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学文言文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四)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四)

作者: 杜若东 | 来源:发表于2020-01-10 03:40 被阅读0次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四)

    下面以“去”为例,就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做一具体分析:

    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③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④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四)

    而这几个义项,在成语中也较常见:

    表“离开”意的:

    一去不返

    扬长而去

    表“过去”意的:

    大势已去

    春去秋来

    表“除去”意的:

    去伪存真

    刮骨去毒

    斩头去尾

    表“距离”意的:

    相去悬殊

    四 一词多义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一)本义与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某个字在造字时的意义,它以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的义项为依据。要注意和基本意义的区别,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是它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比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士兵”。“汤”的本义是“热水”,基本义是“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钱”的本义一种农具,基本义是“钱币”。 “婴”的本义是妇女的颈饰,类似项链。基本义“婴儿”。

    (二)词语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这种派生和发展,笼统地说,就叫做引申。我们说某词义是某词的引申义,这个词一定是个多义词。比如“引”的本义是“拉开弓”,引申出:端着,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举起,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荆轲刺秦王》;引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掉转,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拉开,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的引申义具体可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是“道路”,如:怀其璧,从径道亡。引申为“途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又引申为“学说、道理”,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又引申为“道理、规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结果再虚化为副词、连词“果然”。“会”本义是聚会,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虚化为介词“适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由个别到一般

    “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裁本指剪裁衣服,《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后引申为裁剪、删减一切东西,如“裁军,裁员”。 匠:原指木匠,《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名叫石的木匠),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即可叫“匠”。“党”其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居民单位。《周礼》中说,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后引申为由利害关系而结成的集团,常含贬义。如:朋党、死党、党羽、结党营私。“江”、“河”本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大的河流。

    3.因果引申

    “虚”的本义是大土山,物体大了就容易空,所以虚可以引申为空虚。

    (三)词语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手足情深”中的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草菅人命”中的“草”,本义为“草本植物”,比喻义“(像小草一样)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比喻义是得力的大臣。“鼎沸”本义指水在鼎里沸腾,比喻义是“人心浮动或形势动荡”。 崩:本义是山倒塌,比喻义“古代的统治者把天子的死说成是犹如大山倒塌一样,指皇帝的死亡”,“风”本指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在“高风亮节”中比喻节操、品质、作风。

    (三)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由于文言文存在着通假字,通假字临时借用本字的意义的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本字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其假借意义为“提早”;“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五 实词与虚词

        在文言学习过程中常会提到实词和虚词两个概念。由于初中语文课本中淡化甚至取消了语法知识,好多学生对此一头雾水。这也怪不得他们,由于汉语掌握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以及是否能准确运用,不懂语法知识并不影响我们对汉语的掌握理解。为了能更好的运用词汇,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问题:

      (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充当句子成分(有词汇意义、有语法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有的书上把副词归类为虚词)、代词(传统语法认为代词属于虚词)等。

      (二)虚词

        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独立成句,只能与实词结合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汉语缺乏词形的复杂变化,主要通过句序和虚词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举例来说,英语在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将来,配以正在进行、完成等,作为动词都有不同的词形变化。汉语并没有这么多的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往往用“着、了、过”等动态助词表示,或用将(要)、正(在)、已(经)等词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tp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