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由家由东走大概三华里许,小溪旁边的羊肠小道上,有一块大约六米高两米宽的大石块,裸露在杂草与茅柴之外,大石块上面真是干干净净,连最容易生存的黄茅都没一根。上宽下窄,远远看去,恰似一个硕大的牛头刚刚伸出杂草之外。
特别是在大石块的上方,有两个比较尖的石头,如牛头的犄角,最下方有两个凹坑,和牛鼻子无异。如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犄角的下方,有两条石缝,似闭着的牛眼睛。活灵活现,当地人称之为牛头石。
牛头石的上方,有一块大约大张八仙桌大小的空坪,因没什么土壤,在干旱之年,基本上是光秃秃的一片,就是雨水丰沛之年,茅草也是长得矮得可怜。这里居高临下,站在牛头石上不仅可以远眺四方,还可封锁住回家的小路。
因此,童年时,每当我们把牛赶进山里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坐在牛头石顶上,或玩牌拣石子做游戏,或一起分享在学校的趣闻,当然,假如人少的时候,也会坐在上面看夕阳西下,想自己的心思。
反正,只要坐在牛头石上,牛吃饱了回家时必定下面小路,到时赶着牛回家好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我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当时不像现在,升学的比率低,学习也没现在抓得严,放牛时几乎是没人读书的。大点的孩子可能会砍柴割草扯猪草,减少父母一些工作。像我们这种小的,能看好牛就不错了。所以,坐在牛头石上,还是很潇洒的。
牛头石又正好峡谷口,溪水边,风是天然的。夕阳下,吹着凉爽的山风,想想都美,特别是在夏天,上有古树遮天,哪怕是在正午,阳光都很难照射到牛头上方。到了傍晚,虽说夕阳西斜,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间偶尔也能照射到,但有着凉爽的山风,夏天的酷暑就大打折扣了。再热的天,只要往牛头石上一坐,自然是心旷神怡,舒适无比。
所以,每当放学后我们把牛赶进山后,一个个争先恐后爬上牛头石,不到快天黑时,一般是不会下来。不过有时因为牛跑得太远了,吆喝不回来的话,只得早点离开去赶牛,不然追不上同伴,就只能一个人落在后面,独自享受山的寂寞了。
网友评论