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其俊说财经商业视角
【深度观察】徐文荣与横店的故事

【深度观察】徐文荣与横店的故事

作者: 淡蓝色的天蝎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13:26 被阅读16次

    横店,这个在中国影视行业、娱乐圈内赫赫有名的地方。早在几年之前,我就听说了这个地方,在前几年网络电影刚盛行起来的时候,还看过一部小成本数字电影,叫《我是路人甲》,还依稀记得是讲在横店拍戏的群演们的故事。总之,在今年春节去横店之前,对横店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在经过三天两夜的横店旅游,导游的解说,横店系招股书和网上的资料介绍,算是对横店系的历史与发展有了些了解。接下来聊聊横店与它的创始人徐文荣的故事吧。

    一、横店集团:庞大的商业帝国

    横店集团创办于197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电气电子”、“医药化工”、“影视旅游”、“新型综合服务业”四大产业为主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横店集团拥有下属子公司60多家,生产型企业200多家,上市公司5家(横店东磁、太原刚玉、普洛股份、德邦照明、横店影视),另外南华期货也已在IPO排队大军之中,有望成为横店集团下辖的第六家上市公司。另一块资产则是横店影视城,同属横店集团旗下,未来将作为上市资产进行培育。其中,在外地的企业50多家,兼并收购企业24家,另有境外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6家,参股企业8家。此外,还有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企业1000多家,是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以“世界磁都”、“中国好莱坞”、“江南药谷”享誉全球。

    横店集团的产业广泛涉及四大产业:

    第一产业:工业产业。主要有电子电气:其中磁性材料,是全国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出口基地,被外商誉为“中国磁都”;其他还有汽车、照明电子、工程塑料、机电产品、电子元器件、建筑材料、针织轻纺等。

    第二产业:主要是医药化工。其中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天然药物的生产、经营、研发、享有江南药谷美誉,是国家浙东南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

    第三产业:主要有影视娱乐。影视文化旅游业、以“中国好莱坞”著称的横店影视城,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区”,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商贸业,横店国际商贸城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WTCA)的正式会员,是国内规模,设施一流的大型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影视产业区,国家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其中入园企业有华谊兄弟、本山传媒、长城影视、华策影视、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公司;还有影视制作、发行、拍摄等,其中电影院线在全国一线和二线城市已成功投资并运营的五星级电影院达86家。

    第四产业:主要有新能源。专注低碳经济、服务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横店光伏产业园是金华地区大型的光伏产业基地,年生产500MW产量出口欧洲、美国、日本等其它国家。并成功实施了一批国家金太阳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项目、太阳能路灯改造工程、LED照明路灯改造工程;其他还有金融、信息、教育、卫生、体育和宾馆服务业等。高科农业主要是以横店烟草业为龙头,以高起点、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连锁化发展现形成了烟草种植、畜牧加工、乳制品生产及营销服务连锁化的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局面,被国家八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横店集团以工业产业为主体,带动高科技农业,培育第四产业,从而一直保持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名列“中国民营企业十强”第三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31位。

    二、大话徐文荣

    提到横店,一定要介绍一个人。

    眼前这位老人已经82岁高龄了,他的名字是徐文荣,1935年出生,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横店集团总公司社团经济局主席。横店集团发轫于徐文荣率领乡民创办的东阳横店丝厂。这是横店集团的第一桶金,也是横店集体经济的起点。

    虽然一辈子的事业都离不开横店,但严格来说,徐文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横店人。

    徐文荣1935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的新东村,他3岁时,家里决定南迁横店。妈妈和哥哥姐姐们轮流抱着徐文荣搬家,抱一会、歇一会,最后找了个货郎帮忙将他挑进了横店。

    徐文荣的童年在穷苦和自卑中度过。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靠父亲做点小生意维持,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中常常揭不开锅。

    父亲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糖饧,年幼的徐文荣拿着一个口袋、一杆秤跟在后面,换来的稻谷由他来背。

    他的邻居做火腿生意,两家人时常走动。一次赶上火腿腌晒的季节,院里一排排火腿在太阳底下晒着,油一滴滴往下淌。母亲见状,趁着跟女主人讲话的空档,让徐文荣赶紧回家拿空碗来接油,然后拿回家炒菜做饭吃。

    “我顶着太阳、举着碗,在一排排火腿架子下钻来钻去。那时候虽然还小没有上学,但是心里非常伤心。”徐文荣回忆说。因为家境贫寒,他经常得帮忙干活,并因此被同龄人嘲笑,自卑的情绪就此蔓延。

    后来,徐文荣自卑到不愿出门,因为一家大染坊主的儿子见面就嘲笑他。时间一长,自尊心极强的徐文荣坚定了一个想法:“苦难不解决,人生一世,活着没什么意义。”

    1950年抗美援朝,全国各地积极响应。迫切要走出贫穷和自卑的徐文荣未满16周岁,但也偷偷报了名。他侥幸过了初审,却因“全连个头最矮”被带兵军官退回原籍。

    回到原籍的徐文荣由此开始了在横店的打拼。他先是在公社里当了7年的“小干部”,后来辞职跟着父亲做游商、捣腾一些小买卖。这段经历激发了徐文荣自己做生意的想法。

    游商期间,徐文荣发现地广人稀的安文山区肥料奇缺,而此前他在上海听说有一种比尿素肥力还高的农家肥“马桶砂”(人体排泄物积在马桶壁上的固状结晶体)。凭借信息的优势,徐文荣向安文公社提出“以肥料换粮食”,得到对方同意后,他数次北上上海,收集了1500多斤“马桶砂”,运回来交换了同等重量的玉米。除留少量给家里应急外,徐文荣将大部分粮食分给了横店的低产户们。

    做成这笔“大买卖”后,徐文荣又打起了用废铅提炼真铅的主意。他凭借当时的土风箱和铁炉,再次一路收购到上海,还用赚来的钱坐上了飞机,成了当地社员心目中的“大人物”。

    曾经备受嘲笑和奚落的穷小子,转身赢得了横店人的广泛信任,1966年,徐文荣成为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的商场传奇正式拉开序幕。

    三、论本事可以做皇帝,论错误可以被枪毙

    徐文荣身上有两个标签:敢为人先、不服管。当地一位乡党副书记曾说:“我们乡里有个人,论本事可以做皇帝,论错误可以枪毙。”直到现在,80岁的徐文荣仍时常对周边的人提及这一幕。他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道:“如果推动改革要被枪毙的话,我早被枪毙过好几次了。”一种说法是,为了从制度上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徐文荣曾先后“赶走”了5位不放弃干预企业自主权的乡镇领导。

    这个乡干部眼里“可以枪毙”的人,后来靠着“敢为人先”成了市长的座上宾,更一手主导了横店的经济腾飞。

    横店集团的萌芽始于徐文荣创办东阳横店丝厂,按照《徐文荣口述风雨人生》一书的记述,1975年4月18日,经过徐多次跑到省里催问,东阳横店丝厂的批文终于下发。在那个时代,只有以政社合一的社队集体的名义才具备办企业的合法性。

    随后,在全公社共39个大队中,筹集了50254元人民币作为三年无息借款,加上送礼跑银行跑来的26万元贷款,作为丝厂最初的资本金。为跑贷款,徐文荣甚至去给行长的夫人找过胎盘。最终,他从银行拿到了26万元的贷款,丝厂的启动资金终于有了着落。

    1976年底,横店丝厂开工的第一年就赚了6.7万元,第二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5万元,第三年又翻了一番多,达到35万元。

    丝厂投产是横店走向规模经济的起点。徐文荣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总能抓住大势,跟着潮流走,他将之形容为“个人的命运,总是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借助国家政策东风,徐文荣将丝厂升级为现代化的轻纺和针织厂,随即又涉足当时即便是大企业也不敢轻易进入的磁性材料领域。此后,他又带领横店将商业版图扩展至医药、化工、汽车等领域。

    改革开放之初,横店已经成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标杆,受到经济、社会学家的瞩目。1988年,社会学家费孝通专程考察横店,总结称: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温州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横店模式则是两者的结合。

    在横店模式中,徐文荣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横店打造成了年营收近500亿的超级乡镇企业。他先后参与创办了700多家公司,电气、电子、医药、化工是其中的“大头”,而给他带来巨大名声的横店影视城,产值只占横店帝国的10%左右,仅仅是冰山一角。

    四、你这点文化,做什么文化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安分的徐文荣又动了别的心思:“工业、农业、商业我都搞过了,做高科技又要引进人才,横店偏僻,一时难以实现,所以就只能搞文化。”当时浙江省一位副省长对不断登门的徐直言不讳:“你真是走火入魔,你要做工业我们支持你,你这点文化做什么文化产业。”

    最初只是小打小闹,做了几个民俗村,有些反响。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正着手筹划兴建两个影视基地——“水浒城”和“三国城”。徐文荣希望对方能选一个建到横店去,杨想都不想就拒绝了:“不可能的,老徐,你横店什么地方,一个小镇,谁会到你那拍戏呢?”徐文荣以富有个人风格的方式回答:“好,你等着,过几年我要打倒你。”

    1996年,谢晋为香港回归献礼,准备拍摄大片《鸦片战争》。他在全国各地选景,第一站选择了广州,但广州已是高楼林立,并不适合。

    跑了多个城市和景点,谢晋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最后,“病急乱投医”的他回了原籍地浙江,考察了正在搞文化产业的横店。

    谢晋在横店见到了徐文荣,两人的见面情景很有意思。“没文化”的徐文荣不怎么看电影,也不认识谢晋。旁边人给他介绍说:“这是谢晋。”徐文荣听后一脸茫然。

    “你是干什么的?”“我是拍电影的。”“你拍过什么电影?”……

    虽然不了解谢晋,也不了解电影,但是一番沟通过后,在商海翻云覆雨数十载的徐文荣立马意识到,这是横店做大文化产业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一天徐文荣和谢晋签了协议,第二天看现场,第三天就炸掉了三座山。徐文荣以3个月为期限接下了谢晋建“南粤广州街”的单子,包括120栋房子、一条珠江、一座塔。他派了120支工程队同时进山,每支队造一栋房子,白天晚上、下雨下雪不停工。为了解决访旧建材紧缺的问题,他们甚至买了从坟墓中拆下来的旧石板铺路,找工厂用柴火烧制旧瓦。

    为了在3个月内交付工程,徐文荣一口气拉进了120个工程队,同时施工。为了一切如旧,徐令人买下从坟墓中拆下来的旧石板铺路,找工厂专门用柴火烧制旧瓦。19世纪的南粤广州街平地而起,这也成为横店影视城的开端。

    《鸦片战争》一炮打响后,影视圈的导演都知道了浙江横店和横店的徐文荣。正在筹划《荆轲刺秦王》的陈凯歌也慕名前来。当时,这部电影的美工师已经就秦王宫设计了3年,但受困于场地和资金,这项工程始终没有落实。

    陈凯歌和徐文荣商谈后,后者决定拿出1亿元,炸掉5座山,来支持这部电影。预定1年建成的秦王宫,8个月就搞定了。建好当天,电影的美工师激动得大哭了一场。

    这两次合作坚定了徐文荣将文化产业做成横店招牌的念头,此后的时间里,他相继投资30亿元,打造了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大智禅寺、屏岩洞府、华夏文化园等13个影视基地。据此建立了文化、旅游相结合,可持续的横店新模式。

    横店在影视文化圈的名头越来越响,徐文荣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的决定——任何剧组到横店拍戏一律免费。当时,集团的成员大多持反对意见,但徐文荣坚持己见:“影视城一建起来,至少有1:5的带动效应。”

    徐文荣算的是另外一笔账:除了门票,拍戏的人住在横店一年得消费多少钱?他有个老邻居叫王大良,老夫妻4间房子,每年靠房租就能收入32万。而房租,只是横店影视经济中的一环。

    因为坚持免费,初期横店影视基地每年的运营亏损高达2000万,但徐文荣的前瞻和眼光却给整个横店带来了十亿级别的利润。2010年的统计显示,是年,横店影视城帮助当地居民增收30亿。

    高举免费大旗后,不计其数的剧组拥向横店,大量演员毕业直奔横店,由此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横漂。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来了,李连杰的《功夫之王》来了,甚至好莱坞的《木乃伊3》也找上门来。

    坚持免费的同时,徐文荣还在“客户服务”上精益求精。张纪中拍摄新版《鹿鼎记》期间,认为清宫苑有点“寒酸”。徐文荣闻言后二话不说,掏出100万做了一套红木家具,瞬间让皇宫金碧辉煌。“老徐”有求必应的作风,因此很快在影视圈传开。

    剧组选择横店,游客们也蜂拥而至。为了留下游客,徐文荣又着手打造了横店的表演秀。《梦幻太极》、《神往华夏》、《梦回秦汉》等20多台大型演艺秀在横店轮番“轰炸”,白天看明星、晚上看表演已经成为横店影视城的常态。

    从1996年接待游客23万,到近几年突破千万级别,横店累计接待游客已经过亿。

    2004年初,横店被国家广电总局确立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6年之后,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横店影视城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徐文荣在文化产业上的最大贡献,并不是为国家添设了一处新的5A级景区,而是大幅削减了影视的投资,让整个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低成本是横店影视城和中国影视共同繁荣的根基。比如在故宫中拍戏,一天只能拍3小时,耗资得30万。而横店的仿“故宫”则完全免费且没有时间限制。

    一位影视投资人向华商韬略解读说:“没有横店,中国电影至少倒退10年。”邓文迪也曾评价横店”布景很漂亮,而且便宜,这个价格在美国根本造不出来。”

    横店创造了远低于行业的成本,也缔造世界最大的影视基地规模,其占地面积相当于1410个足球场,比美国的环球影城和派拉蒙影城二者之和还要大。1996年至今,这里出产了1300多部影视剧,用掉的电影胶片连起来可以从北京拉到上海。

    在横店街头随便一个小店里吃饭,都能听到隔壁桌眉飞色舞地讲,“上次跟刘德华一起演戏,我饰演的角色一次就通过了。”“最近我演的角色是有台词的……”

    2001年,徐文荣宣布退休。彼时,横店影视城已经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五、横店的“三会”与“四共委”

    横店集团的控制权,掌握在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东阳市影视旅游促进会、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三个社团法人(合称为横店“三会”)手中。

    前两者是横店集团的投资主体,其中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占股70%,东阳市影视旅游促进会占股30%。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的会长和法定代表人即是横店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总裁徐永安,东阳市影视旅游促进会的会长则是徐文财,其同时任横店集团副总裁。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名义上分开之后,实际操作中又回到了一起。

    为了符合公司法的规定,2001年8月,横店集团成立了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作为横店社团经济的核心——横店集团有限公司和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投资主体,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分离。

    创始人徐文荣现在的职务,只剩下了横店“四共委”主席。

    “四共委”的办公区设在明清民居博览城旁的一个小山坡上。这里被修建成一座不开放的古典府邸,低调的矮楼,草坪上有考究的摆设。和景区里的王府一样,雕梁画壁、红柱长廊,遥望八面山。山下的明清民居则是于2001年至2008年,从全国各地一砖一瓦拆迁挪来建成。

    “四共委”的办公室里,徐文荣十年内要做的“十件善事”被装裱起来,摆放在书柜顶上,其中包括了横店普通农民的养老保障、免费教育、医疗补贴和新村建设。

    作为一个社团法人,横店“四共委”称自己不属于集团,也不负责任何经营活动,但是仍有投资和慈善的功能,并通过名下的三农促进会和文化产业联合会两个经营实体实现。建在“四共委”旁的健康咨询服务站和文化娱乐中心,就都是三农促进会负责的项目,免费提供服务。下午两三点,戏院里几乎坐满了聚精会神的老人,舞台上定期演出各类地方戏曲。

    “其实这有点类似初级的共产主义。”横店“四共委”办公室主任李坚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尽管“四共委”在名义上独立于横店集团之外,但是如果没有横店集团的资金支持,大手笔的投资与慈善事务恐难以完成。

    一位“四共委”高管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访问时说,“四共委”退出经营活动,所以把许多固定资产都“给”横店集团了,“之前‘四共委’转移了那么多资产给集团,他们也该给点租金吧”。

    六、帝国的隐忧

    集团的酒店房间都摆着《徐文荣口述风雨人生》,书签上从右至左印着“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八个字。这是“四共委”名字的由来,也被徐文荣作为横店集团的梦想。

    一名横店集团中层员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自己并不认为普通员工都拥有股份,“可能上市公司的高管会拥有股份吧”。在实践中,年终奖金确实会根据同事以及领导的评价来决定,这或许是唯一可以看出普通劳动者对于集团事务决定权的地方。

    即便在名义上,股份被每一个在集团劳动的员工“共同拥有”,但因为没有被量化,社团成员个人不可能也没有从企业得到股份、利息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财产收入。

    按照徐文荣自己的解释和集团的对外口径,横店集团企业劳动群众集体就是这笔巨大财富的终极控制人,“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天下太平”。

    徐文荣在自己的书中称,横店集团资产由社团成员“共同拥有”,但社团成员的身份是开放的,“不管来自何方都可以成为集团成员”,“在集团劳动就是集团成员,离开集团就失去集团成员身份”。

    横店与华西村整齐划一的别墅景观截然不同,集团员工或者本地居民都没有享受到太多有别于他处的福利。横店集团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当地老人发放福利金,提供出入景区的优惠,为他们搭建戏台和医疗站提供免费服务。但最为当地老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们原来是农村户口,但是现在交足15年社保,也可以领养老金了。

    即便和年纪稍长的、更熟悉徐文荣的当地人或者知晓情况的集团员工聊天,也很难感受到“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带来的印记。徐文荣更像是一个“能人”、“干才”的符号,存在于村民们的书架上、聊天中和记忆里。

    42岁的厉女士在镇中心万盛街开了一家眼镜店,她仔细回想,自己与横店集团的直接联系就只有每年每人600元的征地费。这个数额在不同的村各有不同,被众多景区包夹的良渡村,则是每人每年1000元。

    考察过横店的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论文中指出,横店所有制的实质,是“高度集中在集团总部和总裁手中的对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权,以及与这种控制权不相对称的剩余索取权”。

    除了徐文荣自己的话和著作,南方周末记者所接触到的多位高管均对这种所有制的安排表示敏感。“‘社团所有制’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这是受访的横店集团高管们或多或少透露出的共同的难言之隐。

    周其仁在文中提到,“1989年《关于经济责任制的规定(总纲)》曾提出,‘进一步完善奖金责任制,并积极创造条件向股份制过渡’。但后来横店集团公司发现要量化几十年形成的资产存量,几乎怎样做都会引起问题。”

    根据其调查,“公有财产”量化困难的不只是横店一家。浙江另一家明星乡镇企业万向企业集团,在著名企业家鲁冠球领导下抵制“股份合作制”的主要理由,也是如果要量化没有初始契约的企业资产,麻烦可能大到足以搅乱企业的正常营运。

    对于父辈曾秉持的社团经济理念,现任横店集团总裁的徐永安也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明言,“我就是在横店这样的管理模式下长大的,应该讲非常符合横店集团的发展状况,社团经济是横店的基础,这条道路我们肯定要走下去,但不是死板的延续发展,肯定会有所创新。”

    有可能不断增加的上市公司数量,或将成为倒逼横店集团制度改革的因素。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度观察】徐文荣与横店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em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