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路遥(网文整理)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15:48 被阅读335次

    (一)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7岁时因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

    一大早起来,因为要赶路,早早把他喊醒,穿起破烂的衣服,因为衣服的底层都破了,所以十分难穿。

    父亲带着他,一路上要饭吃到伯父家。

    父亲只揣两毛钱,第一天在清涧县城待一天,第二天黎明穿过这个县城,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卖油茶的老头,穿着破烂的衣服。

    父亲掏一毛钱买一碗油茶给他喝,还找五分钱。

    离开家后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父亲的欺骗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痛,“三十年来再没有在这个城里作停留,再也不想停留,不走那条石板街。”

    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父亲很早就起来了,他唤醒儿子,对他说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敏感的卫国从人们的神态和言语上感觉到生活将要发生变化。

    “明天咱就一块儿回老家去。"

    卫国点点头,但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

    趁家里人不注意,卫国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卫国咬住牙忍着没有去追父亲。成年后的卫国有了一个笔名:路遥。

    (二)

    1968年,以群众代表身份被结合进延川县革委会,并且担任副主任。

    1969年回乡务农。期间,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过书。还与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同住过一个窑洞,两人曾彻夜长谈。

    1970年延川县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指标,但是他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女友林红。

    后来浑身长疮,折磨得两个月不能行走的路遥被县革委会宣布隔离审查。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她爱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军官。路遥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段恋情所带来的阴影。

    同年,在延川县文化馆编辑的油印小报《延川文化》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车过南京桥》。“路遥”这个笔名也从这篇作品开始正式使用。

    1972年秋天,被调到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同年,与几个在不同单位的文学青年共同创办了铅印的文学刊物《山花》,期间写了很多诗。

    (三)

    1973年, 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选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系统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还把建国以来的全部重要文学杂志,从创刊号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终刊号全部翻阅了一遍。以至于钻进阅览室,买个饼子,就不出来了。

    同年7月,《延河》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10月, 到西安参加了《延河》编辑部召集的创作座谈会。开始有机会接触柳青、杜鹏程等作家。接着, 相继发表了《姐姐》、《雪中红梅》、《月夜》等一批短篇小说。

    1976年8月,路遥从延安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接着,路遥背上简单的行囊,坐上长途公共汽车,一头扎进了甘泉县招待所,开始了中篇小说《人生》的创作。为了构思这部作品,路遥已准备了整整3年。

    在招待所,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1981年6月,路遥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他兴奋地带着稿件来到延安,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一一被退稿。

    1982年,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四弟王天乐借的。

    王天乐说:“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

    《人生》发表之后,路遥又接连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说。其中《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四)

    1982年,路遥开始了一部被他作为礼物献给他“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书。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他给自己规定阅读100部长篇的计划,家里任何地方都有书,很多书读过七、八遍。

    1984年,开始筹备创作《平凡的世界》,1985年秋天,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为创作寻找素材。

    路遥坦言:写作艰难,想起来不寒而栗。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路遥继续过着“二个蒸馍,一根大葱”,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

    一个冬天,几乎和任何人不说话,语言能力都丧失了,很孤单。晚上只睡五六个小时,起来还得走到桌子前,继续写。看见桌子,像上沙场一样。

    第一部全部完稿了,发表过他作品的刊物看过后,纷纷都给他退稿。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辗转多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发表。

    好不容易问世之后,评论人士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路遥去了一趟长安县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柳青墓碑前,放声大哭。但他却没有停止写作。

    第二部第一天写完,第二天就爬在地上起不来了。“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来,我怀着无限惊讶凝视着这一片阴影。”

    1988年5月25日,体力日见衰竭的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终于在他顽强毅力支撑下完成。

    1991年3月9日,在全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平凡的世界》以榜首获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五)

    1990年到1992年,在创作休整期间,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诸多提问,就《平凡的世界》创作问题写一篇随笔,即《早晨从中午开始》。

    1978年1月路遥与北京知青林达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可两人在生活习惯和性格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凸显,短短几年,二人行同陌路。

    林达多时提出离婚,路遥害怕给亲爱的女儿带来很大的伤害一拖再拖。身为人父,路遥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曾为了让女儿吃上西餐跑遍全城。

    辞世前三个月,林达扶起病床上的路遥,他在离婚书上签了字。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路遥纪念馆由清涧县委、县政府投资建设,于2009年8月动工,历时两年建成。馆名由冯骥才题写。主体馆布展的内容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等”六个部分,真实地再现了路遥“生活就是无休止的奋斗”的一生真谛,集中地展现了作家具有史诗般品格的文学世界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忆路遥(网文整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xz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