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目光》既不深邃也不思辨,只是陶勇的日常唠叨和家长,但我想说的是,正是这些才能更了解和理解陶勇这个人,一个从背叛、被人伤害的阴影中走出,重新回到工作中的人。
如果一个人被砍伤,因为打架斗殴,那只能认命,承认技不如人,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被人砍伤,那么只能怪自己倒霉,运气太差,那么如果一个医生被病人砍伤,而且是自己的病人,还是自己特意好意付出了很多的病人砍伤,那他应该怎么安抚自己的内心。
心安,或者说内心的平静,是自己能给自己解释为什么,做到自己内心的自洽。
书中描述,女儿一直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被砍伤,难道爸爸做坏事了吗?
这个时候,陶医生会怎么想,会怎么办,是怎么找回内心的平静?
2020年底的《拆弹专家2》,主人公因公负伤,虽然装上义肢,体能灵活性不受影响,但是领导怕担责任不让他回到深爱的工作岗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上。也就是说会有很多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过不来心中的坎,变得偏激而易怒,甚至犯罪的。
那我们还是开始来了解一下陶勇医生吧。
陶勇
1.天性中的善良--陶三岁
在陶勇的同事朋友和微博中,都亲切的称呼他--陶三岁,从称呼中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他的溺爱,也能感受到他的童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他小时候看病的事情。
陶勇小时候,得了支气管炎去医院打针,不知道是流程问题,还是护士的疏忽,他青霉素过敏了,当时的感觉,用作者的话来说像杨过中了"情花毒"一样,晕乎乎的,头晕目眩,医生紧急注射了肾上腺素个地塞米松,方才好转。我想这种情况很多人会庆幸捡回来一条命,也会有很多人抱怨医生和护士的不小心,而陶勇在干什么?
他在感叹医药的神奇--既可以使人康复,也可以使人"中毒"。
2.真的换位思考
现在的医患矛盾除了有关经济矛盾在,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也是广为诟病的。
本人亲身经历,在北京同仁,当时应该挂的主任医师看干眼症,当时询问了一下病情的肌理,医生的回答我至今难忘"问这个干什么,说你也不懂!",当时真想大嘴巴子抽他,但是我毕竟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兵法,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哎!
我们都知道,医生很辛苦,工作很累,每天接待的病人也很多,所以大多时候人们还是忍着的。
陶勇医生书中也讲了类似的事情:一个患者因为熬夜打游戏打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眼睛都是红血丝,患者来找陶医生,陶勇想这个病完全没必要来医院,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社区买点眼药水就可以搞定,但是后来又想,患者发现眼睛异常,又不知道怎么回事。必然着急从而慌张,所以要来医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有爱的人,还是会换位思考,替人想一想的。
3.陶医生怎么看待砍他的人
当有记者问陶勇恨不恨那个坎他的患者,陶勇回答:是的。我恨,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能原谅。
什么,可以理解?
陶医生说这个患者是个农民,和父母兄弟早已断绝来往,生活也很艰辛,而眼睛的疾病,因为各种原因在十多年的求医问药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好转与根治。这可能是他心态逐渐扭曲的原因,绝望、偏执然后轻生。
在住院的过程中,陶勇想的最多的是他的患者,感谢最多的是同事和老患者对他的关心,做的最多的是呼吁为医生建立一个安全的从业环境,哪怕是建立一个安检门。陶医生呼吁后,三位民主党派人士向政协上交了提案,并从7.1日开始执行,现在至少是北京,医院进门都要安检,像原来拿刀进医院的事情是不会再发生了。
优秀的人总能很快放下负面情绪,发下抱怨和仇恨,理智而积极的复盘从而在流程与制度上做补救。
既然世界可以无组织、无原则的用榴莲吻我,那我就只能有组织、有计划的把它做成披萨。
亲爱的战友,当你受到不公和委屈,是不是能够很快放下?
反正我是不能,在这里我要向陶勇学习,从他的经历中吸取养分,正像陶勇说他在这个过程中,向季羡林学习一样:
既然决定活下去,那就要迎接更残酷更激烈的战斗,这个准备我是有的。
我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扭曲而扭曲自己,我选择客观面对;碰伤我的石头,我没有必要对它拳打脚踢,而是要搬开它,继续前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用其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在外界事物与你的反应之间,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
书中还写了很多关于陶勇医生和患者的故事,很是感人,自己对爱情和成功的自己的一些见解,感兴趣的同学赶快买来读一读吧。
附录:《目光》摘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