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什么?就是一路摸爬滚打、撞够南墙、伤痕累累之后,再回头想想老祖宗的话,觉得他是对的。好比十年前读《道德经》,我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未曾深刻领悟;十年后再读之,能跟一些经历的事情联想起来,心境不一样,能理解的层次自然深了一些。在很年轻时候,有些书的味道是读不出来的,而有些书是可以反复翻阅,进行一种深阅读,它能缓慢持久地为我们注入一种能量。
独立
三十而立,立什么? 这个“立”是精神上的,指的是一种心理上和事业上的独立。30岁的人,如果已经得到充足的发展,他就能够独立起来,而这个时候他将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人,这是最正常完善的发展过程,独立是孩子和成人实质性的区别。
多少人在“立”之前一直以一个孩子的状态生活着。虽然我也总相信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强大到无论遭遇多么虐心的逆境,都可以各个击破,坚持做真实的自己,可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失眠,让身心瞬间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在30岁的年纪,我开始放慢脚步,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某一些生活或工作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会让我内心焦躁,虽然阅读会让我看到同样的问题原来千百年来早就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真正让我释怀的是当偶然间看到的一本育儿书中提及三十而立的观点时,我才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不安的心平息了下来。书中从孩子的教育反思成人的独立,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会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回想起来,其实同样的文字并不是第一次读到,可只有在处于困惑状态下的我读到时才似乎领略一二。
世界很大,比世界更大的世界是人的内心。
孤独
成长的路上,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它叫孤独。
表面上看,孤独并不是一种好的状态。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这里说的是前者。《穿越孤独》中对孤独的阐述是这样的: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最本质的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从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到单细胞生物的飞跃,成就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细胞膜的出现,为个体与外界隔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为孤独创造了条件。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比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求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
所以,我并不惧怕孤独,它还让我受益颇多。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各种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不利于个人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是他拜托关系的限定,找到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孤独可以使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置身关系之外来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充分的准备。
信仰
提到信仰,不得不提的是宗教。周围很多信仰佛教的人说人生是最好的修行。我并不信佛,但我疑惑的是骨子里的虔诚和敬仰,为何跟别的宗教相比,佛教仍然排在首位,那是潜意识里的信仰吗?我们都知道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演化,与我们的文化互相影响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于对于佛教的一些思考,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佛》一书中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有的学者说,佛教是无神论。季老师是这么分析的:如果我们客观深刻地观察一些,就可以发现,说佛教是无神论,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我们不妨粗略地把佛教分为两个层次:高和底。低层次的佛教烧香拜佛,修庙塑像,信徒们相信轮回报应,积德修福,只要念几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单纯一声:“阿弥陀佛!”就算完成了任务,不必深通佛教义理,宗教需要也能得到满足。但是这并不是佛教的全貌,只是低层次的佛教。高层次的佛教信徒,虽也难免晨钟暮鼓,烧香礼拜,但是他们的重点是钻研佛教义理,就像一个哲学家钻研哲学。钻研的结果,由于理解面不同,理解者的修养水平、气质、爱好也不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许多宗派。如此一来,生活中人们的信仰和很多宗教行为,我都能理解,但是,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这个怀疑的时代,宗教不能算作是我们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是千百年来儒释道的杂糅,是唐诗、宋词中传承的审美,是爷爷奶奶给你讲的故事,是别人看待你的眼光里无形的约定俗成。我更相信的是内心超过物质的期待,人格的独立,获得心灵的自由,那才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现实也许还有很多的无奈与失望,能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明天。育儿路上,不是一个好妈妈,我就去修炼,去学习,去成长,达到好的一个状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与爱人之间,不要作对方的差评师,正确表达爱的语言,婚姻是自由,快乐,幸福,还有生命的重新开始;工作的岗位上,首先敬业是人生的底色,是梦想的翅膀,能面对平淡就不平凡,没有掌握的技能,就去争取学习的机会,管理好零碎时间;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康之;我希望并相信能看到最好的自己。
关于阅读,我相信正如白岩松所说,它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渡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而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写于2016.6.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