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东哥2024.03.21
“二流子”是谁?既让人鄙视,又让人艳羡。
——我站起来,拿着本线装的《千字文》,对私塾先生说:“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对我爹说:“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
——最初的几天,队长端着个饭碗嘻嘻笑着挨家串门,问大伙:“省事了吧?这人民公社好不好?”大伙也高兴,都说好。队长就说:“这日子过得比当二流子还舒坦。”
大家应该留意到了,私塾先生嘴里和队长嘴里的“二流子”意思大相径庭的。一个让人鄙视,一个让人艳羡。
好奇心让我在网上做了一番功课,一番操作下来,知识增益不少。
私塾先生口里的“二流子”这个词,指好吃懒惰、蹭吃蹭喝,游手好闲,知识素质文化低下的人。一个遭一般人家鄙视、唾弃、嫌弃的群体。
现在料想,算是当时各地都通用的说法用法。
怎么到了二三十年后,就成了队长口里的、有点让人艳羡的对象了呢?
同一个词,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人为的改造,语义变化很大。说来话长,这里长话短说。
1950年代春明出版社出版的《新名词词典》中,“二流子”特指旧社会中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和职业的一部分人。
这些人“大都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常常以不正当的活动(如偷盗、欺骗、恐吓等)谋生。
在乡村特指“‘脱离生产’、‘游手好闲’、‘好吃不做的懒汉’”。
私塾先生说富贵将来要当的“二流子”,绝对不是《新名词词典》中的“二流子”,不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那一部分人,也不是乡村里的那一部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人。
应该指“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击穿传统道德底线、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很低下、有下作和流氓气质的人。
队长口中的“二流子”,是经过新中国、新时代改造的一批人、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词,特指《新名词词典》中“‘脱离生产’、‘游手好闲’、‘好吃不做的懒汉’”。
正是因为当时搞人民公社,搞大锅饭,符合人的天性和“二流子”标准(见后面引用资料)-“喜欢吃好吃的+天天有好吃的+还不用下地劳作”,所以皆大欢喜(当然,有明白人知道,成天吃吃喝喝、不事生产、不努力生产的日子,是怎么也不能长久的)。
“二流子”还要担心能不能天天有“好吃不做”的好日子,时常饥一顿饱一顿,有上顿没下顿的,参加了人民公社却不用愁,伙食还超标了。队长才会说,“这日子过得比当二流子还舒坦。”
——对二流子的认定也不简单,早期由于标准不统一,村干部常常为某人是否是二流子,是“全个二流子”,还是“半个二流子”,讨论到半夜,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比如有的农民抽洋烟,但也从事生产,就很难认定。
最后标准还是统一到是否有正当职业;和他们对生产的态度;生活是否腐化;养不养家这些最根本的农人之道上。
此后逐渐统一了二流子的标准:
一、完全无正当职业而靠不良行为(如偷人、嫁汉、招赌博、贩卖违禁品、拐骗、做巫神、当师婆、胡挖乱抓、只要能作为生活手段,汉奸特务也干,……)维持生活者为二流子。
二、有正当职业,又兼靠不良行为为生活手段者为半二流子。
三、至于完全靠正当职业为生活手段但染有不良嗜好或不良习气者(如本人有不良嗜好,但不靠卖违禁品为生活,耍赌博但不靠招赌生活,积极生产但又大吃大喝等),不算二流子,而应作有不良嗜好或有二流子习气的公民。
(中共西北中央局调查研究室编的《陕甘宁边区二流子改造》-1940年春或略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