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代京城名医的中医忧思:中医的资本在哪?如何为中医发展把脉?

一代京城名医的中医忧思:中医的资本在哪?如何为中医发展把脉?

作者: 睿汐ghy | 来源:发表于2019-12-17 11:36 被阅读0次

    北京,前门,著名的大栅栏商业步行街,人流如织。在这熙来攘往的闹市深处,坐落着一间宁静肃穆的医馆,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大栅栏同仁堂医馆。走入医馆,仿佛从喧闹的俗世中,走入一方净土。

    品牌中医,绵延真谛

    大栅栏是同仁堂品牌的发源地。继1669年同仁堂药室创建后,1702年,乐氏先人将同仁堂药室迁至大栅栏路南。三百多年的岁月,大浪淘沙,斗转星移,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字号,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同仁堂却依然历久弥新。

    其原因何在?关馆长给出了他的答案。

    关馆长认为,同仁堂之所以能够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百姓的良好口碑,使同仁堂的品牌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以至能够跨越三个多世纪,直至今日仍为人们所认可。

    同仁堂创办之初,创办者乐氏先贤就立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诫。

    从那时起,同仁堂对道地药材的把关就堪称严苛。

    每年同仁堂都会派出药材行家赴安国、营口等主要药材集散地采购药物。

    对于药材的采购,同仁堂宁出高价,也不在药材的品质上打折扣,所以各地药材市场上出价最高的采购商往往是同仁堂。

    如此一来,渐成垄断之势。

    以至在著名的安国药材市场一度有着“同仁堂不到不开市”的传统。

    除了对药品品质严格把关之外,同仁堂对于药品的炮制更是一丝不苟。

    如古训所言,药材炮制无论工序如何繁杂,必定一步不少,炮、烘、烧、炙、煨、炒、煅、炼,丝毫不敢懈怠。

    正是同仁堂始终秉承古训,精益求精,才使其最终能够走入皇家视野,成为为皇家提供御用药品的药堂。

    中西医学,路径不同

    关庆维馆长出身医学世家,祖辈关月波、关月樵,父辈关隆、关幼波,都曾是声名赫赫的京城名医,家学深厚。自幼饱读医书,又受家族医风熏陶,历经数十载悬壶济世的临床体悟,终成一代大家。

    关馆长对中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领悟,深知中医之弥足珍贵。

    论及老生常谈的中医西医话题,关馆长不胜感慨。

    他说,中医在实践中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包含着二个基本的层次:形而上和形而下。

    形而下,可见可触。可以通过感官或科学创造的感官延伸把握,科学的知识和实践主要针对这个层次,西医解剖到的人体结构,像分子、原子,细胞、组织,都是这个层次的东西。

    在这个层次的科学实践中,人们“人为地”找到了逻辑规律,它符合线性逻辑,是以科学的经典数学和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

    形而上,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对这个层次的研究和实践,即是中国沿袭了5000年的文化,可以称之为“气学(西方称为形而上学)”。

    因为这个层次的物质对象,是不可直接通过感官把握的“气”,古人说“视听不用耳目”,“返观内照”,“虚室生白”,中医讲的“经络”、“三焦”、“精气神”等,都是这个层次实践的结果。

    无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均需要整体总结、提高、指导和把握,这就产生了指导科学的哲学和指导形而上学的大道之学。

    哲学最初源于形而上学,因为在2500年前,东方和西方都认为形而下的物质和规律,受形而上的支配,但是中国经管子、老子、孔子、庄子等数代人的努力,找到了对形而上层次稳定、且连续的认识和实践方法,并进一步发展出对形而上层次实践的指导之学——大道之学,从而实现了对以形而上为主导、包含形而上和形而下二个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把握。

    然而,西方由于其历史原因,在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时代,只保留了对形而上层次的知识,未能传承其认识和实践方法,从而失去了对形而上层次稳定且连续的把握。

    到了德莫克利特时代,只好退而求其次,将主要精力发展形而下的科学,但科学最初发展的指导—即西方哲学,却是西方远古传下的形而上学。

    随后的西方哲学的发展,则是对于形而下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总结。

    中医既包括形而上的东西,也包括形而下的东西。

    中医认为,“身者生之舍也”,人形而下的身体是生命活力的房舍,中国传统发现了“和”,要让生命和谐,身体这个舍才能干净、坚固。

    中医找到了从形而上把握形而上下平衡和谐的健康方式和医疗方式,因此,更接近于人体医学,或者说是健康医学,是利用人体自身的机能来治病。

    在认识疾病的层面上,西医是针对可检可测的形而下具象的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而中医则是从形而上层面把握人的整体。

    在对象上,西医针对的是被实验锁定的异常,注重消除疾病病灶;而中医则是面对病了的人,注重让这个人的生命力恢复和提升。

    在治疗法则上,西医是通过分析寻找异常,针对异常进行对抗;中医则是通过综合认识整体的平衡状态,再根据状态的偏颇使平衡向正常转化。

    因此,西医的方法与中医根本不同,将西医的方法移植给中医的,只能使中医丧失自身特色和优势。

    西式教育,难育中医

    在一个世代名医的医学世家中成长起来的关庆维,对于中医有着深厚的情结。从小耳濡目染中医治病救人,关馆长感慨中医国粹的弥足珍贵之余,也流露出对中医现状的深深忧虑。

    目前很多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甚至工作多年,也无法达到传统师带徒培养的老一代中医的坐诊水平。

    关馆长认为,中医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沦落,无论是在教育科研当中,还是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者或者从业者都逐渐倾向于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来操作中医。

    在大学教育方面,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学制一般四到五年,在这四五年间,有两三年在学西医的解剖学、化学、生物学,其余的时间则生硬地学习中医知识,而无法传授中医实践方法。

    这些学生们实际上是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漂移,学生们接受的是西医式的思维方式,把细菌放在培养皿中,用中药来做实验,看能否有杀菌作用。

    然而,把中药当作西药来用,这种试验脱离了“具有个体差异的人性的人体”这个中医理论中最强调的主体,忽略了人体活力机能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当看到中药对于培养皿中的细菌没有作用时,便否定中医的有效性。

    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一直读到博士后,反而不知道中医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了,也更加不信中医了。

    成为一个合格中医,中医知识的获知是次要的,对中医知识所讲到的内涵的体悟才是最重要的,关馆长称这种实践为“知道”,远不同于现行中医教育仅仅是学到“知识”。

    因为中医很多东西,需要在日久天长的实践中,慢慢体悟才能达到。

    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得越久的学生,越难以逆转,他们误以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于他们成为中医是有意义的,其实他们越是坚持这种形而下的东西,许多形而上的东西就越不能掌握。

    中医并不拒绝西医手段,但是中医临床中,不应失去自身实践方法上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京城名医的中医忧思:中医的资本在哪?如何为中医发展把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ls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