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的时间在掌阅上读完了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尽管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但读完后,我依然有很多的感慨。
小说篇幅不长,内容也很简单:年轻美丽的少女凯蒂为了避免成为“剩女”,嫁给了性格内向、孤僻的细菌专家瓦尔特,并在婚后随他来到了香港。由于性格迥异,婚后的生活让凯蒂很快感到索然无味,于是,她开始与长相俊美而又风趣幽默的香港布政司助理查理·唐生幽会。瓦尔特发现后,决定实施报复。他孤注一掷,要带凯蒂去霍乱肆虐的梅潭府。凯蒂向唐生倾诉爱意,并希望唐生能帮助她留下,没想到唐生听说她要去梅潭府反而松了口气。这让凯蒂一下子认清了唐生自私、懦弱的本来面目。
在病区工作了仅仅几个星期后,瓦尔特就染上了霍乱去世了,凯蒂则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生死死之后,渐渐成熟并开始思索人生,在回到了英格兰后,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首先应该感叹的是凯蒂最后的觉悟。
平心而论,凯蒂不是一个坏女人。她头脑简单,爱慕虚荣,是因为她所受的教育形成的。自小,她的母亲为了让她攀高枝,不惜一切代价开办舞会,宴清社会名流。可以说,凯蒂的母亲是一个盛气凌人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花了一辈子时间都在玩心机”,为了达到她的目的,她的心里没有亲情。她把丈夫和女儿当成她步入上流社会的梯子,要他们按照她设计的人生轨迹运行。当然这和当时伦敦浮夸而又空虚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凯蒂及她的妹妹多丽丝,自然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她们最后的归宿就是找个好的男人嫁了,并成为他们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对娘家来说,她们就是泼出去的水。这就使得凯蒂在瓦尔特死后,感到自己身如浮萍,无枝可依。
庆幸的是,凯蒂到最后终于觉醒了,她明白了自己的悲剧来源后,对于自己即将出生的女儿,她说:“我要好好的抚养我的女儿,让她成为一个自由而且独立自主的姑娘……我希望她能无所畏惧地活着。我希望她能活得像个人,一个能掌握命运而独立的人。”这是凯蒂的觉醒,也是毛姆先生给予女性们的忠告,这样的忠告,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其次,是小说带给我们对于爱情和人性欲望的思索。 爱情是美好的,但同时又是极神秘的。她的美好在于可以让人享受人生的幸福,而她的神秘却在于她降临的时间和原因都让人猝不及防。有了爱情,即使对方是魔鬼,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唾弃他,唯我一心爱之,就如《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对杨康;若没有爱情,纵使你千好万好,却也只能“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在小说中,尽管瓦尔特是个极好的人,深爱着凯蒂,对她温柔体贴,百依百顺,然而,凯蒂却对他没有爱情,她一点都不爱他,自始至终都不爱他。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在遇到诱惑时,便很快会被破坏。对于唐生,凯蒂刚开始以为她遇到了真爱,其实,她只是被他的外表所吸引。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凯蒂对唐生的爱正是如此,不过,她最后却是“终”于人品,当她在看清唐生自私、懦弱的真面目后,她的爱也随即终止了,至于后来,她从梅潭府回到香港再次委身于唐生,只是因为她人性中的欲望使然。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着一些邪恶的欲望,这些欲望就像是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野兽,而道德和良知则是笼子。倘若野兽被关进笼子,那么,我们就可能成为一个高尚、正直的人,而一旦野兽冲破笼子在我们的身体里左冲右撞,那么,我们就会沦为卑鄙、无耻的人。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看《白鹿原》, 就不难理解白孝文后来为什么会完全变了一个人。 第三,看《面纱》,我还惊异于毛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毛姆先生1920年曾到中国旅行,并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5年又创作了《面纱》这部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里,作者以一大段的笔墨对老子的“道”作了解释,讲得很是透彻。同时,作者还数次提到一座牌坊。把一个不守妇规的女人与一座为守贞寡妇建造的牌坊安排在一起,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但在我看来,作者一再提到这座牌坊,并不单单是为了讽刺凯蒂。或许作者在暗示,无论是在无爱的婚姻,还是在无性的婚姻里,女人的生活都是悲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