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次教学比赛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十年磨一剑。无奋斗不青春,无奋斗不幸福。
这次我没有急着写教学设计,决定先制作课件。我最初打算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强调英雄品质,利用学生视频回顾课文,再用分享学生素材进一步深入讨论,如花木兰在中国英雄历史上的地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长津湖》中的英雄论断“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英雄的荣耀”如何理解,最后以经典的英雄论述结尾。这一思路经团队讨论,重点不突出,创意性不强,没有体现最新的教学理念。推翻重来。
继续思想碰撞,讨论中姐妹们提议在典型事迹上做文章,查找学生英雄人物描写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课堂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利用文本分析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完善写作,解决问题。
带着这些意见,我重新理清思路,整理素材,雕琢课件。第二稿制作的过程中似有所悟,从英雄的界定中提炼出英雄人物描写的范式框架(这也是我本次比赛的最大收获,以前很少做这样的归纳提炼,且能以框架套之,简准狠,心里有些飘飘然)。有了这个框架,这堂课才有了以一持万的主心骨,查找学生作文问题才有了依据,分析英雄故事才有了凭证,帮助学生改进作文才有了路标。我似乎找到了通向险峰领略无限风光的蹊径。
再次检验课件,接受同学们的各抒己见和同事们的改进意见,打磨文字,疏通逻辑,力求尽善尽美,画龙点睛。终于在学生精心打造的视频里,我发现了它,发现了点睛之笔。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连连叫绝,也让我信心倍增。
有了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条理分明的课件,课程设计才不会无中生有,纯属虚构。和文字打起交道来,发现自己也被英语绕进去了,修饰太多,啰哩啰嗦,画蛇添足,让别人抓不住重点,觉得别扭。这是个老毛病,早该下决心改了。文字功夫要做到让人一读就明白,重点突出,不绕弯子,不生歧义,读来不费力,读得轻松愉快。多学学余秋雨先生的文思。
上交的材料还有一份创新报告,我咬紧牙关,在上一届稿子上涂描。写教学目标时我突然开了窍,把5C和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全然联系了起来,还用了一点小小的语言技巧。大呼快哉!原文如下:文化素养可匹敌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好比人的气脉,气脉通畅才能展现阳光的精气神;交际匹配传统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以嘴上功夫和笔头能力为根本;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审辩思维重在训练反思,三省吾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创新突破学生成果形式,将读、写、译、说和视频制作结合,将静态成果转化为动态成果。
思想的火花倏地迸发那一刻,一扇窗户正在打开,无限风光徐徐到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听到了心灵对我说,十年磨一剑,nothing is impossibl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