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读后感27
人生最缺少的不是机会,是实践!
回想自己学习后一路走来的经历,确实如此。
学习能力其实大部分人都差不多,但实践的能力却能相差几个数量级。
尤其对于稍微有点难度(不是智力难度,而是操作难度)的投资品类,大部分人都会用一个借口——“太麻烦”而不去践行。
记得学投资的时候,老师让开港股账户来进行打新。很多人就开始在群里抱怨,什么转钱很困难啊、开户不方便啊、审核太严格啊之类的。
那时候港股账户开户确实不太方便,我也是跑了几十公里才找到一个服务点,好不容易开了户。
开户后要办理香港银行卡也很麻烦,要出具各种证明、还要办理香港出入境证明才行,前前后后弄了一个多月。
然后我就开始转钱、买港股、打新。几年下来,收益非常不错。
但很多跟我一起学习的人,就是卡在了最初的事务性环节,没有坚持走到底,直到现在也没有参与到港股市场里去。
昨天读了武志红的一篇文章,大意就是很多人属于“内耗型”个体,很多事情不是不明白、也不是缺少能力,只是因为对前因后果想的太多,被自己的思维拖住了行动步伐,最后没有成功。
得到合伙人CEO脱不花有个说法,叫鲁莽定律。她说: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是对的,那么不要总想着达到万全之策时,才去做这件事。只要你觉得自己想做,且基本上可以做成,你就要带着一点鲁莽行性,试着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到外部世界。
也就是说,做事之前可以认真思考,明确方向步骤,将最坏的结果想清楚,然后需要做的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能力,最终成为一个高手。
原文摘抄:
无数的例子证明:有些(大)机会,那么明晃晃地站在那里,可很多人就是看不见。
但看见了,机会就是你的了吗?显然不是,看见了只不过是看见了,把握机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机会越大,看到它的人群就越会展现出一个奇怪的倾向:
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就越差。
收益=本金✖️(1+复合年化收益率)的N次方。也就是说,假如你行动了,那你的收益——首先要看基数是多少(本金金额);其次要看投资年限有多长;最后要看复合年化收益率有多高。
一般来说,长期复合收益率在25%就是特别高的了,但——没经验的投资者想要的都是“至少几倍”的收益率。
永远不要抱怨“没机会”。抱怨是别人做的事情,反正不是我们。
问题在于,看到了机会不等于可以“自动掌握机会”,还是要加上持续的思考,以及基于自身思考的行动,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机会。
你要做的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负什么责任呢?——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合格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在资金背后做支撑)。
同时,要记住:
在投资领域,不要急于行动。
对投资知识的把握,最难的地方在于它实在“很违背直觉”,所以,形象地讲,若不把自己的操作系统搞个天翻地覆,是没有办法正确实操的。
想到、学到、做到之间有很远的距离——形象的比喻,相差一个巴菲特,或者无数个李笑来。
成长究竟是什么呢?——想到之后做到。
为什么很多人的生命最终意义不大呢?很简单——想到了、说到了、知道了、学到了,可惜最终没有做到,于是,不了了之。
所以,没有什么是比“践行”更重要的了。有位读者在留言里说了一句俏皮话:人至践则无敌,确实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