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释迦牟尼佛忍辱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忍辱的故事

作者: 然随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17:37 被阅读0次

    一、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体

    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是一位在城外山林中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

    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

    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

    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因为仙人大思想上成就了“无生法忍”,所以才能在怨害面前,成就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所以,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但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二、舍身喂虎

    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用功,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中慈仁护念一切。有一天,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刚刚生产完的老虎,瘦骨如柴,既没有力气去觅食,也没有办法产生乳汁来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刚生下来的一只幼虎充饥,才能哺育其它幼虎。

    婆罗门看到这种情形,感到非常哀伤,思忖道:“众生的苦,无量无边,母子相互吞食,这种痛苦,难以形容。”婆罗门便流着眼泪,想寻找食物来喂母虎,以保全幼虎的性命。

    婆罗门心想:“我精进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解除众生的烦恼,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以后也会老、会死,身体也会烂坏,不如现在布施给这只老虎,救护老虎母子。”思量已定,便将自己的头靠近老虎的嘴边,把自己布施给老虎食用,因为这样,老虎母子都得以生存下来。

    《妙法莲华经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惓。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因地修行时,甘舍身命脑髓,布施自己的一切,去救护众生。因为这样的无畏布施,圆满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以此功德超越了九劫的时间,最后终于在娑婆世界成佛,为天人师,广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这样忍辱负重、勇于布施,来自于他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佛菩萨观众生如子,观众生苦如己苦,所以才能竭尽所能地,行布施波罗蜜,只为解除众生苦而毫无怨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忍辱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tp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