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与《思维导图》一书有一些重合的内容,记忆力的核心思想与《You can have an amazing memery》大同小异,因此很多章节是扫阅过去,读得比较快,包括大脑的结构,神经方面的科研成果,记忆力和记忆方法等。
这本书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以下4处。
1)智商:传统对于智力的定义包括语言、数字和空间能力,本书延伸了智力的范畴,增加了个人、社会,身体、感官,创造,精神伦理这几个方面。这拓宽了对智商的认识,也更符合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
2)创新:作者把创新能力的来源分为四个部分,敏锐的感觉,科学,艺术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下是关于创新的一个自测问卷。
非常遗憾,测下来是零分,这辈子与创新无缘了。看来我们行业不需要创新,尤其是执行层面。
对比上述4条,不太喜欢被外界干扰,希望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感觉敏锐方面比较弱,反应迟钝。对艺术没有欣赏能力,最多只能看看小说,情节性强而不是艺术性强的小说,其它诸如诗歌、散文、音乐会、雕塑、歌舞剧、艺术展……基本是无缘的;科学性还算过得去,但注重证据和逻辑反而限制了联想能力,对于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看得不是那么清晰。
3)关键词和重构笔记:这一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触动较大。近期看的一大堆不同种类的书,传达了一个类似的观点,就是知识重建。之所以思维导图重要,知识体系重要,它们能帮助记忆,关键就是重建。
不管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各个知识点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和知识结构进行搭建的。如果想要把它们消化、吸收、利用,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那么将知识点分解,依据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拼装,就是知识重构。重构过程中需要思考其中的逻辑和联系,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组装既要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要合乎逻辑,因此知识重构完成之后,印象深刻,这部分知识可以随时调动和使用。
4)书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学习、复习三部分。
预习的关键在于确定时间和任务量,尽可能做一个微型的笔记,同时列出预习中的问题以及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需要抓住核心内容,高速记录有用的东西。对于不太理解或者依然疑惑的部分,作为障碍,一个个去攻克,最后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复习方面比较简单,重温一下思维导图,或者加以更新,基本上就能回顾前面所有的知识点。
该学习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有目标的主动学习,控制学习的节奏,反馈,调整,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看完这本书之后,尝试用电脑画了一个思维导图,貌似比第一幅自己手工画的漂亮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