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稿与读书稿书评,读后感等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本篇文章为第一次作业。以下是正文。
【关于读后感,观后感】
读后感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读后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口述,写日记,当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务做出出于本能的所感所想时,我们就有了产生读后感这种倾向了,比如当你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对于这部电影可能会产生一些感悟,这时候你可能会去和朋友聊天,或者和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进行推荐,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发表评论或者自己的理解,这就可以是一个口述的读后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会引发我们想要去传播,去分享,去发表感概的事情,除了电影,比如一本书,一片秋天的落叶,一篇感人的文章,一封辞职信,一份表白信,一段VCR,一小段记录或采访,一节课程,等等。感性的人尤其容易对一些事务产生出感慨,启发,只要有人的感情注入,事务就带上了人的感情,剩下的不过是载体是什么的事情了。
由此看来,读后感大致有如下特点:
1. 其实读后感不一定是特指读这个动作,也可能是看,听,想,触摸,闻,等等。
2.这类读后感,观后感等,最明显的特征是带入了人的感情或者人的思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3. 篇幅可长可短,只要叙述到位甚至可以是一句话,格式也不做限制。
4. 其载体具备多样性,可以是日记,可以是口述,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
5. 读后感又可以细分,按照个人的理解和水平还有能力,其受众和作者都可以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会用以不同的作用,比如通常小学,初中,高中会对此做出要求,可能会详细规定字数,体裁形式等等,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关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顾名思义,是一种笔记,笔记的作用是让人更加清晰的记住所看所听所思的内容,人的记忆力有限,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的遗忘过程是先快后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笔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同时能帮助我们在不断地复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记忆知识。
那么读书笔记的特点具体有哪些呢?
1. 性质上是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帮助人们达到其他的目的。
2. 作用和形式上,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知识,吸收知识,理解知识,是一种边读边感的内容形式。
3. 具有可推导性。也就是说日后的不断积累和学习中,是可以不断验证,不断推到的,很可能在日后基于认知水平的不断变化会有更新的理解和感悟。
4. 普遍不成文章,缺乏系统性,主观性可高可低,与作者的心态,习惯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成。
5. 受众有限,很可能是作者本人或者比较亲密的友人,需要通过加工打磨才可以分享。
【关于拆书稿】
拆书稿这个词其实比起其他两种文体而言又相对新鲜一些了,大家接触拆书稿这词的时间也不算特别长,拆书稿这个行业也正在闷燃期。不知不觉就不断的在发展壮大,而又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我说它处于一个闷燃期。
特点大致如下,
1. 因为需求而产生的,应运而生,是一种产出物,适应物,既然是适应物,就有其特定的受众,一定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在成为一个拆书稿作者之前,不妨先花时间想想拆书稿究竟是写给谁看的?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2. 有特定的格式。虽然现在据我所知拆书稿市场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欣欣向荣意味着百花齐放,不同的约稿平台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格式,万万不可一概而论,而且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平台本身的要求和定位也要适应读者的,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这才可能是一个不太可能被淘汰的平台。当然能留在市场上的本身也证实了其可靠性,其格式也印证了有一定的营销性和科学性。
3. 更多的偏向客观性。
4. 性质上也是一种工具,不过这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
5.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行文偏向口语化。这就要看平台的性质了,现在多数平台是拿拆书稿将好书分享给读者,是一个听力平台,那么口语化的表达确实能抓住更大范围的读者,而不会让拆书稿变得边缘化。
6. 能够影响人,反过来启发读者,引导读者。比如看了你写的拆书稿后,读者愿意为你拆的这本书继续买单,或者觉得不适合自己而果断放弃,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只做大概了以便用于某一特定用途(这种大概了解不一定会有长效的作用,很可能是读者为了应付某一任务或者应付自己的心理负担)。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理解,在日后的不断了解中很可能会有新的感悟,待更新。谢谢老师,请老师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