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后的日子里,帝辛的臣子们似乎都刻意地在经营东南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忽略雄踞两北的周氏族。姬昌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憋足了力气,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又慢慢的对外扩张。
首先,姬昌并吞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之后,更加是越过了黄河,又征服了黎、刊等部落,这样一来,黄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已望风归附,周人的势力渐渐的强大起来,逐渐威胁到商的中心地区。
这些年里面,为什么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帝辛和他的臣子们为什么要刻意地在经营东南一带,而忽略雄踞两北的姬昌,恐怕,这里有很多的原因吧!
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帝辛忽略了,要不然,按照帝辛的秉性,怎么可能容许这样的事情继续存在。当然,帝辛可能因为很多的原因忽略了,难道那些臣子也忽略了吗?那些国家的机制都统统失灵了吗?答案终究是否定的……
其实,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帝辛宠幸妲己,已经无心朝政;其二,手下得力人员也是惧怕帝辛的暴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江山又不是自己家的,何须那样的卖力,更加何况,卖力不一定讨好,搞得不好,可能脑袋都会弄丢了。故此,西岐的状况自然没有人或者很少人汇报给帝辛;其三,那些臣子呢?完全有一种这样的可能,帝辛身边的臣子们早已经被姬发给收买了。作为帝辛这样的人,人人都知道其暴虐性。
所谓,伴君如伴虎,做人实在就行,下面的臣子,官大大不过少师,缘亲亲不过王叔。帝辛连自己的少师亲叔叔都给干掉了,还有那个臣子会为了这样的帝王而死谏?
这样就产生一个鲜明的对比,此消彼长,一个如同早晨的太阳升起,一个如同过了午时的日光。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周取代商朝,都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趋势。
周人的首都由歧地(今陕西岐山县)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户县),国力快速强盛。
而此时的商王继续沉迷酒色,百姓对商王的行为怨声载道,有诸侯开始背叛他。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姬发以姜子牙做他的军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遗业,韬光养晦、励精图治。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似乎,已经没有办法解决矛盾了,商与周之间已经是水火不容了,自古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况且,这里还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杀父之仇”。
在这数十年间,不但有杀父之仇;还有杀子之仇;还有囚禁之仇,代代生仇。自然,仇恨就一步步的加深,对于姬昌来说,何止“不共戴天”,简直连地也不能“戴”。至于,当时的姬昌自然还没有反抗的实力,所以,姬昌需要忍耐,忍耐的等待时机,一方面发展自身的力量,一方面找到对方的死穴,准备随时开始攻击,一击必中,除之而后快。
帝辛日益昏乱暴虐,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民心尽失、臣心尽失,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
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孟津观兵以试探商军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启率领一批东南夷人组成的十七万大军,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
想不到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
ZA�+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