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学文言文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二)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二)

作者: 杜若东 | 来源:发表于2020-01-08 03:00 被阅读0次
    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二)

    第一章 文言概说

    关于文言文、白话文、古文

    大家还记得学过的第一篇文言文吗?当时老师是怎么给大家解释文言文这个概念的呢?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①(见本节后附得注释,以下序号体例仿此)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以文言为基础写成的文章。换句话说,现代人按文言仿写的文章也叫文言文。

      文言文是对于白话文来说的,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对“白话”的解释是“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②,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用白话写成的文章就是白话文。而白话文有古白话和现代白话之分。古白话文里面还或多或少夹杂着文言的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诸如《三言二拍》《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我们今天说的白话就是现代汉语了。现代汉语和古白话的不同,王力将其归结为两点:一是适当地吸收了西洋语法,二是大量地增加复音词③。

      简言之,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为历代通俗文学所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古文一般就指文言文。特指一种唐宋时期出现的新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④,讲求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绮丽奢靡,华而不实,空洞无物。陈子昂首倡古文运动,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提出了“古文”的概念。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后至宋欧阳修师承韩愈,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任科举考官时,培养提拔了很多古文人才,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古文运动”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

    二是主张文体革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

    2. 重视“文”的作用。提倡语言独创,文从字顺,使其所提倡的古文对先秦两汉文章既有继承又有区别。

    3. 对作家创作的要求。强调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因为他们标榜先秦、西汉的文章,故被称为“古文”。

    由此也出现了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即唐宋时期八大著名散文作家的合称,八人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我们知道,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来说,会说不一定会写。也就是说在古代口头语和书面语即文言文是分离的。文言文的写作能力需要专门学习才能具备的。有学者认为,大致在先秦时期,文字与语言是不分离的,比如儒家经典《论语》就是语录体,应该是当时孔子话语的忠实记录。然而有学者提出了异议,书面语产生于口语之后,其创始之初数量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记录口语。另外受到书写材料的限制,书写对象是兽骨、龟甲、钟鼎、绢帛、竹简,写字的工具是玉石、刀子,笔的原始雏形出现于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上。现代意义上的毛笔出现于战国时期。由于书写的对象绢帛之类非常宝贵不容易取得,而竹简书写起来也费神费力。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可见书写之繁难。一来汉字初始数量本身就少,根本不能如实记录口语;二来书写媒介的限制,写字十分麻烦,为了减少工作量能省则省,于是言文就这样分离了。举例来说,我们今天说“吃饭了吗?”,换成文言文就是“饭否?”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冯梦龙写得《古今谭概》: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对于“有奔马毙犬(有一匹脱缰奔跑的马踩死了一只狗)”这件事,分别使用三种文言表达方式,而只有欧阳修的说法最简洁。

    言文分离的结果一方面保证了书面语的稳定性,就是说古人所说的话由于地域不同而方言各异,但是一旦形诸文字,写成文章,则都需遵循文言文的写作模式,这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顺利传承。现代人只要掌握了文言文的作文法则,经过训练,不难读懂几千年的文章。另一方面由于字数简约,常使用通假字,一字多义现象乃至词类活用现象频出,就难以精确表达语义,构成了文言文晦涩难懂,语义模糊的特点。

    根据古代汉语发展史,结合古代文学史,在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散文,二是辞赋,三是诗歌,四是古白话。我们这里所说的文言文是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古代的散文。


    先秦:中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是中国唐朝受佛教影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佛教通俗化、佛经再翻译的运动。由于佛经经文过于晦涩,僧侣为了传讲佛经,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变文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复音词: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如“嵩山、乌克兰、莎士比亚、布尔什维克”。复音词中包括双音词和多音词。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在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王勃的《滕王阁序》即著名骈文。


    第二章 重新认识汉字

        在当前的汉字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懂得利用前人整理研究汉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只教会学生形音义,而不去从汉字结构演变的角度去把握,只是一撇一捺的讲,说解简单枯燥。一种是不顾汉字的构成原理,随意发挥讲解汉字,趣味性是增加了,却误导了学生。比如,有人解“臭”字为“自大多一点”。从字义而言,“臭”确有“自大,摆架子”的意思。但是,这种说解完全破坏了汉字的构形特点。许慎《説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 从自。“臭”字是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上部“自”在古文字中是鼻子的形象,而“犬”就是狗。“臭”是“嗅”本字,本义是闻气味。因为狗善嗅故常用它的这个特点来追踪猎物。把“自”解成自大,把“犬”借成自大多一点,纯属望文生义,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作为汉字的基本构件(王宁教授在《汉字学概要》中称之为“形素”,是构成汉字表达最小的语义单位的形体。)必须要表示出汉字的构字意图,“犬”字不能拆开来理解。又比如,平时我们常说“弓长张,立早章”,事实上,“立早章”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章”从音,与音乐有关系,从“十”,是表示结束之意,由此我们知道“章”的本义就是音乐告一段落。诗歌的一段也叫一章,因为古代的诗歌都是配乐来唱的。所以,把“立早章”改称“音十章”才对。

        再如有人解释温字,太阳出来盛在器皿里的水就温了。似乎字形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字的含义。事实上,这种解释同样是错误的。文字是一个从“氵(水)”, 声的字。  是一个基础构件,是无法拆分的。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媪愠薀蕴氲瘟縕等一批以为声符的字就无法解释。所以解释一个汉字构件,不能只针对一个汉字,要从系统着眼才不致走入误区。正如把“饥饿”解释为“我要吃饭”,这个字是说通了。那“蛾”是我要虫子吗?“娥”是我要做女孩吗?肯定是错误的。其实甲骨文“我”作 ,像一种戈状,而一端有许多利齿的武器,类似西游记中猪八戒拿的钉耙。而“蛾”“娥”都是形声字。因此,掌握基本的六书原理,充分利用《说文解字》及古文字研究成果对于汉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这种解说文字的方法古人早就用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熙宁年间作了一部《字说》,很希望《字说》能够天下风行。据《调谑编》记载,苏东坡听说王安石新写成《字说》一书,书中把“笃”解释为用竹鞭打马,就调笑说,用竹鞭打马叫笃,不知道用竹鞭打狗有何可笑?(按:因为狗即犬,笑的异体字有作的)。苏东坡又问王安石“坡”怎么解释,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泥土的表皮。苏东坡回道:那这样说“滑”就是水的骨头了。王安石默不作声。王安石又问苏说:“鸠”字由九和鸟构成有什么说法吗?苏回答:“《诗经》上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的父亲(雄鸟)和母亲(雌鸟),恰好是九只。王安石很佩服苏东坡的学问。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苏东坡一直在嘲笑自己(胡乱解说汉字)。正是因为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缺乏科学依据,这部书就没有流传下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依照字理解字,汉字的构成部件是不能任意拆分的,作为识字教学,可以采用变通的方式处理汉字的含义,以强化记忆,增加趣味是可以的。诸如把“裕”解释为丰衣足食;把“忍”解释为“心头一把刀”。但把“狼”解释为:狠字多一点就成了狼;把“死”解释为:一个歹徒拿着匕首杀死别人,都是不正确的。对于专业的汉字研究者而言,应竭力避免这种庸俗的现代说文解字。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所以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在大一统国度里和谐相处,不得不说得益于汉字强大的凝聚力。汉字超越了时空,演就了一个传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汉字昂首阔步走进互联网,通过计算机技术不断数字化,粉碎了汉字落后的怪论。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有必要了解她、纯洁她、捍卫她,让她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中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

    (一) 汉字古今形体演变

    据文字学者推断,文字来源于图画,可能起源于几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的陶器符号或原始图画。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让我们从甲骨文说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dj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