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970833/1a711d18b3fab040.jpg)
美好的一天从学习阳明心学开始。我觉得每日的学习都要有收获,为了加强记忆和理解,可以抓住文中“经典名句”,效果应该不错。今日试试:
一、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
学习原文:“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
阳明先生首先肯定刘内重的优点,称“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同时也指出了内重需要注意的问题,即“眼前路径 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阳明先生希望内重心胸开阔一些,容人既是容自己。这句话说的太好了,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有感触,大多人的通病是自以为是,咄咄逼人,偶尔还会耍小小心眼,如此,失去的不仅是情义,还会失去另一番广阔的天地。多包容他人,自己的路径才会大。心量大,世界就大。
二、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
说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也就是说,圣人的行为,它离不开我们平常的这些人情。那么这个人情,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子,而是叫做通情达理的情怀。
我们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理解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开悟之人,一个圣贤,他跟他的家人、孩子,包括弟子的沟通,全部都是一个方向,叫做存天理、致良知,叫做通情达理。
接下来,阳明先生举了孔夫子的例子:看原文“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难言之互乡,亦与进其童子”,在当时固不能无惑之者矣。子见南子,子路且有不悦。夫子到此如何更与子路说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说见南子是,得多少气力来说?且若依着子路认个不是,则子路终身不识圣人之心,此学终将不明矣。此等苦心处,惟颜子便能识得,故曰“于吾言无所不悦”。此正是大头脑处。区区举似内重,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则此大头脑处,自将卓尔有见,当有“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之叹矣!”
阳明先生说孔老夫子当年跟大家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在这里举了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连子路都不高兴,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孔子又没办法给子路讲明白这个事儿的是非曲直,所以只能是当着子路的面儿对天发誓。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作为圣人,他也会有一些难言之隐。否则,如果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要去说明白的话,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沟通,而且还不一定沟通清楚。如果依着子路的想法,承认自己做得不对,那么子路终身就会对圣人这颗心就不能有所理解,那圣人的学问也就得不到昌明。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反省自己,我们不能够拿着我们那颗心去评判别人,甚至去评判圣贤的行为的对与错。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孔老夫子那片苦心,包括阳明先生那片用心良苦。因为很多人当年很多人说阳明心学是伪学,说阳明先生是疯子,有时候阳明先生那个状态确实让人感觉到有些不可理喻,但实际上,阳明先生从来都没有因为别人的这种诋毁而让自己这颗心有所动。真的是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还是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这一切,先生真的是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三、虚其心,阔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
最后阳明先生对刘内重说“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多么的语重心长。我们学习阳明心学,一个致良知的求道者,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成长者,就不能以“人我之见,意必之私”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不能以我们的格局境界,以我们的个人好恶得失来衡量看待身边的一事一物。我们只管去做正确的事,无论别人如何地对待自己,我们都依道而行,这才是真正的无我,才是提升格局境界,去除意必之私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