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教师失德诱奸未成年学生和青少年自杀事件充斥眼球,令人心情沉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向保持阳光心态,拒绝沉重的话题干扰生活,然每每遇见主角是师生的,却又忍不住关注进去弄清楚原委方能放下。
今天看了不久前遭遇自杀的台湾女生林亦含的视频,她解读了创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思考。这部小说2017年初发表,想来采访视频应该也是近期的录制。
镜头里的林亦含明眸善睐,谈吐间深厚的文学修养、不断追问的创作态度让我对这个粉红色的姑娘另眼相看。这是个态度端正、勤奋向上,天资聪颖的美丽女孩,在很多文学青年还在文学的门外无病呻吟的年纪,就已经把握到文学创作的脉搏。她的第一部小说就可以对生活中敏感、严肃、深刻的话题进行如此深度的探讨和追问,将来会是有所成就的。
不幸的是,林亦含一直沉溺于曾经遭遇的诱奸事件之中,既屈辱,也美好。她把小说的题目定为“乐园”,主动说明这其中“有柔情,有欲望,有爱,甚至还有性”,然而又断言“人类最大规模的屠杀是对房思琪式的强暴”,这样的结论令人震惊。她思考得太疯狂,承受着年轻的心不能承受之重。我感觉到她心力透支,神清气虚。
我以为,林亦含的死有两个原因:一是遭遇伤害后不知道如何处理,产生了抑郁;二是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创作的过度思考。
受到诱奸无疑对懵懂纯洁的青少年造成巨大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终生的。对无视纪律严重失德的教师必须严肃处理,更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家庭对女儿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进行预防教育的重视。
预防教育的方式提倡案例讨论法。学校和家庭都可以提供这些帮助。学校教育有着正式的深刻影响,家庭教育无处不在,更有活力,更容易形成品质。新闻故事就是非常好的教育案例。讲的是故事,说的是道理,意图是预防。在孩子还没有遇到这些问题之前先有所认识,遇事之时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判断,保持警惕,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青少年涉世不深,需要许多间接的生活经验来丰富思想,增长智慧,做好安全生活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成了学校的附属教育,过于追求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和生活指导严重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家长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训,缺乏指导的意识和行动;二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少,基本上是四位老人加母亲在教育,父亲离家越来越远。老人和母亲的教育倾向保守细腻和宠溺,缺少理性和远方;三是和父母分开生活的孩子情感世界苍白,缺少生活指导,更毋庸谈预防。
同时,我以为林亦含的死不仅是因为受到伤害后在耻辱以及爱和性的美好之间的纠结和折磨。她选择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是加速她离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所熟知的作家托尔斯泰、尼采、伍尔夫、海明威、三毛,诗人艾米丽、海子、顾城等,都是由于深度沉浸在疯狂的思考中逐渐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巴尔扎克说,“天才都是人类的病态,就如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据统计,著名小说家和诗人中有精神病症状的比例高达46%。也许正是他们无法阻止的疯狂思考才给人类的世界贡献了无法复制的精神财富。
因此,即便是林亦含的父母声明是诱奸事件造成了女儿的死亡,我们也有必要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并正确看待这个事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