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何水长

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何水长

作者: 水天沧浪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10:18 被阅读496次

    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

    何水长

    目  录

    内容提要                                                          3

    第一部分  创造教育研究的意义                                      4

    第一节  创造教育现状的研究                                        4

    第二节  造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7

    第三节  造教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1

    第二部分  创造教育的原理                                          12

    第一节  创造教育概念                                              12

    一、创造与创新                                                12

    二、创造教育的概念                                            13

    第二节、创造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                                    13

    一、创造教育的目标                                            13

    二、创造教育的任务                                            13

    三、创造教育的内容                                            13

    四、开展创造教育的原则                                        13

    第三节、创造教育特征                                              14

    第三部分 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组织策略                                  16

    第一节 创造教育急需高素质创造型教师                                16 

    一、要具有开放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结构                          17

    二、要具有先进的创造教育理念                                  18

    三、要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魅力                                  18

    四、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发展的能力                          19

    第二节、创造教育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19

    一、转变传统师道念观, 学习创造教育学说                        20

    二、确立终身从教志愿,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0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22

    第三节  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创造机会                                23

    一、文科教材的分析研究                                        23

    二、理科教材的分析、设计                                      29

    第四节  对学生的分析研究策略                                      34

    一、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                               34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35

    三、研究学生学习调控能力的策略                                37

    四、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情况                                37

        第五节  选择创造性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38

    一、选择方法与策略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39

    二、精讲多练呈现多样灵活的策略方法                            39

    三、选择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40

    四、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积累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41

    第四部分  营造课堂和谐气氛,渗透创造性教育的教学策略              43

    第一节  注重理解过程教学的策略                                    44

    一 、注重过程的教学策略                                        44

    二、创设 学生主动参与 理解的“过程”的教学情境:                45

    三、注重“教”的理解过程:                                    45

    四、 注重“学”的理解过程:                                    45

    五、 注重对过程理解的评价:                                    46

    第二节、注重形成认知结构对话的教学策略                            46

    一、 用对话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7

    二、对话交流,整理知识:                                      47

    第三节 、注重民主自由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48

    一、 练习的准备                                                48

    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48

    第四节    注重创设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                              49

    一、创设真实性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背景                        50

    二、创设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50

    三、创设供观察、模拟、实验、学习的真实机会                    51

    第五节  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51

    一、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1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52

    三、多媒体教学可拓展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加大课堂容量          53

    第五部分 对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教学的培养策略                         54

    第一节  问题解决综述                                              54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54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                                            55

    三、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55

        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7

    一、多方位、多层次的丰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57

    二、多学科、全方位建立知识网络                                58

    第三节  创造思维的训练策略                                        59

    一、思维的含义                                                59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60

    第四节、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策略                    61

    一、形象思维                                                  62

    二、发散思维                                                  64

    三、集中思维                                                64

    四、逆向思维                                                  65

    五、意象思维                                                  65

    六、归纳思维及方法:                                          67

    七、数理思维及方法掌握                                        73

    重要阶段性成果

    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

    武都八一中学  何水长  李治国 

    内要摘要

    该课题总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对创造教育研究的意义认识;了解分析了创造教育原理研究 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创造教育原理及其运用的重要意义,了解了创造教育原理的前瞻性、通识性、依赖性特征。

    第二部分:对创造教育原的了理解 。创教育原理由美国发起已研究实践多年。在日本的研究影响更大。中国由上世纪教育家陶行知发起的创造教学法,也是取法于国外的创造学原理而倡导起来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创造教育原理的研究和有了蓬勃的发展,但还没有真正走进课堂,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部分:从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组织策略入手,分析探讨了教师、教材、学生、方法等各方面的特点。课堂教育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原理进行教育教学、落实教学目标,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身心智能发展的主渠道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其互动影响创造教育的要素有教师、教材、学生、方法选择、课堂环境。要有效实施创造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分析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要素特点与相互联系,组织营造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的契机与情境。课题分节论述了对教师的要求、对教材的研究处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和对方法选择运用。

    第四部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师生文本方法最佳结合进行高效创造教学活动,课题阐述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渗透创造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的课堂活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和谐课堂氛围,可使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课堂硬件要素有机高效地互动结合起来,能使教师、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课堂软件程序,即理解对话互动交织的世界。真正构成和谐课堂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发展创造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是应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念、行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策略、艺术方式的立体动态过程。

    如何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而进入高层次的课堂软件程序,课题借鉴了茹红忠论述的理解、对话、民主、自由、宽容构成和谐课堂的主要元素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述。

    第五部分:从应用创造教育的角度出发,课题论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与创造性教学结合的策略 。和谐课堂教学中,总是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进行实质性探究研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积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探究的所需要的技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创造性思维,体验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所以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策略。

    最后,附录了几位教师在学习和应用创造教育原理过程中,研究撰写的论文成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造教育  创造性思维  应用策略

    第一部分  研究创造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创造教育现状的研究

    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对学科教育渗透是创造教育思想的一种探索方法,各学科都有其基础学科的共同性。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思考、想象、分析、推理、评价创造和自我人格完善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实西方创造教育思想就是“创造学”中一个组成部分,1945年美国教育家魏特.海墨出版《创造思维》,书中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未来教学目标的思想。1953年美国教育家奥斯本出版了他的《实用想象力》,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年多的大讨论和辩论,78年5月,才以多数票通过了实验创造改革的方案,美国教育率先走上全面实施创造教育发展的道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创造教育已成为一门完善的教育学。由美国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斯本的发展创造思维“头脑风暴法”(arnisotmring)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倡导创造力而提出的“创造学”概念,引起人们极大的震撼。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政府对于其落后的原因,普遍认识到过去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并由此美国设立了“创造力教育基金会”,为小学生有关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得国、法国、日本也开始了声势浩大,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倡导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被引入日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在中国尽管陶行知大力推动实施杜威的创造教育思想方法,可是遗憾的是,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也由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现实,人们既无法也没有条件对创造教育的思想加以研究和推广。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没有生长繁殖的土壤,更没有完备的理论方法体系的指导。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沉默了半个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及全球性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对创造型人才日益需求,改革应是教育模式清除应试教育弊端,应对国际竞争,急需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同时,我国从西方和日本介绍创造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套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但效果并不明显。不过,创造教育理念已逐渐被人们熟悉了解。随着我国有识之士研究和实践,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创造学和创造教学理论体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1983年6月28日,在广西召开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1984年7月2日,邓颖超致辞中国少先队和辅导员代表,号召少先队员,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创造教育的起步与发展。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给中小学创造教育的研究发展以极大的动力。也引起教育专家实践者的广泛探索兴趣,基础教育领域开始进行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的实验活动。并成立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委员。1992年9月,中国发明协会与沈阳市、市教委在沈阳召开了首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专家研讨会,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关心创造教育,引起社会各的极大关注,更推动了我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的的深化研究和实验的进一步发展,1993年10月,在天津召开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创造教育专家研讨会。举办创造教育讲习班,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委员会。由此创造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各地成立创造教育研究会,组织实施本地创造教育的积极开展,其中北京、上海、辽宁、重庆、山东等地创造教育已初见成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中小学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所谓创造教学的四大模式:

      (1)学科渗透创造教育思想的创造教育实施模式,也称为“学科创造教学模式”、“学科课堂教学渗透性创造教育模式”。它是以学科教学为实施创造教育学的主渠道和开发学生创造里力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中创造性因素,通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2)开设专门的创造教育课程实践创造教育的模式。这根据创造学和发展心理的原理和方法,编写出专门的教材,开设专门的课时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系统专项训练,以此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开“创造活动课”“创造发明技法课”,“发明创造史课”等。(3)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造的创造教育模式。如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实验等活动。鼓励学生个人首创意义的创造性产品或作品,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能力。(4)创办专门的创造学校或发明学校的创造教育模式,这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地实施创造教育,使学校成为一个以创造为特色的学校。

    第二节  创造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社会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完善与改进。尤其当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无数创造型人才,我们才能面对当今国际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国民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我在网上看到科学家钱学森 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言之谆谆,意之殷殷。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中学教育更是让人忧虑。就中学教学的现状分析考查,学校追求升学率,学生只求好成绩,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把教案资料上的东西和盘灌输给学生,只要学生成绩考的好,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讲的就是标准答。老师一到教室,似乎就君临天下了,整个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处在紧张敬畏谨慎的心理压抑中,无精打采,毫无兴趣,这种课堂氛围怎能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呢?

    近来在网页查到关于青少年创造力现状的研究报道:“各省市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差”。 青少年创造能力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得分不高”,“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低于英美”,“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现状亟待改变”,“青少年最需要提高创造力”等。教育部主管部门分别于1998年、2000年和2002年联合发起了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和策略研究,(教育部科技司主编《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策略研究》 广教社2000年)。同时进行了青少年创造国际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创造力发展培养亟待加强。

    在全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中,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项中,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从1998年的85.6%降至2000年的71.2%,2002年又增至77.3%; 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从2000年  的44.2%上升为2002年大52%,2002年的调查中有46.5%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重复(或在黑板上写)课本上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注意高度集中时处于被动紧张接受的状态中;“还有高达61.5%的中学生认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大量演练习题,同时分析很多种解题方法。“在许多老师的眼里,听老师的话”和“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有62%的被调查者认同,而赞同“大部分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51.8%,有认为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是“灌输式”的中学生高达46.5%。这些说明了课堂教学中追求好成绩高升学率传统应试教育正在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能力。只想把学生培养成会听话、敬畏权威的奴才。

    但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就不是这样的。2001年陈丽在“中美中学生创造力比较研究”中发现:(《中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比较调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47-54)中国学生对考试、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选择(77%)比美国学生对该题的选择(67.1%)高,有75.8%的中学生认为“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美国只有45.7%人;近几年中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有51.5%的学生(美国为55.9%)认为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在2002年青少年创造力比较研究的调查中发现:(胡军《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科学出版社.2003.55—66)加拿大大多数老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方法(80.0%),说明人数多于中国的青少年人数(53.7%),一般来说,老师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54.4%)的说法的人数则少于中国的青少年(66.2%),这说明加拿大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创造性原理,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了。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教育教学的最有希望的方向。

    针对我校当前教学情况,我们也做了如下调查问卷,为课题《创造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5个问题,只回答是或不是: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

    1、在许多老师的眼里,“听老师的话”和“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吗?答是的102人:占百分之85。

    2、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经常排名吗?答是的98人: 占百分之82。

    3、老师一节课授课完全重复(或在黑板上写)课本上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注意高度集中时处于被动紧张接受的状态中吗?答是的120人: 占百分之100。

    4、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吗?答是的120人: 占百分之100。

    5、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大量演练习题,同时分析很多种解题方法吗?答是120人;占百分之100。

    6、大部分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吗?答是的95;占百分之79。

    7、学校 重视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吗?答不的90人;占百分之75。

    8、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交流后在回答?答不的80人;占百分之66.6。

    9、学生是不敢说“老师你讲错了”的话吗?答是的105人;占百分之86。

    10、你们对同学生完成作业而相互抄答案赞同吗?答不的107人;占百分之89。

    11、你们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吗?答是的80人;占百分之67。

    12、你相当发明家科学家吗?答是的120人;占百分之100。

    13、课堂中老师主张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吗?答是的18人;占百分之15。

    14、学生提出不了问题是因为不读书不思考的原因吗?答是的98人;占百分之82。

    15、老师讲课中经常说这个知识点是考试中运用的而不说生活中运用的?答是的96人。占百分之80。

    分析这些问卷就可以甄别课堂教学中是进行应试教育还是进行人生素质创造教育。中学课堂教学完全是传统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很少渗透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创造教育理念非常单薄。 传统的陈旧方法的方法一用就是几十年,或者有的老师一生都是这样。

    中国教育改革实行了几十年,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高分低能。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学生只是读会了,会考了。教师是一个成功的奶娘。学生很难形成具有独立思想,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十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系统理论。他主张创造的民主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其方法选择上要求师生教学做合一。从内容上提出“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头脑,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解放双手,使他们有动手的机会,成为手脑双挥的完人;解放眼睛,不要强迫他们戴上各种有色眼镜,让他们看清实事真相;解放嘴,使他们有言论自由,特别是有问的自由;解放空间,不要把他们关在学校里,要使他们看到大自然,到大社会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不要逼迫他们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做作业,不逼迫爸妈赶考,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从容消化所学,干他们愿意干又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这在今天极具深刻的现实意义。六十年过去了,我国的教育改革徘徊在应试教育的绳索中,虽然一九九九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中国青年报》11月29日)但中学创造教育的推行——课堂教育中的春天,还是步履艰难。现在,彻底的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运用创造性原理,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型人才,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第三节、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本文从研究创造教育原理出发,以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理论为依据,渗透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型人才为目标,训练学生手脑并用,敢于质疑解难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经验,途径、方式、策略和方法,让其学会学习,全面发展。研究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创造教育的原理. 阐述创造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明确其概念和特征目标,这是研究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的认知基础。其次比较创造教育教学过程和传统教育教学过程,转变观念,实施创造教育。(二)应用策略研究。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将创造思维意识渗透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具体研究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新思维及训练,营造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维能力。(三)研究阐述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因为教师是创造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是有效完成创造教育的保证者。(四)研究阐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因学生是创造的主体。

      (2)研究的方法

    课题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观察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 体观察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理论研究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对现在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总结,指导创造教育的实践。文献研究法是对文献资料(专著、论文、网页资料、各类词典)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到指导保证本题原理的一种方法。理论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事实材料和思维理论材料,应用逻辑或非逻辑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阐述教育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策略、方法。本文采用这些方法主要对材料进行理性思辨,使认识条理化,最终得出研究的结论。

    第二部分  创造教育的原理

    第一节  创造教育概念

    一、 创造与创新

    “创造”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以语义学探源,汉语中“创”首先见于《汉书•叙传下》,其中颜师古注云:“创,始造也。”《辞海》中把创造解释为首创所未有的事物。创造被频繁用于我们的生活领域,哪里有生活,有生产、有劳动,哪里就有我们从事的创造性活动。伴随创造出现的“创新”概念,在通常情况下,不少人常常把它们混用,但其基本含义,还是有区别的。“创造”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运用创造思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品的“原始创造”,它对于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它的思维特点是独创性,独出心裁,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创新主要指革新、改进、改良、刷新等,是相对已有的事物的,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造、革新,重新组合或延伸,从而创造出不同与于原来事物的新事物。创造是第一创造力,创新是第二创造力,尽管它们都以产出创造性成果为目的,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质的差异性的。我们认为,创造主要是首创的,独一无二的,创造依赖的是“原发创造力”而创新则更突出改进的,革新的性质。主要是一种“继发创造力”能力发挥的结果,主体继发创造力源自主体的“源发创造力”。在主体能力构成中,创造力是高层次的能力,而创新能力则次之,但应用更广些。

    二、创造教育的概念

    “创造教育”一词是目前学术界运用广泛而有存在争议的概念之一。于此有类似 “创业教育”等。由于目前这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因此有必要对其内涵进行分析。

    创造教育是一门以研究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目标、方法、途径、及其规律性为目标的教育学科领域,不仅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人类学、行为学科等有关学科的横跨交叉并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的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第二节  创造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

    一、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创造教育的任务

      树立创造志向,训练创造性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培养未来各种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三、 创造教育内容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重点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创造教育的原则

    在课堂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必须本着民主性的原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引导学生探索吸纳原则和建立开放性课堂的原则,注重个别性和差异性,及时评价鼓舞,勇于实践的原则。让学生在激励和具体的情景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讨论交流,积极思维,学会思考。

    第三节  创造教育的特征

       创造教育是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长河中教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用来装点教育门面的。它不仅具有的全部共同特性,而且树立其教育理念而言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它对理解创造教育的本质是有必要的。其特证有:前瞻性、通识性和依赖性。

    1、创造教育的前瞻性

    创造教育不同与传统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它鲜明的前瞻性,即它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朝知识经济的阶段发展。教育在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中,形成新一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

        刘玉道在《创造教育新论》一书中,提到他认为教育的人才观有5种,分别为工具型、知识型、全面型、理智型和创造型。由此,对应的教育理念有书本型教育,工具型教育,智能型教育和创造教育。

      书本型教育是死记呆背书本,读死书,死读书,“崇古迷贤”、“迷而不做”。书本型教育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中国科举制度就属于“书本型社会”这一类型。它是为落后的农业经济提供人才的教育。

    工具型教育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道发展初期的教育,它的特点是统一的教育,机械的管理,要把学生训练成工具和机械。它是早期资本主义培养职业性人才的。

    智能型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各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智能,完善专业基础,重科学方法,重知识的应用,也重科学之间的联系。这比书本型教育和工具型教育确实大大的前进了。这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书本,重视知识转移到了开发智力,重视培养能力上来了。这种教育是适应知识增长,科技进步的工业经济时代潮流的。

    然而,书本型教育、工具性教育、甚至智能型教育,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它不再以劳力、土地和资源,资本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而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象征。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是造就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这一时代任务,必然落在教育的肩上。而只有创造教育具有优于任何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由于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人的创造力,因此知识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力经济”。

    2、创造教育的通识性

    从本质上看,创造教育是一种代表先进教育文化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是对未来人才需求的一种准备。

    创造教育不是学科教育或专业性教育,而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并据此实施的教育”(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版1998.436页)即通识教育。称作“哈佛红皮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说道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他们应具备四种能力:有效地思考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明确判断的能力和辨识普遍价值的能力。其教育内容应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通识教育对培养和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素养有很积极的作用。创造教育也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只是针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思想而已。

    创造教育尽管具有层次性,即不同的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但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思想,依然有一个共同关心的教育内容与目标,如讲授创造文化知识,培养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塑造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因此,真正意义上创造教育不是以某一单学科或综合学科领域的创造型人才培养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而是透过几乎所有学科领域的局限,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训练,发现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教育规律,为各个领域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教育学依据。

    3、创造教育的依赖性。

    自产生创造教育以来,就与科学教育或专业教育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体现出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依存性特征。其实创造教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必须依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无论哪种学科,哪种教学环节,都可进行课堂式的创造教育。我们应在学科教学计划上,设计出培养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为价值的培养计划,成为高屋建领的策略之举。

    正是因为创造教育的依存性,因此可以说创造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它渗透到学校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教育是创造教育活动的创造舞台,无论“教书育人”,还是“管理育人”或“服务育人”,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创造教育,才是有效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理想境界。

    第三部分  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组织策略

    课堂教育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原理进行教育教学、落实教学目标,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身心智能发展的主渠道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其互动影响创造教育的要素有教师、教材、学生、方法选择、课堂环境。要有效实施创造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分析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要素特点与相互联系,组织营造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的契机与情境。

    第一节  创造教师急需高素质创造型教师

    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格的教育,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创造型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需要教师辛勤而创造性工作。而且只有富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承担教育创新的历史使命。

    美国心理学家、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认为,创造教师,就是“吸收教育的新成果,把它们积极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上,而且发现新的实际可行的办法的人”。①创造教育需要创造型教师具备科学的创造力培养观,掌握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培养策略并能创造地运用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教师。根据朱小蔓研究指出,创造型教师要有教育人文精神为基础的个人化哲学观;要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及转识成智的能力;要有认识与情感相互协调发展的完善人格;②这是从哲学的高度和创造性的视野里深刻精辟的对创造型教师特征的揭示。

    面对现在教师职业只是为生计奔波,教书不过是谋生的一种手段的现象,教师缺少人生信念,缺少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大学毕业,似乎功德圆满了,走上讲台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抄教案读教案”的二道贩子。很少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仅凭中学里似是而非的“死读”概念“灌输”于学生,何况还有下海经商、“夜筑长城”懒散不负责任者,就更难胜其任了。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愿为红烛照人寰”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却也把充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被简单地解释为被动的知识输出。他牺牲了自己而仅仅照亮别人眼前的路。完美推行创造教育,呼唤在照亮别人前方的道路的过程中也要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在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中感到充实和幸福,获取人生价值的永存与人格升华的人民教师。为此成长为具有高素质创造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要具有开放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结构

    创造型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创造科学知识,个人化的哲学常识专业系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及相关的教学方法知识,能根据教学目的创造性地开掘教材,清晰明确地驾驭教材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创造地讲授和课堂活动。并以广博的知识的娴熟的教学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与创造性活动的成就。

    二、要具有先进的创造教育理念

    如果说系列开放的知识结构是现代高性能飞机的机翼的话,那么先进的创造教理念就是必备的动力燃料。并且只有加足特质燃料才能翱翔于蓝天。“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策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影响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研究法、类比法、建立合作小组、分组教学、开放式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必须进行建构性学习,培养自己将学识转换成智慧的能力。以平等民主思辨的情怀,体验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在理解中进行能动的创造。实践“处处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把宽容、自由、开放、轻松的外部世界与愉快美好的心灵支持注入创造教育教学的精神生命中。

    三 、要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魅力

    文化是教育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其功用是“修己安人”(《论语》),其目的是“内圣外王”(《庄子》)。《大学》上说最有条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己及内圣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了。中国历史上成就大事业者,无不十分注重修炼内圣外王的人格魅力。高素质的创造型教师更应如此。《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的人格写照。个人的得失悲喜在意志坚定、性格坚强、荣辱不惊者面前,岂能抵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的志愿与情怀。具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出发,呻吟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类沉毅冷静的理性思维,自觉地“原始察终,件盛衰”,从一片莺歌燕舞的升平景象中觉察隐患,发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创造,创造(不创造,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的创造教育事业。高素质创造型教师就应该修炼追求这种高尚完美的人格。

    四、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发展的能力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识。如科学创新意识、知识经济信息,信息时代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等。创新意识是指人有目的创立或创造新事物的精神,它是在旧事物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革新并杨弃旧事物过程的思维。创造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教师推行创造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对创造教学创造所产生的内在要求,驱使其积极热情的向上动力和为培养全面发展创造型人才而执着追求的永不满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他们以满腔热情,执着的创新意志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不断前进。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创造型个人行为的动力,是他内心意志付诸行动的愿望。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教师没有创新意识,也就不可能一创造力的发展能力。只有提高并强化了创新意识,才能强烈地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了前人学问,掌握了已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学习前人知识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要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让学生考试升学,而是为了创新,更要明白科学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创新。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创造教育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发展能力的教师。                 

    第二节 创造教育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创造教育需要高素质的研究型、创造型的大批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备更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批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地位。创造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转变传统师道念观,学习创造教育理论

    面对当今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面对创造教育的新要求,“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观,已经很难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了。《学生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想,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学生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甚至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过了他的教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应超越传统的师道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民主关系,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做学生的精神导师,不但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才,而且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地生活的热情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吸收创造教育理念。虽然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创造教育,许多教师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深入,实践也并未真正的进行。没有认识到创造教育的本质。“学然后不足,教然后知困。”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有关创造教育理论,对创造教育的理念、历史、现状问题及应用策略的深入了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创造教育的内涵,把握创造教育的外延,轻松自觉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二、确立终身从教志愿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工作是清贫而又崇高的,但只要确立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才能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传统教育的不足,从而积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教育。成为创造性教师非这样不可。科学知识的增长率60年代为9.5%,70年代为10.6%,80年代则达到12.5%。过去每隔10年到25年人类的知识才翻一番,如今5年就要翻一番,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有人统计认为,人类全部知识的80%是在近一世纪产生的。作为一名实施创造教育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成为创造型教师,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要求。                                                                             

    1、创造性的人格 

    创造性是人格的本质特征。创造性人格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具备创造性人格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首先具备创造激情与意志,才能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尤其在逆境中,困难面前,更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充满理想,热情工作,促进创造力的培养与修炼。

    2、具有开放的观念     

    现代系统科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总是封闭着,这个系统会自行灭亡。对于教师的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如果没有开放的观念,因此自封,就会逐渐脱离时代的步伐,终被时代所抛弃。只有开放才能开拓,开拓是一切创造者的优势,创造性教师只有保持开放的观念,才能吸取一切对创造教育有用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创新,取得创造教育的成功。

        3、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人才是竞争核心,谁掌握精确、全面的信息,说拥有完备、一流的人才,谁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应当时刻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既能及时扑捉由于创造教育的机会,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启发学生的心智,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意味着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开阔地视野。而且还意味着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学有独步。广博是为了“通才”,精深是为了“专才”,“通专”联系才能创新。“通才”可谓有了“一桶水”,那才可能生成无数的“一杯水”,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是从容的、熟练地、创造性的。

    三、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之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不能靠学生自主的建构和再创造而获得的。由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主体,认识到他们有自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需要和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创造过程。教师应树立与创造教育原理相符合的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树立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创造教育观。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在与人合作的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各种情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应关注的不仅仅是记忆。习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形成能独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树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成长的教育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失去个性的学生,他的创造力、判断力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随之而去,因此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开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个别化或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再次,确立创造新型师生关系的教育观,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创造教育的内在要求。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总是表现为单方面的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支配性,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被控制的。教师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以牺牲学生的主体创造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代价的。在创造教育中教师应该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师生关系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注重学生的要求,成为心灵沟通与精神支柱的朋友式的关系,进行民主、合作的教学过程,共同开发创造力。最后,树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教育观。创业意识是在探索满足时代需求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创造性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表现。可是,我们大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很单薄,习惯等待,依靠他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为50%)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缺乏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一个创造性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习惯,批判的能力,更应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领域和接受新挑战的能力。

    第三节  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创造机会

        分析研究教材,为教学过程内容进行更好的设计,是教师与教材无声对话过程。也是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悟和知识增长等原理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首先明确角色意识,应成为指导者、激励者、参与者;其次,树立问题意识,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再次,要确立服务意识,走下讲坛,创设情景 ,服务学生。 第四,要确立对话意识,分析教材,设计教案是提前与学生、文本和情景进行“想象”的对话过程。应有丰富的准备。第五,要有发展创造的意识,教学前的分析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创造生成的完成过程,若学生理解操作不到位,还要继续研究实践。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凭借,教师只有熟悉了教材内容,才能创造性地寻找它的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探索前人创造轨迹,学习前人的思维,发展前人的成果。教师进行创造教育,不但要了解课程特点,而且不管哪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对象、背景、原因的。都有仔细研究本节、本章、本课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设计。下面例举几科的分析设计:

        一、人文学科的分析研究

        中学课程设计中,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英语、音乐、体育均属人文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应属自然学科。)教师 应根据讲授内容,积极吃透教材,设计教学内容。

    政治通常称为:思想政治,是代表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关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确立健康的积极人文情操,成为社会国家合格的公民的认识论常识。它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上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要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状况规律;了解国民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等,这样之后,研究分析某章节内容,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更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始终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目的出发,联系多方知识,理解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如高一下册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学原理出发,钱,为了使它有意义,有作用,才产生了银行,财富有了来源。从这个角度了解它的产生,职能作用。首先教师线索清晰,概念明白。即引出,关系图如下:

    银行的产生   资金积累   资金的融通   金融资金缺陷

                资金短缺

                                      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

                                 

                          金融机构     

                  银行    银行金融机构

                      货币兑换和兑换商

        产生过程及含义    货币经营业

                           货币借贷业

    由此,很快分析出银行的基本含义,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发散分析向谁吸收存款又向谁贷款,怎么开展汇兑,教师思路清晰,联系实际,便抽象为具体,掌握了知识。

     语文教材的分析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施行创造教育,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进行创造联想 ,可谓得天独厚。汉字五千年,给中华民族创造了浩瀚而灿烂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财富,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功在汉语言。今天,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化,应该立足创造教育的观念 。立足基础,分析、探讨、设计,发展创新。汉语言从载体的形式上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从语言表现的体裁上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从表达方式上分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但对教材的分析 ,应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渗透创造性理念,设计具有多元性开放的问题。如“张其棖”的“棖”字乃半李半张,因父亲姓张母亲姓李,父亲过继到李家,故此人刻了个章“张冠李戴”,又如“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回答就需要创造性思维解决。

    要正确把握作品思维内容,必须掌握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文章为时而著”,作品的产生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意志及生命过程的艺术再现,蕴含作者对历史生活体验的感悟。如郭沫若在对历史的研究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写出了话剧《屈原》,揭露国民党的投降政策,鼓舞全国民众爱国抗日的激情。又如学习鲁迅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思想,中国封建礼教,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了解鲁迅要争到“人的价格”,成为“真的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如有碍者,全在批判之列;鲁迅认为“争存于天下”,“首在立人”,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否则,很难深入理解其作品反帝反封建,“批判任何奴役与压迫”(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前面引用均出自本书)。揭示国民劣根性,以引起革命者唤醒民众,走向自由觉悟民主自强独立的新生活。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出处或者其总体创作特色,在对具体作品分析检索中,查看总体艺术特色在本篇中有无体现。借景抒情,取譬联类,寄托象征,虚实映衬,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都是作品为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服务的。如《诗经•卫风•氓》就体现了“诗经”一些总体艺术特色。在褚斌杰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讲了四点《诗经》的艺术特色:1. 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 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4.丰富的词汇与和谐的韵律。对照以上特点分析,我们容易发现,《氓》一诗三章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由桑叶的鲜美,告诫斑鸠不要贪心而多食桑葚;由此总结,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而不能自拔。四章用桑叶的嫩绿变为枯黄之景象对照女主人公的生活变化,并引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由快乐变为愁苦的描写,引人联想,诗意盎然,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这些让学生理解并不容易,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地动脑、动眼、动手,师生共同完成图示设计。我是这样设计的:

                  兴:桑叶——鲜美

        三章    引:斑鸠——别贪心,多食生病

                喻:女子——沉溺爱,难以自拔

                  兴:桑叶——嫩绿——枯黄

        四章    引:氓——信哲旦旦——士贰其行

                喻:女子——年轻——惟悴(抛弃)

    从全诗看,表现女主人公婚前的热情,温柔天真,幼稚。婚后的“静言思之,躬自悼以”表现了女主人婚姻失败,又表现了成熟与坚强。诗中的“兴”的艺术表达得到了思想内容升华的实现。

    诗歌,可谓“别是一家”。教师分析研究教材必须要站得高,应从文学鉴赏的角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简洁明白的讲述,引导学生理解。如《滁西涧》中,要理解“野渡无人舟自横”必须结合诗人身世,历史背景,全诗景物描写的内容。仅本句诗意揭示了郊野渡口荒凉、寂静闲置无用,无人管理的情境。其深层意旨,从前一句“春潮带雨晚来急”中分析,这个渡口应是过往行人繁忙焦急的场景,然而却冷清无人渡。这从自然逻辑上是违反常理的。为什么呢?这就是作者借物寓意,这么便捷的渡口无人渡,闲置不用,诗人身怀治国为民之术,却闲置不用,对所处社会现实,表现了“晚来急”式的焦虑和愤慨。可谓是景中寓情,寄托深刻。

    现代文分析教师应该了解体裁特点和语体风格。就具体文章(作品)能钻进去走出来。能具体地解释关键词语,能理解关涉全文的中心语句,能就具体语句进行修辞等艺术分析。创造性的运用联想思维异中求同之方式概括文章内容,评价作品,简述作品,借鉴构思进行创造。如学习《祝福》可改写成《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或仿写《过年》。这样的准备设计,学生就会有一个感受理解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以及写作水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明白怎样才能设计得让学生容易理解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把阅读获得的文化知识以及知识方法运用与作文之中呢?或者,把这种感悟与理解运用于再次的阅读之中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对字词句段及整体作品,如同老虎吃野牛似的,先吸尽他的血,抽光他的筋,再吃完他的肉,最后连同他的骨头全部爵细咽下,消化吸收,丰富自己的能量,壮实自己的体魄, 比如阅读散文必须明白阅读的一般 结构 即点题、铺垫、主体、联想、深化,收束,搞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教师要设计好思路、内容、表达方式、 作用效果的展示图表。要明白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即理解解释,分析概括,赏析评价的能力。学会圈点勾画、切分筛选、归类求同、对比阐释的基本方法。看开头点题交代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情感基调,是运用描述还是敍述的表达方式,明确所 写对象,搞清线索,猜测下文所写内容。成熟的作者这儿还要作铺垫,描写环境、外围气氛、衬托主人心情, 并以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下面要写的对象,起到烘托主体 ,为主体张本。理解主体就要感受形态、辨别色彩,体悟味道,分析性格,领略精神,理解多角度 多方位的精雕细刻的表达方式,并注意从相似、相关、相反、典型、深层次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物体到精神的表达主题的材料,同时品味叙议结合语言方式,从而理解对主题的扩展、丰富与深化。在结尾中领会是如何展望未来,提出愿望发出号召,进行赞美、引发议论抒情的。针对命题或写作理解词语的运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分析概括事物特点,分析人物事件的关系及意义,概括作品内容评议作者的观点思想,积累借鉴写作的人文素养和方法技巧。

    这就是说,必须深刻彻底的理解由这些字词句组成的文章:包括思想意蕴和技巧方法,深深感受人文情怀。而且这样的学习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并在严格实践中,默记一定佳句诗文,方可达到“胸藏万卷任吸张”的镜界。到此境界,方可导童子之心智,开学子之思维,塑青年之灵魂。

    阅读积累多了理解力增强了,感受性也敏锐了,联想可思接千载,目通万里 。胸中自有甲兵数万,煮酒笔下扫千军。写一篇小作文就不是啥大问题了。关键是我们 的学生读书太少,既没量也没有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高中阶段“课外自读不少于300万字”。我做过一个班的学生读书调查,一个学期读一本十万字的书的同学,全班连一个也没有,读 五万字有三个,其余的学生除了语文课堂上看几行文字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数理化外语上。不读书 ,怎么接受文化熏陶,怎么积淀人文素养,怎么提高审美能力,怎么为作文储备大量的知识 文化素材呢?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阅读是春夏扎根土壤吸收水分营养,写作是秋日收获果实;阅读是准备砖瓦木石水泥钢筋,写作是胸有成竹修筑高楼大厦。阅读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社会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

    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研究,对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节选在课文的有些名著的章节,其原著有些教师也没有读过,如《红楼梦》《水浒传》《百年孤独》《复活》《哈姆雷特》;大部分中文专业的科班生,也没有翻过《论语》《孟子》《庄子》《史记》,也有不少老师就连唐宋散文诗词,也只是了解而已,诵读不出几句来。所以语文老师要成为创造型教师,自如驾驭教材,非下功夫不可,可谓熟能生巧,巧,才能创造性的设计,创造性的运用。

    文言文分析更需要教师查找资料,深入钻究。就课文参考或翻译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掌握古汉语知识,掌握通假字,古今异词,积累一词多义,字音破读。掌握词类活用,并且明白识别词类活用方法、标准,而且创造性运用列表制图方式将有关概念知识系统化,可以随时在迁移阅读中,点拨学生释词解句。进而深研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学习《鸿门宴》,不明白字词的意思,就不能转换成现代白话文,学生就很难分析理解刘项的性格特点,也就很难理解刘胜楚败的真正的根源。只有字词句的障碍清除了,才能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进行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概括,艺术特点的总结。

    二、 理科教材的分析、设计

    中学理科课程属于自然学科,研究设计好教材的章节,对于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理科课程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具有创造性应用的天地,教师在研究教材中,应当了解教材的这个系统性和逻辑性,掌握教材章节同前后教材内容的关系,开掘设计使学生参与创造的机会。尤其是物理,生活现象多,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发设计能让学生有创造的过程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操作实践的技能技巧。

    理科中,学生对教学课程大多数认为是比较抽象的,难以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在备课分析研究教材时,就要有目的、有计划依据公理概念,设计出能引导学生从原始寻找理解,运用模仿创造的原理进行创造性功能的学习训练。下面是王祥明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思路创设:

    (一)、教学思路设计

    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设计

    授课人 王祥明 学科 高中数学 学校 武都八一中学

    课  题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与一般形式;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探索研究,让学生经历“特殊 一般 特殊”的逻辑认知过程,并经历逐渐渗透进行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思维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思想。

    (3) 情感、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探索之中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底数a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情景1:让A学生准备2粒米,B学生准备 4粒,C学生准备6粒,D准备8粒……请问第51个同学准备多少粒米?

    情景2:同上,让A准备2粒米,B准备4粒,C准备8粒,D准备16粒……请问第51个同学准备多少粒米?( 2 约为1.2亿吨米)

    问题1: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学生所准备的米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编号用x表示,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呢?这两个函数你熟悉吗?会命名创设么吗? 学生积极抢答两个情景问题,统一两个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1.设疑激趣,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对比发现一新的函数模型,并感受新函数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

    2.在列式时要注意自变量的范围,强调对函数定义域的要求;

    3.引导学生把握特点,试试自己创设,激发探究欲望

    (二)引出概念,探究条件:

    定义:

    一般地 , 函数  =  ( 且 ) 叫做指数函数 , 其中  是自变量 , 定义域为 R

    问题2:讨论底数a的限定原因

    (1)若 =0

    当 >0时,  = 0

    当 <0时 ,  无意义

    (2)若 <0

    如: 对 无意义

    (3)若 =1

    是一个常数 , 无讨论的必要

    练习1:试判断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

    (1)        (2)

    (3)  (4) 

    练习2:已知 是指数函数,则a= 学生试探命名后仔细阅读定义,形成初步感知;

    对底数a的分类进行讨论,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练习1请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加以纠正

    练习2请一位上台板演

    通过对a的条件限定的具体分析,一方面加强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掌握,为后面研究其图像和性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的特点

    通过两个练习加深学生对刚所学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同时注意当中对底数a的限定条件

    (三)发现问题,探究性质:

    问题3:我们研究函数要研究哪些方面?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怎样研究指数函数

    问题4:由四小组成员分别作出下列图像

    (1)      (2)

    (3)    (4)

    教师活动:

    1、巡视指导,引导发现

    教师活动

    2、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底数a不断变化时对应的函数图像

    问题5:

    观察图形探究性质,填写下表:

    >1

    0< <1

    图像

    [板书设计]

    请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完善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利用描点法画图,画完交流结果

    学生活动2:提出对底数分类的猜想后观察几何画板演示,验证猜想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究上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给予学生直观认识

    1、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归纳方法;

    (可加附页)

    质 定义域 R 

    值域 (0,+∞)

    恒过(0,1)点

    在R上是增函数 在R上是减函数

    x.>0 ,y>1;

    x<0  ,0<y<1 x>, 0<y<1;

    x>0,y>1

    (四)深入探究,加强理解:

    问题6:观察 与

    与 这两对函数图像,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吗?

    教师活动:

    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像(同一坐标系内)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进行一般化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小组讨论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并完成表格

    学生观察刚所画的图像,小组之间比较、分析、归纳,请代表总结

    2、树立数形结合思想,学会“看图说话”

    教师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结:

    (1)在第一象限中图像越往上底越大;

    (2 )当底互为倒数时,图像关于y轴对称

    (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例1:已知指数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 ),求f(0),f(1),f(-3)的值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六)归纳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

    2、掌握了探究函数的哪些方法和思路

    (七)布置作业:

    P 习题2.1  5,6

    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练习

    学生回答 感受数学中蕴含的对称美。感悟结论的同时实现难点的突破。

    通过本例的设置一方面考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掌握,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指数运算的计算能力

    (八)板书设计:

    课题:指数函数

    一、定义 二、图像和性质

    练习2:

    例题1:

    数学有其完善的论证加工了的数学化、系统化体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结论,而数学家在得出这一结果体系过程中走过的弯路,那曾经帮助他们产生了思想火花的具体细节,在他们展示结果后就被隐去了。教科书上,我们只能看到似乎自然天成的论述结果。那么 教师研究教材,就必须寻找发现这个结果的真正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如上面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研究思路设计。还有讲椭圆、双曲线同样可设计创造探究式思维过程,明白圆、椭圆、双曲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虽然这个问题 1800年前就已解决,但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不但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渗透了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空间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数学老师,不但要吃透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要了解这个原理的发现过程以及理论论证过程,最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而进行设计,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收获、有创造的意识。

    布鲁斯说过:“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美国,布鲁斯《教育学文集》),据此,教师在“吃透教材”“胸有成竹”的前提下,更应达到创造教育设计的目标。教师应首先成为一个“问”者,一个“疑”者,一个“惑”者,才能触发自己的深思,进而设计出激发学生发现探究的动机。而这个“问”应该成为教师为了达到创造教育目的的人而设问,既为引起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而故意营造的问题情境。教师有这种“惑”“疑”“问”的形式过程的思维情境,才能触发引导学生学习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训练。如讲等比数列时,可设置一个情景:儿子向父亲要一笔钱,父亲没那么多。儿子想了想说:父亲,你今天给我1分钱,明天给2分,后天给我4分,……你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给我30天,我一辈子也不向你要钱了。父亲慨然答应了。同学们思考以下,儿子能收到多少钱?这将激起学生思考分析前后给钱数的等差,此时运用等差知识,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四节  对学生的分析研究策略

    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高效地学得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创造性发展,教师必须知己知彼,方可有的放矢。因此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思维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策略的重要的环节。

    推行创造教育,分析研究学生,首先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技艺方法有关系。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创造教育原理,心理学原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理论,据此可分析学生是否具有认知的主动性,可预测学生学习的发展状态。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生谈话等,就靠教师的理论经验了。在教学中或在备课时,就应把握学生的这些情况。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更应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

    一、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学习理论上说,“认知”有较广的涵义,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感性知识和体验)、智慧技能(理解、应用创造能力)动作技能和智力发展等,都反映了他的认识水平。

    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认知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作业情况,测验情况可以获得学生认知结构,掌握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是分析研究学生主要途径。一个班的知识掌握和智能水平,一般也要通过对重要测验、考试的分析,了解学生各种知识块和各级水平的得失分情况去把握。由此,对认知学习水平较高的,一般的,进一步做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对个别学生情况的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学生学习成长的档案。学习成长档案中记录主要测验活动的主要错识及其原因。这是一项颇费精力的创造性工作,可以先抓两头,建立部分学生认知档案,同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己记录,让学生建立和翻阅自己的学习成长档案,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成长中的常见错误。

    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有明显的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它们各有不同的思维特征。以后法国人加尔则把学生智力分为具体型智力、想象性智力和理论性智力等类型。研究现象表明,学生可能有几种类型并存的情况,但总有一种战主导地位。

    一般来说,学生智力类型与年龄(学年段)有联系。有些中学生都喜欢少儿童读物、动画,不喜欢科学。他们的智力型发展慢,思维能力较低,也导致学生成绩不良。教师根据这些信息、特征、创造性设计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高一是一个容易分化的年级,由于教材抽象提高,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就会出现较多的学业成绩不良者,他们思维简单,记忆再现的能力也赶不上,对于阅读理解和综合创造就更谈“题”色变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适时的补上这一节课,让学生有思维的方法和习惯,进入了高二高三,知识的“穿线结网”和各类综合思维训练,会刺激学生智力加速发展,逐步形成理论型思维类型和创造思维基础。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和黑板上写的可谓是重点和难点了。并且有时明确交代有关问题的思路线索、内容,但学生在听讲学习的实际中都各有自身积累的学习经验、方法进行阅读、听课、做笔记、记忆、理解。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并创造性采取一些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认知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学习策略是关于学习的知识及其执行技能,若创造性地运用在具体学习环境中,可促进获得知识初步技能的方法总和。学生在诸多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好方法、检控、调整自身学习活动的一系列操作规程等。创造型教师应自觉运用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为创造教育服务,让学生创造性地对自己认知活动形成自我意识和体验。使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一定的学习策略,自觉主动地调控自己的意识和学习行为,并主动尝试学习,积累创造灵感,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教师又将怎样了解和评判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创造策略水平呢?教师必须分析研究关于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知识编码策略的问题。根据学生在阅读,听课时能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设有理解的或曾经错误失分的内容,可以了解学生选择性注意策略水平。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时时在思考,正如阿基米德发现水从盆中溢出肯定与体积有关的成功联想,中国航天人,回家看到虾,找到了航天服肘弯活动的设计灵感。凡能够领悟教师的举例点拨的相似性质,弄清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测验要点,并能转化成指导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的学生必定有较高的注意选择性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信息加工论认为,知识的保持(记忆)实质是知识的编码,知识的编码能力不仅需要有较扎实的陈述性知识,还需要有知识的编辑和组合技能,即所谓程序性知识,一个学生能经常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和知识归纳,不仅能促进随意性知识的理解,同时可获得了程序性知识的体验和提高。学生自己“穿线结网”的归纳整理尽管粗糙,不完整,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编码梳理或编码策略水平,有针对性地研究提高学生编码水平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评价学生的自编小节 ,切记教师不要急于把完整的系统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然,往往是记住了结论而不能创造性地应用。

        三、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调控能力的策略

    学习调控可理解为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的学习方法,激活和维持学生学习态度,评价自身的学习效率、效果的过程。这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策略性思维。如果学生能调控自身的学习态度,他就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者。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以及据此而产生的调控意识,这比空洞地要求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要有效的多。我经常了解学生如何预习课程,有的学生回答只是整体的看一遍,有的学生回答记忆理解定理公式,或找别的参考辅助理解,但成绩好的学生则回答是看课文章节要求重难点,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掌握的内容,变换几种方法,如阅读、做笔记,做作业等,而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是盲目的,不知怎样预习或用什么方法。因此,教师经常性地同学交谈沟通,理解他们学习时状态和调控能力,能更有效指导教学,激活学生创造意识,能动地学习。

        四、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情况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创造力,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得学习与创造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教师如研究学生非智力因素呢?

    (一)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生学习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而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有:

    兴趣和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④活泼的性格、宽阔地胸怀;⑤自信心和好强心;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⑦不凡的抱负;⑧焦虑。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心理学家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他属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他们对学生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成就动机等,它们是与学习创造行为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创造行为作用十分明显。

    (三)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学生情况

    依据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表明:了解学生活动的强烈需要和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认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坚强意志,稳定的性格,对学生自身的取得学习优异成绩和创造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研究学生智力因素时,从非智力方面对学生及时地调整、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习惯,认真的态度,不时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让兴趣与理想成为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

    教师在研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更要关爱学生,亲近学生,了解他们学习动机,发现他们的需要。更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往情况。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样教师就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手段了。

    第五节  选择创造性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教师分析了学生的内在特点,研究了学生个性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掌握了学生的需求,结合对教学内容在教材特征,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的深刻分析,为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有趣地掌握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必须选择创造性方法与策略。在方法中学知识,在方法中学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选择方法与策略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科教材内容,把握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具体创设情景,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备课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方案,引导学生主动获取重点知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以开放的姿态,开发教材与课堂资源;在课堂教与学的动态的,使学生、教材、情境、自己设计融化在创造性方法与策略的过程中,将一切有效的资源,成为学生主体的营养。

        二 、 精讲多练呈现多样灵活的策略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教师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案。首先、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有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在时间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法多样,促使学生集中注意,掌握知识,在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其次、教师运用实物展示、直观教具,或者让学生参观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而巩固知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培养探究的精神。

    再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训练的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事物及过程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且以实际行动进行操作、练习模仿、创造性的练习。

    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辨析真伪以获取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同学不同章节,采用多种形式精讲多练。形式上,自练、互练、小组练、集体练、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与学互动,练习方法的多样灵活使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活动状态,最大限度地进行思维,联类想象,创造地学习。

        三、  选择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选择创造教学法,首先要了解创造性学习方法的特征,要体现学生独立自由主体意识,要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转变“要我学”到“我要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精神。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培养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最后要培养学生有准备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独创性地学习。为解决未来的困难,而学习对未来应充满美好的理想憧憬和无比的责任感。

    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选择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掌握学习”教学法,范例教学法与发现式教学法。

    1.“掌握学习”教学法是通过操作教学实践实施“因学施教”,以每个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标志,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展的教学方法。(重复是记忆的因素)根据教师设计教学的具体系列单元问题,通过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掌握知识的关键,教师进行形成性测试;学生再学习,教师在进行终结性测验,掌握正确率达85%即可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结构为: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内容、程序;学习资料、学生学习→形成性测验→学生再学习→终结性测验→每个学生达标;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相同,学习时间相同,学生可根据教材、参考资料解决要求解答的问题,还可以进行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组集中解决问题。这样,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

    2. 选择范例教学法 教师通过自己精选的知识经验以及准备好的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意义的知识,形成学生独立和主动的学习能力并养成独立判断、推理、评价能力的方法,可称为范例教学法。其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向学生阐明四个阶段:首先是“个”的阶段,既通过整体的一个或几个特性来说明整体,也就是通过个别的典型特征来说明道理;由此对“类”或“属”的阶段进行知识归纳,通过范例掌握规律,在进一步探究出规律性的认知来。以范例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再进一步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了自己,进而加强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选择范例教学法,文理学科都能适应。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努力认识内部的逻辑结构,掌握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相似性创造思维能力。

    3.选择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提供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工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得出结论的方法。这是类似科学方法的教学方法,其过程结构有四个环节构成。第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第二向学生提出假设或答案:学生在阅读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回答。第三检验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性质,进行思辨、实验、演示等,讨论进行评价假设,进行正误修正。第四作出结论:在师生互动充分讨论修正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结论。发现式教学法在数理学科和文科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探索积累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法。创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诀》中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指的就是学习方法。各科课堂教学更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学法的指导,把别人的学习方法加以改造,成为适合自己的方法。

    1.从不同类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随着教改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创造教育理论的应用推广,在继承与创新中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观念,认识自己,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不但要学习前人的方法,更要结合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结合实际总结例析基本的学习方法。如:

    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的学法,有预习法、听课法、复习法、作业法、考试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法,有听话法、说话法、读文法、作文法。以心理规律为依据的学法,有“四到”学习法(即读书学习时,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比较学习法、浓缩学习法、质疑学习法、观复学习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就能调动各种器官的感知功能,有了思维的过程,就有了语言表达的欲望,如果“语言”找不到,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深刻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2.从不同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三至五年翻一番。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时,所学知识已经落后与社会的发展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学科计划可分为总体计划和详细计划,总的讲,要有健康的动机和正确的目的。要有具体的学习安排和求实的学习态度。如各科时间安排,每科中在什么时间干什么,用什么方法做。早上起床前一三五背语文二四六背英语,晚上9点至11点做作业预习第二天教师要讲的内容;星期日复习、锻炼、干家务活等,在这一方面上学生都能制定总体计划表。较好的学生制定出各科详细学习计划。如不能做到计划上的要求的,则从内心产生焦虑,积极加强赶上。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自学理解了有关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预习重点。借助教材辅导资料,提取每课、每节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对于有关内容要反复观看,要读、要看、要思考,进行推理,搞不明白的,准备质疑,听课中看老师怎样讲,这样即获得了知识更掌握了方法。

      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规律

    课堂教学运用创造教育策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使创造性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悟学习规律,学与思考同步推进,提高能力。

    领悟知识规律:让学生掌握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就应总结记忆名词活用一般动词的规律性:a、能源动词、特指代词之后 “或”“之”“者”之前的名词动用;b、名词带宾语、补语,这个名词动用等;理解中凡涉及到名词概念,一定要辨明与它有关系的项及概念;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获得了“点金术”,更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领悟学习方法: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向学生暗示学法,要让学生掌握巩固知识的记忆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操作方法。在训练中获得领悟。

    重视运用与实践创造: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的方法最终目的要创造性运用于学法,学生要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才智、勤奋上的特点,基础、目标上的特点,进行实践、创新。只有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习得良好的习惯。

    第四部分  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渗透教学策略

    渗透创造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的课堂活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和谐课堂氛围,可使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课堂硬件要素有机高效地互动结合起来,能使教师、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课堂软件程序,即理解对话互动交织的世界。真正构成和谐课堂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发展创造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是应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念、行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策略、艺术方式的立体动态过程。

    那么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而进入高层次的课堂软件程序的元素应是什么呢?借鉴茹红忠论述的理解、对话、民主、自由、宽容构成和谐课堂的主要元素,下面 加以分别论述。

    第一节  注重理解过程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选择先进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创造性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不断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和能力。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的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是在理解的状态下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充满和谐氛围,师生水乳交融,师生的参与的过程才能有生成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和谐气氛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以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理解文本 (教学资料),要理解学生(读懂学生),还要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理解文本,要理解教师,要理解同学,还要理解自己。和谐创造氛围的课堂中的理解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同层面的理解过程有可能同时发生,也有可能交叉发生。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层次过程,是进行创造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策略。

        一、注重过程的教学策略

      “过程”是形成“结论”或获及“结果”而必须经历的必然程序、步骤。从知识产生的角度看,作为结论的知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之后获得的;从学习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之后实现的,没有理解的“过程”,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结果”。与课堂教学发生联系 的理解过程主要有:理解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理解与知识发生发展相伴的思维发展过程;理解知识应用过程;理解认识过程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创造教育重视理解思维过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收获,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创造灵感产生形成的过程。

        二、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理解“过程”的情境:

        在进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认识的过程,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都是在学生积极地、实质性地参与—即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实现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创造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猜想、发表自己的创造性见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方法,积极动手用脑,操作交流。

        三、注重“教”的理解过程:

        教师在分析概念、原理形成过程及本质关键特征的过程中,应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逻辑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推理归纳综合的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一系列的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向结论一步步靠近;同时,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而最后获得理解的“结论”。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能教的明白,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注重“学”的理解过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简单地“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是要经头脑的认识理解,从选择接受信息开始,就经过已有的知识的观照、对比达到接受记忆、理解、应用等过程。最终变成自己的新知识。学生的这种“学”的过程,必须在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引导联系实际、观察、实验、操作、质疑、解难,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而理解内化成新知识。

        五、注重对过程理解的评价:

    和谐创造氛围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理解的过程,因为“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教师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观察、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质量和行为的表现,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情感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创造方法。评价结果可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重视理解过程。

    第二节  注重形成认知结构对话的教学策略

    和谐创造性课堂氛围是充满对话交流的多维通道。对话交流是和谐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主要的组成元素。对话既可以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几个或更多个体之间的活动,还可以是自我对话,或者主体与文本体系之间的对话,或者是主体与认知结构的深层对话。自然,对话不仅是师生问题的解答,而是参与者对被认知者的平等地位地交流。以其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共识,达到理解的一种活动。师生在对话的氛围中,通过教师诱导,让学生透过教师对文本的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这是对话的深层意蕴要求。

    创造性和谐课堂的对话,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而影响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是认识结构,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地对话理解新知识的过程逐渐建构而成的,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对话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知识或者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中,从而丰富相应的认识结构的内涵,并有获得暂时的平衡;或调节自己的认识结构,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是学生理解、掌握、保持并在时间中应用知识的重要条件。自己头脑中的认识的知识结构组织的越好,就越有利于接受、理解新知识,保存、运用已有的知识。而这种反观自己知识结构的行为,正是自己对话心理的作为思维过程,明确的整理、联系,加深认识,对接收新知识具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悟性和迎刃而解的自如。形成良好对话知识结构应有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用对话发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心理对话,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揭示知识的本质规律,是形成知识结构的最重要的途径。为此,教师既要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呈现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把有关概念作为着重点,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揭示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融汇联通,新旧知识形成新的对话知识结构。而且又要在新知识理解过程中,对学生要有目的,分层次出现对话认识材料,并揭示学习认识材料的逻辑顺序,进而促使认识结构层次的综合贯通。                                                       

        二、对话交流,整理知识

        师生对话交流,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未知知识的探求上的。只有对已有知识的内在系统、规律,进行有机的整理,使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原有知识之间,达成结构化,系统化,新旧知识通过整理训练,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

    整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对话认识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整理,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地思考对话,对已有知识形成自己的结构。指导的步骤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如:教师示范——学生合作理解——学生独立整理——交流整理结果。指导内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识范围,如每一单元、每一章节;(象高一文言文词性活用的整理,可总结构规律。高中物理力学公式的连续推导)知识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征,比较不同点,指出变化过程(如数学公式的归纳整理)等;整理知识的方法,如表格法、纲要法、概念图示法等,最终的整理结果可用知识结构图(连线、表格、试图、纲要等形式)来表达,知识结构图可以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创造性的结构化和联想表征更加清晰直观 ,更便于知识信息的检索和创造灵感的产生。               

    第三节  注重民主自由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和谐课堂的氛围中的教学活动,是民主氛围中的自由参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尊重,享受与他人一样的权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既不受教师话语权的排斥,又不被集体心理意识的控制,是将独立的自我溶进群体行为的自由。在课堂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认知、理解、训练)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学生对课堂教育内容的自主掌握;二是在师生进行互动,师生互动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在教师面前能够随意表达,并有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权利。创造性和谐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地参与。而只有在民主的创造性和谐课堂氛围中,才能排除学生怕错误羞怯的心理障碍,从而主动参与思考、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获得良好的学习认知体验。

    营造创造性和谐课堂氛围,创设自由民主练习情境,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实践情境。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它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巩固并创新;练习,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学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练习,也是一种创造性选择各种方法,加强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的最有效的手段。

    一、练习的准备

        知识的获得是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练习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知识应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在整合之后,即明确了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达到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作出阐述,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再进行练习,解决一些现成的问题,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掌握概念、学会变通、学会迁移。

    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在民主自由和谐氛围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练习巩固知识。掌握方法,习得熟练,必须要注意内容和形式。教师要针对学生所获得知识性质、类别,可归属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理论、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直接陈述的特点,是为陈述性知识,可描述事实、解释概念、阐述定理公式、陈述性知识需要以反复的形式在头脑中强化。“天才就是反复强化的结果。”(杨阴洁)也可根据情况适当采用填充、复述、默写、描述、识别、举例等方式来进行再现。如让学生默写单词、复述历史事件、描述化学元素的性质等。程序性知识不是将知识作为直接陈述对象,而是作为应用的对象,完成一些动作或智慧活动,如操作仪器,运用概念、原理、方法解决问题。尝试进行创新方法的学习,完成任务等。只有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转换成程序性的解决问题的动作和创造智慧的能力,而不是强迫死记知识,它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中巩固熟练生巧。因此,创设和谐课堂练习情境,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才是程序性知识被学生掌握的保证。教师要鼓励激发学生,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实现机会,来完成仪器的操作、模型的制作、测量及绘图表等动作的技能的学习;教师应以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练习,,着力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以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在练习中探索,在认知在对话,提出自己的观点,体验学习的成功。

    第四节    注重创设宽容真实的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

    营造民主自由的和谐课堂氛围,其根本的条件是教师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言行、错误和人性弱点的包容。用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态度,采取民主宽容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必须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要求,而不应用“同一”或“唯一”的观点,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用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探讨、质疑、解决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允许学生丢脸、犯错误。学生的错误回答,也是经过一定思考之后提出来的,“犯错误”是学生主动、自主参与课堂教育的表现之一,这总比不加思索地接受标准答案更加可取。明智和羞辱感,会让学生自觉地寻找正确结果。教师不要因表面上学生出现错误打乱了教师课堂思路而排斥学生的言行,这正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关系的最佳时刻,以宽容的气度,和蔼的态度,引导启发学生不怕“失败”、不怕“错误”,这是走向正确的必然过程,没有失败,也就无所谓成功。

    因此,创设和谐宽容、民主自由的创造性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创造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从课本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知识,理解和明确在什么条件下能应用这些知识,首先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创造性地还原知识本来面目,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体验、感受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教师应丛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共同创设宽容和谐真实学习的情境。

        一、  创设真实性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背景

      应用多媒体介绍展示学科知识发展的相关背景,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科知识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二、 创设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更是社会和谐民主的社会细胞,自然坏境、社会环境和学生生活内容的事例,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创设真实感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类比、联想发散思维,获取有用信息,整合为我的观点或结论。如选取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水的净化、传染病、均衡饮食与营养、危害坏境、污水、废气,固体垃圾的处理、网络的利与弊、海洛因的利与弊 ,创设模拟特色情境,可让学生扮成医生或患者,学习相关的知识等。

        三、创设供观察、模拟、实验、学习的真实机会

        为学生创设提供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等进行观察考察,引发联想;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实验总结,模拟练习情境,运用理解了的概念、原理、方法来解决情境相似的问题而转变解决学习情境完全不同的多种情境问题。以实现创造性迁移和创新组合,使学生在运用分析比较、类比归纳、推理判断中进行创造性发散思维和集中概括能力的训练,从而获的知慧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第五节  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教育理念,以其巨大的冲击波震撼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最普通平常的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以其较强的表现力、交互性、形象性,集声、光、色、形于一体,成为语文(各科)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多媒体教学就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量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这样。制作课件可变枯燥乏味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彩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持久的、饱满的学习热情,对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在介绍戏剧语言特点时,分别挑选电影《窦娥冤》《雷雨》和《哈姆雷特》的精彩对白,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将剧本《雷雨》与话剧《雷雨》相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对理解剧本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只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调动学生的方式也很单一——提问式。这种教学方式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如在《鸿门宴》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项羽的评价比较肤浅,就两种看法:“是不是英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虽有所议论,也是泛泛而谈。基于这种情形,我将能收集到的有关项羽的资料集中在一起,并挑选出其中最具特色的片段和影视资料通过课件让学生浏览。通过大信息量的“轰炸”,学生的反应便截然不同了,他们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从理想的角度看,项羽是个壮士;从忍辱负重这个角度看,项羽自然只能算一介武夫;从对待爱情这个角度看,项羽又是个痴心情种……每个视角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某些本质。此时再让学生参读《史记•项羽本纪》的全篇,写写自己心目中的项羽,自然不是千篇一律了。这样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学生写作中对写作对象的分析的能力,无形中提升了写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投影仪重点突出地把本课内容与要表达的目标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知道本堂课需要学什么,练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的主动识记,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条件,有利于目标达成,还可以使教材的知识点和认识层有机地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画面利用视距和角度的变化、节奏的张弛、形式的交替、字幕的切换,动画演示、特技切换、音乐音响等多种艺术手段,使镜头之间组接流畅,转场自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语文氛围之中,如见其人(物),如闻其声,入景动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学生学习更加刻苦,其探索欲、创造欲更加强烈,学习效果更佳,教学过程也更完善。良好的教学过程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可拓展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加大课堂容量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要求量大,但由于时间原因课堂学习的内容却十分有限,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课堂与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拓展了语文课本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如学习杜甫的《兵车行》后我用课件给学生展示杜甫的《垂老别》的诗文,让学生比较《垂老别》中的送别描写与《兵车行》中的送别描写的异同,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使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有深刻认识,又在无形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显著。类似的例子不枚胜举。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自主探索创设了问题情境,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中学语文课的阅读训练历来是教师最困难的教学项目,而多媒体却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千字左右的文章在投影上展示,问题紧随其后,学生可轻松阅读,思考和讨论,同时教师可把同类文章集中展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生机。

    当然,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会带来负作用。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使用。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根据各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篇目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然后再制作出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不容否定,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每堂课都制作一个课件,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心思放在课件的制作上,忽视对教材重难点的钻研。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制作成课件,若为制作课件而牵强附会,课件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

    第五部分  培养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教学结合的策略

        和谐课堂教学中,总是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进行实质性探究研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积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探究的所需要的技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创造性思维,体验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所以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节  问题解决综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探讨问题解决之前,首先应了解什么是问题。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内容,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所以问题定义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学生对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认为为问题,这与学生个体主观的认知感受有关,对基础较差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有所追求,有所发现者是问题,对一无所求、熟视无睹者则未必是问题。要解决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一定情商的投入。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如“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理科教材多属于结构问题。为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到解答问题的线索。现实中这类问题令人感到困惑,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呢?这些都没有确切唯一的标准答案。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应注意特点是:目的性,问题的解决要达到什么目标状态有明确的目标。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运用旧知识认识掌握新知识的思维活动。在这个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中,有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概括等具有序列性特点。然而,这些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认知活动,还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一般的讲,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现新方法,新程序来解决无结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各种创造性地学习迁移都可看作是学生的问题解决行为。如一题多解、归纳总结、或在学习中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过程。

    三、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早期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多以动物为对象,提出了各种理论,如桑代克的尝试与苛勒的顿悟说。以杜威为代表的,对人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进行了分析,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环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问题解决,将问题解决看做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进行计算模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合其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是创造性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把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置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索发现,因为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只有在情境中学习设置有问题的内容,才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使之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这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学生个体思维习惯、运用已有的知识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的发现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首先激起学生探究认知兴趣,鼓励学生的主动性,清楚学生思维的惰性,尽快地让学生产生认知思考的动机,同时感受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的快乐。

    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有质量地联系有关前后知识的上下关系,以及运用生活常识,敏锐地对新信息感知加工,并有选择地发现重要的信息。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于一定的时间,时间可让学生认知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深刻性。其次,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条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了值得探究的问题,发现并提出了问题,这只是探究的开始,而创造机会,创设条件,装备探究所需资料,随时指导学生理解问题。即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形成问题的表征,明白问题究竟是什么?尽可能地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再由表面特征向深层特征探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先由抽象思考、联想、发散、逻辑推理,再由形式表述,如图表、方程式、图画或文字。通过后者的操作可有效地将问题解决者在解决过程中记忆内容、思考结果,形成显性的符号,可又将注意力放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最终可能的策略上,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教师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空间状态,理解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由此进行各种状态的操作,运用个体知识经验以及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

    根据心理学原理: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主要方式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解决问题是一套规则和许多科学的公式。启发式是依据经验或直觉创造解决法,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三、创造性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课堂和课后练习、作业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但不同的呈现方式将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教学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带具体情境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教师要善于将问题进行恰当地设计,克服实际操作的困难,将“文字”与“操作”,转换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意问题的陈述或图表所提供的问题解决线索信息,进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向,以及发现分离出解决问题所需的必要条件。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数学中潜在条件,散文诗歌中景物描写和文本叙述中的情感思想等。       

    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 多方位、多层次的丰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先进的创造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创造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后,更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解决时必须对问题进行表征、分析、定义。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也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知识,才能确定问题解决地方向,选择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越丰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且研究发现: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并且在头脑中组织是合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有效性、策略性就越大越高越强。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记忆和提取知识经验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牢固、准确地记忆和提取知识经验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也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总结。设计同质不同形的各类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二、多学科、全方位建立知识网络

    创造性解决问题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保证。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创造性地指导帮助学生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的联系,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独立的点,而是能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如语文可建立语文知识树、总结成语错用,病句类型、阅读理解中注意分析作品的背景、修辞表现手法来概括主题思想;文学鉴赏中注意景物与情感描写来总结提炼主题思想;总之,回答各种问题应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要写好作文,必须掌握并理解哲学常识,对社会,人生和生活中的人和事,能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发展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判断,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数理化学科中,一定要明白每一章节的知识内容,理解与前一章的知识联系,如数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在以后方程学习和解析几何以及函数的运用中是何等的重要。物理学中力学知识学好了,就能更好地学好电磁学,学不好化学的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就很难解决化合物分离判定的推导题,也很难完成这类化学实验。尤其学不好数学的方程概念知识,物理、化学中的解题就根本不可能解决。所以,知识经验的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是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策略和方法的“源头活水”。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创造性理论认为,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的能力。创造教育就是运用创造学的理论来对学生开发智能,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素质。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是平时常说的“想一想”、“考虑一下”、“深思熟虑”、“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人们的思维活动。

    如果将“思维”两字分开来看,“思”字可解释为“想”或“思考”,“维”字可解释为“序”或“方向”。这样思维就是有一定顺序的想,或沿着一定的方向的思考。若从现代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角度上说就是:思维是指人脑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决策的动态活动过程。它是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根本途径。

    思维也有不同的状态方式。方向性思维可划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若按思维方式划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按思维状况划分,可划分为动态思维与超前思维、分离思维与合并思维。若按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有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创造性思维更是地球上最甜美的果实。从广义上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者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从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创造新成果的高级的、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狭义地说,创造性思维也可具体地指在思维角度,思维过程的某些方面富有独创性,新颖性的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活动。

    追求创新,是创造思维的本质。而要创造出新成果,创造性思维常表现为突破性、灵活性、流畅性、多向性、顿悟性、迁移性、非逻辑性和综合性特征。教师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更应综合运用创造教育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征。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1、应用“发散——辐射”理论,训练学生创造思维

    运用美国吉尔福认为的发散思维“是已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发散思维训练,要求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反应的新颖和多样。如材料话题作文,一则材料有好多种角度观点和构思立意。一篇小故事也可能有几个标题,但最佳的只有一个。

    在一个思维的完整活动过程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一般的说,面对一个课题或解决一个问题,解决者总是千方百计调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说,解决问题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以辐合思维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过程,即通过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途径和方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题多解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多到一、众中挑一、由一到多、一中生众的交换的思维过程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程序,发散离不开辐合,辐合也离不开发散的思维,才是完整的创造性思维。

    2.三境界思维

    我国晚清学者王国维所提出的创造“三境”说,即创造性思维的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解决问题三个阶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今成大事者、大学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在学习科技创新中提出课题或发现问题的阶段。爱因斯坦认为形成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不仅表现为学生主体对知识和经验进行积累和整理,而且要搜集比较必要的事实和资料,最后,理解社会价值意义及前景,才能提出问题。这是高瞻远瞩、独立思考、排除干扰、勇于攀登高峰,明白问题价值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或请教问题正是如此。可谓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北宋晏殊《蝶恋花》)

     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是朝思暮想和多方思维的发散思维的发散期,需要化很多精力,耗费较长时间,大脑细胞处高度集中和强烈活动时期。对于问题的解决处于酝酿和孕育期。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时间,创造者应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遇到重重困难,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创新的突破口时,也可以把思考的问题暂时放下,让大脑松弛,有意识地切断习惯性思维,以便产生新思维,诱发直觉和灵感的闪现。正如一道简单数学题,周长为16米的长方形,以边长为轴旋转成圆柱体,长和宽各是多少时,其体积最大呢?

    问题是沿边长施转有无两种情况,经探讨可只设边长列式,求出体积最大值就可获得了。这在酝酿发散思维中,考虑到了施转的方向性,没有考虑到空间位置的不变性。想到这里,设x为一边,另一边长为8-x,依据体积公式可迎刃而解,这正是直觉和灵感的闪现,孜孜以求的精神,正如宋代柳永的《蝶莲花》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谓第二境界也。

    解决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已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运用创造性思维主体获得成果的阶段。抓住问题反复思考比较,找到了问题奥秘之处,终于在攻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正如鲁班要做一只小型的打鱼船一样,苦苦思索总找不到方案,但他当看到妻子从河水中捞回来的两头上翻的鞋子时,茅塞顿开,高呼说“明白了!”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第四节  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策略 

    中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思维的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运用概念、推理、判断分析,进行归纳演绎、综合、抽象、具体思维掌握知识外,下面主要介绍以下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运用十分广泛,如杨春鼎所说:“除文艺创作外,人类的一切感性的社会实践也都用到形象思维。”最早的中国方块字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是由形象产生的,伏羲画八卦是由形象创造的,察言观色诊断疾病,也是由形象判断的,科学发展,技术革新,都是形象的背景中得到启示而发明的,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区别,往事回忆,都要运用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可体现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形式。具体简述如下。

    1.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有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憧憬性想象。对过去的回忆,根据别人或语言文字图样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如阅读语文作品时,眼前便会浮现出各种人物形象、场景,就是再造性想象。历史、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都可运用再造性想象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掌握知识。

    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传说鲁班根据妻子讲述河边洗衣服时,脚尖和脚跟都上翻的鞋子冲进河水中,在河水中漂来漂去的情境,创造性地想到海边渔民想要的打渔小舟,终于做成了方便的小舟。这些通过事物的表象改造加工,重新组合成新形象,在舞蹈美术中很有运用天地。

    憧憬性想象是一种对未来事物的美好希望。对某种成功的向往。这其实就是平常说的幻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也不同。但为了达到目标,对未来要充满美好的希望,鼓励学习克服困难、积极学习。成为实现目标,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因此,提高想象思维,就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积极上进、梦想成真。多观察小孩子,他们无拘无束,有无限的想象力。多动手做东西,学会思考组织配合的关系,刺激想象思维能力的增强。

    2.联想思维

    所谓的联想思维,是根据当前感知的事物,概念或现象,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地说联想新的信息,在大脑的记忆本中搜寻与之相关的信息,或者利用大脑记忆库中的一些信息形成与之相关的新信息的过程,搜寻的结果是再现,但形成新信息已是创造。课堂教学活动中联想思维无处不在。比喻语体的寻找,同类题型的条件变换,由此而彼的寻找连接关系都得运用联想思维。

    在具体运用中,教师要分清联想思维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

    相关联想是由给定事物联想到经常与之同时出现或某个方面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的思维活动。如:鹅——鹅毛,鹅毛——羽绒服;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土地——水,水——喝,喝——茶。若由树枝、鸟、泥土,联想作文,可由相关联想创作《鸟儿的家》。学习英语单词一定要找到汉语的意思,再找到藏语的意思。相似联想是从给定事物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形状、功能、性质等)的思维活动。如吃宵夜——打乒乓球,飞鸟——飞机,香味——花香,运用相似的联想,可指导学生写出生动,想象比喻性语言;可制作各种模型:如化学分子模型、天体恒星运行模型、数学三角几何图形模型,制作中国山系、水系、交通模型,这样可准确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类比联想是由一类事物或现象到具体事物的规律或现象的思维活动。如历史教学中讲攻城掠地,主要工具是云梯。其实这由鲁班从上山的石台阶上产生灵感而发明的攻城武器。又如大型自动化面粉加工厂,通过传递带输送麦粒,砖瓦厂,通过传送带可以输送土块。大型厂矿企业,传送带的运用太广泛,其实都是联想思维的结果。高考语文第六大题的语言与交流,运用类比思维、完全可以做好有关语言的仿写、对联的补写,如2009我校高三语文诊断23题。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时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染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副对联,通过类比联想,可写出: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其实,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联想思维的运用是综合实现的有如下关系:

    类比    相关    相关    相关  相似

    由一个信息发出的联想:飞鸟——飞机——起飞——降落——机场——车站

    由两个不相干的信息联想:粉笔——原子弹

    粉笔——教师——科学知识——科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

    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已经联想加工一定有神奇的创造。

    二、发散思维

    首先,发散思维的创造性表现为多段性,如“?=1”这能得到很多答案,1+0=1,100-99=1,1×1=1,12=1,sina2+cos2a=1可谓是条条大路通北京。其次是宽阔性,表现为发现思维方向上的“海阔天空”,时空上的无限拓广的全方位思维。学生要学好多门学科,积极总结经验,掌握学习方法,方可齐头并进。再次是半丰富性。这是指在同一方向上能够产生大量新念头的一种思维属性。

    三、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也叫收缩思维或求同思维。这是一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具体地说,集中思维是随发散思维,在大量创造性设想中,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设想或信息是从数量中寻找质量;是在自己占有的所有信息中提取证明已给定的观点。就像聚焦镜把太阳聚合在一点;集中思维让我们的思维内容直接对准创造思维的目标。

    集中思维的结果是唯一性的。任何方法的问题解决,结果都是一样,唯一确定的,而且富有逻辑思维的属性。它不仅可进行定性分析,还有定量分析,更有各种方案、办法和设想的程序性和可行性。课堂教学中集中思维是理解阅读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为逆反思维或反向思维。它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是人们习以为常,合情合理的经过逻辑推理,有发散到集中的到达目标的思维方式。创造教育原理运用创造学中的逆向思维是为了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从正向思维的反方向思考问题。这就是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看一看”等。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有其客观依据和客观原型的。辨证唯物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或过程,都包含着互相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的对立面的统一体。由于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因素的存在,事物的发展就存在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就可能以相反的因素为依据而产生对立的看法。”由此,不同的人就可能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数学中的反证法运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如证两条直线平行。设直线a和直线b且不相交,求证,a∥b。从正面思维无法入手,若假定不平行就相交,有 b`直线,与题设相反,推证a∥b。又如“近墨者黑”,我们可以相反思考“近墨者未必黑”;孔孟主张积极入世“生无所息”,老庄主张清净无为超然入世;这都是逆向思维产生的结果。

    逆向思维可分为结构逆向、功能逆向、状态逆向,序位逆向,方向逆向;如文章结构有总分总,也可以写成分总或总分式。有如电磁感受现象,由于通电导体可是磁针转动,那么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可获得感生电流。法拉蒂为发电机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运用逆向思维方法一定会很有兴趣的。

    五、意象思维

        <一> 意象是什么

    意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之上的具有更多抽象性的思维形式。所谓意象,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而形成的表象,心象进入情意结构里而打上情意的标记后所孕育成的那种心象加情意的东西。用通俗说法意象就是由主体(诗人、作者、读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加工概括的理性的景物形象。正如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所言,“意象是在一刹那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意象主义者的几“不”》)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维的行为过程中,总以事物的外在表象寄寓情思的象征。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借杨柳的舞动,表达留恋不舍的情感,“雨雪霏霏”表达悲喜交加,往事不堪回首之意。王安石《波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明月”都是事物的外在表象,表达诗人渴望时来运转实现理想 。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由表象的具象,表现理性的情理。给人们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象。

    <二>意象的本质

    意象就是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感的高度统一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意象可分为记忆意象和创见意象。记忆意象,以人的主观经验为基础,是一种在相应刺激不存在时与知觉相似的心理经验。创见意象则以记忆意象为基础,与想象力相联系。在意象形成中,想象只能是思维运动的对立的一个方面,是当前思维对生活形象的把握和再现。黑格尔说过:“想象是创造的。”但这种想象的创造能力,来源于对生活形象的把握力和记忆力。对生活的把握和再现,是想象的基础,也是意象形成的基础。 其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形象,不通过想象能够创造出其图像既意象吗?意象的形成,不仅是主体对客体观生活形的再现和想象,而且是主体的对象化和主观思想情感形象的表现过程。

    <三>意象思维的本质

    意象思维不仅用文学创作,同时用于科学发现,对中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有极大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意象思维,更要了解它的特点。即意象思维的主观随意性和直观接受性。

    主观随意性,意象是由意和象,情和景两个方面构成的,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上随每个人的经验,知识结构的不同和感受不同而不同的。如,月亮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类生活中特定环境中的一个方面,显现出种种特有的美。以其形状而言,皎洁如玉盘,或弯曲如吴钩,这种阴晴圆缺的变化,体现着一种意味深厚的形式美;就其光波来说,或温和或朦胧,给予人们以宁静安详,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月亮本身存在的美的多面性,使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心情观赏,有可能获取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浮现出各种不同的意象。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翠翠得知“那个可怜的母亲的故事,……似乎心中压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此时翠翠看到“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月光景色喻示了翠翠对母亲命运的同情和对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而到翠翠听完爷爷讲“唱三年六个月”歌的笑话故事后,它坐在岩石上,此时看到“月光及其柔和”,正喻示了翠翠心中柔情和对甜蜜爱情美妙的意象。

    多少世纪来,人类从地球上看月光,是挂树,是嫦娥,是婵娟,是琼楼玉宇,是冰魂广寒。月亮在认定的内心曾唤起多少梦幻和憧憬,曾经惹出多少幽思和清怨。科学家想象了多少种通向月球的无形梯或环绕型意象通道。这个单一的物质世界,需要我们多少种主观内心的真诚体验呢?自然由主观随意创造了意象。

    直接感受性,这是由客体对主体感官的直接刺激而发生触景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那采菊之始的平静心情时,看到南山日夕气象,悟出其中的真意,诗人感触到眼前景正是心中情。一下子就忘我而又明白了。触景生情,由直接感受而创造了意象。

        六、归纳思维及方法

    “归纳”一词来自拉丁文mdctio(引导)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以某些个别性(特殊性)的知识为前提,由此推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结论。根据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理论的信息加工过程。

    归纳思维在认识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既是发现以假说形式出现的思维成果的方法,也是检验思维成果正确的方法,在科学创造性思维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进行的实验自然科学常常被称为归纳科学。科学史上记载的定律和公式,大都是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人们观察到大量的年轮现象:树木有年轮,水仙有年轮,动物也有年轮,人也有年轮。这些年轮想象归纳告诉人们:所有生物都有记载自身年龄的年轮。

    归纳思维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这种概括具有扩展性和或然性。

    (一)归纳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

    归纳思维的主要创始人培根指出,运用归纳法,“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的原理,然后在进至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

    归纳思维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如果大量的情况A(A1 、A2 ……An)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毫无例外地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 都具有性质B 。

    这些是逻辑学被称为的“归纳法原则”,是人们进行创造性归纳思维所依据的原则。

    2.扩展性:

    运用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得出一般性结论,除了极为有限的完全归纳概括外,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都扩展了认识范围。就是说,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涉及的范围,即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这是人们识破当前情况而扩大认识领域。并获得新的认识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今疫苗的实验情况:苗种试验由一部分人到接种全部的人,就是一部分到全体的模式;著名数学家高斯是这样思考的: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5+6+7+8+9+10=?老师说看谁算的快。很快高斯举手说:“我算出来了。”而那时,别的孩子还在忙着计算。老师吃惊的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肯定是这样地说的:……1+10=11,2+9=11,而且必然是11.这样有5对这样的加法:5乘以11得55,进行扩展,这个孩子发现了一个重要求和定理公式:Sn=(n+1)n/2(注: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林宗基译 北京出版 1987.100)。

    3.或然性:

    归纳思维从部分推论至全体,扩大了认识范围。但是这种推论过程只是或然的,不具有必然性。归纳思维即使其理由正确可靠,思维过程合乎逻辑规则,从真的前提也不能必然地得出真的结论。这是因为,从实际观察到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或从过去、现在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这两者都没有逻辑的保证,因为适用于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过去和将来出现的并非将来也一定出现。“守株待兔”就是“以偏概全”的归纳思维偏差。但对中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扩展认识证明自己观点或结论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

    (二)归纳思维的方法:

        归纳思维方法有传统简单的列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1、简单列举归纳法

        简单列举归纳法是在经验认识基础上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或部分对象共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也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方法。例如人们根据昼夜交替或四季变更来总结的具有时间的周期性规律:鸡叫三遍就天亮,青蛙冬眠舂晓,大雁东去舂来,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由此人们做出概括:凡生物的活动都受生物钟支配,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规律。

    简单列举归纳法的不足是:结论不是充分可靠的。因为列举归纳过程中对某种属性的事物只是部分归纳,并不可靠考察所有的对象,或者对考察的事物所有同类中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结论。在归纳考察中没有考察到或没有反例不等于未考察或反例的不存在,很可能反例就存在于未被考察的同类事物中,且出现反例,结论就会被推翻。例如人们当初根据观察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推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全称命题。但后来在澳洲发现了墨色的天鹅,于是原来的结论就被推翻了。因此要提高列举归纳结论的可靠性,必须要注意两条要求:第一前提中被考察的事物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反之,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小。第二。注意收集可能出现的反面事例。列举归纳法只要内在前提考察中发现一个反例,结论便被推翻。这也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发散联想, 集中概括 的思维过程。

    归纳思维及方法:

    “归纳”一词来自拉丁文mdctio(引导)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以某些个别性(特殊性)的知识为前提,由此推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结论。根据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理论的信息加工过程。

    归纳思维在认识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既是发现以假说形式出现的思维成果的方法,也是检验思维成果的方法,在科学创造性思维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进的实验自然科学常常被称为归纳科学。科学史上记载的定律和公式,大都是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人的观察到大量的年轮现象:树木有年轮,水仙有年轮,动物也有年轮,人也有年轮。这些年轮想象归纳告诉人们:所有生物都有记载自身年龄的年轮。

    归纳思维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这种概括具有扩展性和或然性。

    (二)归纳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

    归纳思维的主要创始人培根指出,运用性归纳法,“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的原理,然后在进至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

    归纳思维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如果大量的情况A(A1 、A2 ……An)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毫无例外地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 都具有性质B .

    这些是逻辑学被称为的“归纳法于原则”,是人们进行创造性归纳思维所依据的原则。

    4、扩展性:

    运用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得出一般性结论,除了极为有限的完全归纳概括外,一般的归纳思维过程都扩展了认识范围。就是说,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涉及的范围,即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这是人们识破当前情况而扩大认识领域。并获得新的认识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今疫苗的实验情况:苗种试验由一部分人到接种全部的人,就是一部分到全体的模式;著名数学家高斯是这样思考的: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5+6+7+8+9+10=?老师说看谁算的快。很快高斯举手说:“我算出来了。”而那时,别的孩子还在忙着计算。老师吃惊的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肯定是这样地说的:……1+10=11,2+9=11,而且必然是11.这样有5对这样的加法:5乘以11得55,进行扩展。这个孩子发现了一个重要求和定理公式:Sn=(n+1)n/2(注 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林宗基译 北京出版 1987.100)

    5、或然性:

    归纳思维从部分推论至全体,扩大的认识范围。但是这种推论过程只是或然的,不具有必然性。归纳思维即使其理由正确可靠,思维过程合乎逻辑规则,认真的前提也不能必然地得出真的结论。这是因为,从实际观察到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无穷对象的全程结论。或从过去,现在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这两者都没有逻辑的保证,因为适用于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过去和将来出现的并非将来也一定出现。“守株待兔”就是“以偏概全”的归纳思维偏差。但对中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扩展认识证明自己观点或结论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

    (三)归纳思维的方法:

        归纳思维方法有传统简单的列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1、简单列举归纳法

        简单列举归纳法是在经验认识基础上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或部分对象共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也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方法。例如人们根据昼夜交替或四季变更来总结的具有时间的周期性规律:鸡叫三遍就天亮,青蛙冬眠舂晓,大雁东去舂来,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由此人们作出概括:凡生物的活动都受生物钟支配,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规律。

    简单列举归纳法的不足是:结论不是充分可靠的。因为列举归纳过程中对某种属性的事物只是部分归纳,并不可靠考察所有的对象,或者对考察的事物所有同类中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结论。在归纳考察中没有考实到或没有反例不等于来考察或反例的不存在,很可能反例就存在于未被考察的同类事物中,且出现反例,结论就会被推翻。例如人们当初根据观察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推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全称命题。但后来在澳洲发现了墨色的天鹅,于是原来的结论就被推翻了。因此要提高列举归纳结论的可靠性,必须要注意两条要求:第一前提中被考察的事物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大。反之,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小。第二。注意收集可能出现的反面事例。列举归纳法只要内在前提考察中发现一个反例,结论便被推翻。这也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联想,发散集中必须的思维过程。             

    七、 数理思维及方法掌握

    数理思维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逻辑理性思维方法。数学因某方法独特而缜密神奇,其思维也更加神奇美妙。理科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数理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一)数理思维的实质

        数理思维方法,是以数学方法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工具的逻辑理性方法,借助数学思维方法对思维对象进行数学描述。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并且运用人类思维中采用系统的符号语言和数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与逻辑证明。

    数理思维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以逻辑为基础的演绎思维方法,波兰塔尔斯基在《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导论》中认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唯一本质的区别就是演绎法。不仅每一数学学科是一种演绎的理论,而且每一种演绎的理论是数学。”就是说,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理性是以演绎理性为基础的。

    在数学思维中,形式化演算,逻辑推导和严密规范是非常突出的特征。无论数学思维方法还是数学逻辑思维方法,都是采用人工语言的符号语言系统,对思维内容进行形式化抽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形式化运算规则与方法,并将用这些规则与方法进行推演以求得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形式化推演中,必须运用逻辑推导的思维工具与思维手段,即严格依据给定的思维信息(如对象的数量关系或时空形式或其他命题关系)和推导规则,经过若干歩骤的推演,最终得出有关的推断结论。这正是内容符号化过程的 形式化,方法规则化的严密规范的数学思维方法。自然数思维方法是以数学思维为基础的,而数学思维方法是建立在数学方法之上的,数学这个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来源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的时间认识。决定了数学思维的显著特征:即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二)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1.数学描述方法

    所谓数学描述方法,是指用数学语言对事物的性质、状态、关系及变化过程进行的数学化表示。依据有关学科原理,运用数学符号与数字,对事物及其属性建立起数学模型。如,依据物理知识,对自由落体运动状态的描述:S=gt2/2 ,又如立体几何中的“球面”文字的定义是“空间中所有与某一点(球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用数学表示则是,{p║rp-r0=r}

    2.数学建模方法

    数学建模方法,是用教学模型即表现实际事物的状态或规律的教学结构,如方程、函数、表达式图形等,这是模拟实际事物的一种信息加工方法。最基本的中学数学公式的推导,问题的解决,都是一般的数学思维训练,但是我们的 教师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以掌握知识的角度训练学生,而没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深思,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理解“演绎”思维的内涵过程。

    数学建模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重要的作用,方法是:先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在对数学问题求解,然后在将数学的解翻译为现实问题。工程问题、效率问题、生物计算、社会调查与统计、文字分析,都可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

    (三)数学估算和数理逻辑推演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是运用数学思维解决质量比关系的求解方法,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计算科学地解决问题。这在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意义极大。数理逻辑思维方法,或称符号思维方法,它是运用系统的数学方法研究数学演绎思维和数学基础的学科。主要是运用系统的符号与语言和数学方法研究人类思维中推理、证明等问题的学科。例如:解决物理碰撞问题:质量为M的铁锤从高处h的地方自由下落,打击质量为m的木桩,木桩受土层的平均阻力为f,每次打击后铁锤与木桩一起下落,求每次能把木桩 打入多深?

    由物理碰撞知识分析,铁锤下落h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可推算出铁锤打击木桩前的瞬间速度。铁锤与木桩碰撞后一起向下运动,属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系统机械能明显不守恒,但铁锤撞击木桩时间极短,碰撞冲力大于合外力,可认为系统竖直方向动量守恒。现在由物理概念转化为符号语言,就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了。

        即: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Mgh=1/2mv02。碰撞的动量守恒:mv0=(m+M)v1, 

    铁锤与木桩一起下落过程中应用物理动能定理 得:1/2(M+m)v12, =[F-(M+m)]h 通过数学计算:每次打入深度为:h=gh/[F-(M+m)-(M+m)g ]

    结题后记

    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2008年规划课题《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于2010年7月终于结题了。在这两年多日子里,我似乎翻越好几座大山,捡拾了几片砖瓦石块,感受了几样不同我往日的生活。

    当我承担了课题研究主要工作之时,5.12大地震,震塌了教室宿舍。教学活动走进学校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查阅资料没有电脑,(尤其我还不会用电脑。)学习理论没有资料,动笔写几个字也没有安静的地方。怎么办呢,我必须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查阅资料碰到谁就让他给我下载一些,在这里我要真心地感谢焦小平老师、王久全老师、谈成忠老师。后来在张校长的关心支持下,配了一台电脑,这下就可以看下载下来的资料了。又从北京邮购了《创造教育原理》《创造思维训练》《现代思维模式》等资料,针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框架构建,列出提纲,09年春节后的二十几天里,在我岳父家的草楼上,伏床写出了前三章,后面的文字都是在车路边的租屋里渐渐写完的。在此,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对我的支持,感谢女儿把这些文字输进电脑。尤其要感谢王建宝老师不厌其烦地排版设计和语文组的党苏林、谢晓霞、李治国老师的大力支持。

    现在,我们都搬进了美丽漂亮设施一流的武都八一中学,我们将在教学行为中积极应用创造教育原理,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努力保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思维潜能,授之以渔,点石成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实现钱老临终遗愿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有限,教研能力不足,组织能力不够,研究很难全面深刻,更有许多许多缺点和错误,望大家批评指正,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2010年——2012年4月20日

    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创新教学理论实践与探索》                                                 

    2、《教育心理学原理》                                                     

    3、《创造教育原理实践》                                                         

    4、《创造思维方法训练》刘道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5、《现代思维模式研究》李宏革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6、《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马云鹏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6第二版

    7、《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掌握课堂教学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席建丽 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9、《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次印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何水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uc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