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就如英国著名文学家阿道司·赫胥黎所言:“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回首自己从教以来,阅读习惯仍然没有培养起来,有时候为了应付,会根据安排把书拾取,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
或者是明后天要上优质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
总之,就很少自由的读书、个性化的读书,只是碎片化阅读。
回到家,就顺手拿起手机,刷抖音,看微信朋友圈,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它们好似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捆绑住我们,甚至能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腾出时间打开浏览。常年累月下来,自觉专业水平下降,心也不如上学的时候安静了,觉得内心空虚,心情浮躁。其实,这些都是不读书带来的问题!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觉得自己“腹中”装的大都是所谓“戏说”“文化快餐”“二手货”“鸡汤”,或者塞满许多“爆料”“段子”“揭秘”之类,那个“气”怎么可能“华”,又怎么可能提高教学水平?深知作为语文老师是要有心境的,老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也很重要。它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最好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无奈心态浮躁,感觉没完没了地忙,时间大把大把地废,很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
读书养性,作为老师,还是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我决定列一下读书的计划和书单,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让读书有计划,有系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样说:“一个好的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的前题是备好课,但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是很难把课备好。只有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才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教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现在有人改成:一日不读书,面目就可憎了。有人这样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口);一月不读书,智商必定输。
读完这几句话,也许会不经意的问一问自己:“我读书了吗?”
不读书可以有许多条理由,想读书做到三点即可,一要静,二要挤,三要用。
“静”,就是静下心来读书。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读得进去,才能好好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挤”,就是挤时间读书。鲁迅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的。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学会忙里偷闲,别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要挤点时间用于读书。
“用”,就是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更加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
时间像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一年前你是谁,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
选择过,总比没做选择白白后悔要好很多;尝试过,总比没有开始徒留遗憾要好很多;努力过,总比不曾尽力空有懊悔要好很多。毕竟曾为此努力过,那份记忆便是闪亮的岁月。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版本里。别对生活认输,别向岁月低头,自我管理,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