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品读《走到人生边上》,纪念杨绛先生

品读《走到人生边上》,纪念杨绛先生

作者: 山人简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5-29 12:04 被阅读0次
    走到人生边上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出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句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决定拜读这本书,是因为去年杨绛先生过世之后,在一则新闻里看到了她的这本书的文摘,很能触动我的心灵。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只是茫然无答案,遇到上面这段文字自然就被吸引了。不知觉间,一年已经过去,我想再整理一次读这本书的感悟,感谢作者这本书带给我如此智慧的人生思考。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九十六岁,如书里所说:“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走,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

    这么一位才华横溢、人生经历无比丰富、思想无穷深邃的智者,她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觉得会受益无穷!

    关于人的问题:

    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灵魂是看不见的,但身体有没有生命却显而易见。”

    可以肯定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二是看不见的灵魂。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体质不同,性情各别。

    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这是可以证实的。

    人是有本性的:这是指全人类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类所特有的。

    "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吗?
    食与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还都图享受呢。

    人是有灵性良心的,即人的良知良能。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

    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灵魂和肉体。

    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每一种罪恶都引发另一种或多种罪恶。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灵魂在肉的一方:

    没有灵魂,肉体是死尸。死尸没有欲念,活人才要这要那。

    灵魂附上肉体,结合为一,和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有欲念,一同享受,一同放纵。

    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我”的敌对面。

    灵与肉如何斗争?

    “我”如果听受管制,就超越了原先的“我”而成为了另一个“我”。原先的“我”是代表肉体的“我”,称“小我”。超越了肉体的“我”称“大我”或“超我”。这个“大我”或“超我”就是斗争统一以后的另一个面貌。

    这里说的“我”听受管制,听受的是谁的管制呢?听受的应该是菱形良心的管制。

    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佛家实施的禁色,提倡的是利用灵性良心去克制人的色本性,这是修行。

    至此,我大概了解了人为什么会有欲望,这都是人的本性。欲望的本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克制与引导,则演变成罪恶,得到了有效的克制和引导,则成为了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
    几年前有写过一篇文章《思考:生活的意义》,就在思考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金钱名利皆想有所求,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想法。坛坛众生,不断在灵与肉的斗争中度过,为何又要有如此的斗争呢,我想答案应该在接下来阐释的人生价值里。

    杨绛先生

    人生的价值

    说到人生的价值(或者说人生的意义),首先问问看:为什么要探讨人生的价值?就这么默默地活着一直终老不可以吗?

    因为人生是痛苦的: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的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你总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们受欺侮、吃亏受气,你能不同情气愤,而要尽力相帮相助吗?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无动于衷吗?如果看到公家受损害,奸人在私肥,能视而不见吗?

    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头脑的智力愈强,愈会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划上了等号。聪明年轻的一代,只图消费享受,而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了。

    实在忍不住摘录下这么大段的文字,这里描述人生的痛苦,写的太好了,太有认同感。一直疑问于佛教所说的出家即“脱离苦海”,或者高僧死后称为去了“极乐世界”,不明白为什么都说人世间都是苦海,而我们常看到很多人在灯红酒绿中快活、在豪华逸境里享受,不都很开心快活吗?怎能说人生痛苦?其实,这些享受,都是“将钱买憔悴”。

    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育儿女操心;富贵的,要运用它们的财务权势,更得操心。所以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因为逼近了看,人世处处都是苦恼啊!

    而大多数人产生这些苦恼,只不过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灵性良心没有战胜自己的食色本性物欲,只活在“小我”当中,还没达到“大我”的境界。

    正因为人生有太多苦楚,所以说“人需要锻炼”,也即修养、修行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既是锻炼自身。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那么应该怎样了解自己呢?

    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察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

    这里说到的了解自己的途径,深有感触。平常做梦,很多人以为梦是未来发生什么事情的兆头,我倒觉得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梦里你和人打架,表明你敢于斗争,梦到被追赶而不断逃跑,表明你有在逃避某些事的心理,梦到自己哭得凄惨,也许表明的是你正存在着伤心忏悔之心。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本本的需求。

    作者认为:

    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

    也就是说:

    人生痛苦,是因为只有通过痛苦的人生才能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才有人生价值。

    而我认为:正因为人生是痛苦的,才需要通过人生的锻炼来超脱痛苦的人生。

    了解自己之后,才好修身,那么修身之道是什么?

    “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
    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的感情,都由肉体的欲念而来,需用合理、合适的方法来控制。要求“达天道、顺人情。……”
    肉体的基本要求不能压抑,要给以适度的满足。这个适度,就是“理”和“宜”。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这就是说,感情当用合适的方法来控制,并由音乐而得到发泄和欢畅。
    人必须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修身中,受到锻炼的其实是灵魂

    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肉体既然由“我”管着,就不会自称“我”。“我”是灵魂的自称。
    肉体和灵魂是一体,灵魂凭借肉体而感受肉体的享乐。
    每个人经过顺人情又合理性的锻炼,就能超脱原先的“小我”而随着灵性良心的指导,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的主导,活得没有自我,任凭自己的原始本性去作恶,不做克制引导,那就是行尸走肉了。

    人的劣根性是顽强的。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可以成为恶劣的刁徒或卑鄙的小人。锻炼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绩。

    这段说的很精辟,把人在每个年龄时段的本性特点精准概述出来。不管怎样,人还是需要锻炼的,不同的锻炼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绩。佛认为:“你看别人不顺眼,那是因为你自己修养不够深。”大概也是这道理。

    如果随着肉体的劣根性纵欲贪欢,这个灵魂就随着变坏了。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礼记·乐记》)如果这个人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引,接受锻炼,就能炼成一个善良的灵魂。善良的灵魂,体质未必壮健,面貌未必美好。刁恶的灵魂、体质未必羸弱,面貌未必丑陋;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我相信相由心生,但我也承认人不可貌相,看似矛盾,但我相信这两者不冲突,只是需要更高的悟性来领悟。

    这里再另外摘录一下吉林师范大学一位学者对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的总结:

    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儒家修养目的是成德成人,修养依据是礼义规范,修养态度是积极修为,修养方法是内省外求;道家修养目的是与道合一,修养依据是循顺自然,修养态度是消解人为,修养方法是致虚守静;佛家修养目的是成佛涅槃,修养依据是佛法戒律,修养态度是虔诚救度,修养方法是定慧双修。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修养实践。

    三家追求修养的目的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修养的方法不同。

    总之:

    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只有人类能懂的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这算是作者对人生目的的概括吧: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求自身完善,简而言之就是要修养。那修养的目的呢?如果这样简单理解似乎又有点本末倒置。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以此推论,是否可以说:如果认为灵魂不是永存,那人就没有了信仰,人生就没有了价值?因为你修养一生,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但死后灵魂不在了,白忙一辈子,价值何在?

    据说,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如果要让自己有坚定的信心,让自己有老而弥坚的信念,必须要有所信仰,要一辈子锻炼自己的灵魂。当你找到了你人生的信仰,你会坚定信念去修养自己,你会坚信修养会让你的人生美妙快乐,让你永生的灵魂得到更大的升华。这大概就是人生的价值吧!

    再次感谢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能写下此书给予世人如此有价值的人生思考,受益匪浅。谨以此文纪念杨绛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走到人生边上》,纪念杨绛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dx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