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印章最深刻的是,大概小学三年级时,班级举行作文比赛,我得了第一名。我记得放学后,我举着奖状,飞奔街头,一口气不歇,跑了三里多地回到家,骄傲地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我不记得我曾写过什么作文。但整个小学阶段那份对语文课堂的热爱,对语文老师的崇敬,以及那一张张奖状带给我的自信和自豪感是让我刻骨铭心的。
人往往是因为某种感情而不是事实而喜欢某物。高中之前,我对文学的热爱是毫无质疑的。直到高中,语文课堂上沉闷枯燥的讲解,刻板无力的诠释,使我对阅读和写作丧失了全部的兴趣。更有一次,语文老师在班级大声宣读我的作文,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一字一句被痛批得毫无益处。自那时起,我的文学梦幻变被涂抹成灰色。与文学有关的任何事再也激荡不出我的热情。
直到现在我写出的任何文字都被自我怀疑。文不通句不顺,语言苍白,毫无章法,对语文老师的评价我深以为然。
然而命运总喜欢弄巧成拙。第一志愿被撞车后我被调剂到了文学专业。大学四年后来又读了三年文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这恐怕是上天给我开的最大的玩笑。对这份职业,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误人子弟,深愧疚之。
整个七年读书期间,我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文字。但是写了一本又一本的日记。那些日记保存至今,估计也有几十万字。而我却羞于重读。总觉得里面有太多敏感多情,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的味道。最让我羞愧的是读了那么多书,似乎看不到文字里有什么深刻独特的思想。
我想文字是能看出人的灵魂的。我的文字是自卑矛盾的,是苦涩沉重的,是无趣又压抑的。我羡慕那些文采斐然,诗意盎然的文章;羡慕那些干净利落,简明轻快的文章;羡慕那些不拘一格,充满思想和个性魅力的文章。我羡慕那些文章的作者们饱览诗书,博闻强记的才华;宁静淡泊,静水流深的品格;充满哲理思辨,深沉博大而又旷达洒脱的智慧。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靠天赋的。所以我一直对写作心灰意懒。直到去年,或许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让我意识到身为人母亲的压力,或许是开始意识到对自我职业的认同和责任,或许是四五年来心理学上重未放弃的自我探索。那颗想要写好文章的种子,原来一直都在,只是沉睡多年,现在开始闻风萌芽。
去年在产假期间,我坚持半年,日日笔耕不辍,写了13万多字。那时我意识到人从来不缺乏写作的能力,而且缺乏写作的自信和毅力。人的写作不仅靠天赋,也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我意识到以前读了那么多书,却从未学会读书。写了那么多日记,却从未刻意练习。
报刘主编的这个写作班,恰巧因为他与读书有关。刘主编说的读书是写作的关键我深以为然。学会写拆书稿,在写作的同时鞭策自己去体会理解和分析读书的内容,而这些是写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加之勤奋练习,写作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我对自己的写作定位就是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表达所思所想。至于其他的境界我想准备充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愿自己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