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和母亲通电话,她照例又提起了老家拆迁房的事,说是村民们又去政府问了,房子何时能交付,答复照例是“快了,快了,再等等”。 没错,我的老家拆迁了,在三年前,公元二零一七年中秋节前夕。不过严格说来是拆了,还没迁,因为拆迁房还没有建好。具体措施是这样:一、住户和政府签协议,要现金补偿的,按原住房面积,每平方人民币890元补偿。要拆迁房的,一平方换一平方。拆迁房面积小于原住房面积的,按面积差每平890元补偿,拆迁房面积大于原住房的,面积差按照每平3000元交给开发商。二、拆迁房最晚三年内交付。签完协议住户搬走,政府拆房,住哪政府不管,不过给拆迁户按照原住房每平方每月8元的标准补贴。 就这样,在三年前的中秋节,这个传统的阖家团圆的时刻,我的老家被拆了,乡亲们都去投亲靠友,四处租房。一个村庄消逝了!我的故乡是鲁西南一个小村庄,民风淳朴。我现在依稀记得,在村口的村碑是这样写的:洪武二年,兵荒马乱。山西王氏由洪洞县迁此,以纺线为生,故名王线庄。不过从我记事起村里就没有一户姓王的了,绝大部分姓张,只有几户外姓人。也没有考证王姓怎么消失了。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最朴素的愿望不过就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十多年前,我老家的大部分农田都被征收了,补偿标准是每年每亩地1000斤小麦的价钱。三年前我的老家的房子拆了,拆迁房现在还没有建好。不过我相信拆迁房总会建好的,当地政府不能总失信于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加快着城镇化的步伐。农民们逐渐和世代相依的土地剥离,自愿或被迫的住进钢筋混凝土堆积的建筑物里面,过上了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日子。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偶尔靠窗凝望以前的故乡的方向,想起那村头淙淙的小河水,想念那袅袅炊烟,思念那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