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了一辈子都看不懂本质的人...》,我的一个朋友挺感兴趣的,让我再写一篇如何练就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对此,其实,我是有些体会。
儿子读书不多,但是悟性挺高的,对于人,事情,市场等,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我澳洲的一个哥们,一直跟着他公司做房产,跟我说过几次,你儿子这脑子咱们真比不了。你说,公司一两次掉头是运气,五六次都把握的特别好,思维真的不一样。我也问过儿子,你怎么做到的。他说也没什么,一个是专注,再一个就是专业吧,能够比其他人早一点看到市场的机会。
儿子赤手空拳从房产经纪做起,三个月做了全公司人的销售业绩总和。然后跟我说,开发商我都认识了,客户也是我自己开发的,可以自己开公司吧。我说没问题啊。然后开始自己做了,连续十年澳洲最大地产商美利通的销售冠军,也逐渐把自己公司从一个房产经纪,向房地产行业的项目开发等业务转型,在行业的供应链条上又上了一层楼。
前些年,我陪着他一个石家庄客户在悉尼游玩了十天。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我挺好奇的,问他,何总,你通过人介绍,只在北京跟我儿子聊了二十分钟,怎么就敢一下买七套房子?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你儿子说得挺有道理的啊。何总离开悉尼前一天,我跟儿子说,请何总吃顿饭吧。儿子说,我凭什么请他吃饭啊,我是帮他赚钱啊。确实,何总投资的那些房子,因为是杠杆投资,至少都赚了百分之几百。这就是儿子做生意最简单的逻辑,不会去求人,不会把自己的行市做倒,更是从来不会去做广告推销自己的房产,只会清楚地告诉你这儿有个投资机会以及相关的内容,让你你自己选择,他的口头语就是,我的房子永远不够卖的。
每年悉尼,包括澳洲其他城市,新开的楼盘众多,但真正有投资价值和很赚钱的楼盘不会超过5%,儿子的工作就是集中精力去发掘发现这些最有投资价值的楼盘。很多中小开发商经常会找到他,让他帮着卖房子,而且会开出更优越的佣金条件,但他很少动心,选择性极强,更不会以眼前的经济利益作为是否合作的条件。
不可否认,从商业角度看,这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众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选择和判断。只有具备把握事物本质核心的能力,才可能帮一个人做到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包括相应的行动。
前几天与一起做易学公益课的易经世家姚老师聊天,他说,看你儿子的命格,其实,做不做房地产关系不大,做什么都会赚钱,而且是很多很多的钱。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只是闲聊。而决定因素是他话不多,但总能把话说到重点上,可以迅速地直接看到一个事情的本质,进而集中精力去努力的获得结果。2015年我在悉尼,那时候还真的不是很想回北京呢,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奶奶身体不好啊,你到时可别悔。我没话说,虽然那时候我觉得我妈妈身体还没那么差,但立马飞回了北京。
自己的体会,教育孩子,培养判断和选择能力,远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我们都钦羡很多成功的人,总能有一眼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是怎么形成的呢?有没有方法论呢?在这里,我提供一些思考路径供朋友们共同探讨。
总有一些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很快地看到事物本质并很好地处理解决。他们的聪明并不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特质,它是可习得的,也是可以通过成长来不断强化的。今天的文章,我们将分享一些有效的成长和思维方式,帮助你全方位地巩固自己的思考能力,构建一个让自己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的“成长系统”。
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这样的人:他们看待事物总是更深入,常常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对许多话题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遇到新的问题总是能灵活地适应和处理。
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是天生的吗,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的方式训练得到?其实,他们之所以更聪明,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系统而有效的思维方式(或者本身有悟性形成了习惯),从而使得自己能够不断成长,把生活中的一切经历,内化、吸收成自己的养料。
心智拟合度:人是如何成长的
成长,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你会觉得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没体验过这样的生活方式。当我们从大学毕业,开始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往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似乎有了一些脱节,你需要重新去适应社会。
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成长,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自然演化着的、庞大复杂的系统,把我们的“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那么可以说,一个人成长、变强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什么是心智世界?
从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起,我们的大脑就在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为这个世界建模。
我们的大脑会通过外界的输入,来“预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心智世界。然后,再通过对外界做出干预,获取反馈,来修正和调整这个预测,让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真实样貌。
那么,这个心智世界包括什么呢?我们把它分为三部分:概念、规则,框架。
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比如:每一只鸟都是不一样的,但都叫做“鸟”;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叫做“书”。概念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基础,有了概念,我们才能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
但仅仅有概念是不够的。在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互动,这种联系的方式,就叫做规则。比如,我们之所以去上班,是因为我们(和公司)共同接受一套规则:我们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公司给我们发薪水。
最后是框架。它指的是我们的心智世界,由“已知”的部分,向“未知”的部分进行探索时,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举个例子:孩子读故事、看电影时,总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就是一种框架。在孩子的思维里,世界上的人总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所以,当一个新的人出现时,他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这就是一种利用框架对未知的探索。
你的心智世界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试图去拟合外在的现实世界,从中提炼出新的概念、规则和框架,来优化和更新旧的模式——这就是一个成长的循环。
为什么说心智世界是成长的本质呢?因为,一切外部信息的流入,都必须经过心智世界的解读;同样,一切我们对外的行为,也都必须经由心智世界向外传播。所以,如果心智世界跟现实世界不一致,就会使我们陷入困境。
举个例子:许多刚带团队的新手管理者,很难转变自己的角色,遇到问题仍然习惯自己上手,就是因为他们还保持着“执行者”的规则:我要把事情做好。于是,难以忍受转型初期的磨合、授权和“失去控制”的感觉。但实际上,管理并不在于做好手头上一时的事务——事务是永远都做不完的。管理的要义,是你能够培养起一支有力的队伍,来应对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你能够调整自己的思考框架,从旧的模式过渡到新的模式。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这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旧的心智世界、思维模式,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了。需要通过调整参数,来使心智世界与新的外部世界更好地拟合。这种新的拟合,并不是摧毁重建,而是在旧的模式上进行优化,使心智世界能够适配更多样、更广泛的模式。
四个思维模型,看透事物本质
什么是思维模型?你可能会在不少文章和课程里面看到“思维模型”一词,它们可能会用非常复杂的语言去描述它。但实际上,用大白话来说,它其实就是每个人认知世界、思考问题的基本模式和习惯。
举个例子。接收信息时,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后退一步,去审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尽可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模型。
再比如说,当你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你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益、观点、喜好,再有针对性地去说服他,这也是一种思维模型,它可以有效地帮你提高说服和沟通的效果。
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从一系列元素里面,找出背后的共性,把它们总结、归纳起来,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可复用和迁移的结构。再把这个结构适配和应用到不同的场景里面,提高我们行动的效率。
所以,为什么思维模型能够帮你洞悉事物本质?就是因为有效的思维模型,都是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一些总结。它本身就蕴含着关于“事物本质”的信息。它未必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但透过思维模型,你能够更好地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也许,能够帮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着的盲区和障碍。
这里分享四个常用的思维模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帮你培养起更有效、更良好的思维习惯。
1. 个体- 整体模型
什么是个体-整体模型呢?它基于两条假设。
(1)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
(2)整体能提供比个体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条很好理解,第二条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要买一张沙发,除了考虑它的材质、舒适度、耐用性、价格之外,还要考虑什么?它与家里的风格是否搭配。如果你把一张复古的沙发,放进一个现代简约风格的房子里,那显然会非常奇怪。这就是“整体性”。沙发这个个体,放进整体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了新的信息。
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去考虑问题和事物,而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它的背景和场景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导致了什么?也就是把我们研究的对象本身,通过深入挖掘,将它与我们已知的系统、体系,联系起来,从整体去看待问题。
事实上,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更加往整体化靠拢。从分工、细化的时代,走向多面、立体的时代。你必须把自己的工作与团队、项目、业务连接起来,从整体的维度去思考,重新审视过往的经验,重新优化、组合,发现新的创新点。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2. 输入- 输出模型
输入-输出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系统思维模型。什么是系统?简单来说,系统就是“元素”和“结构”的组合。把一定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结构组合起来,使它们具备整体性,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它最关键的一点为系统包含一个“转换”的过程。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系统的存在,一定是因为它达成了一种转换:将某些不够好的、无序的状态,转变成更优的、有序的状态。前者,就叫做输入;后者,就叫做输出。一个系统、一个结构是否高效,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更好地将前者,转换为后者。
系统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城市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个餐饮店,一个班级,一个公众号,都可以看作一个完备的、小小的系统。它的本质,就是帮助你,从更高的维度,用整体的视角,摒弃掉纷繁复杂的干扰,去专注于它的“输入”和“输出”。这就是系统的本质,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存在、持续发展的本质。
3. 供给- 需求模型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里面最基础的概念。它们可以说是商业社会运行的基础,时刻练习用供给-需求模型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敏锐你的商业嗅觉。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朋友问:我想做自由职业,可以做点什么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职业活下来呢?我们建议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1)我有什么?
(2)谁需要这些东西?
(3)我如何能把我已有的东西,转变为别人需要的东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决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供给- 需求模型,再加上一个环节“约束”,使之成为“供给-需求-约束”模型。什么是约束呢?它问的是:你的行为会受到什么条件约束?你需要遵从哪些限制、假设和框架?这可以更进一步细化我们的思考。
像这样,在生活中,有许多场景,都可以多问自己:它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和约束,分别是什么?这可以不断提高你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4. 动力- 阻力模型
很多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与阻力的博弈。动力超过阻力,改变就会发生,行为就会成立,反之,就会停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难以“坚持”某个习惯,总是不知不觉就放弃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习惯只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从而缺乏最根本的“动力”。所以,不要去强迫自己坚持某个习惯,而是要去发现,我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好处?我可以采取什么简单的步骤,一步步逼近目标?让自己的大脑接受这个理由,慢慢地、一步步地,向设定的目标靠拢。
比如学习,要想坚持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只有从应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它们才会反过来成为你坚持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靠“学习有用”“学习是好的”这些别人灌输的理念,去强迫自己每天读1 小时、2 小时的书。
不仅仅是个人习惯,很多更宏大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动力- 阻力的博弈。从这个角度思考,你才能真正发现病根所在。不妨试着用动力- 阻力模型,思考一下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现象。你会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症结。
有哪些基本的思考技巧,可以帮助大脑转动起来呢?分享一套思考工具箱,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1. 复述:我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经验,时时刻刻在内心反刍,多问问自己。让自己复述获取到的信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拓宽你的认知空间,强迫你调用大脑,提高记忆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整合你的生活经验,把它变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2. 提炼:在这些东西里面,最核心的是什么?
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提高自己提炼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个没有什么技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练习。读一本书,问自己:它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它跟别的作品不一样?跟别人沟通之前,问自己:如果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想法,我会说什么?读完一篇文章,闭上眼睛思考一下: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哪些东西是把它删掉也没关系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删掉的?慢慢练习,你会发现,你对信息的敏锐度变得越来越高。
3. 整合:我如何从一个更高的地方去鸟瞰它?
举个例子。如果你读了关于一个领域的许多资料,那么你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整理出这个领域的一个大致框架和学习路径?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事情。
4. 分析:产生它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我有一个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事件,或者一种现象,我会试着去把它抽象,给它建立一个模型,再去思考: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产生它的原因有可能是什么?当然,要避免自己陷入“青蛙模式”,最好是对自己的判断和猜想保持怀疑和审视,能够找资料去支撑它更好。这可以有效地调动你的大脑,让你变得更加聪明。
5. 批判:我可以选择相信什么?
这就是常见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了。最简单的,就是多问问自己,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什么?
他的论据和逻辑是什么?我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相信和接受它们?实际上,批判的意思绝不是判断二元对立的对和错、真和假,而是像这样,1 是完全不信,5 是完全相信,我对这个观点和结论打几分,可以抱持多少的信任度?
绝对的相信和否定都是危险的。能够容纳更多的信念,让自己逐一去厘清和审查它们,有针对性地去芜存菁,同时不排斥被推翻的可能性,才是一个人脑力的表现。
6. 代入: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在生活中可以转转念头,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比如去探访、参观一些实体店铺的时候,可以考虑:这个效果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大概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以后我也做,会不会考虑借鉴?跟别人交流、聊天时,聊到一个有意思的模式,也可以想一想:这个模式有没有哪个地方跟我是契合的?我可以如何把它引入进来?哪些地方是我可以考虑尝试一下的?
我们经常说“产品思维”“商业思维”,其实这就是一个训练产品和商业思维的非常有效的小技巧,它可以帮助你拓宽对世界的理解。
7. 联系:它可以与什么东西联系起来?
学到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思考:它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它的原理和机制可能涉及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跟它的原理可能是一致的?读一篇文章,也可以想想:有没有读过内容和主题类似的文章?它们的观点有哪些共性和区别?能否从一个更高的层级去鸟瞰它们,把它们综合起来?
知识是有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绝不是孤立的,它一定要跟其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联系的知识点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8. 定向: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这个问题,也许值得你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不断地去思考。我们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在大量的“要我做”里面,寻找空隙去追求“我要做”。那么,我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什么东西上?我目前所有要做的事情里面,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必须全力以赴的,哪些是可以转交给别人或者根本不做的?很多时候,决策的本质并不在于选择,而是舍弃。懂得舍弃什么,愿意舍弃什么,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尤为可贵的能力。
9. 复盘:我如何还可以做得更好?
最容易获得成长的方式,就是从自己做过的事情里面获取经验和反馈。一切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落实到行动,再从行动中得到反馈,才能真正变成属于你的东西。读过一篇文章、学过一个课程后,不要追求“一下子改变我的人生”,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更有效的方式是渐变,挑出一个方法,去行动、尝试,然后进行复盘总结,问问自己:我以前是怎么做的,现在是怎么做的?怎么样才能使我做得更好,解决我的实际问题?只有以实际需求为驱动力,把知识放到行动中,通过反馈和复盘不断地驱动这个循环,你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10. 创造:我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
当你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不妨想一想:我可以通过创造一些什么东西,来更好地帮助别人,影响这个世界?最简单的方式也许就是写作。分享你的心得、经验、思考和方法论,给予别人启发,帮助别人少走弯路。也可以是指导,咨询,培训,抑或是分享,提议,交流……都可以。去创造,它是你跟这个世界,真正产生联系,真正去干预世界、影响世界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实现生命意义、获取幸福感的最好方式。
你不妨把这套“思考工具箱”当成一个备用的库,从中选出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做法,慢慢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试着让大脑动起来,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去体会思考的乐趣。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件非常有趣、非常充实的事情,成为我们意义的源泉。
关于本质的概率
问题层:
社会类:为什么张三会路上抢劫?
骰子类:为什么骰子会扔到“点数4”呢?
爱情类:为什么她不喜欢我精心为她设计的旅行?
职场类:为什么别人没我做的多好,领导却只说我?
人际类:为什么王某某那么爱装,那么傻,却干不死?
成功类:为什么吴某某这次汇报的那么成功,得到了领导的极大赞许?
提拔类:为什么老板提拔了袁某某而不提拔自己的亲信?
销售类:为什么客户就是不采纳我们的产品呢?
表象层:
社会类:因为张三失业了,没钱回家过年。
骰子类:因为正好有一股风,导致了扔到“点数4”。
爱情类:因为她比较喜欢稍微“随意”的浪漫。
工作类:因为我确实这次准备的太粗糙。
人际类:他总是自以为是,看不清自己的能力。但多多少少还有点能力。
成功类:确实吴某某这次的PPT做的非常漂亮
提拔类:因为袁某某在业绩上表现出色。
销售类:确实我们的价格过高了。
表象层是我们为了单一随机的事情,大脑特别愿意为其做各种把它合理化的解释
概率层:
社会类:就算是张三今天没失业,过年回来也会失业,就算是张三没抢劫,也会有李四来抢劫。
骰子类:不是扔到“点数4”,也会扔到其他的点数。
爱情类:我做精细的计划她不喜欢,我做别的她估计也不会喜欢。
工作类:我准备的粗糙所以挨领导骂了,我准备的细致估计也会挨领导骂,总会有领导不满意之处。这次改好了,下次还会有错误。
人际类:不是王某某特别SB,也会有别的人SB。
成功类:吴某某就算是不用PPT,用word,老板也会夸他的。
提拔类:不提拔袁某某也会提拔别的人,而如果提拔到老板的亲信,就会认为老板是任人唯亲的人。如果提拔到袁某某,就会认为袁某某与老板之间有特殊的关系。
销售类:客户确实和竞争对手的销售关系非常好,导致就算是我价格低下来,客户也会有别的理由把我踢出局。
概率层核心就是做延展,换人、换事件、换方法、换结果、换理由、换你换他甚至换自己。。。。。都有可能发生,而并不需要拘泥于为什么这次会如此。
本质层:
社会类:经济下行导致失业率骤然提升,失业率提升导致城市犯罪率也提升。失业率大概是20%多,城市犯罪率从1%提高到2%。
骰子类:骰子就6个面,一定会有一个面朝上的概率是100%。每一个点数被扔到的概率是16.7%。
爱情类:她就是不那么喜欢我,我做到她满意的旅行计划的概率是5%。
工作类:领导对我有更高的期待(多种解释),所以他更愿意教导我,我有问题被他指出的概率高达90%
人际类:一个超过7个人的团队,一定会有一个最令人讨厌的人,概率高达100%。
成功类:吴某某的能力和老板之间的互信,让吴某某无论用什么形式汇报,都会得到老板的赞许,吴某某汇报成功率高达85%
提拔类:老板需要提拔一个兼具XXXXXX特质和战功的人,恰恰这个人是袁某某。老板今年为了自己的某些目的,99%会提拔一个人。
销售类:项目已经立项。客户99%要选择一个供应商去采购,这个供应商需要满足XXXXXX的特质和案例,可以是关系好,给回扣,值得信任,价格低,擅长汇报,品牌背书好。。。等等,恰恰满足客户某一点的可能是对方,这使得对方赢率高达80%。
“表象”是概率的结果,“本质”是概率本身,遇到任何现象,我们多问一句发生这件事的概率是多少,而这个概率自身可能就是本质。当然切记,就算99%也会有特殊情况发生。
改变本质,才能改变概率
就好像骰子是6个面,在这个前提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扔到“点数4”的概率不会有变化
如何才能让本质变化呢?两种方式。
方式一:直接融化骰子,然后重新铸造,将骰子变成圆形,这样扔到“点数4”的概率从16.7%骤降成0.0001%。
方式二:将骰子扔到河里,经年累月的冲刷。最后被喝水磨得没有了棱角。同样可以降低扔到“点数4”的概率。
对比我们的人生,方式一就相当于承受巨大的痛苦,在短时间内让自己锐变。方式二就是长期处于稍稍轻度不舒适中,经历很长的时间,让社会磨砺成另外的样子。
换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而大多数人面对痛苦的袭来,选择了第二种。
随机和概率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注定的。短期的结果波动太正常了,时间只要拉长,大数定律就会起作用,最终结果还会回归。
如果对短期的波动、或者单一的一两次事件结果进行总结,妄下定论,那就是只能看到表象,有一点点愚蠢。就类似于“连续扔了10次点数4,说明我就是点数4大王,我有特殊的能力,或者正好这个桌子的某个特点容易扔到4。”
如果想改变事情的发展结局,就必须直击本质,修改本质。修改本质有两种方法,要么拿痛苦换时间,要么拿时间换痛苦。
总有一些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很快地看到事物本质并很好地处理解决。他们的聪明并不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特质,它是可习得的,也是可以通过成长来不断强化的。
痛苦+反思=成长
我们热切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期间会遇到错误和挫折,但经历痛苦和反思后,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并改进。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做的必要性可以让自己越来越善于查明真相,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不同层级间交流、输入与输出
多和不同层级的人交流,和层级高的人交流时,我们将作为一个倾听者,和层级低的人交流时我们可以将对方视为知识输出对象,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1)不断吸收对方的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2)输出知识可以强化你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3)可以帮助自己和其他人迈向更高层级,这对你以后的人生路有很大帮助。
认知升级
小时候都是接触新鲜事物,刺激大脑的事物很多,信息量大,感觉时间慢;随着年龄的增大,大部分事物都是重复的在做和经历,对大脑的刺激会越来越少,感觉时间快,如果年龄大了还想时间过得慢,那就多接触新鲜事物,比如看书,或者放飞自己…
其实这句话的本质是要告诉我们:要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并进行认知升级与重组,形成新的认知。将新的认知应用于特定场景中,检验其有效性,并对其反馈做出符合现实的合理决策。不断进行此步骤,就能不断深入问题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