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宗镜录
宗镜直指(十一)

宗镜直指(十一)

作者: RockZen | 来源:发表于2020-06-15 14:30 被阅读0次

    问。唯识性与唯识。有何同异。

    答。各有二义。

    且唯识性二义者。一者。虚妄唯识性。即遍计性。所遣清净。二者。真实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所证清净。

    若言唯识者。有二义。一者。世俗唯识。即依他起所断清净。二者。胜义唯识。即圆成实。所得清净。

    又言唯识性相不同。相是依他。唯是有为。通漏无漏。性即圆成。唯是真如。无为无漏。

    又云。唯言识者。是了别义。意云。五位一百法理之与事。不离识。今摄归识。总言识名。以万法由心起故。然即非唯一人之识。亦非唯一识更无馀识等。

    出唯识体者。一所观出体者。即取五位一百法为体。以通观有为无为法故。即以识相识性。合为唯识体。皆不离识故。二能观出体者。即唯取心心所为体。心所与识。常相应故。即唯能非所。若约唯识观。即取于境中慧为体。于所观境。观察胜故。

    又明唯识差别。总摄诸缘及理。有其十种。

    一遣虚存实义者。遣为除遣。虚为虚妄。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除遣。为情有理无故。存者留义。实谓实有。即观依圆法。体是实有。是本后二智境。应正存留。为理有情无故。良由一切异生小乘。无始时来。妄执我法为有。清辩菩萨等。妄拨理事为空。今于唯识观中。遣虚者。空观。对遣有执。存实者。有观。对遣空执。非有非空。法无分别。离言诠故。

    二者。舍滥留纯义。舍为舍离。滥即相滥。留谓存留。纯为无杂。虽观事理。有境有心。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识变方起。由境有滥。舍之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故唯识论云。我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境。但言唯识。非为内境。如外都无。华严经云。三界唯心故。

    三摄末归本义。摄谓绾摄。末即见相二分。归即向。本。谓识自证分。是所依体故。今摄末见相分。归本自证分体。故言唯识。故解深密经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

    四隐劣显胜义。谓王所俱能示现。心所即劣。依他起故。隐劣不取。心王即胜。所依体故。故言唯识。即名显胜故。庄严论云。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

    五遣相证性义。识言所表。具有事理。事谓相用。遣而不取。理为体性。应求作证。故摄论偈云。依绳起蛇解。见绳知是无。证见彼分明。方知明性乱。

    六境义。境谓所观境。识即能观心。此所观境。由识变现。境不离识。立境唯识义。阿毗达磨经云。鬼人天等。所见各异。

    七教义。即能诠教。说有唯识义故。楞伽经偈云。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八理义。道理唯识。唯识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九行义。行谓观行。即菩萨在定位。作四寻伺观等。即观行及定。俱不离识故。瑜伽论偈云。菩萨于定位。观境唯是心等。

    十果义。谓佛果四智。菩萨所有功德。皆不离识。故庄严论云。真如无境识。是净无漏界等。

    如上十义。性相境智教理行果等。皆唯是识。无有一法而非所标。故称群经了义中王。诸圣所依之父。若有遇者。顿息希望。无一法而可求。无一事而不足。全获如来无上之珍宝。宁同荆岫璞中。已探教海秘密之灵珠。岂比骊龙颔下。遂得尽众生之苦际。断烦恼之病原。一念功全。千途自正。

    是以法华经云。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故知唯此真实。万法皆空。以此标宗。更无等等。

    如观法经云。彼有菩萨。名曰上首。作一乞士。入城乞食。时有比丘。名曰恒伽。谓乞士言。汝从何来。答。我从真实中来。又问。何谓真实。答曰。寂灭故名为真实。又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耶。答曰。无所求。又问。无所求者。何用求耶。答言。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又问。无所求中。何用求耶。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空。实者亦空。来者亦空。语者亦空。问者亦空。寂灭涅槃。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吾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

    故知若能于法法上求空。则于门门中解脱。若人法问答言语往来。如宗镜中像。若般若智照。寂灭涅槃。如宗镜中明。所以若像若明。一切皆空。唯有镜体。恒常披露。遍一切处。未尝出没。故云。吾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即知一切法。皆真实故。无所求中。吾故求之矣。亦是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故融大师云。若有一法可得。即是非时求也。

    所以净名经云。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古释云。空智因于见生。则空智无性。无性故智空。故名空智。邪见因诸佛解脱而有。邪因正生。邪见亦空矣。诸佛解脱。因悟众生。心行。则解脱空矣。即约其空体无二。所以互求理无不遍。

    释曰。邪正既体本同。空理又未曾暂隐。若于此平等性中。即不须求。为未知者说求耳。

    如无生义云。如经云。愿求诸佛慧。亦不著愿求。求佛慧尚不令贪著。何况其馀善法。又菩萨以离愿求。但众生不知求佛道。菩萨故发愿。只云我愿求佛道。众生因此。方知发心而求佛道。得意自知无所求也。如上所解。则念念与实相相应。更无馀念也。

    所以楞伽经云。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是知若于诸相。常与实相相应。自然远离诸过。会第一义。清净真心。朗然明彻。而无念著。即事即如。唯心直进。即佛之所许。自觉之境矣。

    故论偈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问。此唯识大约有几种。

    答。略有二种。一具分。二不具分。

    且具分唯识者。以无性理故。成真如随缘义。则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

    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

    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

    又若决定信入。此唯识正理。速至菩提。如登车而立至遐方。犹乘舟而坐升彼岸。

    如成唯识宝生论云。谓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识。

    释云。如经所说。言大乘者。谓是菩提萨埵所行之路。及佛胜果。为得此故。修唯识观。是无过失方便正路。为此类故。显彼方便。于诸经中。种种行相。而广宣说。如地水火风。并所持物。品类难悉。方处无边。由此审知。自心相现。遂于诸处。舍其外相。远离欣戚。复观有海。喧静无差。弃彼小途。绝大乘望。及于诸有耽著之类。观若险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太事。善游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

    宗镜录卷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镜直指(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oc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