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此无尽妙旨。标一法而眷属随生。圆满性宗。举一门。而诸门普会。非纯非杂。不一不多。如五味和其羹。杂彩成其绣。众宝成其藏。百药成其丸。边表融通。义味周足。搜微抉妙。尽宗镜中。依正混融。因果无碍。人法无二初后同时。凡举一门。皆能圆摄无尽法界。非内非外。不一不多。舒之则涉入重重。卷之则真门寂寂。
如华严经中。师子座中。庄严具内。各出一佛世界尘数菩萨身云。此是依正人法无碍。又如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此是因果初后无碍。乃至刹土微尘。各各具无边智德。毛孔身分。一一摄广大法门。何故如是奇异难思。乃一心融即故尔。以要言之。但一切无边差别佛事。皆不离无相真心而有。
如华严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
又摄大乘论颂云。即诸三摩地。大师说为心。由心彩画故。如所作事业。
故知。凡圣所作。真俗缘生。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时。即具三性三无性六义。谓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是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义。即具一切法矣。以一切真俗万法。不出三性三无性故。
法性论云。凡在起灭。皆非性也。起无起性故。虽起而不常。灭无灭性。虽灭而不断。如其有性。则陷于四见之网。又云。寻相以推性。见诸法之无性。寻性以求相。见诸法之无相。是以性相互推。悉皆无性。是以若执有性。堕四见之邪林。若了性空。归一心之正道。
故华严经云。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
以兹妙达。方入此宗。则物物冥真。言言契旨。若未亲省。不发圆机。言之则乖宗。默之又致失。岂可以四句而取六情所知欤。但祖教并施。定慧双照。自利利他。则无过矣。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
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
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不。
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不。
若实未得如是功。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
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又如以师子筋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馀弦悉皆断坏。此宗镜力。亦复如是。举之而万类沈光。显之而诸门泯迹。以此一则。则破千途。何须苦涉关津。别生岐路。
所以志公歌云。六贼和光同尘。无力大难推托。内发解空无相。大乘力能翻却。唯在玄览得旨之时。可验斯文究竟真实。
宗镜录卷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