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作者: 丫头yuer | 来源:发表于2017-11-11 20:34 被阅读21次

    我的起点特别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无限延长,永无尽头。

    柴静在《看见》发布会上曾说写书前翻了自己二十几岁时写下的日记,都不可用。当时的柴静已经是湖南卫视的主持人,一群人在那聊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成为更好的主持人,我要去央视当主持人……

    我的理想更为高远,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只有这一句,十年了还觉得挺好。

    听到这一句话时莫名的对这个美丽的女孩有了喜欢。

    她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在她很年轻的时候。并且后来她做到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她做到了。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下面的这些都是从书里摘抄来了,有些多了,但觉得书里面还有好多好多触动心灵的瞬间。

    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在动物界,你知道,只要你散发出那样的气味,几乎就意味着没有指望了,很快,很快,就会被盯上,毫不留情地被扑倒在地,同伴会四奔逃散,甚至顾不上看你一眼。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我掩饰住我的狂喜——真的?让我干我喜欢干的,还不用付钱?

    (多么可爱的姑娘。人这一生的成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我俩谈起过父母,我问她:“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选择了就勇敢的走下去~)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朱继红带我去看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突如其来的灾难,战场上的每一个战士不光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无法估量的精神。)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钱老师说:“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

    蔑视侮辱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当时能想到的,只是用这种说法去激发一个男孩子的骄傲,帮他熬过这段时间。

    痛苦的时候,”我大概还记得信的结尾,因为像是写给十四岁的自己,“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我问过几个孩子,为什么你们对苗苗的感情这么深?

    共同的说法是:“她能理解人。”

    (理解与被理解都是一件极幸福的事~)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

    “听别人说话的人。”

    (倾听的力量~)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安娜·卡列尼娜》原型是新闻里一个女人做了别人情人后卧轨自杀的故事,最初安娜在他心中极不可爱,她是一个背叛丈夫、追求虚荣的女人,他要让她的下场“罪有应得”。但写着写着,他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隐隐有个感觉,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辗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

    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智愚莫辩,善恶难分。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结论)

    后来我做节目,常想起这句“你理解吗”,才明白他的用意——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有这样一个心理的定位,采访的姿态上也会有些变化。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最好的教育便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上世纪三十年代,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我承认问她要采访记录确实是对剪辑有不满的地方,但我心想,是因为你的节目好,所以我才用不着刻意表扬你呀,挑点你的错——那是因为我比别人对你更负责,所以才要求你,希望你更好。

    不要过于热衷一样东西,这东西已经不是它本身,变成了你的热爱,而不是事件本身了。

    你别觉得这是丢人,要在这儿工作,你得养成一个心理,说任何事情,是为了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说你。我的话,变成你思维的动力就可以了。

    《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我回身指了指背景板上这几个字,“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让明天更好是我们好多人的愿望~)


    推荐大家去看这一本书——《看见》,相信在里面大家可以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柴静,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图片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tw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