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的是美好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小的是美好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作者: 晓珺笔迹 | 来源:发表于2023-01-16 20:09 被阅读0次

    “经济学的目的应是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呢?它的内涵太丰富了,物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物质也不是越多越好。”

    作为2023年开年读的第一本书《小的是美好的》,原以为自己作为经济学硕士,遇上一本经济学著作应该是看起来较为轻松的,但是终究为自己的不自知而买单,内容的烧脑程度让我对所学抱有怀疑,迫不及待的想把当年的《宏观经济》翻来从重读。

    《小的是美好的》是英国经济学家 E. F. 舒马赫出版于1973年,如今重温这部作品,依然对现实有非常大的启发,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腰封上写着“如何运用经济学定位人类发展的新维度”,而在当年提及的“现代社会三大危机”,截止今日依然存在,科技、政治、环境。

    作者舒马赫长期在英国政府部门担任经济顾问,但他却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这本《小的是美好的》,主题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利益问题,其实延伸看来更像是经济和道德的平衡问题。他对这些影响社会的危机因素观点剑走偏锋,却巧妙的将“小”融入自己的笔触中,通过他对人类自生、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让我们对经济学和伦理学问题开启新一轮的探讨。

    01. 从“小”处着眼的教育理念

    作者在书中提及:“最重要的资源是由人类而不是自然提供,所有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来自人的头脑”,而将人类的文明发扬光大,千百年源远流长的传承下来的也只有教育。

    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顺序,这让我自己受益匪浅。

    舒马赫认为教育首先要传递价值观,其次才是传递知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学习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泛涉猎的领域越多越是博学多才,其实则不然,没有将教育的先后顺序弄明白,知识也可能是伤人的利器。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者认为教育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知识有可能会愚蠢的运用到毁灭的方向上。

    事实正是如此,有时候科技可以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高智商犯罪时常波及的受害者更多。我们的思考从来不是从一张白纸变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思考从来都是用思考想来思考,如果最初的价值观出现扭曲,最初的模板就有问题,后面走的路也有可能是歧途。我们体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显然严重依赖于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如果它们以微小、脆弱、肤浅和不连贯的思想为主,生活就会显得平淡、无趣、偏狭和混乱。

    文明的教育不可否认来自教育的贡献,但是当人们追求教育时,他们通常指的不是单纯的培训、单纯的事实性知识和单纯的消遣。作者认为他们真正追求的是使他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生活的思想。当你理解一件事情时,你会有参与感。当你无法理解一件事情时,你会有隔阂感。

    对于教育,我们讨论的太多,教育的方式也有成百上千,教育的内容也是百花齐放,作者从根源处给我们提出一个“小”建议,先教价值观,再学知识,这样的教育才是人类最大的资源,而不会成为毁灭的诱因。

    2. 以“小”见大—佛教经济学

    如果说以前在学经济学的时候,了解过各式各样的经济学内容,唯有一处空白,就是无论如何也未曾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可见自己的眼界有多狭窄,也让我对经济学重新审视一次。

    作者在书中关注发展与资源的平衡,而在佛教经济学这一章节,我认为是最趋近于作者思想内涵的。作者说到:“佛教经济学通过最优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类的满足感,现代经济学则是通过最优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消费”。

    这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突然就是到为什么现代经济越繁荣,我们的幸福感的阈值越高,总觉得小时候的棉花糖都是幸福的味道,长大了的山珍海味也是索然无味,原来我们最大限度的增加的并不是满足感而是消费模式,所以永远无法触及内心的喜乐。而佛教经济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满足感与消费并不相关。同时追求最优消费模式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努力比持续追求消费最大化所需要的努力小得多。

    如今广告泛滥,物质主义者的注意力全被商品吸引,佛教徒则主要关注自由。不过,佛教是“中庸之道”,因此绝不反对物质享受。阻碍自由的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的贪恋,不是对舒适生活的享受,而是对舒适的渴望。

    现代经济学家习惯于用年消费量衡量“生活标准”。他们始终认为,消费多的人比消费少的人“过得更好”。在佛教经济学家看来,这种想法非常不合理:由于消费只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因此人类的目标应该是用最少的消费获得最大的幸福。

    在书中认为,佛教经济学的主旨是简洁和非暴力。从经济学家的视角看,佛教生活方式的神奇之处在于其模武的绝对理性一用极简手段得到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而这也充分全是了“小是美好的”这个观点。

    03.“小”而美的发展规模

    曾经我们一度追求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从大规模到超级规模,竭尽所能的用开拓出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其实却不曾想这才是人类灾难的开始。

    在《狼图腾》一书中阿爸说到狼群的智慧是永远会给自己留有余地,而现代人自以为是的将狼群全部消灭是胜利的标志,其实也是自己苦难的开始。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在人类发展的旅程中比比皆是。

    我们一方面看到城市都朝着繁荣发展,却忽视了土地等资源告急的讯号,作者始终倡导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合理开发。30年前的资源利用问题尚不如现在严重,作者已经管中窥豹想,作为吹哨人向世人发出警示,很可惜这样的行为并未停止反而变本加厉。

    舒马赫在1973年全世界还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时能够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他看到资源的挥霍,看到了人们的贪婪导致的战争和暴力,看到了在美国等富裕国家,它制造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百万级城市”。它还制造了迅速增长、难以解决的“边缘人”间题,在贫穷国家,移动性导致了大规模城市移民和大规模失业。由于乡村地区的活力被游耗,饥荒的威胁也应运而生。在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些问题仍然是最严重的。这导致了没有任何内部凝聚力的“双重社会”,使政治不稳定性达到最大化。

    但是多大的规模才是适度的,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规模越小越好。是找到某种最合宜、最适度、最有益于发展的平衡,我们又是需要小型自治组织的自由,有时有需要大规模的统一和协调的秩序。

    写在最后

    本书虽然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但书中对环境、污染、教育等问题所涵盖的丰富思想对当今世界仍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今因为盲目追求“大”而受到了伤害,无论是经济金融危机还是自然灾害,无一不是给人类的预警。

    舒马赫多次在书中提及“小”的精彩,更多是一种适度,批判现代经济无限制扩大的消费带来的发展困境,书中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希望大家能够扭转发展思路,形成“小”的理念,唤起社会发展的警醒和人类的良知,就像书中所形容的那样“小的是美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的是美好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va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