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到在这个言商趋利、娱乐至上的时代,网络媒体盛行,人们的注意力被眼花缭乱的热搜抢占,但仍有不少人选择躲进文学的小屋子里,对抗精神内耗,渴望寻回内心的平静。但这其中,相比小说,诗歌,似乎散文容易被忽略。
于是,知乎上有个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读散文、写散文?”
一位答主这样答道:“小说像盖着火红盖头的新娘,想要接近要先揭开盖头;诗歌像白骨精,需要用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去丰满;而散文像自家卸了妆的姐妹,很真、很近。”
顺着这个答复,文章认为,散文就是这样,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大众敞开。在散文里,我们得以由文字窥视到写作者的生命轨迹,感受他们的真切情感,所思所想,借他们的智慧审视自己的生活。
对于此,颇为感同身受。因为巧合的是,在周日晚返回南宁的高铁上,刚好也在快速浏览此前的更文,感受一下在这种生活随笔类写法中得到的思考与历练。
感受之一,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更容易敏感于周围那些曾经忽视的细节。此前,常常会纠结于工作的高强度、快节奏,以及自身运动员节奏的好“动”,如今,回过头来看,其实,这两者完全不矛盾,相反,越是快节奏生活,有时越是需要,不自觉地慢下来,去收获一种平静的力量。
而这种慢下来的前提,正在于一种观察、捕捉的敏锐与细致。我特别喜欢现在这种感觉,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把看到的,想到的,延伸开来的,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表达思想,保存记忆,也第一时间,与友友们分享,找到一些情感上的联结,激发一些思想上的共鸣。
感受之二,对于随笔语言运用的明了自如。记得初入简书时,看到很多大神精彩纷呈的原创小说,美仑美奂的语言文字,一度曾有些困惑,何时才能拥有如此深厚之文学素养与文字功力。后来,坚持写生活的随笔,也不断阅读学习更多大家名师的经典散文集。汪曾祺老先生讲,“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如果你是足够热爱生活,就会发现遣词造句没那么重要,热爱本身就是语感,就是节奏。”
这段话对自己触动很大,某种程度上,也打消了很多焦虑。生活的随笔,本身就是写意生活。平淡、自然、家常,反而更真实,更贴近,更有真情实感。不需要太多的浓墨重彩,写意里边的诚意、韵味与思考,才是真正需要呈现和传递的价值。
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那就继续用随笔来写意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