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乡人(十六)磨剪子的人

转乡人(十六)磨剪子的人

作者: 记录的力量 | 来源:发表于2024-07-28 06:42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我的家乡把剪刀叫做剪子。剪子在农村虽不像撅头、锄头这些农具用得频繁,但它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当你需要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的作用。剪子通常是放在妈妈的针线框里的,妈妈们做衣、做鞋时最常用到它。除此之外,捉回家的小鱼,要靠它刮鱼鳞,开肠剖肚。还有,手指甲、脚指甲也靠它剪,那时农村是没有那种又小,又讲究的指甲刀的。

    记得那时帮爸爸剪指甲,别的指甲都好剪,唯有手上的大拇指和脚上的大拇指甲太难剪了。爸爸的大拇指指甲又厚又硬,而那时我们还小,没有手劲儿。大剪子在指甲上啃来啃去,也只剪去一点指甲屑。抱着爸爸的脚,琢磨半天,还是没一点儿办法。这时,要么爸爸亲自动手,要么就只有向妈妈求救了。不过,用上足够的力气,剪子到最后还是能把这硬指甲啃下来的。

    其实,剪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是很高的,只是我们不太注意罢了。所以,剪子用久了,也会慢慢变钝。镰刀用钝了,农人们会在磨刀石上把它磨光磨亮。但剪子用钝了,大家并不磨,只等磨剪子的人前来。我不知道这磨剪子的是不是不同于磨镰刀,或许它是个技术活,农人们根本磨不了。所以,磨剪子的转乡人用带有异地腔调的口音喊出“磨剪子嘞,磨剪子嘞。”女人们就操起自家的剪子,出了门。磨剪子的转乡人,一年也只来那么一次。所以,几乎全村的女人都会出来,男人们有时候也跟着出来。磨剪子的人一边磨着剪子,一边跟村里人聊天。因为是外地人,又常年在外转乡,磨剪子的人,总有一些新鲜事儿。所以,女人们出来磨剪子,男人们出来听新鲜事儿,孩子们则出来看热闹。往往来一个磨剪子的转乡人,就引得“万人空村”。

    磨剪子是不收钱的,不像现在的服务行业,哪怕帮忙开个车门,也流行外国人那一套,给小费。在过去磨剪子,给自行车充气等等,都是不收钱的,举手之劳的事情都没人收钱,除非是有消耗材料,这些让人觉得温暖。磨剪子不收钱,那磨剪子的人怎么生活?他们吆喝的是磨剪子,实际上却是卖剪子。我也不清楚那个年代,剪子这一用具,为什么不是去商店买,而是等着磨剪子的人来了再买,反正那时我没有看见父母去集市买过剪子。也许制作剪子是特殊行业,并没有工厂流水线生产。记得那时,看家里的剪子,剪子刀刃上是刻有字的。起先家里买的剪子上都刻有“王麻子”三个字,后来剪子上又有刻“张小泉”三个字的。“王麻子”和“张小泉”,很明显是人的名字。问过父母,他们也不知道这代表什么。但我想“王麻子”和“张小泉”就像是现在商品的商标一样吧,应是两个品牌的名字。若是谁家的剪子,用得太久,实在磨不出来了,卖剪子的人就会建议别人买一把新剪子。他会把剪子排成一排,让买家随意挑选。其实,这剪子也没什么可挑选的,全都是一个样子,没有样式上的区别,在质量上也应该是差不多的。这些剪子应该是手工制作的,每一把都很耐用。刚开始剪子开合不那么灵活,有些紧,但只要滴一滴油,一开一合,连续这样十几下,剪子就好用了。一般情况下,卖剪子的人要磨完全村的剪子,也才卖出去三、四把剪子。现在看来,这是极薄利的,是和付出的劳动极不成正比的。但卖剪子的转乡人似乎和乡里人有一个约定一样,每年都会来一次。或早或晚,每次来的时候都为全村磨剪子,每次也就卖出去那么几把剪子。

    现代人生活讲究效率,什么都要快,甚至赚钱也要快。卖剪子的转乡人和生活的快节奏完全沾不上边,他们终日行走,这个村卖几把剪子,那个村卖几把剪子。一年四季四处奔波,靠一点微薄的利润维持生活。正是因为他们“王麻子”和“张小泉”这些剪子才被送进千家万户。而现在磨剪子的转乡人没了,“王麻子”、“张小泉”也没了。代之以的是商店里生产线上下来的剪子,质量先不说了,没人帮忙磨,用不了多久,剪刀口就钝了,剪子也就没用了。哪里比得上那时的“王麻子”、“张小泉”,一用就是十几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乡人(十六)磨剪子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fn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