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实在太热了。我跟小姑站在中南某省会C市的大街上,俩人渴得要命想买瓶水,可我四下张望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便利店。站在旁边许久,一声未吭的小姑很无奈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去便利店才能买到水吗?”我忽然发现,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711之类的便利店跟瓜子零食饮料什么的联系起来了。只要我走在路上有这类的小需求,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抬头找找,这周围有没有那些看上去一应俱全,且干干净净的便利店。而那些矗立在尘土中的小卖部,则完全不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
仔细想想,不都是买点小东西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其次,为什么我会觉得便利店的比小卖部的强?最后,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养成这种“买东西,上便利店”的无意识想法?
还有很有趣的一点--为什么我在想到便利店的时候,会第一个想到711?其他的便利店名字叫什么来着?这个问题姑且按下,因为没过多久我就去了另外一个省的J市。而J市就好像一缸冷水一样,把我脑子里的某样东西给冷却了。
当我离开J市之前,我跟朋友在微信上疯狂吐槽“五年前来我看见的是这些东西,为什么五年后我再来,我看到的还是这些?”如今想想,这个槽吐地实在是太激动了,以至于忽略了人家那新修的闪闪发光的高铁站,忽略了人家新修的大马路,忽略了那新修的高铁站旁边的大马路的旁边的一望无际的绿化草地。
这些花费了巨大代价修建的重要的,巨大的建筑设施,居然被我给忘了。当我在跟朋友一路从北向南吐槽到深圳时,这个闪闪发光的建筑设施,完全不在我的记忆范围之类。
那我记得什么?
我记得晚上八点我在公交车站等了老半天,不耐烦了去站牌一看,结果人家晚上七点最后一班公交车就停运了;我记得路边的建筑一如五年前一样老旧不堪,雪上加霜的是此时正在修马路,烈日当头尘土飞扬,街上一派灰头土脸的样子;我记得五年前当地某河洪水暴涨,五年后它风采依旧,大有效法尼罗河的架势年年岁岁定期泛滥,以滋润一方沃土……
这才是现实。一线城市那种五步一停十步一歇就有便利店的条件,不是其他三四五六七线城市都有的。至于地铁站,或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宽敞街道,那更是几代人耗尽运气奋斗积累下来的财富,哪是人想有就能有的。
一线城市的光芒就好像是从梦境里发出来的,引得某些人在梦醒之后良久不断回味……梦里那么真切的东西,怎么就一下子不见了?而梦醒后的自己,又该如何与这“真实的世界”相处?在写字楼里吃惯了十五块钱的经济快餐的人,会接受那种一整天4.5元人民币伙食费的生活(方式)吗?写字楼里写写画画的白领们,能想象到这些靠着4.5元人民币吃一整天的人们,脑海里在怎样考虑该如何花钱吗?
最重要的一点。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在乎这些靠着4.5元吃一天的人们,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吗?这群“4.5元”们,在中国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为什么,消费方式一定要从大城市一阶阶传下来,让底下的吃人家玩腻了的东西?这些东西真的适合所有人吗?为什么为这些大多数人设计些适合他们消费的平台产品,就那么罕见?
这些年我养成了一个小乐趣,见到一个人,就从他的眼角,脖子,发梢,衣袖上来判断这个人家里可能有几口人,有怎样的生活习惯,看什么剧玩什么游戏,会怎样跟别人交流……下面这张图片是我在J市旁边的Y市火车站拍到的。没有MUJI优衣库迪奥香奈儿,甩锅东淘宝天猫亚马逊。他们才是大多数,他们的生活,更加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