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她,别让她孤单
朱永新教授在《给教师的信》中写到:图书馆应该成为师生们的精神食堂。图书馆应该成为校园里最温馨、最美丽、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然而从事乡村义务教育近二十年,我却很少去过学校的图书馆。只是在每年开学或学期结束的时候,因为要领取或归还教学用书及教辅资料,才去图书馆匆匆一走。
教书的人到了图书馆,总要驻足或留恋一会的,总觉得没有常来这里心里有些愧疚,亦或是索性借几本书但一学期束之高阁的时候多。
这么多年来,师生很少走近这个地方,别说成为师生的精神食堂。食堂有饭,但却无人光顾。因为教师读书的寥寥无几,学生读书的凤毛麟角,精神食粮并没有像朱先生说的那样得到青睐。
教师不读书是现在许多学校的普遍现象。许多老师会有两个充足的理由:一是学校教学任务紧,杂事繁多,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读书的氛围,心静不下来。
朱永新教授说,重要的时间总有时间做。但是,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认为目前许多学校重要的事情不是读书,不是上课,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拿来应付各种检查,记笔记,整资料,开会等事务上。许多老师坦言,上课成了一种捎带做的事,其他各种杂事反而成为主业。
最近在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老师们怨声载道,希望学校能够安静下来,各种形式主义的工作摊派能少一些,让他们能够好好教书,好好备课,好好上课。
的确,作为教师,要从现在浮躁的教育大环境中寻找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太不容易了。教书,教书,天天和书打交道,有时看见书就烦。加之,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学生管理的两难,各种事务的干扰,让老师们的闲暇变得少之又少,连锻炼身体有时也是一种奢侈。
读书,需要闲暇,否则就是无稽之谈,除非是那种专业成长迫切或自律性极强的人。但是,读书,是一种自我需求和喜好,任何形式的强加最后都会成为形式,事倍功半。以前,学校也开展过教师沙龙、定期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但是老师们大多都不是主动乐意而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朱老师说,让教师成为阅读的引路人。但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何以建设书香校园。现在一些学校搞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却大门紧锁,空空如也,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身影寥寥无几,光靠几个标标语几个文化长廊就提校园文化建设真是本末倒置啊!
假设学校的图书馆开放了,教师借书的也是门可罗雀。因为没有阅读的习惯,有书也白搭。
各校的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少去的地方。大多数学生初高中三年,几乎都没有去过学校的图书馆,有的连学校的图书馆在哪里都不清楚。
一部分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图书馆才开放一两个小时,但是参加读书社团的学生并不多,有的还在图书馆“赶”起了作业。有的学校,在每个教室摆上图书柜,装满图书,却小锁一挂,学生无权阅读,却只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打开,借阅记录上却写得整整齐齐,明明白白。
唉,连读书都成了一种应付,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当然,有的学校的图书角是开放的,但是学生借书读书的还是很少,因为大作业量已经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学校的引导和培养,营造读书的氛围又何尝不是学校的责任?教学质量现在压倒一切,许多管理者都在追求眼前的教育成果,追求教育质量带来的眼前红利,却不顾教育的长远发展。
如此,阅读,何以成为学生们的精神追求?图书馆,何以成为师生们的精神食堂?
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走进那间精神的小屋,让她不再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