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创造了一个美猴王,以后有许多演员,以人去演猴,皆能成为艺术。然以猴演人,铁链、皮鞭训练出的表演,并非艺术,乃生存糊口之道耳。”
一一 引自《孙犁散文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演猴被称为艺术,那猴演人只能称为把戏了。或直接一点称为“猴戏”,如果还嫌不够简单明了,那干脆叫它“耍猴”算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闲季节,在大街上经常会见到肩担木箱手牵猴子的耍猴艺人。这一人、一猴、一木箱便是整个猴戏的全部。是戏就要搭台,但猴戏不用,它只需一块空旷的场地。放下担子,拉开阵式,敲响开场的小铜锣,一场精彩的猴戏这就算开始了。
闻讯而来的人们自动围成一个圆形的场子。大人在后,孩子在前,站着的,蹲着的,胆小的孩子骑在大人脖子上的,有的索性就坐在了地上。耍猴艺人站在场子中间,手执铜锣急促而富有节奏的敲打着,这是江湖艺人们惯用的开场方式,以便招来更多的观众。激烈的开场锣敲地人们个个情绪激昂,兴奋不已。而这一切对于走过南闯过北,经过大世面的猴子来说,却充耳不闻。它神态自若地坐在紧贴着木箱旁边的专属座位上,说好听一点是座位,其实就是一个小木头橛子。它翻棱着猴眼睛,一眨一眨地环顾着四周看热闹的人群,一副处事不惊的样子,你别说,还真的有那么点大咖的风范。
一通激烈的开场锣过后,耍猴艺人操着一口河南腔对周围人群抱拳说道:
“在下经师不到,学艺不高,还望各位多多担待,多多指教。千里迢迢来到贵方宝地,不为别的,就为混口饭吃,有钱的您就捧个钱场,没钱的您就捧个人场......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咱们废话少说,说练就练。”
一段江湖套话过后,只听“哐、哐哐、哐......”锣声再次响起。只见耍猴艺人一抖系在猴子脖子上的细绳,嘴里连说带唱,训练有素的猴子便立刻进入了表演状态。先是一只爪子攥住绳子,一只爪子手搭凉棚,一步一晃的围着场子给观众敬了一圈礼。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绝活表演,翻跟斗、拿大顶、蝎子爬(后腿抬起,前爪着地行走),窜蹦跳跃,显得十分轻松自如。另外,拉车、骑车、挑担也是学的有模有样,令孩子们看后大笑不止。
好戏不断,精彩继续。重头戏来了。耍猴艺人给猴子穿上不同的服装,戴上不同的帽子或头饰,猴子依照艺人口中唱词的不同,自己打开箱子,分别取出不同的面具衔在嘴上。什么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拯,俊俏的佳人,白发苍苍的老太,拄着手杖的老翁......。根据道具的不同,猴子在艺人的号令指挥下,做着各种不同的模仿动作,简直是惟妙惟肖,但又显得那么滑稽可爱,再加上耍猴艺人富有韵味的唱腔,使得这猴戏更加精彩纷呈。人群之中也是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我不知道“衣冠禽兽”这个词是不是从猴戏中得来,但“衣冠沐猴”应该与此有些关系吧!
猴子戴的帽子和面具(图片来自网络)一场热热闹闹的演出即将接近尾声,这时猴子会托举着艺人的小铜锣, 围着场子向观众讨要赏钱了,此刻大部分人都会拿出一两毛钱放在铜锣盘里表示酬谢,毕竟谁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嘛。
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的提高。靠这种技艺谋生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像这种原汁原味的猴戏已经很少再见到了。虽然猴戏登不上大雅之堂,称不上真正的艺术,但他曾经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快乐,至少在我的记忆深处是抹不去的。
(乡人 2020.4.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