想,假设和假想是主观的臆断。
第七章;人类意识的行为
人类的行为、是由精英主导下的大众行为。邪教崇拜是小众行为,宗教信仰就是大众行为。大众行为是与人类的随众意识形成,与群居行为分不开的。
第一节;人类的竞争行为;
人类为了生存,不仅要与天斗、与地斗,人类之间还有竞争。好的话是威胁和恐吓,不好的话就是战争,这就是人类为了存在和生存更好的竞争行为。
一、人类与大自然的争斗行为; 任何生命都需要与大自然的争斗,如若不然的话就无法生存。存在下来的生命,都是适应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被淘汰的是不能适应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1,、与海啸洪水的争斗行为;海啸和洪水依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为了避免海啸和洪水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人类不得不采取预报的方式,预报仍然不是那么准确,只是尽量争取准确。这就是人类与海啸和洪水的争斗行为。
人类之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洪水猛兽的争斗,猛兽不再威胁人类的生存,海啸和洪水仍然是人类生存的大敌,仍然需要与洪水海啸做不懈的争斗。
2、与风沙雾霾的争斗行为;风沙和雾霾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虽然有些风沙和雾霾是人类造成的,但是在与风沙和雾霾的争斗中,人类仍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付出代价的过程,就是与风沙和雾霾争斗的过程。
人类在与大自然争斗行为还有许多;像地震的预报、能源的短缺、气候的变化和疾病的增多等。人类为了生存的更好,仍然在不懈的争斗。
二、人类之间的竞争行为;
为了生存,人类之间也会有竞争。有些时候会采取说服和收买的办法,有些时候会采取威胁和恐吓的行为,发展到极端就是战争行为。
1、说服和收买的行为;这是一方认为没有把握战胜对方,对方的目的又基本一致的时候,会采取说服和收买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用大动干戈,双方都有一定的利益。按军事上讲是上上策,是一种劳心不劳力的行为。
2、威胁和恐吓的行为;这是一种有把握战胜对方,但需要付出一定代价而又不愿意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威胁和恐吓,有些时候威逼和利诱同时进行。这种以不战而胜的行为是军事上的中中策,采取了一些动作,付出了一些利益达到了目的,回报也是很多的。
3、极端的战争行为;战争行为是人类最不愿意见到的,但是在战争狂人以宗教的、民族的情绪煽动下往往会爆发,并且会以毁灭的方式蔓延起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
总之,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的竞争,与大自然争斗,争斗的不仅仅是海啸洪水,还有各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疾病。人类之间也有竞争,竞争的不仅仅是生存还有文化的传承和艺术创造。人类就是在竞争中不断的前进。
第二节;人类的探索行为
探索行为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具备,因为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把好奇思维变为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探索的想法。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对生命的存在和大自然产生的现象产生许多疑问,有了疑问就要有探索,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提出疑问和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
一、对生命的探索行为;
人类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是自然现象,人类还是要弄明白。人都想不死,都想长寿。这就有了对生命探索的动力,发展到最后已经成为生命科学,
1、生命起源的探索行为;按照地球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知已经完成,因为再也找不出‘生命是宇宙中一粒有机物形成’的其他解释。‘生命是宇宙中一粒有机物形成’的结论,就是对生命探索行为的结果。
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是按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感念来定义的,宇宙中的高级生物对生命的认知也可能是按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来定义。所以对生命的探索只能是以地球的感念来定义的。
2、对遗传的探索行为;生命的探索已经成为科学,而科学是无止境的,所有对生命的探索已经向着微观世界发展。在基因遗传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基因图谱,并且能够成功的解读一些图谱的意义。
人类在生命的微观方面的探索,越来越精细;像仿生眼的探索成功,已经可以把仿生材料与神经系统联系起来;在大脑思考方面,已经成功的研究出比现代人逻辑思考能力更加强大的逻辑程序。
二、对自然界的探索行为;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行为更多,上至宏观的宇宙下到微观的粒子,并且形成了天文学和物理学。人类形成科学的探索也仅仅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对宇宙的探索行为;人类的大脑在解除了宗教的束缚之后,彻底的解放出来。有些人思维变得无限,思考变的相对,从无限的遐想中探索到了‘万有引力’;从相对的思考中探索到了‘相对论’,这就是大脑的探索行为。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是浮浅的,只是在太阳系范围内的探索,还没有走出太阳系。对宇宙的时间认知只能以地球的时间作为参照标准,对宇宙的形成也有多种说法。
2、对物质的探索行为;人类对物质的探索从无线电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是有些现象人类只能知道,却不知道是依赖什么形式形成的。像力的现象、磁感应现象等。这些还有待于大脑科学的思维和思考。
大脑科学的思维和思考之后,就会形成许多的科学行为,也就是探索行为。像分析、研究、实验和论证等。这些都属于人类的探索行为。
总之,人类的探索行为,只有人类才能具有。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为,而这种行为是离不开强大的逻辑思考和辩证的唯物思维能力的。
第三节;人类艺术创造行为
艺术创造,有表演和表现两种形式。表演艺术像;戏剧、杂技、音乐和演唱等;表现艺术像;雕塑、篆刻、书法和绘画等。
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文明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品;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表现艺术会保留时代精神的印记。
一、表现艺术品的创造行为;
表现艺术品创造行为,人类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用鸟的腿骨来制作骨笛。这说明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有了实物艺术品创造行为。
1、雕塑的艺术品;这类艺术品相对来讲是一些较大的艺术品,可以讲从古至今一直盛行,并且连绵不断。高超艺人的手工工艺,有些已经超出了某些原料的价值。可见人类对艺术品的追求。 从考过出土的艺术品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具性能的提高,人类在表现艺术品的创造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时尚。
2、篆刻的艺术品;
这类艺术品相对来讲是比较小的艺术品。篆刻要求更加精细,更要栩栩如生,更加有力度,一刀能够篆刻下来的绝不会两刀。 人类在艺术品的创造行为,首先是从实物上开始的,因为人的认知也是以视觉为主的,漂亮的、好看的物品人们都喜欢。
二、表演艺术的创造行为;
表演艺术作品的创造多与文化传承有关,虽然表现艺术品也与文化传承有关,多数是在技能方面,而表演艺术作品多数是在表现方面。所以有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表演艺术作品。
1、西方创造的表演艺术作品;西方在戏剧方面创造的是歌剧和话剧等;音乐方面创造的是交响曲和小夜曲;舞蹈方面创造出来的是芭蕾舞和交谊舞等。这是依据西方文化传承创造出来的虚拟艺术。
2、东方创造的表演艺术作品;东方在戏剧方面创造出来的是京剧和各种地方戏;音乐方面创造出来的是诗词的吟唱和地方的民歌;舞蹈方面创造出来的是大秧歌和民间舞蹈。这是依据东方文化传承创造的表演艺术。
不论是西方文化传承的艺术还是东方文化传承的艺术,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而使表演艺术不断的进步。
艺术的创造行为是人类的唯美思维和思考,有了唯美思维和思考,就会产生唯美的想法,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动力。
总之,艺术的创造行为,来自于唯美的想法,有了唯美的想法,就产生了创造的思维,也就有了艺术的创造行为。
小结;人类还有精神行为,也就是意识形态。东方社会不会与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一样,因为存在环境不一样,所以意识形态也不会相同。存在决定意识。
结束语;
唯物论认为,客观决定主观,认识只能针对客观不能认识主观;唯心论认为,主观主导着客观,认识能够主导客观并且能够认识主观。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对认识思维以卧薪尝胆的成语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只有行为,才能认识思维;只有行为结果,才是思维目的。行为是认识一切思维的唯一方法,任何其他形式的认识都是唯心论和悖论。
‘读心术’是依赖于因果关系来猜想大脑意识;‘心理咨询’是依靠于情绪引起的心情波动假想大脑想法。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不能与心灵沟通的。只有想法一样,思想一致的人才能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