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3年,努尔哈赤得到了13副盔甲,敲响了大明王朝的丧钟,可以说大清王朝300多年的国祚也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为明军带路,攻打背叛明朝的王杲(gǎo)和他的儿子阿台图。结果,父亲和祖父在战乱中被明军误杀,这13副铠甲就是明将李成梁给努尔哈赤的抚恤金。
那么,13副铠甲是啥水准呢?
在明末时期的蒙古草原上,铠甲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武器资源。一套铠甲的价格足以换取90头牛羊,这几乎等同于一个中产家庭的全部家当。根据卫拉特法典的规定,20户游牧民每年才能凑足购买一套铠甲的费用。辽东的女真族中,即使是顶级部落乌拉部(多尔衮老妈的出身部落)也只拥有7000套铠甲。在努尔哈赤建立势力的初期战斗中,13套铠甲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战斗资源。
当时,努尔哈赤经常率领数十甚至上百人进行攻城作战。比如,他攻打界凡城时,率领的主力部队只有25名披甲兵和50名士卒;追击尼堪外兰时,他起初只有40名装备甲胄的士兵。
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努尔哈赤开始频繁对外作战,虽然一次性夺取大量甲胄的战斗并不多。例如,在九部联军之战中,他只能夺回了“甲三十副”。直到努尔哈赤父子消灭了数以万计的明军后,才得到了4万副铠甲,凭借这些铠甲入主中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