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別問位子在哪,上火箭就對了”
这是来自Google执行董事长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建议。十四年前,听从这个建议的前美国财政部职员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加入了Google。后来发生的就是历史, Google成为垄断企业, 桑德伯格在2008年加入Facebook,成为营运长。 五年后,她将这些经历放入自己的书《LEAN IN》,并在全球范围内风靡一时。
但一直关注风向的工程师们似乎并不需要等这样的观点被写下来。 近两年,随着科技创业的一路火爆,加入新创立的公司——那些可能成为火箭的公司——成为了热门选择。 很多既打算得利又想要控制风险的人会采取候鸟策略:在每家新创公司工作一两年,可以行使期权(exercise stock options)后就带着公司股票离开进入下一家有潜力的企业,以此增大赌赢的概率。
虽然如此,成王败寇的现实仍然残酷。那些被寄予厚望的企业只有极少数是登天的火箭,但作为燃料的都确实是员工的青春岁月。 为此,一些网站为这些人提供了新的选项。
RocketClub
这是让人通过提供帮助(目前为帮助宣传)来换取新产品股权的网站。
不算完全创新。 在那很早之前,硅谷的涂鸦艺术家和影片制作者们就开始以新创企业的股份作为自己作品的报酬。 其中最知名的是David Choe,他在2005年为Facebook总部绘制壁画时在现金和等值股票中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在日后为他带来了大约两亿美元的回报。
不过 RocketClub 似乎把程序员和艺术家的特权们给了普通人。用户在注册时选择自己关注的产业类别(education, finance, lifestyle, etc),然后在这些分类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产品了解要求和回报,申请参与并获得可能的股份。
作为例子, 这是Spottly列出的获得股份的方法,参与者资格和最后的分配方式。Spottly是来自香港的旅游社交应用,之前曾获得过500Startups的投资,也是目前网站上少数几个(2个)已经达到目标数额的项目。
众筹的诱惑
不管是界面还是模式,RocketClub都非常像一个众筹网站。和一般的股权众筹(Equity Crowdfunding / Investment Crowdfunding)平台的区别是大众不用直接付出金钱,而且发起筹款的企业可以对参与者进行筛选(这一点很多股权众筹网站也有)。这种模式分散了每个参与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且降低了参与门槛。
但这种模式并非只有光明面。众筹概念始祖Kickstarter一直以来都不断有项目发起者和支持者的冲突,包括一拖再拖甚至直接跳票的筹款产品,最终成果不如预期所带来的心理落差,还有公司直接转卖的情况下——比如热门项目Oculus被Facebook收购时——毫无所得的早期支持者。
实际上,最后一种情况可能大力推动了股权众筹的发展。 但与金钱回报直接相关时,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参与双方更激烈的博弈(以及支持者在股份稀释时更大的心理落差),还有相关法律的问题。美国最早的股权众筹平台ProFounder就因为当时的制度环境而在上线一年后关门。
对此,RocketClub在他们faq页面上的解释是参与者将代表RocketClub为平台上的新创企业提供测试和宣传服务,之后由RocketClub通过延期支付(Deferred Compensation)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相应企业的股票期权。
登天之路
是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还是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平台上双方对结果都有自己的期望。目前看,受益更大的是发布讯息的企业。他们更懂得操作股份,计算成本。 而且即使无法达到最低参与者数目,也已经不费一分一毫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至于参与用户,虽然还是要冒着各种风险,但至少为自己在“火箭”上挣得了一个小小的位子。
如此推理,或许下一个差点被埋葬的怪点子因此得到了存活机会,或许有独到眼光的普通人决定投入更多精力帮助自己喜欢的小企业。或许那些公司和那些人会因此一步登天。
过去类似的模式已经捧红了Pebble,Oculus 等极有创意的产品,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也可以期待新的火箭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