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了,就不危了
----阿拉丁956
在《心》这本书中,稻盛和夫选拔人才的标准,既不是头脑清晰,也不是知识丰富,而是看那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心根。所谓“心根”,顾名思义,就是心底的最深处。
换句话说,他只相信那些具备优良人性的人。所以,很多才华出众的人并没有被稻盛和夫选中,他始终对那些喜欢表现自己的野心家们敬而远之。而被他选拔出来的,都是多少有点愚钝,但是谦虚勤奋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34034/0dbeb8ad6e165239.jpg)
也是每一位企业家有每一位企业家的选人标准,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情形下,常识性思维几乎告诉我们:“能听得懂话、会办事、能办事”的聪明人容易被选中;许许多多企业主要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均能够应征这一观点。可稻盛和夫为何另辟蹊径呢?
稻盛和夫认为:聪明人容易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稍微看不到一点愿景,就可能另寻高就、另攀高枝;相反,看上去比较朴拙的人,却能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这也许是“看上去比较朴拙的人”的优点。他们天资略有愚钝、反应略为延迟,既不善察言观色又不喜溜须拍马,只知道扎扎实实地干活,在自己的岗位上专注地精进。缺乏所谓灵活聪明人的朝秦暮楚、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无穷无尽想法和期盼。一旦落差开始拉大,聪明人的心理的天平就容易失衡了。
由此,想到了天资平平甚至有点愚钝的圣人曾国藩。客观地说,曾大人的天资应该不算很高,秀才应试一考就是6个年头未中,可之后却连中举人、进士、入翰林院,抛开运气成分不谈,足见曾大人的努力程度不一般。
尤其是30岁立志成为一代圣贤之后,更是精耕细作、严格约束自己、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精进学习。每日必读书、不读完一本绝不阅读第二本的干劲,把时间精力集中在提升自己的修为和人格上,从不在“如何寻找捷径”等旁门左道上下功夫。一句话,用最笨的方法在稳扎稳打地夯实基础。
就连带兵打仗也是如此。李鸿章到曾国藩的幕府,曾经想就“如何打胜仗”向曾国藩取经学习,学他一招半式。可待久了,突然发现曾大人带兵打仗没有任何新意,除了“挖壕沟、还是挖壕沟”,打的是呆仗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毫无新意甚至有点不屑的套路,却一步一步地让曾国藩从胜利走向胜利。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一点点相通之处?值得思索。
曾几何时,大家推崇的都是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主意或观点,如果生搬硬套之前的老套路,似乎缺乏创新,不容易被人所接受,甚至容易被大家所不屑。可就是这些很不起眼的套路、大家熟悉得没有任何特点的套路,却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34034/2d0c61bcd08d1e85.jpg)
为何许多“抄近路、出奇兵”的设想,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难道它们之间相差的仅仅是“运气优劣”而已吗?也许不尽然。许多表面看起来也许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的事情,究其根源或者追根溯源,也许内涵丰富许多,只是人们未曾细思而已。若真深度思考之后,也许会豁然开朗亦或细思极恐的。
形势总是逼人强,不论企业家们选人的标准如何,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心智德行培育好、把自己的人格水准提高了,市场就不会抛弃你,社会就会给你舞台、企业就会有一席之地留给你。
德全了,就不危了!
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