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每天写1000字读书
拆书,意想不到的好处

拆书,意想不到的好处

作者: 石头聊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8-16 06:37 被阅读3972次

    本文摘要:

    一本书的框架结构不会适合于每一个人,因此1000个人去拆一本书,就会有1000种不同的方式,就会有1000种不同的理解,而只有拆书才会拆出这样的深意,这也许就是拆书的意义所在。

    本文通过6个部分向你介绍了:拆书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分为:拆书的意义,拆书的目的,拆怎样的书,拆书的步骤,拆书和面授的差异,拆书是件累人的事情。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书籍批注

    拆了三本书,产出9篇文章(暂有一篇未发表),莫名的就想写写拆书的感受。如果你恰巧也对拆书感兴趣,那么这是一篇和你交流的文章;如果你也打算去拆书,那么我想告诉你:去干吧,这种没多少人乐意去干的事情,我们就该去干,因为它有收获;如果你喜欢读书,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些许的启发。

    / 01 /拆书的意义

    选择拆书,是因为我想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和尼采做朋友,你便能学好哲学。同样,要想搞明白一本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也许是个好办法。

    我不知道这么说,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这让我想起了,刚从武志红老师那里学来的一个心理学知识:当你进入别人的“现象场”时,你便会成为那个人;想要深入的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他的“现象场”。——“现象场”,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补充说明)——不过,我现在还不确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不是也算进入了对方的“现象场”,但不管怎么说,这是理解作者的好方法。

    而更为重要的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利用作者的思维去回望自己的人生,你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拆书的角度也便会不同。

    / 02 /拆书的目的

    目的很简单:让书中的知识为我所用。

    非虚构类畅销书的作者一定是某一领域的大牛,可惜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有能力或精力,将这些作者请过来,向自己的员工传授书中的理念。但拆一本几十元的书,便能既便宜又省事的做到这一点,真是最为物美价廉的事情。

    进一步讲,即便请这些人来,他们所讲的东西,也一定无法超越自己的书籍,因为书中的内容往往是一个人思想的深化。一个人讲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如他写的更加深刻,这是因为写作是将知识串联、不断碰撞,产生灵感的过程。而讲出来的东西,一般只会发生第一种可能——知识的串联。

    所以拆书,就是要拆出更深层次的东西,也许从你的角度望去,作者自己都未曾发现的一个角落。

    / 03 /拆怎样的书

    一本书之所以值得被“拆”,是因为它足够好,而一本足够好的书就有被多次阅读的需求。

    那些适合于快速阅读的书籍,仅仅是论证某些观点的知识类书籍,是不适合去拆的。因为它们更像字典,你看这类书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储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需要的时候再回去查阅,这类书就没有拆的必要。

    一本书之所以值得被拆,是因为我们在拆的过程中,不光深入的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我们被书中的观点所激发,于无意间回望自己的过往,于回望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也因此我们可能会发现书中也未触及的深度、广度。

    / 04 /拆书的步骤

    说完了书籍的选择,我们来谈一谈拆书的步骤。拆书的步骤分为看书和拆书两部分。

    看书的步骤:按标准阅读方式(详见我之前介绍的几种阅读方式《向你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全书做大概的了解——认真通读全书,并且做好标记,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看的时候可以不断的想一个问题:这章节说的啥,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并将疑问记录下来。

    拆书的步骤:搭框架——填东西。所谓搭框架,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将书中的观点,重新整合为几篇文章,重点在于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这个思路源于前期的思考。所谓填东西,就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丰富文章内容,按照一般文章的修改方式进行完善。

    看一本书时,常常会有很多疑问。但在拆书,在重新整理作者思路的过程中,之前的很多疑问便会自行消失,同时又会出现更为深刻的问题,在疑问中拆书,便能充分吸收作者的观点。

    一本书的排序和结构一定无法适应每一个人,因为读者的阅历不同,理解的方式、角度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拆书相当于拆解你自己的经历,尤其是当你看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书籍时,更是感同身受,比如我现在看的教育类书籍,总是让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 05 /拆书和面授的差异

    在学习一个新的东西时,如果我们能有机会和这些大神们亲密接触,我们会收获比书本上更多的东西吗?我想不会,除非这个大神能无时不刻的陪着你,时时刻刻给你悉心的指导。如果我们去听这些大神的课,能获得比他书中更多的东西吗?我想,仍然不会,除非我们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获取其它的东西,比如寻找共同奋斗的战友、融入一个圈子。

    更为重要的是,在知识的快速灌输中,我们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容易不加思考的对牛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容易形成按照演讲者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缺少自我的判断,并不利于知识的获取,因为你的观点其实是别人的。

    而拆书能够破掉这些难题,以看似最笨的方式,让别人的观点快速转化为你的。

    我并不是说面对面的交流没有用,而是想强调,面授有它自己的用途:助你锦上添花。只有当你对某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才能在专家的帮助下获得更多。这个方法有点像刘润老师提到的20小时学习方法。详见《向你介绍几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 06 /拆书是件累人的事情

    但拆书终归是个累人的事情,一本书按照正常的速度去读,假如只需3天,但将它拆出来,并且写出相应的文章,却至少需要三倍于读书的时间,也就是至少9天的时间才能将书拆完,好在拆完后,这本书就真的属于你了,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安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谁会去干这种费力的事情。我之所以选择了拆书,可能是我功利的心态在作祟,我的功利在于,看一本对自己有用的书,且这本书要对自己的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否则就没有看的必要——每每写到这些,我都不由得想和真正爱书的人,说声抱歉,毕竟像我这么功利的去看待读书这件事情,是很多人所不齿的。但这又恰恰是我目前看书的动力。

    我目前只拆了3本书,写的也很少,且仅限于教育领域。拆书过程并不顺利,常伴有抓狂的难受,因为常常搞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也常会憎恨于译者的水平。现在看来,也许我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源于对自己的鼓励吧,谁知道呢!


    #心理学知识-11#

    轮回,是为了疗愈:轮回,也就是“强迫性重复”,人们会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不管这个体验是好是坏,在不断的重复中,一种相关的神经回路就会被加深,便有了“印刻效应”。我们多数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你获得了幸福/信任/痛苦/敌意,你就重复幸福/信任/痛苦/敌意。轮回的意义在于,在轮回中我们可以疗愈内心的痛。

    心理学故事:一女强人在生育二胎时,家人却忽略了由于麻醉问题发生在她身上的痛,这件事成了她的心结,和心理师的交流唤起了她对童年痛苦的回忆——由于父母只专注于照顾刚刚出生的弟弟,两岁半的她独自一人走完了10多里的山路。这样的唤醒让她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最终在心理师的辅导下释怀。

    ——来自《武志红心理学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意想不到的好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mb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