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甜蜜的死亡……?你不要过来啊!

甜蜜的死亡……?你不要过来啊!

作者: Gabril阿冷 | 来源:发表于2022-01-28 22:54 被阅读0次

    作为朋友们的“非专业不负责心理咨询师”,经常会接触到与抑郁症相关,或者有抑郁倾向的“朋友的朋友”的咨询。

    而大家对于抑郁症患者最关注的点,莫过于“担心对方会自杀”。毕竟,不是有首歌叫《来吧,甜蜜的死亡》?

    即使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旦陷入消沉的状态,大概也有不少人曾想过,死亡可能会是一种解脱;中国古典哲学思维里,对于死亡,不也有认为是“上天赐予的永恒休息”的说法?相比之下,活着很难,活着很累,活着总有酸酸酸酸酸酸甜苦苦苦苦苦苦苦苦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

    ——总之,他们总把死亡当作一个非常诱人的选项。

    我经常会“安慰”他们,如果是真正严重的抑郁症,比起自杀,更需要担心他们会不会意外身亡——因为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对比起已经有点“苟延残喘”,没有什么难度的生存而言,死亡也未必是一件轻松的事。

    ——反而是由于生活中的种种疏忽,更容易让他们陷入慢性自杀的状态中,甚至直接导致他们的死亡。

    以及,冷知识,反而是抑郁症康复患者,或是尽管抑郁依然能看似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患者,有着较高的自杀可能性。因为,自杀,也是需要”主动“的。而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共通点,在于这种主动力量极大的消退。

    于是产生了一个比较奇怪的问题:是选择活着更容易,还是选择死亡更容易?

    拿“程序设计”做个奇怪的比喻,选择活着,意味着只要还活着,每天都会有很多“代码”要“写”;如果要“好好活着”,那更是要写“没什么bug“的代码,更难;而选择死亡,只需要几条代码就完了,而且从此不需要再继续写代码。

    也就是说,只要还活着,每天都必须想着如何继续活着;而如果选择死,一了百了。

    但是,真的到了想着把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往往又不是那么容易。

    人的求生本能经常会阻挠我们自杀。即使有些人已经绝望到崩溃了,往往也会因为自杀的最后一个动作无法一鼓作气完成,反而遭受了更多活着的痛苦。比如割腕不够深,跳楼没有直接头着地,安眠药的药性不足,投湖、上吊等被人救起。

    “被救起”在很多故事里应该都算是幸运的一种,但在自杀故事里面就不一定了。

    先不说就算自杀幸存,也很可能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比如残废、脑震荡\缺氧导致的身体机能出现严重损害等。而且,一旦被救起,再要想自杀,就已经很难,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更加严密地盯着自己,而自己本身很可能也失去了再次自杀的勇气。

    然而在这个时候,选择继续活着,却依然并不容易。抛开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或不便不说,精神上的损害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恢复的。且不说有可能一开始就是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群,可能本来并非抑郁症的,在如此重压之下,也会患上抑郁症,或相似的其他精神疾病。估计在很长时间里,也只能呆在医院里面生活了,不管是精神科还是其他科。

    所以,当考虑到这么多“死不掉”的可怕后果后,选择死亡,实际上是选择了难度更加大的活着,也并非如此轻易就能作出决定。

    当然,也有人能精心安排自己的死亡,无人可救,也做到一次到位。但能够如此精心准备,其实也是对活着的最后轨迹进行高度的安排,依然是走了一段可能比过去的人生中更加麻烦复杂的路。

    那么对于想要通过死来解脱的人来说,这甚至比苟延残喘还要让人感到痛苦。

    也许正因为这样,动机消退到极致的严重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才不如即将康复的抑郁症患者。毕竟,完全失去行为动机的人更难安排一次完美的死亡;反而是即将康复时,反而会因为有了动机,有了对自己的各种反思,出于想要弥补或者不再麻烦别人等想法,还真就执行了自杀。

    那么,走完人生最后这段时间尤是如此困难,那么如果还要走一段漫长的人生呢?恐怕难度也一样不低。

    为什么史铁生、张海迪等人的事迹如此让人鼓舞、奋进,无非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已经无比困难,却努力地把自己活成了照亮别人的光。

    —————————————————————————————————————————————

    人生路上,一帆风顺的很少,大多数人都是磕磕碰碰的,有些人更是命途多舛。某种程度上,偶尔磕碰一下的人所受到的小崩溃,其消极程度和一直不顺的人遇上较大打击的程度是一致的:

    优等生和一般学生的“这次考砸了”所代表的分数一定不一样;“失去了双腿”和“失去爱情”对于特定情况下的人,情感体验却可能一致……

    无论是什么人,人生中都会有非常多大大小小让自己“破防”的瞬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瞬间几乎是越来越会轻易地,来到我们地身边。

    在那一瞬间,多少会产生动摇。这种动摇如果没有及时被自己或周围的人所化解,可能会持续发展为不可预料的结果。

    甚至,我们都不考虑这种相对可预见的挫折。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其实天灾人祸带来的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也相当不少。我们就算没有真正被意外所伤害,也可能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猜,即使是最想要自杀的人,估计也不愿意死得莫名其妙,不明不白。哪怕决心要让自己死于意外,那也是“选择”了意外,并非真正“毫不知情”。更何况,对于那些一开始就选择了要活下去的人,如果死后仍能爆发情绪,一定会暴跳如雷,或捶胸顿足,或在一阵迷茫后大呼不值?

    曾经我就在很多看似平常甚至非常无聊的死因面前感到心有余悸,感觉一个人能活到任意岁数都是受到了上天眷顾。比如《枕头人》中提到的,孩子们无意的玩火、溺水、被塑料袋套住了头、触电;比如《死神来了》里面的种种或是巧合或是”作死“的无妄之灾;比如灾难片中没有主角光环,甚至连配角光环都没有的大多数人……

    尽管寿终正寝应该是和平时代的大多数人的归宿,但我们内心总会感觉那些意外并不是没有降临在我们身上,只是我们足够幸运,全都堪堪规避过去了。比起我们预想中的走在安全平稳的道路上,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一直在钢丝上跳舞,就算当下还能稳步向前,谁又能保证下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年……以至于更长的时间内,我们一定能够平安无事呢?

    也别提恐高或者恐飞的人坐上飞机会有多煎熬,光是近年的疫情,在口罩、疫苗等达到存量充足,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逐渐完善之前,哪一次爆发不让我们人人自危,出个门都恨不得给自己浑身上下包个严实武装到牙齿,回到家恨不得把所有身上的衣物甚至毛发都扔到专业的卫生设施里灭活呢?即使是现在,国内情况趋于稳定,如果不是工作等需要,又有多少人敢于顶着依然会随时爆发的疫情四处旅游,特别是到疫情依然严重的国外去走一趟呢?光是让我们完全不作防护去一趟人员密集的地方,估计都会让人胆战心惊吧。

    现实如此,我们甚至都不用多说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其他压力了。

    正如很多人所说:光是活着,我们都已经拼尽全力了。

    我觉得还得加一句:而我们从未放弃,拼着一口气还是要活下去。

    我也常常为那些意外或悲剧性地死去的人感到惋惜:这不应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天。

    他们美丽的生命,本应继续绽放下去……

    —————————————————————————————————————————————

    这让我想起了某热血漫画的主角对伙伴说的一句话:

    与其想着如何漂亮地死去,不如想想怎样才能漂亮地活到最后。

    比起“好死不如赖活着”,他还要再上一层楼:我不仅赖活,我还得赖出个精彩。

    而那部漫画,就是讲述着在不尽如意的世界中,芸芸众生们“赖出个精彩”的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组合成了有泪有笑,甚至有点“难看”,却真实无比的人生。很多时候,我感觉那并不是一部给孩子或青少年看的漫画,而是给生活不如意的成年人们看的励志故事集。

    然而,这种思考方式,对于一直强调“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来说,特别是当年真正做到了切腹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可能都有点“大逆不道”。

    那么,在这些情况底下,以死明志真的比以生命投入革命事业更有意义吗?

    也许很难衡量。以三岛由纪夫的身份,他死亡的力量很大,甚至可能比很多普通人穷尽一生的努力作用更大。

    类似的情况在国内我也见过,记得小时候思想品德课里雷锋同志就说过,要以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他的生命确实极其有限,而他却作为一个标记,一直激励着后人。

    到了这种时候,我们似乎又对死亡有了非常功利的想法。有个词叫,死得其所。

    然而,再怎么有效的死亡,对于死者本身而言,也仅是化作虚无而已,可谓毫无意义。

    而我也认为,正因为这些人活着的意义极大,所以才能达成他们死去时让其意义进一步膨胀和发散。

    因此,死,依然不如生来得更有价值。

    当然,雷锋是没得选择,死于意外。

    但如三岛由纪夫这一类,对武士的死亡过程和价值有着美好幻想的人,甚至是现实中每一个在生死边缘上来回游弋的人……真的很想自私地和他们说一句:

    哪怕死亡于你再如何美丽诱人,也想看你如何漂亮地活到最后。

    (Day540-1-174,修改自Day286日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甜蜜的死亡……?你不要过来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qx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