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正是适合2岁到6岁大小的孩子。其实,可能还会适合更小一点的孩子,只要你想要有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决心,即培养孩子在将来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再小都不早。
本书的主题思想,即是“如何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影响他们的社会能力”,这种思考方式,作者称它——“我能解决问题法”(I Can Promblem Solve,简称ICPS)。核心就是通过孩子自己的思考,解决他们自己所遇到的人际问题、抉择问题、权力之争问题等等。父母教孩子如何思考,就是本书的落脚点。
本书将会一步一步教你,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让他们能自己做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
“ICPS法”操作起来,一共有四步。但这些方法,都不是当问题真正来临的时候,调用出来。而是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在平时你与孩子互动的小游戏当中,为他讲的故事当中,在临睡前的聊天当中,带孩子商场购物时,甚至外出坐车、旅行等等。总之,只要你与孩子相处,都可以为“ICPS法”做准备。
第一步,明确问题所在
当你的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端时,首先,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明确问题所在,问孩子一些问题。“你打他在他打你之前还是之后?”“你们打架是因为什么?”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只知道,这里面的一些词汇孩子到底能不能懂。“之前”“之后”“因为”这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多数年龄较小的孩子是不明白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接触到有三年级的孩子不明白“因为……所以……”这个句型的意思。所以,不要认为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是听得懂的,其实,某些词汇他们是不太懂得的。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你来引导他们,理解这些词汇。
“ICPS法”基础词汇:
是/不是(没) 之前/之后 和/或者(还是)
现在/以后(稍后) 一些/所有 相同/不同
帮助孩子理解词汇的时机
吃饭时
“这米饭,不是面条,也不是包子。”
“我们俩个的碗是相同还是不同?”
“现在好好吃饭,稍后吃完饭可以吃小饼干。”
“你要吃盘子里的一些牛肉,还是所有的牛肉?”
逛超市
“这是苹果,不是香蕉。”
“宝贝,这个和哪一样东西相同?又和哪一个不同?”
“我们结账是在挑完东西之前还是之后呢?”
穿衣服
“这是衣服,不是……”
“你想现在穿衣服,还是先穿裤子,稍后穿衣服?”
“这两只袜子相同吗?”
甚至可以在出去旅行时,在车上时,在出门前……只要你想,任何时候的任何地点,都可以玩“字词游戏”。我觉得在这个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字词游戏”当成了教育,你需要就是把他当成一种游戏,过程让孩子轻松自在,不要有任何压力。
“ICPS法”高级词汇:
合适时间/不合适时间 如果/那么 为什么/因为 公平/不公平 可能/或许
第二步,理解他人感受
孩子4、5岁之后,经常打人、抢玩具,多数时候,是因为不能思考他们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在书中,作者表明,即使学龄前的孩子,也能通过引导,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会勇敢这种理解来解决他们遇到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障碍会一直延续到他成年之后的工作中、婚姻中。这里需要补充,学了SI之后,我明白,尤其是敏感度低的孩子,察言观色、体会他人感受,需要早期引导。否则,会影响孩子学龄期、青春期交朋友,朋友对于此时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个时期,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大多来自朋友。
理解他人感受有三法:
用眼睛看
“宝贝,你看,你抢了他的玩具,他哭了,他现在他非常难过。”
“故事里的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你看,他们笑了,多开心呀!”
用耳朵听
“你之前弄脏了床单,你听,现在爸爸的声音好大,他生气啦!”
“你听,乔治摔倒后,他哭了,他很伤心。”
用问题问
“你快去问问你的朋友,他得到了你送的礼物,现在是什么感受”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用在平时的游戏或互动中,利用讨论的方法,教会孩子。如:在讲故事时、画画时、玩偶游戏时、字词游戏时、看电视时等等。
需要引导学会关于感受的词汇,如:
开心、伤心、生气、沮丧、失落、骄傲、兴奋、郁闷、尴尬、担忧、紧张、震惊、幸福、心疼、后悔、难过、痛苦
第三步,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孩子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并且会考虑自己及他人的感受,“ICPS法”就已经在发挥他的作用了,但还不够,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能力,有时候,只想一种办法可不行。此时,需要孩子有多种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想出一个解决办法——再想其他办法——有无不同的办法——继续深入探究
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引导是值得的。孩子以后自己解决问题时,如果一个办法行不通,他绝对不会放弃,他会想另一个办法。SI当中的知识体系告诉我,遇到坚持度低的孩子,这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
这个步骤,也不是真正等到问题发生了,采取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